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藝術美感
時間:2022-06-27 10:59:38
導語:亂世佳人藝術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夕陽西下,薄暮寧靜,柔潤的春之氣息,帶著新翻的鄉土和草木的潮濕香味,將我們的女主角和她的父親溫馨地包圍起來。音樂漸起,父親的語音在靜穆的暮景中鏗鏘有力,父女在大樹下并肩眺望遠方的欣然,在宏遠而蒼茫的天地之間,卻漸漸顯出一種未知的悲愴……《亂世佳人》,一部恢弘巨制,史詩般地展現著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戰爭、愛情與美利堅的精神走向;《亂世佳人》,作為文學藝術與電影藝術的理想之結晶,讓內容浩瀚的文學巨著得以以更鮮活的姿態“飄”然而至,讓無數觀眾在斑斕色彩的沖擊下更強烈地體味新舊嬗變,急劇變革的殘酷現實和耐人尋味的愛戀。有人說,影片敘述的是一個關于“愛之謎”的故事;有人說,影片娓娓道來的是動人史詩里南方各階層的不同選擇;也有人說,這是在滄海桑田的歷史平臺上搭建的情節劇。而我只想以我的心,我的眼,抓住點滴情節,微小元素中折射的藝術之美,并真誠地說出我對上映七十年的不朽傳奇中所蘊含的美的感覺。我相信,美無處不在,我愿意在無限的大美中品味藝術的真情趣,發掘影片的自然美,形式美,社會美,進而向著藝術美,這一最高品位的美的方向,孜孜前行。
一、落盡繁華,故園無聲
“世界之大,不及故園”。上部電影結尾,郝思嘉獨自站立在塔拉的荒田上,抓起一捧紅色泥土,對天發誓決不再讓塔拉的人再挨餓時,她的決絕,她的勇氣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昂然面對未知的郝斯嘉的剪影從鏡頭中淡出,故園的土地,不論荒蕪與否,總是令人眷戀;下部中郝思嘉望著遠去的白瑞德,悲痛欲絕,耳邊想起父親所說的,“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日月同在”。塔拉,家!對,回家!家鄉的紅色土地,就像一雙柔軟而冷靜的手,撫摸著她疲憊的心,讓她的眼睛重新現出了無盡的希望。伴著高昂遼遠的主旋律,故園,在她的聲聲呼喚中顯得尤為親切。土地,作為影片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反復出現,層層呼應,把看似簡單的鄉土情結,深深植入了美國一百多年前種植園文明沒落的背景中,也植入了郝斯嘉的生命里。塔拉,土地,就是她的力量之源,所以她自信,驕傲,堅強,也勇敢。土地,還帶著它保守,僵化的一面,深深地注入了南方人的觀念之中,讓他們在那個昔日的奴隸主階層,身居亂世而依然抱殘守缺,茍延殘喘,最終被歷史所淘汰。南方的沒落,文明的飄然而逝,在亞特蘭大五角廣場遍地的傷兵,不斷的逃難,槍殺,大火熊熊的場面中呈現,而這又與影片開始時十二橡樹豪宅里南方貴族的雍容華貴,花團錦簇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把動亂中的社會現實,展現得淋漓盡致。《亂世佳人》,不必論它是否是以南方人的視角審視南北戰爭的殘酷因而有不可避免的偏激與否,不必論它是否是為南方已然走到窮途末路的種植園文明譜出了一曲帶著留戀的悲愴挽歌,它都已經把宏偉壯闊,翻天覆地的對立,把令人扼腕的民族內部沖突,展現給世人。心思細膩的觀眾看過影片,為宏大的歷史場面,或痛苦,或悲傷,但都不會后悔于曾經心動過。希區柯克曾說過,電影就是剪掉平凡后的生活。那段在美國人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過去,透過色彩中的風雨飄搖,透過南方人的視角看美國,看世界,看繁華落盡之后的悲慟,看隨風而逝的驕傲心靈,如何掙扎著尋找失落無聲的故園里遺失的根。
二、亂世戀,傾城遇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的詩句,安放在郝斯嘉的身上,如此相配。被認為“具有讓一個男人追求一生的魅力”的費雯麗在《亂世佳人》中的精湛表演,使得“郝斯嘉風暴”經久不衰,費雯麗表演中的深度,激情,奔放,潑辣,透過她充滿靈性又精明而貪婪的綠色眼眸,讓人讀懂她的多情任性,自私貪婪,殘忍冷酷,自強不息,讓人感觸一個驕縱而天真的貴族少女在感情波折,戰火紛飛的情境里如何蛻變為擔負家園重建重任的新時代佳人的魅力與風格。毫無疑問,郝斯嘉的成長歷程和亂世中的愛情是影片的主線,相比于原著《飄》,《亂世佳人》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抽取主人公郝斯嘉的行動線,以她的行動,以她的所知所感作為結構和意義的中心。在此,我無法用我的筆觸詳盡描繪影片中的景深鏡頭,正反打鏡頭,不斷出現的蒙太奇等交替變換的鏡頭運用,只愿像我開頭所說那樣,抓住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主題元素,淺析郝斯嘉的情感,淺析影片的藝術美感。在我看來,樓梯,無疑就是這樣一個象征性的主題。
影片中,樓梯見證著郝斯嘉的生命沉浮。起初,十二橡樹豪宅的樓梯上,年少輕狂,美麗自負的郝斯嘉帶著夢幻似的狂熱,尋找著衛希禮;之后,便是重建的塔拉莊園,深愛她又絕不正式表達的瑞德為她構筑的愛之世界,豪華的大理石樓梯,像極了斯嘉與瑞德不同尋常的豪華又奢靡的曠世之戀;不久,郝斯嘉在樓梯上摔滾下來,使自己流產,而他們的愛情,也隨之流逝;最后,為愛蒼老而疲累的瑞德決絕地郝斯嘉而去,在濃霧中漸行漸遠,而郝斯嘉,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上樓梯,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孤獨的精神家園,只帶著,她自己的孤獨守望。
- 上一篇:南朝文人懺悔心態與文學
- 下一篇:農業局廉政文化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