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文學教學方式
時間:2022-06-13 09:23:00
導語:研究性文學教學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英語版)被2000年最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設立為必修課。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教育部,2000:16)。“要實現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就應該要求學生‘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因而開設英語專業的院校就應該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程愛民,2002:32)。大綱也提出“本大綱所作的各項規定,對全國各類高等學校的英語專業均有指導作用,也是組織教學、編寫教材和檢查與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教育部,2002:15)。毋庸置疑,高職高專的英語專業也要遵循大綱的要求,在英語專業開設英美文學課。因此探討英美文學教學改革至關重要。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發揮文學課堂的優勢,才能使文學教學真正富有意義。盡管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偏向應用型,也不能主觀上造成他們相關知識的斷層和匱乏。更何況有許多高職高專的學生還要參加專升本考試,繼續深造。
二、高職院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前景令人堪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根本沒有文學課。有些院校開設了文學課,但總體情況也是喜憂參半:有的將其作為選修課,有的作為必修課。此外,無論是在課程設置和學生的學習態度上都存在被忽視甚至是邊緣的地位,具體情況如下:
(一)教學模式老化,教學方法守舊
盡管教育部一直在呼吁教學改革,英美文學教學卻依然在沿襲著古老的模式:課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生的主要活動是記筆記,背筆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完全被忽略。“致使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與參與意識,文學課成了教師的獨角戲”(程愛民,2002:33)。受課時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不得已采用單向輸入模式,向學習者灌輸大量文學史知識。長此以往,學習者表現出依賴性和惰性,學習經典作品的享受過程轉變成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進行的折磨過程,使學生難以真正走“進”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與學雙方都產生了不應有的距離和隔閡,無形中降低甚至扼殺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教材設置不合理
目前的英美文學教材大都面向普通本科院校,面向高職高專的教材屈指可數。從現有的英美文學教材來看,雖然版本眾多,但都不太適合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有的教材篇章設計過難,有的背景知識介紹過多,有的文學理論太過高深。高職高專的學生無論在基礎和能力上都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別,如果只是盲目模仿,必然會造成一言堂的局面,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更無法領略到英美文學中蘊含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要素。因此高職高專要想上好英美文學課,就要進行教材改革和篩選。退而求其次,就需要教師的努力,在眾多的本科層面教材中,進行精心的選擇和摘錄,課前做大量的準備,選擇適合高職高專的課堂內容和容量。
(三)考試方法主觀、刻板
多年來英美文學課多以筆試來考核學生。考試內容主要是教師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以及對作品分析的所謂“標準答案”。民主的方式也就是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小論文,陳述一下對某位作家或是某個作品的簡單看法。這種考試往往以一家之言為主,學生受到標準答案的束縛,不能真實地論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其實,文學的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不同的人對文本的解讀不盡相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要進行研究和探討,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差異,尋求適合高職學生的考核方法和評價水準。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選擇話劇表演、人物模仿、詩歌朗誦、作家賞析、作品解讀等多種考核和評價方法,綜合筆試和口試,拓寬考評渠道,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三、高職院校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必要性
新大綱把英美文學課確立為必修課,并明確了英語專業必須開設的三類課程: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其中的英語專業知識包括文學、語言學和相關國家社會與文化的知識(教育部,2000:16)。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文學教學的重要性,已故大師季羨林在1978年就指出:“輕視文學是一種普遍現象,也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在語言課程中排除文學這一基本組成部分,就等于剝奪了外語學生們的一點資源,其結果是使學生們對語言產生陌生感”,英美文學教學的必要性躍然紙上。著名文學家崔少元(1994:23)指出:“學習英美文學,可以了解英美文化,因為英美文學作品所承載的哲學、人文、美學等價值是英美民族社會文化的縮影。這是學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養及自身素質的重要學習內容”。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英美文學教學,以適應我國英語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人才。著名語言學家李特爾伍德(Littlewood)曾經給文學做了個透視,找出了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幾個功能:語言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功能。首先,文學與語言休戚相關,二者互為補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又是藝術的語言。優美典雅的十四行詩、繪聲繪色的戲劇對白、幽默睿智的雋語警句、迥異不同的名家風格和琳瑯滿目的語料詞庫,都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第一手語言材料。大量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用能力:閱讀同時,學生的信息輸入無限拓展,隱性知識得以累加,必然會以顯性知識的形式進行輸出。其次,文學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政治、生活習俗等諸多文化要素。學習外語既要考慮到實用性,又要兼顧人文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專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英美文學教學能夠彌補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情境的不足,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及其背景知識。此外,文學有易于人文素養的培養。外語學生的語言素質和文化素質在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尤其是學生的人文素質,是與個體終身相伴的非智力因素。英美文學教學可以加強學生文化修養,培養文化兼容意識。在英美文學里,學生可以穿越時空、探索歷史、檢閱文明。歐文的《札記》還留有開拓者的足跡;庫伯的《皮襪子》仍有拓荒者的執著;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能夠引領我們在困境中崛起,在彷徨中覺醒。
