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修辭藝術

時間:2022-05-17 05:36:00

導語:中國古詩詞修辭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詩詞修辭藝術

清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講道“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不能言,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王國維認為,能夠描寫真景物,抒寫真感情的詩歌才能創作出境界。所謂寫“真景物”,是說寫景妙造自然,體悟得神,而非刻板描摹,只求形似。所謂寫“真感悟”,是說感情發自肺腑,誠摯深切,而非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當然“真景物和“真感悟”不應分成兩部分,優秀的詩詞應該“寓情于景”、“意高境深”、“意境兩忘、物我一體”??梢娂葘懻婢拔铮质阏娓星?,把逼真傳神的寫景和誠摯深切的抒情統一融合起來。這就是境界的基本涵義或基本要求。這是對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意境論的繼承和發展。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上一個“鬧”字,境界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霸破圃聛砘ㄅ啊庇蒙弦粋€“弄”字,境界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

一、韻味悠長的境界

宋祁《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張先《天仙子》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以上兩首詞對比,可以看出詩的境界開闊,詞的韻味悠長。“紅杏枝頭春意鬧”之所以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是因為這“鬧”字既逼真地刻畫出紅杏怒放的蓬勃生機,又滿含著詩人喜迎春色的歡愉之情?!霸破圃聛砘ㄅ啊敝灾弧芭弊侄辰缛?,是因為這“弄”字既細致地描繪出淡云拂月、花枝搖曳的美好景色,也隱隱透露出詩人對于春色將闌的惋惜之情。詩人把“紅杏”和“花”都擬人化了。它們好像有靈性,也有情感,從而喚起讀者豐富而美好的聯想和想象。中國古代詩論家認為詩中應有警策和詩眼?!傲⑵远右艘黄摺保憴C《文賦》)“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靈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詩人玉屑》“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謂之句眼?!薄霸娨獰捵?,字者眼也?!崩畎自姟皡羌壕茊究蛧L”,“壓”字表現出新酒初熟,江南風物之美。杜甫詩“輕燕受風斜”,“受”字描繪出體態輕盈的春燕迎風低飛、乍前乍后的姿態栩栩如生。兩句均為警句,兩句均為詩眼。錢鐘書在分析“紅杏枝頭春意鬧”時說:“‘鬧’字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感受”。“用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就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薄霸谌粘=涷灷?,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有體質。”詩人對事物往往突破一般經驗的感受,有深細的體會,因此推發出新奇的詞句。這種運用現代心理學和語言學的通感理論所做出的詮釋,別開生面,深刻揭示了某些警句和詩眼為什么給人以新穎獨特之感的原因。

二、平淡之中的蘊藉

語言使用中,詞語的意義、色彩、風格、用法都完全符合規范,平白如話。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姸潭?0個字,意味雋永深長。第一句寫見明月于床前,卻暗含夜深沉、人不眠之義,而夜深人不眠,又暗示游子之深情。第二句寫疑月光為霜,則不寫出月光朦朧,景色迷離,短夢初回,幻覺頻生的情景,還寫出游子客居在外,感秋思鄉之情。因為“霜”既見于字面,“秋”必含于言外。中國文人對秋天異常敏感,素有悲秋的傳統情感,因此由“疑霜”而“感秋”,再由“感秋”到“思鄉”的過程乃是情理之中了。三四句雖然只寫“舉頭”、“低頭”的瞬間過程,卻展現出游子心理活動的細膩變化和人生情感的豐富體驗。中國人常在俯仰之間觀察宇宙,體味人生,人與故鄉遠隔千里,可此地之月就是故鄉之月,故舉頭望月與低頭思鄉雖然只是空間高度的瞬間變化,但一俯一仰,神思飛揚,情接千里,空間的無限已寓于這高低俯仰的過程之間,已濃縮在這一段思鄉的深情之中。縱觀全詩,既無精巧華美的辭藻,亦無奇特驚心的辭格,主要靠“尋常語言”的修辭手段,激活語詞的涵義,造成看似信口吟成,明白如話,實際上是平淡之中見蘊藉,尋常之處顯雋永的修辭效果。

三、尋常之處的煉字

首先煉字是一種明確的修辭認識。中國古代詩人把煉字放在顯赫的位置,認為它是關系到語言運用的全局。所謂“百煉成字,千煉成句”、“一字之褒,榮于華褒;一字之失,榮于斧鉞?!边@是何等艱難,何等森嚴!張表臣在《珊瑚詩話》中:“詩以意為主,又須篇中練句,句中練字,乃得之耳。”可見,漢語修辭一直把“煉字”看成是謀篇、組段、造句等各種修辭活動的基礎。其次它是一種執著的修辭態度。人們在賦詩作文等各種語言運用活動中,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要反復推敲、琢磨與修改、甚至達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一字窮歲月,十年成一賦”的地步,不少語言大師都是“新詩改罷自長吟”,發誓“語不驚人死不休”。煉字成了中國文人鍛煉能力,顯示才華的重要場所。再次它是一種悠遠的歷史情結。有幫別人改一字而獲“一字師”美稱的,如陶岳《五代補》:鄭谷在袁州,齊已攜詩詣之,有《早梅詩》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梅。”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饼R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又如施閏章《蠖齋詩話》:元薩天錫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膾炙于時,山東一叟鄙之,薩往問故,曰:“此聯固善,‘聞’、‘聽’一合耳!”薩問:“當易以何字”叟徐曰:“看天竺雨?!彼_疑“看”字所出,叟曰:“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薩俯首拜為一字師。

四,情景交融的映襯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鄙下撘浴凹t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督S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漁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御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五,虛實相生的對比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其次看看詩歌中的“實”。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疤搶嵪嗌笔侵柑撆c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鄙详I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詩詞充分體現了修辭手法對句式的影響,同時也有利于詩人情感的流向和抒發,避免表達的單一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古代詩詞的表現形式,將更有利于我們在挖掘內涵的深度上作有意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