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文藝復興時期對音樂的影響分析

時間:2022-05-14 05:33:00

導語:剖析文藝復興時期對音樂的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文藝復興時期對音樂的影響分析

摘要:本文對歐洲文藝復興對音樂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藝復興音樂

一、文藝復興與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是從14世紀起在意大利興起,從15世紀后期逐漸擴展到整個歐洲,并于16世紀達到鼎盛的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曾被認為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的復興,但實際上當時各個領域的發展成就均遠遠超越了古文明,因此它并不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的簡單復活,而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萌芽。之所以稱為復興,是因為當時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以復興文藝作為了旗幟;其根本是要達到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批判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站在人的立場挑戰神的地位的目的。文藝復興的這種指導思想,我們稱之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為中心,反對教會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思想,提倡人性,認為人應該享受友誼、愛情、藝術,應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反對關于人生有罪的思想,因此,人文主義著眼于人而不是神,追求的是人的幸福,追求的是思想的解放,追求的是個性的自由;同時產生的宗教改革運動對音樂的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馬丁-路德“親自參加了編寫圣詠的工作,并且在1524年發表了《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這些新教圣詠來源很廣,大部分是從民間流傳的歌曲中挑選出來的,它主要是一種民間藝術體裁,后來也成為德國音樂藝術大師們進行創作汲取滋養的源泉”。因此,人文主義也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發展的基礎,或者說,人文主義思想對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影響作用。

19世紀,西方史學界將14世紀至16,世紀統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由于文藝復興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反映了廣大人民強烈要求從教會黑暗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意愿,故而文藝復興時期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也是一個由落后和黑暗演變到發展與光明的時期。

二、文藝復興是思想的解放

歐洲的十四世紀下半葉到十七世紀初,正經歷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新興的資產階級累積了相當的財富,于是人們希望以藝術來美化生活,希望用文藝來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希望通過文藝作品來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另一方面,勢力強大的教會,統治著思想和文化的一切領域?!爸惺兰o的教會所宣揚的是經院哲學、禁欲主義和神學”。在這種上層建筑不能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情況下,以人為本和以神為本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尖銳矛盾對立中,“人文主義”即“提倡的是人類的智慧、對生活的熱愛、相信人的力量”的進步思想,也就應運而生。而這種思想,對繁榮當時文化藝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進步思想的指導下,文學、美術等方面誕生了許多名垂青史的文化巨人和流芳百世韻文藝作品。

由于思想的解放和技巧的高超,這些文藝巨匠。成為藝術天空申最為耀眼的明星;由于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這些文藝作品,成為作品的瀚海里最璀璨的明珠,因為這些作品是人文主義的象征。

三、文藝復興對歐洲音樂發展的影響

任何一種新的思想,都會從文藝作品中表現出來,而作為文藝種類之一的音樂,也理所當然地在新思想、新時代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得以演變和發展;思想上的變化,為了表現新思想新內涵因而在內容上、形式上、體裁上等諸多方面發生的變化,影響了整個音樂的發展史,成為音樂發展的基礎?!巴蝗辉谑耸兰o……音樂立即蓬勃發展”。而這種立即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說是拜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所賜。如果將文藝復興前后的音樂現象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音樂之所以能夠在此后幾百年里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居功至偉。

1.十四世紀前的歐洲音樂

十四世紀前的歐洲,宗教占絕對主導的地位;中世紀的教會音樂,同樣占領著制高點。“如公元520年前后出現了教堂唱詩班的“樂監”等名稱……公元6世紀出現教會合唱團;公元8世紀出現圣樂學?!梢姡瑥哪菚r起教會就把音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當時,人們認為音樂只有在教堂里才能使人領悟神的思想,音樂應該為宗教服務,甚至只能為宗教服務;最有代表意義的音樂就是圣詠——格里高利圣詠。并根據格里高利圣詠,訂立了演唱的規則,不允許自由更改,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因此,教會反對和仇視各個時期歌頌愛情、贊美理想的俗樂,認為它們不符合宗教精神,下令將它們排斥于社會之外,并對那些世俗藝人進行迫害和懲罰。

十四世紀前歐洲音樂的主要現象:

地點:教堂,只有教堂里的音樂才能讓人與神進行思想交流;

內容:宗教,教會與音樂緊密相連,音樂應該并只能為宗教服務;

形式:齊唱,單聲音樂或復調作品;

