解析中國現代音樂的風格與特色
時間:2022-04-02 04:18:00
導語:解析中國現代音樂的風格與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發展到21世紀,為世人展現出一幅多元的文化圖景。很多原有的文化局面在新世紀新觀念的沖擊下重組再生;同時,隨著這一文化格局的改變,人們對多元文化現象的思考日趨深入。
上海是我國最早的現代音樂文化發源地,中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始的。在當前世界文化趨于多元化發展的重大變革的環境下,中國的作曲家在時代的呼喚中,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創作出了各種新體裁、新風格、新品種的現代音樂作品,他們同樣為中國的現代音樂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中國的現代音樂由于歷史的各方面復雜原因,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因此,在當代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領域里,特別是交響音樂的創作還需要得到社會更加廣泛地關注與重視。
20世紀后期以來,中國的音樂創作領域里不斷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作曲家在具體的創作實踐當中,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到音樂的表現手段上,從寫作的藝術觀念到創作技法上,出現了全方位的“躍動”和“追尋”。無論是音樂創作中的個性和思想,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銳氣和活力。
香港作曲家曾葉發(香港文化界聯席會議主席)創作的《一調子》,是通過作者對中國廣東音樂的表層印象和風格的體驗,借用廣東音樂基本的特性素材創作而成。樂曲以單一性的主題旋律思維作為全曲的主干樂思發展脈絡,并且運用“主調多聲”的特殊處理方式,以加花變奏的特點進行各個聲部之間的組合與調配。作者真正的創作個性是以后現代音樂的創作思維為方式,運用“非功能調性”的特殊思維處理方法統攝整體音樂的發展,而傳統性的廣東音樂并沒有任何的突顯。正如作者所說:“這里并不表示這首樂曲在于模仿廣東音樂的調性旋律風格,與廣東音樂的傳統是‘風馬牛不相及’,但聽眾不妨嘗試比較兩者的關系。”樂曲通過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構筑出交響音樂的獨特音響造型,為主導樂思提供了最大的動力性發展。這是作品的主要環節。和聲的運用是以主題樂思的發展需要,進行相關點綴性的特殊處理和安排。而在線條性的旋法過程中,由對位性的復合性樂思進行組合,使音樂的發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現力。在整體的樂思發展中,作者以旋律的各種變化來顯示出作品的音樂個性,但是,所有的旋律在發展中已被各種新的樂思所掩飾。各種樂器的結合,在音色上的點綴是相應的、有趣的表現,使音樂本體的表現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在本次音樂論壇中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歸后,香港地區的現代音樂和交響音樂創作的發展現狀,人們還了解得不多。通過這次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交響音樂作品,使人們對香港地區的現代音樂創作能夠有所了解,而《一調子》這部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香港當前現代音樂創作的一個基本概況。
作曲家呂其明(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創作的交響樂《龍華祭》,是紀念在中國革命時期的解放戰爭中,在上海戰役中英勇犧牲的7000多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作曲家為了追思這些祖國的英雄,以內心的真摯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用清醇樸實的音符,謳歌了故去的烈士們。這部作品曾經獲得2001年中國音樂“金鐘獎”。該作品以傳統技法寫作而成,旋律的氣息非常寬展和平穩,在構思上以凝重的主題思維特征展現。主導樂思始終貫穿在整體樂曲的進行之中。通過單一性的線性樂思發展,融入多層面的樂思交織,使樂曲的表現富有張力。該作品在這次以現代音樂為主題的活動中,其創作手法是完全傳統思維化的,在以現代音樂為主體的“交響音樂會”中同臺演出,同樣是顯得非常融合,并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楊立青教授(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創作的中胡與交響樂隊《荒漠暮色》,這部作品是應日本“絲路的回響”執行委員會之約,創作于1998年。作曲家采用了中胡“協奏曲”性的特殊表現形式創作而成。從中胡的獨特使用與其特殊的樂器音色上來看,中胡的音樂主要是從人的內心世界去表現更多的思想意境。而樂隊與各個聲部之間的樂思處理,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對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種疊置組合而構成,并以濃烈的和聲與交織的復調融合在一起,構筑了一幅夕陽映射下的人與自然絕美壯觀的風蝕地貌圖畫。作曲家在寫作手法上使用了九個音的音階。整體創作的風格上,表現出了一種光和色的大寫意。在樂思的發展上,借用由中胡演奏的兩次中國古琴曲《梅花三弄》開始的主題素材,將基本的音樂主題與《梅花三弄》的主題相互交融,通過核心音樂語匯進行有序地發展與建構,形成一種主導樂思的動力性展開。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三全音作為基本的聲部線條進行呈示和衍展,和聲的構筑也從此派生而出。整體作品結構的構思是比較自由的形式,不套用任何的曲式結構。從作品的表現內容上,作者主要體現了一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意和一望無際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斕、變化無窮的意境,使人們感受到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意。
葉小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最后的樂園》,是于1993年應香港市政局的委托而創作。作者依靠節奏的律動變化和樂思運動過程中的各種不同形態的發展組合,使音樂展現出富有中國音樂特色的格調。在樂曲的整體結構設計上,通過全曲三個大部分的結構性的對比,由強與弱、濃與淡、遠與近的時空性音響造型,表現了作者的一種特殊音樂思維方式。同時,在有限的“山歌”主導樂思的材料使用上,盡可能地去表現出依據于中國民族音樂個性化這一富有特性的基本創作手法。在主題樂思的運動過程中,單一性的小提琴獨奏音色與復合性的交響樂隊之間的調配組合,顯示出音樂中清醇的音色對比。在這種富有詩意的交響音樂思維過程中,“山歌”的樂思時而高亢激蕩、時而平穩安靜,最后“山歌”遠去了,隱退在那無盡的“樂園”遙想之中。
上述作品在創作立意上,基本是追尋個性化和富有民族音樂特色的基本原則,在具體創作上,將民族民間性的音樂素材經過細致處理,借鑒性地運用在自己作品中,這說明了民族音樂之根已深深地埋在作曲家們的創作思想當中。從作品的題材上來看,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有標題,無論作品的標題是否具有明確的意思。從另一個角度上講,由于作品標題的提示作用和點題的意蘊,作者對作品主題思維的表現內容仍然是注重的,并且是放在首位的。這也說明了現代音樂是為了讓更多的聽眾所能夠接受,使更多的人們能夠理解和貼近現代音樂。
以“論壇”的方式進行現代音樂作品的展示活動,并能夠以“交響音樂會”現場演奏的形式直接地展現新作品,這對目前“清冷”的中國現代音樂創作是一個積極推動。通過現代音樂領域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新作品,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探討,這個活動無疑是非常富有意義和遠見的。因而,從這次“論壇”的一個側面,反映出的是在今后21世紀中國現代新音樂的發展過程中,現代音樂創作將具有非常廣闊的天地,我們期待著更多的中國現代音樂新作品問世。
- 上一篇:小議英語閱讀教學與創新教育
- 下一篇:郵政部門治安治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