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下巴金作品藝術審視

時間:2022-10-11 04:00:12

導語:接受美學下巴金作品藝術審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接受美學下巴金作品藝術審視

內容摘要:對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多將作者與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來探析巴金及其作品的文學意義。事實上,接受美學的提出,又為我們呈現了從讀者視角來審視作品及作者的新嘗試。本文將圍繞巴金作品,從接受美學來揭示巴金的人格魅力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接受美學;巴金;藝術審視

巴金在現代作家群中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青年讀者,巴金的作品更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情緒、心理、趣味影響。巴金的作品,其藝術文本本身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就是因為作品的視界與讀者的閱讀期待相和諧。從1958年巴金遭遇大批判,巴金的作品被查禁,但其穿越時空的文學思想,卻永葆豐富的藝術魅力。巴金是二十世紀中外讀者的偶像,也是一代代讀者共有的精神食糧。藉由此,本文將試圖從接受美學視角,來展露和探賾巴金作品中的藝術感染力。

一.巴金與其作品的接受美學審視

對于接受美學,其理念在于從讀者的接受意識出發來分析作品的價值。巴金的作品不僅在中國受到讀者的歡迎,也在國外備受追崇??疾樽骷遗c其作品的藝術魅力,姚斯、伊瑟爾提出的接受美學文藝理論,突破傳統文藝理論所關注的作者或作品本身,而是將文藝審視的視角延伸至文學接受活動中,引入讀者與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特別是將讀者作為重要的作品審視主體,來分析作品的“獨立性”,進而呈現作品的價值。巴金的《滅亡》、《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了涌流,特別是青年讀者對巴金的迷戀更是狂熱。在《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關系》中,有學者提出巴金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僅次于魯迅;李健吾在對《愛情三部曲》的評價中提出“巴金是幸福的,因為他的作品屬于真實的青年,也說明他也是一位真實的青年”;陳丹晨在《巴金評傳》中提道“曾有人讀過‘滅亡’后,情愿拋棄安逸的生活,去為大眾服務”。我們從巴金的作品人物分析中,大多為青年,而青年人總是單純、熱烈,充滿激情,青年正處于愛情、友誼、事業交織的關鍵期,難免會產生悲憤的呼喚。在《家》中,對鳴鳳自殺前的心靈解讀,正是巴金自我對青年人不幸的命運而控訴、而抗爭,他一連串的疑問,既是表達鳳鳴的悲哀,又是巴金自我情緒的宣泄。巴金曾寫道:“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更不是愚人,應當為自己把幸福爭過來!”這個正是貫穿《家》的主體情感。巴金的《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就被出版了39版,解放后,至少也印發了50萬冊。巴金曾經自述,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是用真話來構建,因此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難怪馮牧先生評價巴金的作品是“講真話”的“大書”。

二.接受美學視角下讀者對巴金及其作品的“期待視野”

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學,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藝術評價理論。借助于接受美學,來重新審讀巴金的文學作品,可以讓我們從中以讀者的身份來重構文學的本質。每一個讀者都與其時代相聯系,每一部作品都講述了某一時代的故事。對于巴金及其作品,所呈現的時代與其自身的真實體驗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審讀巴金的作品時,我們不能將之歸類于“詞語材料”,而應該是現實的存在。事實上,巴金及其作品所帶給讀者的感受,就像是一本“管弦樂譜”,無論是那個時代的讀者人群,都能夠從中讀出激昂的時代回響,正是這些“現實的存在”,才值得我們從中挖掘民族的文化特質。文化特質是什么?包含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與思維方式,更是融入到一個民族復雜的文化心態中的精神形式和價值取向。從根本上說,讀者的個性氣質、文化修養、閱讀習慣具有差異性,而對于巴金的作品本身,在進行欣賞中必然存在區別。但從文化特質的積淀與影響來看,無論是那個類型的讀者,都能夠從巴金的作品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正是因為如此,巴金的作品,才能滿足最廣大讀者的“期待視野”。

1.讀者叛逆心理得到滿足

從五四新文學以來,巴金的《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極具時代性與批判精神,成為廣大讀者塑造文學理性思維的重要讀物。事實上,從傳統文化的全盤反思,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思想啟蒙,正好切合了廣大讀者的叛逆意識。在《滅亡》中,杜大興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即便獻身也要滿足復仇的內心期望;在《激流三部曲》中,覺慧公然對社會秩序進行挑戰,鬧學潮,演新戲,對封建大家庭對青年人的摧殘與壓抑進行控訴,他站在反封建的最前線,讓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更為絕決的是,覺慧離家出走,與舊家庭一刀兩斷,這一常人所無法逾越的封建專制,成為一代人效仿和追崇的典范。

