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疾病中醫藥治療方法論文
時間:2022-08-16 06:28:00
導語:西醫疾病中醫藥治療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西醫疾病的中醫藥治療,應在傳統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制定出新的標準與指南,中醫界應就一些西醫疾病的中醫藥治療達成一些共識意見,促進中醫藥的發展,更好地指導中醫藥臨床。
關鍵詞:中醫學;西醫學;中西醫結合
中醫學在發展中,就一直不斷融合其他的醫學實踐,至今仍是如此,中醫臨床直接面對大量的西方醫學的數理檢查及疾病診斷,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甚至已緊密聯系。為此,對傳統中醫學的一些工作準則及工作的程序,應結合西方醫學的認識,重新加以思考,現舉例之,以拋磚引玉。
一、中醫藥治療西醫疾病時的靶點如何認識
重癥急性胰腺炎表現為中醫的陽明腑實證,痞滿燥實,此時患者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大便秘結、腹中切痛甚至拒按。中醫藥采用通腑導滯的方法進行治療,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大陷胸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指出對這種情況中病即止、得快利即止,即在臨床癥狀緩解后,停止通腑導滯,以免傷正氣。這種指導思想如是針對單純性腸梗阻,還是合適,但對于重癥急性胰腺炎就未必恰當。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分三期,即急性炎癥反應期、繼發全身感染期、殘余感染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炎癥反應期痞滿燥實的癥狀緩解后,有可能進入感染期,使病情反復,重入兇險。出現這種變化,與重癥急性胰腺炎時腸黏膜屏障受損、腸道細菌移位、造成對靶器官的“二次打擊”是密切相關的。已有的研究已提示通腑導滯法能保護受損的腸黏膜、促進腸蠕動、拮抗腸道細菌移位,因此,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炎癥反應期的痞滿燥實癥狀緩解后,不僅不能停止通腑導滯,反而要繼續給予通腑導滯,那么這種通腑導滯的靶點在哪呢,應該結合胰腺CT、血CRP、血Ca2+、血氣分析等,進行綜合評估,比如胰腺CT的分級應該恢復在C級以上等,通過這種靶點設立,進行相應的治療評估,來決定通腑導滯中病即止的時刻,是符合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過程的,才能降低感染期的出現,降低死亡率,對此已有多項報道,開展中醫通腑導滯治療重癥胰腺炎能明顯降低死亡率。因此,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靶點的設立不能僅局限于急性炎癥反應期,而是要放眼于防止可能出現的感染期,不能局限痞滿燥實的臨床外在癥狀的改善,還應關注內在的實驗數據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較完善地處理好重癥急性胰腺炎。
二、對一些西醫疾病的中醫藥治療,應結合西醫的研究認識
如膽石癥,其屬中醫脅痛、腹痛、黃疸范疇,中醫采用疏肝利膽的方法,其具有溶石、排石,促使膽汁分泌,促使膽囊收縮,松弛奧迪氏括約肌的作用,但是,在具體的臨床工作中,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從臨床的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膽結石都要采納中醫藥治療。如對膽總管的結石,術前中藥排石處理未必是適宜的,因為有可能會使結石移行嵌頓在膽總管下端或排石中損傷乳頭肌,導致膽胰管壓力增高,發生阻塞性黃疸、胰腺炎等,加重病情,誘導并發癥,從而使病情復雜化。對這種情況,應在EST后,考慮中藥應用,以促進殘余結石的排放,即中藥的應用應放在術后考慮;對膽囊結石,如為靜止結石,特別是大的結石,溶石周期長,成功概率低,遠期療效不確切,開展中藥溶石并非是必要的選擇,除非患者知情,且溶石意愿堅定,經濟條件可,可考慮中藥溶石;對發作性膽囊結石應首先考慮手術,除非患者年齡,身體基礎條件不佳,可有選擇地開展中藥治療;而膽泥患者,臨床上也可引起膽道系統炎癥、胰腺炎等,且這類患者膽囊收縮功能常不佳,又未有膽石的形成,則應首先開展中藥治療。
三、利用中西醫各自的優勢來處理相關的問題
如針對胃癌前病變合并HP感染,應用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來處理癌前病變,用三聯一周療法根治HP;如肝硬化患者,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硬化的發展、改善生存質量、降低并發癥,如出現SBP,則用西藥抗感染;對腹瀉型IBS合并GERD的患者,可以用健脾溫腎、疏肝升清等方法治療IBS,用西藥PPI制劑處理GERD的癥狀。
對不同的西醫疾病,根據中醫藥處理的優勢所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對中醫處理的要求會有所不同,有些疾病要求全程的中醫藥治療,如前述的重癥急性胰腺炎通腑導滯的中醫藥治療應涵蓋病期全程,不僅緩解急性炎癥反應期,還要防治繼發的感染期;有些可能僅需處理某個時期,如不全性腸梗阻,先期給予通腑導滯的中醫藥緩解腸梗阻,然后根據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病因治療,如為腸腫瘤,則行手術治療。
對一些西醫疾病,根據其病理生理特點整個病程中分不同的時期,中醫藥的治療原則也應產生相應的變應,如潰瘍性結腸炎在疾病活動期,清熱利濕為主法,以控制癥狀,而進入緩解期,則健脾補腎為主法,以防止復發;有些西醫疾病,不同的時期,病理特點不同,如對急性胰腺炎,中藥在治療原則相同的情況下,在不同時期,給藥的途徑就不同,初起時,惡心嘔吐、腹部疼痛、大便秘結,腸蠕動減慢甚至腸麻痹,此時給予中藥口服以通腑導滯,往往因胃氣上逆,口服不下,格藥于外,影響療效。因此,此階段中藥的給藥途徑以灌腸給予為宜,使中藥從直腸內吸收,發揮通腑導滯的作用。腑氣通暢,陽明腑實證緩解,此時再給予口服,胃氣順降,藥達病所,發揮療效。公務員之家:
綜上,中醫藥對西醫疾病的處理,涉及到治療靶點的確立;疾病不同時期對中醫藥處理的不同要求,這種要求,可以是同一治則下的疾病全過程治療,也可是某一階段或時期的治療;或者根據疾病不同時期的病理生理特點,不同時期中醫藥的治則也作相應改變;在同一病人身上,用中醫藥、西醫藥的方法處理疾病不同的面等等。而這些認識,應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的內涵所在,根據這種內涵的存在,針對西醫疾病的中醫藥治療,應在傳統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制定出新的標準與指南,中醫界應就一些西醫疾病的中醫藥治療達成一些共識意見,促進中醫藥的發展,更好地指導中醫藥臨床。
【參考文獻】
[1]范永生.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7.
[2]胡仕祥.下法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遼寧中醫雜志,2009,29(8):472.
[3]薛筠.中藥治療膽石癥藥理機制.醫學綜述[J],2009,15(11):17091712.
[4]王奎平.辨證結合辨病分期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J].中醫藥學報,2002,30(5):39.
- 上一篇:醫療服務補救措施應用論文
- 下一篇:學員隊文化抓管理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