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診斷學范文

時間:2023-04-01 01:2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醫診斷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醫診斷學

篇1

    通過診斷課的學習,不但要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技能動手操作能力。學會采集病史,正確系統地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及陽性體征選擇必要的實驗檢查和輔助檢查;學會各種檢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依據,為其將來學習臨床課以及進入臨床實踐做好準備。但是由于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得這樣一門理論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的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約,導致某部分課程不能充分的讓學生領會及掌握。鑒于此情況,我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如下兩點個人體會:

    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采取演示教法、引導法、類比法、分組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手法,使抽象的理論課變得具體生動,化難為易;把實驗課枯燥無味的技能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與練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

    (一)診斷學體格檢查中心臟聽診“雜音的聽診”是全章中授課和學習的難點,往往教師單純只是講授的話,學生容易因聽不懂而疲勞厭學,或暫時聽懂卻很容易搞混不同瓣膜病變的雜音特點。我在講授時結合使用掛圖或模型或手繪圖或多媒體等教具,來輔助講解并演示各雜音產生機制、瓣膜的位置、聽診位置及病變時各瓣膜的情況、血流方向等,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心臟雜音是如何產生的,各種瓣膜病變產生的雜音聽診部位、產生時期、性質、傳導、等特點;用心肺聽診模型人設定不同瓣膜病變情況下心臟雜音的聲音播放,插入到對雜音特點講解的過程中,代替只用幾個形容詞對雜音特點的描述;在同學們對瓣膜特點基本掌握的前提下,用提問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和討論對臨床瓣膜病變的雜音做出分析判斷,進一步加深對心臟瓣膜雜音的理解與靈活運用。不但可以化難為易,而且教具的使用、豐富的教學形式以及生動幽默的教學語言的配合,可以讓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更高,往往到最后學生都爭先恐后的發言得出結論(即不同病變時瓣膜雜音的特點),使學生的接受和理解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同學們在樂中學、樂意學,并且有掌握知識和發揮分析能力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體格檢查的各項技能操作練習是診斷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學生臨床必備的基本技能,那么在上技能操作練習的實驗課的時候,會存在很多同學在練習的時候眼高于手或主動性底而達不到操作標準的要求。首先,我在上實驗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要遵循學習好的和學習差的、動手能力強的和動手能力差的、學習積極性好的和學習積極性差的交叉分配的原則,各小組設立組長;實驗課時,分組練習,小組各成員之間進行過關檢測,小組與小組進行技能操作評比,所有的技能操作標準與醫師資格技能考試標準接軌;每進行到一個階段,教師對每位學生實施考核,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不但可以確保每位同學的技能操作達標,還可以提高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的學習督促及小組與小組之間競爭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充分有效地演示教學在實驗教學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演示有集體演示和小組演示,演示技能操作一定要規范到位,與醫師資格技能考試的要求接軌,讓每位學生都能達到標準化的訓練。再次,充分使用模型人與實體技能操作相結合,以彌補只有學生間相互的實體技能操作而不能實現的一些病理情況下的異常體征的學習與練習。另外,教師還要做好學生的練習指導和總結。讓學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主動練習,測試達標的目的。

    第二,在缺乏條件的情況下,要創造條件來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與要求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地接近臨床,結合臨床。像我們的實驗課中某些實驗課內容所需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條件不具備或不充分,教師就可以人為的創造一些條件來完成實驗教學。例如:

    (一)學生練習病史采集的實驗課,我們沒有條件提供真正的病例資源(患者)讓學生練習問診,但我們可以采取情境模擬的教學方法用于病史采集的練習,讓學生真正體會如何與患者交流,如何建立醫患關系,如何把握問診的技巧等。以避免學生今后進入臨床實習或工作首次面對真正病人時的不知所措。我會在實驗室模擬病房的情境,搜集不同類型疾病的病史資料發給各個小組,先讓他們對病史資料熟悉,然后每組派兩名同學,一位扮演醫生的角色,一位扮演患者的角色,根據他們的病史材料做情境問診,小組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評比,教師進行指導和總結。視學生對問診掌握的情況不同,問診的練習內容可以按部分進行,也可按整體進行。這樣去練習問診,既可以讓學生覺得新鮮有趣,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經意間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醫患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還能讓學生盡可能的與臨床接軌,提高學生將來適應臨床的能力,實現職業教育的目的。

篇2

[關鍵詞]PBL教學法;中醫院校;影像診斷學;實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1)09-0022-02

影像診斷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其作用是為臨床醫生提供有效的輔助檢查方法,有利于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對醫學生而言,學習影像診斷學有利于增強其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的理解,同時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提供一種新的思維和診斷方法。中醫醫學生進行影像診斷學實習的目的是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同時培養在臨床工作中對影像學檢查應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臨床工作中對疾病診斷及處理的能力。但中醫醫學生在進行影像診斷學實習時,面臨著以下困難。

1、時間短。內容多

實習時,學生在放射科實習的時間一般為1-2周,需了解的內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見疾病:肺結核、消化道潰瘍、骨折、腦出血等的影像學表現,在較短的時間里,需掌握較多的內容,對學生而言確實有很大的困難。

2、中醫醫學生的解剖學、病理學等的基礎較差

解剖學、病理學是學習、理解、掌握影像診斷學相關內容的重要的基礎知識,中醫醫學生解剖學、病理學的基礎相對較差,因此對影像診斷學相關內容的理解較困難,易造成學生實習時出現畏難情緒,對實習缺乏興趣及信心,使實習的效果不理想,影響學生今后的臨床工作能力。