2.讀者補償心理得到滿足

借助于接受美學來分析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需要聯系讀者的閱讀活動,將藝術欣賞融入到讀者的生活中。通過對巴金作品的審視,其作品所展現的對外部現實和自身內部現實的感知方式,成為促進讀者反思自我,從而建樹改變自己的知覺、情感、思維和判斷,拓寬讀者的文化視野。事實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將新文學對“人”的思想解放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并通過文學作品價值評判標準來規范和適應受眾的審美情趣、內心愿望。如在《激流三部曲》中,其所呈現的社會現實,與當時歷史背景的融合,為讀者展現了獨特是藝術審美視角,也讓更多的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神。作品中通過一系列女性的悲慘故事,道盡了世上男女的悲歡離合,更契合了讀者的心理訴求。同時,面對陳規,渴求變革,破除積習,超越歷史,既是巴金自己對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更是貫穿于其作品的不變主線。巴金在文學創作中,對人性的美進行歌頌,給讀者帶來希望、勇氣和力量;同樣,巴金在探索文學旨趣上,不僅僅是想著如何生活的更美好,更是要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好的人生……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愛祖國、愛人民、愛真理、愛正義,為多數人犧牲自己;人不單是靠吃米活著,人活著也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

3.引領讀者的自省與反思

反思與自省是對自我進行評價的重要方式,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人,都需要自省與反思。通過自省,來重新認識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反思,來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選擇與規劃。同樣,在文學作品中,借助于文化的反思與自省,從中引領讀者反思自我,表達強烈的自省意識。在巴金的《隨想錄》中,新文學運動在十年浩劫中受到沉痛影響,由此來反思文學,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早期的傷痕文學,體現群體性的精神控訴;二是悲劇文學,從災難的歷史淵源中來思考人生的坎坷命運;三是對民族主體意識的覺醒,將自我與民族相聯系,共憂思。反思不只是消極的懺悔,而是積極地從歷史教訓中吸收經驗,讓自我更為清醒的走向未來。巴金的作品,讓讀者從中找到了精神滿足,不僅僅是藝術審美,也融入了人的社會、經驗等等,從而構成了讀者的文學視野。所以說,巴金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角色,也是巴金對自我的反思,希望從自省中啟蒙讀者、開導讀者。正如今天的作家,在反思歷史中認識自我,與巴金提出的“挖自己的瘡”相比,對自我的審視可以喚醒全社會、全民族的良知。

三.接受美學下讀者與作家接受意識互動

姚斯提出“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同樣,在巴金的文學創作中,離不開讀者的積極參與。接受美學關注讀者在閱讀中接受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對讀者有影響,也會影響作家、影響作家的作品。也就是說,對于讀者的看法、評價等,也會成為作家進行文學創作所想要改變和想要適應的方向。我們說,任何一位作家,其創作本身并非是單純為了讀者,一方面作家要滿足讀者的閱讀趣味與審美經驗,另一方面,作家要從接受視野,突出對讀者“期待視野”的滿足。作者也好、讀者也罷,兩者在作品創作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可以說,讀者對作品的閱讀與評價,更是推動作家創作的不竭動力。因此,巴金在創作中提出“把心交給讀者”的主張,正是將讀者作為心目中最至高無上的地位。讀者是第一位的,讀者的評價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動力。巴金在《愛情三部曲•序》中寫道一個女大學生的來信,信中講述了大學生對巴金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深深吸引。女大學生看到了作品中人物的活動,仿佛自己就是那個人,時常在讀書中默默下淚。

同時,看到那些角色斗爭尋找自己的出路,而反觀自己,卻無能為力。女大學生希求巴金給予指導,能夠用什么方法來尋求掙脫??吹阶x者的這份苦痛,也讓巴金下定了創作的愿望,來拯救這些年輕的生命,來為青年的不幸命運而抗爭。在《家》中,巴金提出就是為新一代青年而呼號,要幫助青年人逃出被惡魔吞噬的青春。覺慧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雖被環境所囹圄,但也要征服環境,把幸福給爭回來。這種對人生的追夢,何嘗不是有理想的青年人所希冀的精神動力。巴金也曾提出:“作家在進行創作時,也要考慮讀者的反應。我們的作品究竟能夠給讀者帶來什么?是毒藥還是養料?這是每一位作家所要面對的問題”。事實上,巴金在創作中一直都在強調要寫出進步的文學,來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即便是到了晚年,巴金都在追求,請讀者為自己做一個真心的評論??梢?,讀者在巴金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巴金在其創作中,更要堅持對讀者的服務心態,以讀者的需求,來修正自己的藝術主張。從巴金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巴金的堅守與希冀,希望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從其作品中“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別人有用些”。這是巴金的心里期愿。同樣,讀者也會把巴金當做最為信賴的人,因為,巴金連同他的作品,都是將自己平等地對待讀者,從字里行間,像是對親人傾述一般,語言從心底流出,赤誠而明澈。

參考文獻

[1]呂漢東.真實:巴金小說審美特征對話錄[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37-42.

[2]徐循華.激情與藝術創造———論巴金的小說創作[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04):162-181.

[3]張桂年.巴金《隨想錄》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2(01):17-21.

作者:王森 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