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藝術創作新思考

時間:2022-05-10 02:44:00

導語:石雕藝術創作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雕藝術創作新思考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石雕藝術就是這個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石雕藝術凝聚著無數藝術大師的心血,正是在他們的辛勤創作下,石雕才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得以不斷繁榮和創新。到了21世紀,社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一切都在迅速地變化和發展著,充滿著未知性。石雕創作也呈現出明顯的現代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新的風格、新的形式逐漸涌現出來,作品數量迅速增多,很多作品內涵豐富、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顯示了石雕藝術在中國民族文化中的傳承與發展,也為石雕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作為一名從事雕塑藝術創作和教學的教師,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自身的創作經驗,就新時期中國石雕藝術的創作提出了幾點新的思考

一、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的創作觀念

構圖主要是對幾種關系的處理。第一是主與賓的關系。景物本身是沒有主次之分的,需要創作者依據自己的情感表達需要,分清主賓關系,必要的時候還要對主體加以強化,以形成對比。第二是疏與密的關系。石雕構圖如果疏密關系處理不好,容易顯得單調和呆板,應當通過對疏密關系的處理,使構圖呈現節奏感和靈動感。第三是輕與重的關系。在石雕的構圖中,四平八穩的并不一定就好,但是輕重失調也是一個弊病,有的作品頭重腳輕,有的往一邊倒,讓人看了很不舒服。所以我們在石雕的構圖中要追求一種不平衡中的平衡,先通過確立主體來確立一種不平衡,主體確立之后,就要在大面積的虛實之中,選擇合適的位置安排適量和相關的景物予以呼應,以求得視覺上的平衡效果。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中,“馬踏匈奴”雕像中突出表現了整個石雕群的主題,具有主體地位。雕像采用象征的表現手法,用一匹傲然屹立、英姿煥發的戰馬來突出體現這位年輕的常勝將軍。整個作品深沉渾厚、雄奇博大、主題鮮明、寓意深刻,不僅展現了霍去病將軍一生的顯赫戰功,同時也是古代草原戰場的縮影。整個雕塑形象傳神,刀法洗練樸實,石雕外輪廓蒼勁有力,尤其在逆光條件下更有說不出的蜿蜒曲折之美。作品概括能力之強、藝術表現力之豐富堪稱我國石雕藝術中的典范。在色彩上我們要依色取俏。如,青田石雕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就是依色取俏。藝人根據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創作,如在人物類中,白的可雕臉譜,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亦可。俏色的巧妙運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藝美于一體,形象逼真、絢麗多彩。藝人在石料質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的主體部位。比如,人物石雕臉面的石質總要是最純凈無瑕的,這使作品的物象與石料天然妙合,成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二、扎實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雕刻就是通過刀等器具運用各種雕刻手段把無形的石材變成自己所構思創造的形體。石雕的技法有圓雕、鏤空、浮雕、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種傳統技法,繁簡有致、層次分明。雕刻者創作時要心、眼、手一致,進入所謂隨心所欲的境地。這是創作者從一塊無形的石料中結合石色、創意慢慢思考出理想造型的一個漫長過程;是體現雕工、刀法技藝水平的過程;是體現個性思維的過程;是把無生命的石頭變成有生命力的作品的過程。

三、民族性的堅持和表達

藝術界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是一個共性和個性的問題,民族性孕育在世界性之中,同時世界性也因為民族性的存在而絢麗多彩。對于石雕藝術來說,作品中對于民族風格的展現,不但是作品在這個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時代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中國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具體來說,在素材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獲得靈感,比如一些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等,適當地對其加以變形和整合,使之具有新的時代意義;在創作上,主動運用傳統特色技藝和表現方法,如因色取俏、因材施藝、依勢造型等;在情感表達上,體現出中國古典美學中如意與境諧、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等審美追求,同時,我們也應當使石雕創作和當前的社會發展相結合,使作品體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征。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藝術民族化的本質是藝術家的一種“獨立思考”,即不被流行的、時尚的主流文化左右,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創作價值,明白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和表達。比如近年來旅游業發達,一些景區內出售制作粗糙的工藝品,雖然其形式和內容與民族性有關,但是卻不是真正的民族性。其次是民族化的追求不是簡單的挪用和牽強的拼貼,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融合與借鑒。作品既強調工藝,又體現較高的藝術品位,既有民族文化的內涵,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追求,這才是真正的民族化的體現。

四、不斷提高創作者的綜合素養

怎樣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有藝術個性的石雕作品,是擺在每一位石雕創作人面前的問題。藝術作品其實是創作者各種創作理念的融合和綜合藝術修養的體現。他們的作品是其文化觀念在審美創造活動中的形象體現,也是他們文化觀念的一種物化形式和重要的傳播載體。這些美的形式和內容的來源就是創作者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美學基礎。這是石雕創作的堅實后盾,也是藝術家追求作品藝術化、個性化的基礎。雖然石雕藝術流傳已有千年之久,但是多是以民間師徒相承的手工形式發展的,所以多數從業人員文化和藝術素養都比較低,這嚴重影響著石雕的創作水準。所以每一名石雕創作者都應當本著對于歷史和藝術負責的態度,不斷地學習各種相關的文化理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廣泛涉獵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優秀作品,從中汲取素材和養料。同時要善于觀察生活,因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是來源于生活的,石雕創作者從生活中產生了創作欲望,然后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借助石雕轉化為視覺造型,才能創作出既有外在形式美,也有精神內涵美的佳作,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石雕是一門經過近千年流傳直到今天的傳統藝術,我們今天在從事石雕創作的時候,首先應當體會到一種歷史的厚重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在此基礎上,按照石雕藝術的創作法則,主動從形式到內容上整體思考,使作品既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也能具備深刻的思想內涵。最后,創作者要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注重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在創作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石雕藝術一定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獲得新的突破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