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民間年畫的圖式意義

時間:2022-06-11 05:55:00

導語:小議民間年畫的圖式意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民間年畫的圖式意義

摘要:年畫藝術孕育于漢唐文化高度發(fā)展的過程之中,“門神畫”在漢代的出現(xiàn),形成了年畫藝術的雛形。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文章針對民間年畫圖式題材所蘊含的意義,分析了以動植物為代表的民間年畫的圖式意義

關鍵詞:民間年畫藝術圖式化題材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年畫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huán)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貼年畫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在過年的環(huán)節(jié)中,變成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因為年畫是可視的、直觀的一種繪畫,它可以包含很多內容。人們把自己對新一年的希望或祝福,描繪到年畫中。年畫不僅成了人們希望的寄托,同時又是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再現(xiàn)。當然,年畫不僅僅是些吉祥畫,還有一些“門神”“財神”以及“房門畫”。當一張張色彩艷麗的年畫,貼到房門上、炕頭上時,屋里屋外頓時煥然一新,平日沉寂的生活,頓時蕩漾在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中。在這些題材多樣、色彩絢爛的年畫中,人們宣泄著自己的愿望與感情。所以,過年貼年畫成為中國人特殊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

民間年畫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是一種自發(fā)的群眾藝術,它的產生是受民間祈喜、納福心理支配的,然后由一些擁有繪畫技巧的民間藝人自發(fā)地繪制出來的。當然,這些年畫不帶有任何的功利性,是純粹因為人們的需要而產生的。民間年畫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圖式化題材也在不斷地變化與更新。

一、民間年畫的宗教起源

年畫藝術是隨著過年這個風俗產生和發(fā)展的,其圖式化題材的形式和風格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不斷地變化與創(chuàng)新。年畫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在眾多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

很多資料顯示,民間年畫起源于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據(jù)唐代杜佑《通典》與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等所詳載,“人們對年畫中兩個重要種類門神、灶神的崇信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在商周時代,祭神包括門神、灶神在內的‘天子七祀’,已成為定制,并納入了典章制度的理論核心——‘祀’中,成為上至天子、諸侯,以及庶民階層頂禮膜拜的宗教祭祀活動。”

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冷暖及日月星辰的變化都不理解,思想上存在一種神秘感,認為農牧業(yè)的豐收、人間的吉兇禍福等,都是由神仙鬼怪主宰的。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最早的以門神為圖式化題材的年畫。漢代還沒有造紙術、印刷術,人們便直接將門神繪制于門上或者建筑物上。漢、魏、兩晉到南北朝的墓室門畫的發(fā)現(xiàn),不僅對年畫的研究提供了真實資料,而且為我國道釋人物畫的淵源發(fā)展提供了可貴的形象材料。對于漢代灶神的形象,在《后漢書·陰識傳》中有關于陰子方“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的記載,恐怕也能作為漢代灶神的史料記載了。

上面所說的漢代的門神、灶神是民間年畫最初的藝術形態(tài)。也就是從那時起,神荼、郁壘、虎、雞的形象開始成為年畫流行的圖式。但是這個時期的年畫卻一直被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宣傳著各種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直至隋唐時期,門神的圖式化題材的范圍又有了新的擴展,年畫內容不僅糅進了釋、道、儒等宗教色彩,同時,門神畫中開始出現(xiàn)了婦女、美人等世俗形象,逐漸顯露出世俗化的端倪。

二、民間年畫的圖式化意義

民間年畫一直經(jīng)久不衰,受到眾多庶民百姓的喜愛,這恐怕要歸功到它的圖式化題材或者說它的圖式的意義上了。就是因為民間年畫的靈活性以及題材的多變性,使得民間年畫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符合人民大眾的欣賞水平。民間年畫的圖式內容是繼承了古代“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圖式內容涉及面廣,對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歷史、哲學、地理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都有涉及。年畫藝術取材世俗的社會生活,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精華,也可以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民間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縱觀年畫的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籠統(tǒng)地把其圖式內容歸結為人物篇、動物篇、花草樹木篇。較為詳細的可以分為風俗類、歷史故事類、風景名勝類、神話傳說類、時事新聞類、仕女娃娃類、花鳥蟲魚類以及吉祥喜慶類。其中風俗類、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時事新聞類、仕女娃娃類都可以歸納為人物篇,同時,記述的也是一些社會生活的縮影,很有歷史意義。

年畫中動物、花草的形象不僅僅是表現(xiàn)它們自身的特性和內在的美,更多的時候是民間藝人們利用象征的手法,把它們應用到年畫中,從而把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態(tài)表達出來。在年畫中最常見的動物形象有老鼠、雞、虎、猴、羊、馬、鹿、鶴、魚等;飛禽,如鴛鴦、喜鵲、鷹、白頭翁等;還有一些想象中的珍禽瑞獸,龍、鳳、麒麟;花果植物類如荷花、梅花、牡丹、菊花、蓮子、石榴、桃、佛手等。但是,年畫的圖式中很少有一種事物單獨出現(xiàn)的,大多是成雙成對地作為表現(xiàn)對象,像魚和蓮、老鼠和貓、鹿和鶴、桃和鶴等。我們先來看看動物作為民間年畫的圖式有哪些意義。