(二)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可行性
高職高專學生經過一年半專業技能學習之后,大約掌握了4,500個基本詞匯和500個左右的消極詞匯,有能力閱讀和欣賞英美文學里的優秀作品和文本。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專科學校英語專業課程基本要求》提出,專科學校英語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吳銀庚,1995:28)。并且要求學生掌握4500個單詞和700個詞組。其中2000個單詞為積極詞匯,在認知的基礎上能夠在讀、寫、譯時熟練運用。隨著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加深,大學新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2001年正式頒布了《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3-12年級)》,其中規定今后高中畢業生要達到“3000個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教育部,2002:123)。這說明進入大學的學生基礎水平完全可以閱讀英美文學原著。課題組對我校08級5個專科班的157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62.88%的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末已經具有4,500個積極詞匯和300個消極詞匯;27.33%的同學已經掌握了4,000個積極詞匯和260個消極詞匯。由此可見,接近90%的同學完全可以閱讀一般的文學作品和簡單的詩歌戲劇。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我校英語專業從2006年以來選用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英美文學史及選讀》,并以此教材為依托,在授課過程中進行適當地選擇和刪減,因為有些內容對于高職高專學生而言過于復雜和深奧。我校英美文學教學有顯著效果,我校08級專升本比率為52.7%,我們的專科實驗班在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及格率為62.3%;本科(英語師范二年制)實驗班專業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為97%,專業英語八級考試為69.8%,在同類院校同類班級中均為佼佼者。
四、研究性英美文學教學
(一)理論基礎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中選擇并確定主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主體對學習對象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進行探究性、開放性學習的包括態度、方法、成果等多元層面的綜合表征。研究性學習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哈佛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論和維果斯基(Vogots-gy)、皮亞杰(Piajet.J.)與布魯納(J.S.Bruner)創建的建構主義學習論。多元智力論認為教師應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體驗者和愉悅者。建構主義學習是一種在追求學習目標與問題解決的活動中,使用多種認知工具及學習資源,學習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學習。霍華德(2008:201)指出“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教師則是主導作用”。這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同,教師由過去的權威變成了合作者和督導者,而學生的地位有很大提升,符合人的個性發展,是一種積極的學習策略。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是開放型的,學習是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進行需要使用多種認知工具和各種資源,并且與他人合作。這非常適合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教學,因為文學有無限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探索;文學問題是開放性的,不是每個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文學方法論是多層面的,不同的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文學教學需要計算機的輔助和網絡資源的服務。
(二)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方案
營造全方位、多層面的宏觀文學教學環境。將文學教學置于網絡環境下,形成“文學與歷史并重、閱讀理解與語言教學互贏、中西文化異同相互比較、話劇模仿與影片表演再現、文學知識競賽與辯論同在”等多層面、全方位的教學規模,使學生置于一個開放性的文學情景之中,營造濃厚的文學氛圍,寓樂于學。創設開放性、多視角的微觀文學教學課堂模式。課堂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者和壟斷者,而是學習的合作者和問題的設計者。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課程的設計和安排,對選定教材進行統籌規劃。同時對每一次授課都要做精心的組織和運籌,使學生真正的處于情景之中:具體包括興趣選段(學生講授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小組討論、教師講解、教師答疑、以及思維拓展和主題延宕(考研鏈接),課后答疑(利用網絡課件與學生互動)。實施立體化、多維度的教學反饋。設計文學信息調查問卷,分析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及時調整課堂活動。調查實驗班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的情況,分析文學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實行周、月、期的教學后記,進一步改進微觀教學。鏈接網絡出現的最新英美文學科研成果:如各高校的文學精品課,做到信息知識立體化。網絡的介入使文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既解決了高職高專學生知識面狹窄的現狀,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
(三)研究性教學的實施目標
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以研究的形式組織課堂,課堂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接受型→探索型;被動型→主動型;單項型→多元型;結果型→過程型;封閉型→開放型。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聯想和思考的能力,從而構建學生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智力,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英美文學有一定的難度和廣度,個體的力量難以勝任問題的解決,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與合作精神。
五、結語
高職高專層面實施英美文學教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研究性英美文學教學能夠改變英美文學教學現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把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學”學習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認識。合理進行課程設計,選擇代表性的作家與作品,適當簡化作品難度,豐富課堂內容;體裁上先易后難,避免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在教學方法上借助多媒體等視聽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適時、靈活地使用相關視頻資料等多種文學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有限的語言能力下領略到“英美文學”自身的藝術魅力。
- 上一篇:藝術影視鑒賞核心價值觀導向
- 下一篇:商品房合同違規調查報告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