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北地緣美學對古詩的影響

時間:2022-04-14 04:31:00

導語:探索南北地緣美學對古詩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南北地緣美學對古詩的影響

一、眾所周知,我國南北方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不僅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這種情況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王國維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說:“我國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為兩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也?!雹趴梢娫谙惹貢r期就已出現了代表北方的孔子與代表南方的老子的地域性分岔了。美學作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在中國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我國就已發展成形,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美學思想和美學流派,如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另外,如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人在美學上也進行了各自的探索和研究。因為南北的差異性,這時的美學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地存在著南北地域上的差異。如孔子等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思想就是這時美學南北地域的差異性的體現。這種情況雖然有許多的變化,但是南北派別的劃分依然是其主脈,王國維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進一步指出:“戰國后之諸學派,無不直接出于此二派,或出于混合此二派”⑵。所以也就可以從地域上把中國的美學劃分為南方美學和北方美學,統稱為南北地緣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地域劃分的一種方法。

那么這兩種美學的差異究竟表現在哪些地方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種美學所植根的經濟基礎的差異。北方美學植根于北方經濟(以牧業經濟和小麥經濟為主)之上,南方美學植根于南方水稻經濟之中。

2、兩種美學所生存的文化思想底蘊的不同。北方的文化思想比較正統,南方的文化則是一種水稻文化,出現了原始的宗教,并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巫文化”。

3、兩種美學的精神內核不同。北方以“尚武”為主,并兼有其它多種精神,南方則是以“糜情”為內核。

4、兩種美學所具有的風格的差異。北方美學的風格是豪邁雄壯,質樸淳厚,南方美學則秀麗婉美,浪漫熱烈。

5、兩種美學見之于文藝上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正如《隋書·文學傳序》中所言:“江左宮商發越,貴乎清綺;河溯詞義貞剛,重乎氣質”。北方文藝重于“氣質”,南方文藝重于“清綺”。

這兩種美學的差異性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凸現,如代表北方美學思想的《詩經》和代表南方美學思想的楚辭。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的地域性與文學家的地理分布》中講到:“先秦時期的《詩經》和《楚辭》就是地域性很強的作品?!对娊洝分饕潜狈轿膶W;《楚辭》則植根于南方,而又吸取了北方的文化營養?!对娊洝返馁|樸淳厚,《楚辭》的浪漫熱烈,體現著北方和南方兩地的差異?!雹堑且婚_始這兩種美學的地位也并不是對等的,很長時期里,美學一直都是以北方為正統,南方美學遠遠不及北方美學,這種狀況直到魏晉南北朝才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上的分裂,北方長時期處于戰亂之中,原本坐鎮北方的統治者及許多北方士族豪門,還有許多北方居民都紛紛南遷,在南方建立國家,開創事業。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雹日沁@政治上的動亂與藝術上的這種精神使得南方美學不斷得到發展,并還出現反超北方美學,一度占據主導地位的現象。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略見一斑:〔1〕從相關著作和研?咳瞬歐矯媯純?,主要蕼\鱟閱戲餃酥鄭緦踣牡摹段男牡窳罰俞傻摹妒貳返取t諛戲匠魷至酥釗緦踣摹⒅俞梢謊慕艸鋈宋錚員戎攏狽皆蛞宓枚??!?〕在文藝創作人才方面,南方詩人文士占了這個時期的大半個江山,而北方除了由南方去的庾信,王褒外沒有幾個人可與南方相比。那么究竟是發展南方美學還是保證北方美學的正統地位呢?很顯然,南方美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博得了上自君王,下至普通百姓的歡迎,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同時南方“猶如在濃厚的脂粉之下掩蓋著貧血的面厐”⑸呈現出一種病態;北方美學雖然一時失寵,但卻是封建統治者維持其統治的強有力的支柱,任何一種揚此抑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然而事實上,很久以來許多的學者文人往往采取一種揚北抑南的方法,隋朝與唐朝初期也不例外地出現了這種情況。隋朝如李諤、王通等人對南方的文風進行了嚴厲地批評,主張恢復儒家傳統的思想文學觀念,提出了政教中心的文學論。在唐朝初期狐德棻、李白藥、王勃等人也對南朝文風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如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啟》中言:“自微言既絕,斯文不振,屈、宋導澆源于前,枚、馬張淫風于后;談人主者以官室苑囿為雄,敘名流者以沉酗驕奢為達。故魏文用之而中國“各去所短,合其兩長”達到“盡善盡美”的結合。要達到這種完美的結合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開明的環境,唐朝恰好是一個相對比較開明的朝代,這種開明不僅僅只表現在政治上,同時也表現在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上。在思想上,唐代是一個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多種思想雜融并存的朝代;在文化上,唐代的詩歌,書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在宗教信仰方面,既有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從國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如佛教,景教,伊斯蘭教等。正因為唐代在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上的開明與多元化,使得唐代詩歌在諸多方面,如思想上,風格上,藝術表現手法上等方面百花爭艷,雖然這種現象并不很久,但是為唐代南北地緣美學的平起平坐,相互相融打下了基礎。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唐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且融合了南北兩種不同的詩風、文風,造就了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