年畫中出現(xiàn)最早的動物題材之一——雞。早在漢代,宗懔《荊夢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從上面的記述中,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漢代過年時,畫雞就成為年畫的一種形式。民間藝人巧妙地利用“雞”的諧音“吉”,把雞這個形象應用到年畫的圖式中,象征著大吉大利的意義。民間年畫《大吉大利》就是以“雞”為圖式題材的,利用了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同時,雞在民間又被稱為“金雞”,年畫中《金雞報曉》就是借用的這個金雞的形象。以上這些年畫中采用的都是雄雞,雄姿昂揚的形象是一種氣勢的表現(xiàn)。但是,也有以母雞為圖式的,這個時候就是歌頌母愛的了。

五害之一的老鼠也成了民間藝人的表現(xiàn)對象,以老鼠為圖式的年畫比較有名的,如《老鼠嫁女》《老鼠娶親》,這些有趣的年畫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而像“老鼠偷油”的故事,恐怕早已家喻戶曉了。老鼠在人們的心中是一個愛偷糧食、咬衣服、帶來疾病的壞東西,大家都把它當成不吉利和貧窮的象征。但是在有些地方的民間年畫中,老鼠的來臨卻意味著家有余糧、富裕的表現(xiàn)。人們還通過制作老鼠“嫁女”或“娶親”的年畫,把自己追求吉祥富裕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出來,同時人們還希望通過“出嫁”把老鼠送走,使其不再禍害人間。瞧,《老鼠嫁女》中那些吹吹打打的老鼠,完全的人性化的裝束,鼠新郎和鼠新娘沉浸在喜慶的氣氛中,渾然不知前面一只貓即將破壞它們的好日子。上下兩層的構圖,上面驚慌逃亂與下面整齊有序的排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強了畫面的戲劇性。

在作品《老鼠嫁女》中,民間藝人借助“貓”的諧音“耄”,來象征長壽之意,如《耄耋富貴》的圖式意義就是祝愿人們延年益壽的。利用諧音來表現(xiàn)的還有“羊”,音同“陽”,取“歲首福頌”之意。但以羊為圖式的年畫并不常見。

從年畫《肥豬拱門》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畫面的中間一只大黑豬身上背著元寶,把門拱開的瞬間,寓意把財富帶回家。因為豬的渾身都是寶,所以深受農家的歡迎。

年畫中動物的題材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魚、馬、鹿、鶴、獅及一些鳥類,如鴛鴦、喜鵲、白頭翁、鵪鶉、蝙蝠等。在這些形象中,民間藝人經(jīng)常借用“鹿”和“鶴”的諧音“六合”,作為年畫的圖式意義。如年畫《六合同春》就是用鹿與鶴的形象,寓意著大地平和、天地四方同春。“鹿”同“祿”也是諧音,在門畫《加官進祿》中,畫的就是一個天官手托一盤,盤中有一鹿。而“鶴”作為圖式題材單獨出現(xiàn)在年畫中,是象征長壽之意,常和壽星一同出現(xiàn)在年畫中,被人們稱做“仙鶴”。馬和獅子作為年畫中的圖式,常單獨出現(xiàn)在年畫中,其年畫作品比較不常見。

“魚”作為圖式題材,在民間藝術中出現(xiàn)得最頻繁。在陜北的民間剪紙藝術中,像“魚咬蓮”“魚唆蓮”都是象征美好的愛情。“魚”在民間藝術中是男性的象征,在年畫藝術中和“余”諧音,其圖式意義是生活富足有余的意思。《連年有余》就是把“蓮”和“魚”作為圖式題材。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這些表現(xiàn)吉祥喜慶的年畫中,很少用一種圖式來表現(xiàn)主題,并且,在人物年畫中為表達喜慶吉祥的意義,離不開動植物的襯托。如松樹常和白鶴一起作為年畫的圖式題材,其寓意是松鶴延年、壽比南山。梅花開五瓣寓意五福,多與喜鵲一起作為年畫的圖式。牡丹花以其豐滿富麗、富貴的象征,多與鳥類一起出現(xiàn)在年畫中。這些動植物都是年畫中常出現(xiàn)的形象,民間藝人多采用一種托物寄情、言物喻志的手法來表現(xiàn)。

總的來說,民間年畫的圖式,多與現(xiàn)實社會息息相關。無論是仕女娃娃畫,還是以時政新聞為圖式,無不反映出年畫產生的年代的社會背景。有描繪太平盛世、人們安居樂業(yè)的;也有展示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下人們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還有細膩刻畫歲時節(jié)慶、婚喪嫁娶等平凡而精彩的世俗生活的;更有描繪宮廷腐敗、奢華生活的。年畫藝術寓教于畫的手法,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世相百態(tài)濃縮到一幅幅構思巧妙的年畫中。

年畫——中國民間傳統(tǒng)繪畫中一門獨立的畫種,它和古代傳統(tǒng)繪畫一樣,同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里的一宗藝術珍品;它作為一種有著千百年歷史、影響深遠的傳統(tǒng)文化,短時間內不會變得面目全非,更不會消弭。它與廣大人民生活密切關聯(lián),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著自己的內容與形式,去適應人們新的觀念,繼續(xù)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