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之結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10:01:00
導語:中西醫之結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西醫結合是醫學在未來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并重,促進中西醫結合”已成為我國當代醫學發展的方向。筆者通過多年對中醫、西醫理論的學習及臨床實踐認為,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應該把重點放在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特試述于下。
【關鍵詞】診療方法;中西醫;結合
1在疾病的診斷方面
中醫診斷講究“四診合參”。“望、聞、問、切”即為“四診”。醫者運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變化為望診[1]。如望面色以了解臟腑氣血盛衰及邪氣所在。《四診抉微》中說“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正是此理。憑聽覺和嗅覺以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為聞診[1]。中醫認為各種聲音和氣味都是在臟腑生理和病理活動中產生的,因而能反映臟腑生理和病理變化。仔細詢問病人或陪診者以了解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現在癥狀及與疾病相關的情況為問診[1]。明代張景岳認為問診是“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景岳全書?十問篇》中對問診的內容及其辯證意義作了詳細的闡述。切按病人脈搏和按撫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為切診[1]。如通過診察脈象,可判斷疾病的病位、推斷疾病的預后;通過按診則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變情況。將四診所搜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總結,得出疾病產生的本質為“合參”。《醫門棒喝?四診合參與脈癥從舍論》中有云“望、聞、問、切,名曰四診,醫家之規矩準繩也。……蓋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無,以辨病邪之輕重進退也。聞者,聞聲音之怯壯、語言之倫次,以辨神氣之爽昧強弱也。問者,問得病之由、痛苦之處,以辨內傷外感、臟腑經絡,尤為緊要也。切者,切脈之浮、沉、遲、數、有力、無力,以辨虛實陰陽,而與外證參合逆順吉兇也”。
西醫在診斷上推崇“一元論”。即將患者的癥狀結合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所獲得的資料聯系起來,盡量用一種疾病或病因來解釋所觀察到的臨床現象[2]。“癥狀”指患病時病人主觀感到的異常或不適。如:發熱、疼痛、咳嗽、咯痰等。“體格檢查”指醫生運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簡單的檢查工具(聽診器、叩診錘)進行檢查以發現疾病的一種手段。又包括“視、觸、叩、聽、嗅”。其中,“視診”是指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現的診斷方法[2]。如用于觀察發育、營養、意識狀態、面容與表情、體位、步態等,也用于局部體診的觀察,如皮膚、黏膜、毛發、五官、頭顱、四肢、肌肉、骨骼關節外形等。“觸診”是通過手的感覺進行判斷的一種診法[2]。如可用于判斷患者的體溫、濕度、有無震顫、摩擦感、壓痛以及包塊等。“叩診”是指用手指叩擊身體表面某一部位來判斷被檢查部位的臟器狀態、有無病變和病變程度的一種檢查方法[2]。例如通過叩擊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變情況,若叩診呈過清音常提示肺氣腫樣改變。“聽診”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聽診器來推測臟器狀態的一種檢查方法[2]。“嗅診”是醫師以嗅覺來判斷發自病人的異常氣味與疾病的關系的一種檢查方法[2]。另外,隨著現代科學的迅猛發展,當代西醫實驗診斷的檢查范圍更加廣泛,檢驗數據亦愈加準確。
由上可知,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據兩種不同的理論來指導的,在診斷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思維方式也大有不同。但是我們也清楚的看到,其實這兩種思維方式并非完全產生矛盾。相反在某些方面,中醫與西醫也有相互融合之處。如:中醫的望診與西醫的視診都是依靠醫者用眼睛去觀察患者的情況進而對病情進行判斷;中醫的“聞診”涵蓋了西醫的嗅診和聽診的內容;而西醫的觸診、叩診又與中醫的“切診”有著相互交融的地方;西醫的“癥狀檢查”有很大部分是通過詢問患者病情得出的,這也與中醫四診當中的“問診”有相同之處。因此,筆者認為,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疾病的過程當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說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認又各自具備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中醫在診斷上著重于“查外揣內”,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內在臟腑與外在皮膚毛竅等是相聯系的,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可以通過機體的外在表現反應出來,因而以“四診”作為診斷疾病的方法。西醫則傾向于用直觀的方式來對疾病進行診斷,除了通過檢體診斷外,西醫還通過實驗室診斷來反映內在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改變。但也正因如此,中醫與西醫在診斷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中醫著重整體故而忽略了對局部的生理病理認識,而西醫從組織細胞的層面上入手了解機體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導臨床診斷,但在對人體的整體認識上則稍遜一籌。故我們在臨床診斷疾病的過程中,可將這兩種思維結合起來,這樣可提高診斷疾病的準確性。如用西醫的診斷技術進行對疾病的診斷,另一方面則可同時運用中醫的診斷思維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診斷。從而就為進一步進行治療提供了全面的臨床資料,也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治療方法。
2在疾病的治療方面