二、唐代南北地緣美學的互融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唐代詩歌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對唐代詩歌主旋律的影響。

譬如人的一生有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唐代詩歌也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少年時期的唐詩,就如“少年心事當拿云”的少年,志高氣盛。到了壯年,則有著一種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中年的時候,直面慘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鮮血有著一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到了晚年,國家已衰,亡國之音風起云涌。

首先來看一下初唐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南方美學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但是還沒有和北方美學平起平坐。尚定先生在《走向盛唐》中寫到:“初唐時期關中地域繼續受到南朝文學風氣的影響,注重聲律詞采,但是由于關隴文化居于主體地位,所以貞觀詩風呈現出北方化傾向”⑺。所以這個時期的詩歌中的北方氣息相當的濃,其中以“雄渾”、“悲慨”為主,而南方味則要淡以“沖淡”之味而輔之。這個時期出現了如“初唐四杰”和陳子昂一樣的詩人。他們的詩歌以“尚武”精神為主,氣勢宏大,感情豪邁悲愴。這可以從他們的詩歌中略見一斑。如楊炯在《從軍行》中寫到:“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庇秩缤醪摹峨蹰w序》,自然天成,氣勢相當的宏偉磅礴。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本褪且幻拍⑿墼诳奁憩F的雄邁悲愴。而與之同時的,如上官儀等人,他們繼梁陳之余風,希望再走南朝老路,但是沒有什么大的成就。

到了盛唐,南方美學地位得到了提高,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唐代詩人之中開始了學習東晉南朝的文風之浪潮。如王維學習謝靈運,李白向鮑照、謝朓學習,杜甫從何遜、陰鏗那吸取精化。如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寫到:“中間小謝又清發”,把自己與謝朓相比。而北方則出現了如高適、岑參一樣的邊塞詩人。這個時期還是北方美學為主,但是南方美學的影響與初唐相比則有了很大的發展。詩歌的主旋律也呈現出多樣化,有“尚武”的邊塞詩,也有言情寫境的抒情詩,有雄邁宏偉的,也有柔情似水的。總之說來具有“勁健”、“豪放”、“飄逸”、“自然”、“典雅”等特征。

到了中晚唐,特別是安史之亂使得中原再度陷入戰亂之中,從此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政治日逐于黑暗。于是許多文人詩客為了避難紛紛南遷,他們不僅帶來了北方的許多文化思想觀念,同時他們也從南方思想文化之中吸取營養,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南北兩種美學雜揉并濟推進了南方美學與北方美學的進一步融合,與之同時也使這個時期的詩歌旋律發生了大變。其中如李嘉祐,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就是從北方到南方并將南方美學思想用之于詩歌創作之中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大多“纖秾”、“縝密”、“實境”。在大歷年間形成的南北兩個不同的創作群體:一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如錢起、盧綸、韓雄等大歷十才子;一是以江南吳越為中心,如劉長卿,李嘉祐等⑻,這就表明南北方已經處于同一個水平層次了。同時也說明了南北地緣美學的互融已經相當有火候。這個時期的詩歌南方味明顯加強,而略少了北方那種鏗鏘有力的感覺了。

2、對唐代詩歌創作群體的影響。

眾所周知,創作主體在作品創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創作主體又是以他所扎根的土壤為背景進行創作的,所以創作主體所生存的地域對其創作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所以南北兩種不同的美學思想也勢必會對創作主體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