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相融并進
時間:2022-05-09 09:40:00
導語:科學與藝術相融并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崇尚真理并探索發現問題。它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辨證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是一項對人類社會有積極意義的高尚事業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是一種態度、觀點和方法。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久遠。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mm譯為“科學”。1893年,康有為引進并使用“科學”二字。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兩類。自然科學是人類把自然進化中對適合人類目的的那段自然結果截取下來并隨之直接予以利用的過程。實驗科學是人類把經人類已認識的自然規律按成就它原來條件比例的反應。科學分為廣義科學,窄義科學兩類。廣義科學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全部體現,其只是于理論中的科學,是虛擬中的科學。窄義科學是指于廣義科學中對適合人類目的的那一部分科學是對廣義科學的過濾。窄義科學相對而言就是指人類的科學。總之,對科學的劃分是要以實際為原則,不能脫離科學之本。科學在哲學上定義為五方面內容:第一,科學就是知識。第二,科學不是一般的知識,它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社會,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第四,科學是一種建制。第五,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關科學的文章中闡述科學活動是指人們從事探索事物存在及變化的狀態,原因和規律的認識。科學體系是指人們把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合乎邏輯的組合形成的理論體系(知識體系)。科學發明是指人們在科學知識,理論的指引下,從事創造人類從未經事物的實踐活動及產生的結果。科學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藝術可分為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視覺藝術(繪畫,攝影),造型藝術(雕塑),視聽藝術(電影),語言藝術(文學),綜合藝術(戲劇)。用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綜合藝術。藝術作為人的一種活動,也被限制在知識的規范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于美學理論,但藝術又不完全歸屬于某一類型理論,自身還有其實踐感性的一面,正是這種特性才帶給人們無限的思考空間,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藝術是一種以情感為主的活動,情感的表達構成了藝術活動的基本意義,這正是藝術家發揮主觀能動性,傳達個人思想情緒的過程。那么我們可以把藝術理解成一件東西(藝術作品)或作為表達某一想法的媒介。對藝術意義的探討,從藝術作品、藝術家或是藝術本身出發,最終都要歸結到對人的藝術活動的探討中去。
二、科學與藝術的差異
如果說科學是一種思想形式,那么藝術更側重于感情。藝術活動的成果沒有過時之說,科學則毀滅了自己的過去。科學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具體化,藝術則把簡單的東西復雜抽象化。結合自身感受,不難發現科學往往是從客觀角度用各種方法手段來發現規律,尋找法則。而藝術確是主觀永無止境的突破現實。科學為理性的邏輯思維方式,多采用實證法。藝術通過想象創造對客觀世界進行真實的表現。科學運用公式符號,藝術是用形象語言。科學在表象的空間中用勁各種方法手段來發現規律,制定成公式或原理,宣廣應用于社會,促使大家接受并應用此法則。使無規律散亂的事物變的既統一又有章理。達到思想上的統一。藝術在各式各樣的定律中尋求釋放,用不尋常的表現形式來傳遞藝術家的情感,走出現有的規章制度,突現個性自我的一面。一個是內在規律的探尋,一個是內在情感的釋放。后者其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是藝術家個人生活思想閱歷的集中體現。科學在多角度層面發現規律,由多至少,追求理性。藝術在規律中挖掘多種表現形式,由少至多,感性抒發。
三、科學與藝術的聯系
科學是闡釋應用環節,而藝術則更傾向于情感,闡述科學論題的同時也應該結合藝術視角,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辨證統一的,從自然音符到電子音樂,從手繪制圖到電腦設計軟件,無不體會出了這一點。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手段,括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在哲學上認為科學是人認識世界,它存在的規律;而藝術是人認識自己,它對美的感知。藝術與科學是人類的兩大創造性工作,也是人類所具備的兩種特殊能力,是人類最高心智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僅可以制約藝術家過分偏向情感,遠離社會,生活,可以更科學地創造藝術。著名的科學家貝爾納說:“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藝術之偉大,不在于攏到共同點,而在于形成獨特性;科學之崇高,不在于尋找個性,而在于反映共性。
藝術性和科學性正如所有事物具有的個性和共性一樣,感情的表達是藝術,理智的分析是科學。總之,科學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新時代,而藝術使我們的時代更加豐富多彩。科學與藝術,求知與審美,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李政道教授所說:“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個理想的科學公式或理論構架要符合基本的對稱,和諧,簡潔等特征。這些都是美學理論的構成要素。借用一位名人的話來說明:愛因施坦認為,如果一個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話,那理論一定有問題。在新的公眾話題中科學與藝術的融通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說人文的事物和科技的事物。科學與人文的并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教育理念。很多高校也明確提出了要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為目標。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聯結使學生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可以使科學技術不是單方面的依賴于自然科學也同時可以在人文科學中尋找到答案。
藝術更是融于自然的,藝術創作中的很多靈感符號都源于自然,沒有自然的本身很難達到藝術的創作,有很多藝術家在創作時會獲多獲少的到自然環境中挖取語言尋找元素,有很多大師的作品都是翻版于自然信息,服務于人類社會,所以我認為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科學與藝術和自然的結合。科學是以闡釋應用環節,而藝術則更傾向于情感,闡述科學論題的同時也應該結合藝術視角,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辨證統一的,從自然音符到電子音樂,從手繪制圖到電腦設計軟件,無不體會出了這一點,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兩者的相互補充服務于社會,作為一個從事設計性工作人員,在科學與藝術的快速發展浪潮中我受易非淺,兩者互動上升推動了整個社會的快速,穩步發展。時至今日,科學與藝術的融通,是一種時代要求,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它已不單在較高層次上廣泛進行,逐漸成為了公共題目,使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加合理緊密。科學和藝術的關系同二元性密切相聯。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與情感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智慧不能夠開創新的道路。沒有智慧的存在,情感也無法達到完美狀態。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存在于自然中,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高表現。在這樣的關聯下,有相當一部分著名的科學家同時在藝術領域也有所成就,最有代表性之一的無疑是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優秀的代表。他一方面熱衷于藝術創作及理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揭示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受藝術,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相關的數學,光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例如,在天文學方面他對“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堅定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在醫學方面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在建筑學方面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軍事方面他發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等。在設計方面他設計出初級機器人,汽車和機械的發明。在藝術方面他橫跨雕塑和繪畫等多方向,油畫《蒙娜麗莎》,《柏諾瓦的圣母》,《加羅法諾的圣母》等。壁畫《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戰》等。還有雕刻,解剖學。他把科學,畫畫,設計相通結合,在反復比較中研究,互融互進,帶動著自身對每個學科的認識與進步。他的實踐和探索對后代產生和十分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科學的每次發現都會帶給藝術領域新的視野,科學以它精確的研究和準確的判斷力創造并提供給藝術無限的想象空間。藝術在很多情況下依附于這些原理,但又不停的在打破這些條條框框。藝術的表現手法感性的促進科學發現規律。雙方相互吸引又略有排斥,越排斥越具吸引力使兩者結合更為緊密。讓藝術與科學在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推動進步綻放光彩吧。
- 上一篇:區政辦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方案
- 下一篇:城市義務巡防隊建設方案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