中醫治療疾病注重“辨證施治”、“治病求本”。即將“四診”收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證型,再用中醫理論指導處方與用藥。比如同是感冒(西醫指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可分為風寒與風熱,那么這兩種感冒的治療方法則有所不同。前者治當辛溫解表,后者則為辛涼解表。方藥分別予荊防達表湯、銀翹散治療[3]。此在中醫被稱為“同病異治”。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機作用下,亦可表現為相同的證型。治療上則可予相同的治法。如歸脾湯既可治療不寐(西醫病為失眠),也可用于治療郁證(西醫稱為抑郁癥)。中醫認為,雖然此為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為兩者的發病機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種治療原則和方法處理。雖為兩病,但證機均屬心脾兩虛,故均予歸脾湯主之。除了根據疾病的根本病機,針對證型進行治療而外,中醫治病還根據“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來指導臨床用藥。再者,中醫在用藥的同時還注重配合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西醫在對疾病的治療上多為“對癥治療”,著重于辨病,并針對病因來指導臨床治療。如上呼吸道感染,臨床上可表現為發熱、頭痛、噴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腫痛等癥狀,查體可有體溫相對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濾泡增生,扁桃體腫大等,實驗室檢查可出現血象改變等現象。西醫認為,上感發病是因為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故在治療上,一方面對癥處理,予解熱鎮痛藥進行治療,同時還針對病因予抗病毒藥及抗菌藥物治療[4]。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疾病產生原因的進一步認識,西醫逐漸開始重視以預防為主來防治疾病。如堅持合理、規律的體育運動,平衡膳食等在對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對糖尿病、高血壓的防治當中飲食和生活習慣已成為主要的治療原則之一。另外對傳染病進行有效的隔離也是一種重要的防治手段。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加之西醫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的認識,進一步促進了西醫外科手術的發展,使外科手術的適應證、手術范圍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擴展。
筆者認為,中醫和西醫在治療上的“結合”可看做是有選擇性的運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疾病,中醫與西醫并用,以其中某一個為主,另一個為輔。從這種理解可以分為兩種“結合”。首先,針對不同的疾病來講,西醫在治療上的優勢體現于對危重病、急性病及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疾病上。如病人出現呼吸、循環衰竭的情況,此時應運用西醫的急救處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擴充血容量,給予呼吸興奮劑、升壓藥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心肺復蘇術或氣管切開插管等治療[4]。此時若用中醫辨證予湯藥治之雖然有效但顯效較慢,但可予中藥注射劑如參附、生脈等配合西醫治療。再如外傷的病人,西醫的清創縫合技術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復和保護創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斂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藥治療以提高療效。中醫在治療上的優勢在于對慢性疾病及疑難雜病的治療上。如腫瘤的病人雖然在有手術指征的情況下應予西醫手術治療,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醫往往采用姑息治療,予對癥、營養支持等處理,此時則可用中醫的思維方法進行整體治療,盡可能改善患者的飲食、睡眠,調整機體的功能,從而起到提高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命的作用。而在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予中藥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疑難雜證方面,如患者僅僅表現為背心發涼等癥狀,則不適合用西醫的某個疾病來解釋,而中醫主要著眼于對整體機能的調理,在治療這類疾病當中則占有優勢。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現失眠、煩躁等癥,也可選擇中醫治療,以恢復機體的動態平衡。其次,中西醫的“結合”可以是針對某種疾病的不同階段來進行治療方法上的選擇。例如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的治療,急性發作期可選擇“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予西藥脫水、降顱內高壓、控制血壓、營養神經等治療為主,同時配合中藥辨證治療。當急性期過后,患者已逐漸脫離危險,此時需進行功能鍛煉,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但臨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肌力。在這個階段就可以運用中醫的針灸和推拿等方法促進肌力的恢復。當肌力達到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練習行走的時候就可以用西醫的康復鍛煉方法給予恢復治療。后遺癥階段,尤其應該注意對患者血壓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發生。西藥在控制血壓方面雖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臨床上患者血壓的高低與自身的癥狀有時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藥降壓的同時配合中藥改善患者的自覺癥狀是很好的選擇。目前許多臨床報道也已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療效優于單純用中醫或西醫治療。
3結論
中醫與西醫并非是矛盾的,兩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結合,而結合點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有選擇的結合并運用,則可起到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鄧鐵濤,郭振球.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42,46,60
〔2〕葉傳蕙.診斷學基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4-48
〔3〕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66-67
〔4〕孟慶義.急診內科診療精要〔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94-97,155-15
- 上一篇:勞務工失眠治療研究論文
- 下一篇: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