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產三重價值制衡原則

時間:2022-07-04 11:12:35

導語:藝術生產三重價值制衡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生產三重價值制衡原則

從人類有意識地從事文藝創造開始,他們就在進行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生產力不發達,生產工具改進緩慢,藝術生產的特殊性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工業革命使印刷技術快速發展,報紙雜志等現代傳媒成為文藝的傳播手段,藝術創造作為生產活動的特性才完全凸現出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就某些藝術形式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①藝術生產的出現使藝術商品化名正言順,藝術的商品價值也就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認同。馬克思的話里流露出了一種深刻的認識:藝術生產改變了藝術原有的存在方式,這就要求生產者在新的生產機制中既要遵守一般生產的規律,也要尊重藝術的美學原則。

一、藝術價值三重價值的互動與制衡

農耕社會,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自給自足是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方式。一般來說,這時的文藝只有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并沒有商品價值。藝術品的社會價值客觀上說是藝術品的社會效應,或者說是藝術品的意識形態效果;主觀上說是藝術家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榮辱心。藝術商品化時代賦予了社會價值新的內涵:藝術必須要體現人文關懷和引領社會風尚。所謂人文關懷在廣義上是指對人的價值、尊嚴、生命的尊重和愛護,這是抽象的和形而上的;狹義上是指對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與同情,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文化市場形式的形成,藝術品開始擁有商品價值,從而改變了藝術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存在形態。藝術家不再像以前一樣,以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技巧作為唯一準則。他們在想象性地再現人與現實的關系過程中必須注意一種供求規律。藝術商品化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廣泛影響,使社會各階層與文藝之間的關系重新整合,大眾通過藝術消費實現多方面、多層次的審美對話與交流。就像鮑德里亞所說的“商品邏輯得到了普及,如今不僅支配著勞動進程和物質產品,而且支配著整個文化、性欲、人際關系,以及個體的幻象和沖動”。②藝術產品不單以審美產品和社會產品進入到現實生活,而且要以商品的身份“飛入尋常百姓家”。審美價值是存在于藝術形式中的美感特征,是一種非物質因素。盧卡契認為審美價值關系的異化必然導致藝術本身的異化。在古典藝術時代,藝術是社會特定階層的私有物,欣賞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藝術家有共同經歷和審美情趣的文人士大夫,而不是那些從事各種勞動的大眾。藝術的審美趣味追求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而藝術活動一旦作為生產出現,它的審美價值就不能單純追求“意內言外”的效果,而是要符合大眾化的審美趣味,從而確保社會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實現。藝術商品化使大眾文化產品在技術的保障下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光暈,全面進入到機械復制時代。大眾文化的生產方式事實上就是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結合轉變為審美意識形態的過程。商品價值的存在,使大眾文化不再像古典藝術那樣單純追求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二維平衡,而是要追求社會價值、商品價值、審美價值三者之間的互動與制衡。商品價值既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關系的平衡點,還是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關系的制衡點。三重價值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形,每一種價值就是三角形的一個邊。從形式美的原則來看,類似等邊三角形是符合視覺藝術規律的,而這時三重價值的表現形態是藝術生產良性運行的狀態。具體地說,藝術生產的三重值價的存在樣態符合三角形客觀規律,必然符合藝術的內在規律,也就符合三重價值的制衡原則。如果藝術生產機制處于正常的運行狀態,那么這三種價值就會形成一個等邊或者接近于等邊三角形,只有這樣,藝術生產各方面因素才會形成良性的互動,藝術的三重價值也能得到最佳的實現。文化市場的存在,大眾文化的模式化、類型化制作有利于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一般的看法認為,各種文化產業鏈為了追求更高利潤,藝術品批量化生產必然導致藝術品的粗制濫造。其實這種想法是單純從商品價值的負面效應來考慮問題的,并沒有考慮到三重價值之間的制衡原則。從消費者方面來講,他們喜歡審美品味高、充滿生活情趣的藝術;從生產者方面來講,他們要顧及到社會責任和聲譽等問題。從藝術品本身來講,審美和社會價值低下,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也就不會有多少的商品價值。由此看來,藝術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三重價值之間相互制約機制,可以保障藝術效果在消費性的再生產得以實現。商品價值使藝術活動真正職業化,從業者能夠以此謀生。但商品價值的出現也帶來新的問題。如果藝術生產者忘記了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存在,一味追求商品價值,那么藝術的審美價值就會變成商品價值的附庸和幫兇,藝術生產的三重價值就會處于失衡狀態,藝術必然被異化。明星制度、市場炒作、大制片廠制等生產方式為大眾文化的商品價值膨脹推波助瀾,這就容易使大眾文化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受到擠壓。這時候,如果消費者的審美趣味不高,陶醉于感官刺激,就會給唯利是圖的生產者以可乘之機。那些所謂傾力打造的經典大片,動輒數十億的投入,在這個產業鏈上的每個成員都要獲利,他們必然會想方設法制造各種賣點,導致消費者向廉價情感和虛幻生活低頭。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過程一樣,藝術家是生產者,藝術品是商品,藝術技巧是藝術生產力,技巧的提高促進藝術生產力的發展。商品價值不是藝術唯一的價值追求,片面追求商業利潤,而忽視藝術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就會傷害到藝術的存在基礎和發展前景。

