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影視鑒賞核心價值觀導向
時間:2022-06-13 09:20:00
導語:藝術影視鑒賞核心價值觀導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我國對大學生價值觀導向是以主流意識為重要目標,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要手段來進行的。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導向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然而,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樂觀。
很多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線教師都有一個直觀感覺:現在這些80末、90后的學生們越來越不好教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正在遭受大學生的嚴重質疑,甚至是抵觸與蔑視。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fā)展的階段,物質的豐富與觀念的多元并存,社會現象的復雜化與日俱增,媒體的輿論導向漸趨分散。大學生耳聞目睹了很多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事實正在社會中滋長,更被很多標新立異的價值觀念蠱惑,認為主流價值觀早已是過時的產物,極端者甚至將其視為意識形態(tài)的騙局。第二,大學生占有的信息資源十分巨大,往往會超過教師的知識儲備。網絡咨訊的發(fā)達、傳播過程的迅捷、接受終端的多元使每個人都成為機會均等的信息獲取者。無線網絡在大學校園中的遍布,使學生可以攜帶筆記本電腦來到課堂,當即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點進行核實、補充、反駁。因此,在喪失了一言堂的觀念權威地位和知識儲備優(yōu)勢后,教師該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
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如何變革方法論,如何找到有效的新方法入手。能不能找到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入一種新的教育媒介作為契機,帶動一輪新的價值觀資源開發(fā),最終彌補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關鍵缺失。筆者選擇藝術電影作為這種新的教育媒介,主要原因是:電影的媒介魅力和傳播特性非常符合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已成為大學生文化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資源。第一,藝術電影能有效彌補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陷。首先,從順序上打破固有模式,破除先入之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討論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涵。其次,藝術電影的虛構性與想象性使人產生審美距離,不再糾纏于現實功利因素的權衡。最后,由藝術電影引發(fā)的道德結論不再留于抽象的理論,而是從獨特的人物性格、感性的情緒氣氛、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敏銳的細節(jié)關照出發(fā),讓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最具體的性情體驗中。第二,藝術電影的媒介特性有利于大學生接受核心價值觀。作為第七種藝術的電影具有獨特的視聽語言系統(tǒng),它融合了文學的敘事性、音樂的抒情性、繪畫的形象性、攝影的真實性、戲劇的參與性,同時還以蒙太奇手法形成自身獨特的敘事結構與表意功能,可以有效解決道德教育中的諸多問題。第三,藝術電影既是大學生產生價值觀困惑的重要源頭,也是解決其困惑的最佳載體。這是一個視覺文化主導的時代,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經歷更是與各類影視作品相伴而生。課堂上講授的主流價值觀為何難以奏效?就是因為鋪天蓋地的影視作品中有各類價值觀在他們的思想中沖撞。廣大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優(yōu)酷、酷6等各類視頻網站,在線觀看、下載觀看各類電影,這已成為當今中國大學生形成價值觀的一種強大的,隱性的、主動的、自發(fā)的、客觀的、現實的重要渠道。他們沒有經歷過更為復雜的現實生活,很容易將影視作品中的人生當作現實人生來看待,進而接受其中的價值觀念。但這些作品藝術水準參差不齊,所宣揚的價值觀也魚龍混雜,這使很多大學生陷入茫然與困惑。如果沒有極強的辨別力和極高的審美品味,很容易走入價值虛無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歧路。但這一事實同樣也提醒我們,如果能通過大學生熟悉并信賴的影視媒介本身,發(fā)掘出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道德資源,那么說服力無疑將大大增強。我國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范疇。
在這個領域里所呈現的是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它表現出師資隊伍的政治理論性和大學生的學習被動性。而面對大學生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個體行為中產生的諸多價值觀困惑,電影專業(yè)的教學活動又顯然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因為我國高校開設的電影專業(yè)課程基本上劃歸為藝術類的專業(yè)教育,側重于拍攝技巧、劇本編寫、導演理論、表演理論、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講解。懂電影的教師只負責講解電影,卻不注重大學生在觀影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價值觀問題。同樣,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課教師雖然已在不同程度地借用電影手段來豐富教學,但他們對電影本身的理解又較為有限,所選影片的藝術質量難有保證,有時不免將電影淪為佐證主流價值觀的輔助性宣傳工具。