聲樂:歌詞,沒有歌詞的音樂不能讓人領悟到神的思想。

理論:三、六度音程是不協和的;以復調音樂為主;教會調式體系是以古希臘調式為基礎,沒有伊奧里亞調式與愛奧里亞調式(今天的大小調式)。

不可諱言,格里高利圣詠是中世紀前期音樂發展史上塌偉大的成就。是早期多聲音樂“奧爾加農、迪斯康特”的基礎,是后來幾個世紀音樂家們創作的源泉,是為歐洲音樂發展舉行的奠基禮,對于它產生的時代而言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但因此將音樂的內容、形式、體裁作為一種模式長期固定下來,很明顯就不可能讓音樂得到應有的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逆時代潮流而行,只有順應歷史才能生存,這是不以人意志而轉移的自然法則,文藝復興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人文主義的思想產生發展這個歷史規律面前,無論格利高里圣詠在以往是多么的輝煌,宗教音樂的堅冰也會被徹底打破,音樂必然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2.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隨著文藝復興思潮的興趣,“初步具有了以人為本、以情為主的情感論音樂思想”。在市民的家庭中進行音樂活動、在朋友聚會場合進行音樂活動的現象開始出現并逐漸盛行,在當時繪畫和文學作品如在《十日談》中就可以看到這種情形。

15世紀末到16世紀,音樂的“復興”進入全盛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音樂的主要現象:

地點:在市民的家庭中、朋友的聚會場合有了音樂活動。

內容:開始用音樂的手法描繪人的生活,人的感情。

形式:作品篇幅逐漸擴大,多聲部歌謠逐漸成長,和聲的感覺和意識逐步形成。

器樂:在音樂中逐漸取得重要的地位。

理論:三、六度屬于協和音程;主調音樂開始盛行;以大小三和弦為基礎的和聲理論建立;伊奧里亞調式與愛奧里皿調式(今天的大小調式)獲得理論的支撐。

與文藝復興前的音樂現象相比,以上變化足以讓任何人都能看到它巨大的進步;在人文主義思想的感召下,音樂家們的理念發生了轉變,思維得到了拓展,他們從意識上逐濤擺脫了神學的束縛(“1547年格列里安更明確地闡述道:音樂主要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一門封閉的科學,電不是宇宙的摹本。他們還指出,復調音樂是人而不是上帝創造的”0);而將音樂與人、與人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認為音樂必須以人的聽覺感受為出發點(“扎林諾在1558年試圖將古希臘的美育論人性化。他說:“對于音樂的一切作用,耳朵是評判員””),因而音樂家不再僅僅為教堂、為王侯,也常常為滿足普通市民的需要而創作,(如“馬肖寫作了大量多聲形式的世俗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中除了世俗性的歌詞內容外,旋律流暢、和聲大膽、節奏新穎”。);他們第一次將目光投向了現實世界。從此音樂從內容、形式、體裁、理論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給音樂本身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讓音樂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同時專業音樂家們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如作曲家拉索,“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精神,力圖通過音樂來描述當時的人物和生活,……既有高度的專業水平,又通俗易解……某些作品至今仍然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欣賞、樂于歌唱”。

3.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特征

由于音樂不再僅僅是宗教的工具,不再僅僅是為了領悟神的意志而存在,更多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故該時期的音樂在變化之后出現了以下特征:

(1)滿足人聽覺的需要,以人的聽覺感受為依據;

(2)和聲與節奏適應歌詞題材,主調音樂逐步確立;

(3)形成新的音樂風格,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具體反映生活描繪生活。描繪集市、戰爭、大自然……”;

(4)更具有民族特點,如法國出版的歌謠里,描寫浪漫的愛情、饒舌的農婦等歌曲,“它們帶有明顯的法國民族特點”;

(5)歌詞的必要性受到沖擊,器樂的獨立:文藝復興后期人們制造了更多的樂器,如豎笛,弦樂維奧爾(小提琴前身)等,而種類繁多的木管樂器的出現和使用,使樂器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地位更加重要,從而“在16世紀前期就成為一種獨立的形式”。

(6)音樂理論的發展,為以大小三和弦為核心,以大小調式為主導的調性音樂奠定了基礎。

四、總結

文藝復興讓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在創作中體現出藝術特有的包容性和多面性;通過作品,他們闡明了這樣的觀念:音樂主要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形式,音樂是人而不是上帝創造的,音樂應為人服務。于是,音樂從教堂走近市民,從歌頌神改變為表達人思想感情和對大自然的贊美。

從對神到對人,從對上天到對人間,從聲樂到器樂,從羅馬到各民族,從復調到主調……,文藝復興似乎僅僅只是改變了音樂的內容、形式、體裁,但觀念的改變卻對整個音樂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和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音樂在文藝復興的路標指引下,進入了本身應有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