二、一些大眾文化產品的三重價值問題

藝術生產商品化最徹底的表現形式就是大眾文化的流行。大眾文化的商品性特征改變了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生活的固有關系,使社會文化重新整合,并且以其獨特的方式支配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近年以來,大眾文化充分利用了商品價值的力量,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商業文化潮流,但大眾文化生產并不能因此拋棄對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堅守。假如沒有社會價值的保障,大眾文化會把自身保守和頹廢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樣,沒有審美價值的呈現,大眾文化就會變成荒誕無聊的搞笑形式。大眾的欣賞趣味很大程度上被大眾傳媒所制約、塑造、誘導、限制。在文化資本和市場利益推動下,一些比較低俗的文化產品在社會上流行并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雖然如此,我們并不贊同一些文化精英主義者的觀點:少數人掌握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多數人從少數人的文明中獲得利益,而大眾文化的發達導致少數人文明的危機。這種觀點其實是一種傳統文人士大夫的心態。清末民初科舉制度廢除,白話取代文言,是歷史的進步。而很多文人士大夫認為這是文化衰落,是他們從自身的處境和利益來考慮問題的。其實,縱觀人類社會歷史,文化一直是向大眾化發展的,今天的高雅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大眾文化。也有人認為大眾文化產品存在標準化類型化的問題。文化產品的類型化不能反映水平高低,每一種類型就是一種媒介,不同類型的大眾文化產品有不同價值取向。就像農村題材的影視劇,城里人也很喜歡,并不是因為很多人有農村的生活經歷,看到熟悉的影像引起了濃厚懷舊情緒,而是因為農村生活雖不富裕,卻淳樸有滋味,容易產生廣泛的親和力。《鄉村愛情》系列劇在春節期間放映是符合消費者期待“過年文藝”的心理特征的。

人們看著熟悉的不乏幽默詼諧的生活影像,心情舒暢開懷一笑,這種效果也正是生產者們希望看到的。從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角度來說,反映解釋農村面貌與問題是農村影視劇與生俱來的使命和責任。隨著廣大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生產成本提高、人情費用增長、外出務工風險加大等因素都困擾著今天農村的發展。農村影視劇應該把這些現實問題以“詩意裁判的方式”揭示出來。《鄉村愛情》中劉能辦女兒的“懷孕慶典”的事絕不是夸張,而是具有深刻的實際意義。如今的農村,人情費用名目繁多:蓋新房、升學、生孩子、慶生日等,叫人苦不堪言。需要強調的是,劉英的“懷孕慶典”的深意在“過年文藝”的氛圍下,在人們密集的歡笑聲中沖淡了諷刺效果,甚至有些欲諷反勸的味道。《鄉村愛情》在湖光山色的田園生活中編織愛情故事,故事中穿插創業、致富等具有時代性的情節。然而為了給觀眾帶來笑聲,小品化的故事情節在一波三折的回環往復中失去了縱深感。同樣,為了追求商品價值,《小夜曲》一如既往地插入廣告,一切在意料之中卻在情理之外。毋庸諱言,《鄉村愛情》這部系列劇的三重價值還存在一些價值失衡的問題。當前的一些大眾文化生產已經在價值失衡狀態下運行了很久。一些影片反復克隆、一再復制;枯燥的都市情感內幕劇泛濫;有一些歌曲旋律簡單,歌詞無味,演唱者近乎無病呻吟甚至是歇斯底里;有的相聲為了賺取笑聲流于滑稽,失去了必要的諷刺靈魂;一些小品沉迷于語言游戲,類似惡作劇。這些低劣大眾文化確實是對文明的侵蝕。更有甚者,當前的一些文藝產品為了迎合為富不仁者的唯我獨尊、一呼百應的高高在上的心理,大量炮制為封建帝王招魂的影視產品,致使大量渲染宮闈內幕和權力爭斗的古代宮廷劇、穿越劇大行其道。在這些影視劇里,殺人如麻的封建帝王,被美化成愛民如子的圣主仁君;遏制現代思想發展和大興文字獄的雍正皇帝高唱“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大大小小的太監生活得有滋有味、心安理得;宮娥、采女分列兩廂好一派豪華場面;奴婢、奴才、主子等封建話語滿天飛。我們真不知道這類影視產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何在?

在這些大眾文化產品中,藝術三重價值構成的等邊三角形變成了極度夸張的鈍角三角形,有的甚至變成接近一百八十度的直線。三重價值之間相互制衡的原則不復存在,這種價值的失衡狀態最終也會破壞藝術生產的商品價值規律。大眾文化不是偶然的簡單的社會存在,不論你對它抱有什么態度,大眾文化已經讓你別無選擇。毫不夸張地說,大眾文化已經全方位地覆蓋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的整個社會生活仿佛存在于大眾文化之中,那些被稱為大眾文化的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心情煩躁時聽聽流行音樂放松放松;空虛無聊時,四平八穩地坐下來看一場電影;晚飯后或禮拜天順手打開電視……這些不都是現代人每天都在做的事兒嗎?人們對那些影響力大的事件和現象格外注意和關心,而對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大眾文化卻習以為常。就像照相機把日常場景變成凝固影像并沒有引起人們有太多的吃驚。實際上“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穩、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達工業文明中流行,這是技術進步的標志”。

技術進步使人們能夠平等地選擇自己的愛好,產生的不自由從根本上說是大眾文化的社會價值被商品價值掩蓋的結果。聽音樂、看電影、泡網吧等行為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在大眾文化的包圍中形成了對社會的價值判斷,形成了對是非善惡的認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就不能認為玩網游與登上月球比起來就是微不足道。因此,生產好的大眾文化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