兩方面的教學實踐都沒能有效地將欣賞電影與樹立主流價值觀完美融合。國內目前與此相關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高校開設各類影視鑒賞公共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的要求,全國高等學校從2006年秋季起普遍設置公共藝術課程,《大學影視鑒賞》也成為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其目的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這類課程大都偏重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介紹,而不是價值觀的引導,無法將審美與價值觀進行有機統(tǒng)一。第二,市面上流行各類電影筆記書籍。近幾年,各領域文化學者寫作的電影隨筆與觀影感悟書籍大量增多,這其中包括很多專業(yè)影評人的寫作,雖有深厚的技術功底與專業(yè)的解讀視角,但仍囿于電影藝術本身的探討,易流于“為電影而電影”的層面,能為大學生吸收的價值觀資源卻并不豐厚。這就給高校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課題———挖掘藝術電影的價值觀資源,利用藝術電影的感染力和時效性,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及其價值觀之中。它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高等院校所有教師的重要職責。將電影藝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融為一體,形成高校視聽倫理教育的新思路。讓大學生在欣賞藝術電影的同時,得到高尚的道德品格熏陶,使藝術電影成為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手段。要綜合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理論、電影美學、倫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探索倫理教育的感官化模式,重審道德情感作為行動能源的可開發(fā)性,豐富道德認知的感性化與立體化,以此達到讓大學生堅定道德意志,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仰,落實于日常道德行為的教育目的。通過分析經典藝術電影的不同價值觀,著力提高大學生的辨別善惡能力和理性選擇能力,找準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真實狀況,通過藝術電影的鏡頭語言來解讀價值觀內涵,有效地將主流正面價值觀進行重新闡釋,達到為學生接受的目的。第一,挖掘藝術電影的道德資源,發(fā)揮其價值觀導向作用。“藝術電影”是指那些具有較高藝術品位和終極人文關懷的電影。這類電影不同于純粹以搞笑娛樂為目的的商業(yè)電影,而與人類歷史上經典的文學、繪畫、音樂作品一樣,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它使我們對主流價值觀的理解更加立體深入,有利于大學生以全新的視角重審主流價值觀所傳達的內在精神。曾讓他們深表懷疑的“無私”、“團結”、“節(jié)儉”等概念,將完全超越他們先前的觀念定式,煥發(fā)出那些美德本身所蘊藏的精神能量。
通過學習鑒賞藝術電影,大學生會發(fā)覺一個既熟悉又新奇的道德世界。第二,利用藝術電影的媒介直觀性,增強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與道德洞察力。藝術電影以直觀的形式彌補了道德教育歷來以文字思維主導,圖像思維缺失的遺憾,建立新的感官思維方式,以直覺體驗抵達真理。看一部經典的藝術電影,不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在具體人物和事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剝離出精神內核。全方位的身體介入代替了單一的大腦參與,立體化的情境體驗代替了直線式的邏輯推理。由“我思考,我相信”到“我看見,我相信”再到“我感覺,我相信”。優(yōu)秀的藝術電影讓我們“看見”那些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到底如何起作用,哪怕僅僅由于一個憐憫的眼神或一種瘋狂的語氣,我們便足以洞悉,善是究竟憑借什么成為一種撼動心靈的力量,惡又是究竟因為什么而淪為一種不可饒恕的墮落。我們最終“懂得”那些道理,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它們的存在。第三,辨析藝術電影的多重價值觀,錘煉大學生的審美趣味與道德辨別力。一部優(yōu)秀的藝術電影是各種價值觀的復雜綜合體,大學生難以準確把握,需要教師給予充分指引。藝術電影大師會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一種類似于真實世界的復雜現實,人性的基本面貌顯現其中,彼此沖突的價值觀、難分伯仲的道德力量交錯并存,只有具備較高的藝術敏感度和道德感悟力,才會發(fā)現那些最基本的大觀念往往以隱性的形式藏于其中,不加解釋易被忽視,稍加解釋則大放異彩。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從復相叢生的藝術世界中分離出經典,從真?zhèn)谓诲e的價值體系中辨別出真理,這是審美道德教育最核心也最具難度的工作。本課題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讓大學生在欣賞藝術電影時能夠進行理性辨析、反思推理,最終使大學生主動趨于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過藝術電影的媒介特性,探討藝術現象學的“觀看”本質;通過觀影行為的儀式效應,挖掘情境美學的倫理應用價值。梳理核心價值觀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來龍去脈,讓大學生擯除詞語攜帶的歷史痕跡,明晰概念所指,回歸核心價值觀的本真語義。
藝術是從“為藝術”開始,到“為人生”為止的。藝術審美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動力之源,而道德關懷又是藝術審美教育的精神歸宿。通過鑒賞藝術電影,指引大學生成為一個審美的人,在此基礎上將他們塑造成一個道德的人。
- 上一篇:市城建局建筑施工環(huán)境整治方案
- 下一篇:研究性文學教學方式
精品范文
10藝術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