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色彩語言在影視創作中的情感傳達

時間:2022-04-21 03:37:00

導語:深究色彩語言在影視創作中的情感傳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色彩語言在影視創作中的情感傳達

摘要:電影、電視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重要的不僅僅在于其技術特性,更在于對其藝術本體特性的認識。色彩語言作為影視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影視創作者不應該僅僅滿足于色彩語言的造型與敘事表達,更應該認識到色彩作為影視語言所具有的情感傳達潛能。

關鍵詞:色彩語言;視聽語言;視覺審美;造型;心理空間

歷史邁入2l世紀的大門,作為第七藝術的影視藝術以其媒介表達的逼真性與藝術性后來居上,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異軍突起,并逐漸鞏固了自身在大眾娛樂媒體中的霸主地位。觀眾在豐富多彩的影視作品面前,時而興奮、雀躍;時而淚下、感傷;時而回味、深思……當觀眾的視聽語言能力逐步提高,漸次擺脫一味沉湎于劇情的迷戀后,更多的將目光投射到影視語言的本體關注上。色彩語言作為視聽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影視作品中存在諸多的表現功能,理所當然的成為專家學者和影視創作者關注的重點。本文擬就色彩與情感空間的營造進行探討。

一、從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看色彩的表意功能

古代詩詞中常見古圣先賢借色彩抒發胸臆的名句,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唐朝畫論名家荊浩有言:“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青。夏景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依岸,水淺沙平。”從古人的詩篇和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前人對色彩的理解早已突破單純的造型功能,而將更廣闊的視野投射到表意的層面。

大自然的表象是充滿光與色彩的世界,每一種景象、每一件事物都是色彩的組合。“藝術之于人生,恰同形之于影,不容分離。它統一了人類的感情,提高了人文精神,藝術的基礎立于感情之上,藝術是情感的代言、人生的表象。有太多太多的藝術作品,卻沒有一件能脫離色彩”。…這非常精當地闡明了色彩在藝術乃至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影視色彩語言的產生與發展

早期的影視作品都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出現,主要從光影的角度探討影視的表現形式,所以根本談不上什么色彩語言。直到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研究宣告成功,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場》正式誕生后,色彩語言開始成為創作者與專家學者們關注的對象。但即便如此,許多早期的電影理論家對彩色片的排斥都是顯而易見的。德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愛因漢姆就公開表示:“根據我們迄今為止已經看到的彩色片來判斷,彩色片里的色彩最好也不過是自然逼真而已——而如果出于技術上的缺點,還達不到這個水平,這種不自然也不能成為藝術家的一個具有潛在能力的表現手段。”他還給未來的有聲、彩色、寬銀幕、立體等各色效果俱全的影片起了一個諷刺意味的名字——“完整的電影”,而“這樣的電影無論從哪一點來說都不能看成是一種獨立的藝術。電影將會一直退回到它的萌芽狀態”。他認為畫家可以自由地創造色彩,并通過色調的選擇,色彩的位置安排等方法使作品與實物之間產生差別,從而表達自己的藝術意圖,而對于電影中色彩的運用卻并不認同。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影片的時代,幾乎很難看到一部純粹意義上的黑白影片。彩色為電影增加了使人愉悅的因素,今天的觀眾早已對色彩習以為常了,人們似乎不再關心電影早期是否彩色這個問題。事實上,最早的影片往往是彩色的,而且是令人激動的彩色,因為這種色彩是手工加上去的。梅里愛甚至使用了生產流水線的著色方法:每個女工只給畫幅的某些部分著色,然后傳給下道工序的女工。

隨著感光材料的不斷發展,彩色膠片于上個世紀30年代問世,但是直到今天,彩色膠片也僅僅是大體上可以再現自然界的各種顏色,還不能完全真正再現自然的顏色。甚至“往往會簡化自然界出現的各種顏色的光度和色調,這不是一個缺點,因為彩色影片的美學價值大概就在于影片上的色彩看來比現實生活中的色彩更強烈”。

在彩色片韻初期,觀眾出于獵奇而關注影片,彩色影片往往是通過彩色來吸引觀眾,而非影片的質量。因此,伴隨彩色電影的日益普及,觀眾欣賞習慣的形成,他們對彩色的反應也不再如彩色電影問世之初那般狂熱,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認為彩色電影與黑白電影之間的區別僅僅在于美觀的程度,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德萊葉談到彩色的藝術用途時說:“在拍黑白片時,我們的工作是用光和影對照,用線條和線條對照。在拍彩色片時,我們的工作是用光和影對照,形狀和形狀對照,顏色和顏色對照。”在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公映后,影評家才開始注意到色彩不僅僅是塑造物象、再現現實的一種形式,更是作為一種具有表現意義的電影手段,作為電影語言而存在。

三、色彩語言在影視創作中的表現功能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色彩來自于光和物兩方面,一束白光通過三棱鏡分解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波長不同折射角度不同,因此色彩是不同光波在視覺中的反映”。就三原色而言,光學三原色不同于色彩三原色,影視作品中豐富多彩的色光都是由紅、綠、藍三色搭配構成,在電影里利用膠片三層乳劑分別對紅綠藍感光形成銀幕色彩;在電視里則是利用電子耦合器件(CCD)分別感應紅綠藍三色,構成電視色彩。

色彩能夠表達情感,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專家學者就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紅色,代表生命、真誠、熱情、興奮、熾熱、太陽、凝聚、火焰、奮進、積極、吉祥、警示、危險、革命、戰爭;

橙色,代表熱情、溫和、喜慶、晨光、輕松、嫉妒、權力、誘惑;

黃色,代表富貴、榮耀、地位、皇室、光輝、快樂、疑惑、輕薄、統治;

綠色,代表春季、青春、鮮活、生機、安全、平靜、和平、希望、神秘、嫉妒、陰冷;

青色,代表深遠、淡雅、冷漠、獨立、沉穩、消極、寒冷;

藍色,代表深邃、太空、無限、幽靜、透視、空間、安適、冷靜、凄涼;

紫色,代表華貴、嚴肅、神秘、嫻靜、柔和、莊嚴、沉穩、幽婉;

黑色,代表沉默、肅穆、神秘、悲哀、恐懼、死亡、黑夜、詭異、陰郁、壓抑;

白色,代表純潔、明快、淡雅、冷清、寒雪、快樂;

灰色,代表和諧、穩定、靜止、憂郁、平常、中性。”

中外的電影大師無不是色彩運用的行家里手。他們對色彩的運用早已突破了對技術簡單應用的層面,更多的是藝術地控制光影,運用色彩來營造獨特的審美心理,引導觀眾自然而然地進入創作者營造的心理環境。

張藝謀在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創造性地運用色彩來結構影片。故事一開頭,呈現的是黑白色彩,表現的是現在時態,這或許會讓觀眾認為整部影片的色彩應該就是這樣。但當影片轉場至過去時態時,飽滿的色彩立馬展現在觀眾面前,這種打破常規的色彩結構模式,更多的表達了創作者懷戀過去,張揚青春的意圖。

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經典三步曲《紅》、《白》、《藍》,更是直接以色彩命名影片,許多影評人將紅色、白色和藍色與法國國旗的紅自藍三色聯系起來,認為它們分別象征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法蘭西精神。

在藝術世界里,色彩是視覺審美的一個重要部分,視覺藝術一直把色彩放在創作和審美的中心。攝影機更是直接面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展示和弘揚真、善、美的同時,追問人生的意義,“今天的彩色電影中的色彩已經不僅僅是影片中生活環境的自然元素和情緒的直接反應,在有追求的導演手中,色彩被賦予了更多的表現性和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