3、對影像診斷學的意義理解不充分

中醫學生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階段,需學習中醫理論及一些西醫理論,因為影像診斷學的課時較少,一般為15―20個學時,因而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相關知識有限,易造成學生認為這門課不重要,可有可無,因而在實習時學習態度不積極。

4、對影像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的結合理解不充分

學生在學校里以理論學習為主,所掌握的知識以理論為主,沒有實踐經驗,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因不知道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感到手足無措,造成對實習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學生在實習時對這門課的學習缺乏積極性,畏難情緒明顯,由此造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沒有興趣,不愿意學,實習時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為了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實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培養合格的中醫醫生,在教學實習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進,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操作為主的“填鴨式”、“包辦式”教學改為學生實踐為主、教師講授、輔導為輔的教學,這樣增加了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學生理論基礎差、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良等情況改善不明顯,因而必須找到一個適合的教學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圍繞著解決一些結構不良的、真實的問題而進行的一種有針對性、實踐性(指:不僅要動腦還要動手)的學習,它包括兩個基本過程,即通過課程組織和策略指導來完成學習內容。PBL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第一,使學生成為問題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師圍繞一個完整的問題設計安排課程,鼓勵學生去學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然后解決問題;第三,教師創造一種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不斷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問題。

PBL教學法的特點概括為:①以重能力培養代替重知識傳授,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②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按學習需要來驅動;③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的五段教育代替“組織教學、復習舊課、上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有利于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技能;④以綜合課代替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加強了各學科間的聯系,同時避免了學科間不必要的重復,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信息綜合在一起;⑤以小組討論代替班級授課,密切了師生間、同學間的關系,培養了人際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我國的,最初是在一些西醫院校試行,目前仍處在實踐探索階段,部分中醫院校已開始嘗試應用PBL教學法,在中醫院校的影像診斷學的實踐教學中,關于PBL教學法的研究還未提及,為了進一步解決中醫醫學生在進行影像診斷學實習時面臨的困難,可以將PBL教學法應用于影像診斷學的實踐教學中,原因為:

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PBL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辦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就要求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去查閱學習相關的資料及思考,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需要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壓力就促使學生在下面必須做足功課,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解決教師包攬一切而學生不感興趣的矛盾,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到許多知識,這樣就解決了學生實習時間短,但學習內容多的問題。

②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

PBL教學法中重要的環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查閱學習相關的資料,將查到的相關知識總結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必須掌握所學的知識及將其融匯貫通,這樣使學生既復習了學過的知識,又學到了新的東西。對中醫院校的學生而言,這個過程是復習鞏固已學過的如影像學原理、解剖、病理等相關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可以彌補基礎知識及影像學原理掌握不好的問題。

③提高學生在臨床上解決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法中,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需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④加強學生對影像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及讓學生了解影像診斷學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方法

在影像診斷學的PBL教學法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與病例為主,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影像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了解影像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能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學法有必要在中醫院校的影像診斷學實習教學中應用,但也需解決PBL教學法中常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師提的問題如何既與臨床結合,又能與中醫院校的專業實際結合,使學生學能致用;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時既能思維開闊又能切中要害;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更好地發揮PBL教學法的優勢,培養出合格的中醫醫生,為弘揚中醫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關系

1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專業特性

現階段我國醫療機構的醫學影像技術人員處于飽和狀態,但在影像診斷人員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醫學院中影像診斷人才較少,由于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對于影像急速以及診斷的培養目標發生改變,多數院校注重于影像技術的掌握,對于影像診斷的培養實踐性不足,因此比較符合醫療結構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需求,導致影像診斷人員出現斷層現象。熟悉醫學影像技術以及醫學影響診斷的專業人才處于缺失狀態,能夠在臨床中具備生物醫學工程能力的專業人才是醫療體制改革的社會急需人才。因此在醫療改革背景下,醫學院校應該強化對影響診斷以及影像技術人才的綜合性培養,從培養目標到課程體系實現改革與發展,針對各級醫療機構的需求實現人才與醫療設備的共同發展,從影像診斷與影像技術的關聯性入手,實現綜合性課程的設定,通過醫院實踐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醫學診斷技術人才的培養,是提高醫學影像診斷以及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根本,也是聯系兩者和諧共進的必要條件。專業獨立性是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人才培養特點,由于涉及到多個學科內容,因此人才培養中,既需要從電子學,臨床醫學以及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入手,提高對醫學影響診斷技術以及臨床影像診斷知識的了解,從X線影像技術,超聲、SPECT、ECT、PET、MRI等設備以及技術掌握入手,強化基礎理論與操作技巧的提升,實現醫學影像學的各個分支理論知識與發展方向,從而促進影像診斷技術人才的培養,提高其對疾病診斷以及醫療設備使用的準確性,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療的針對性。這是目前論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高校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醫學影像人才的培養。

2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專業互補性

2.1影像技術與影像診斷實踐工作整體性

在醫療機構中醫學影像診斷與影像技術的工作是緊密連接的整體,患者通過影像技術的醫療設備進行影響診斷疾病,然后反饋給醫生進行治療,這是醫院醫療過程中常見的流程。實際工作中影像診斷工作的開展需要影像技術的支持,患者以及醫院對高水平影像診斷的需求,反饋到影像技術的拓展與發展中,伴隨著影像技術的創新,影像診斷標準亦會逐漸上升,如此影像技術與影像診斷之間構成良性循環,互為整體,雖然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雙方共同制約以及促進對方的發展。實際工作中縱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質差異,但是影像技術的局限性以及專業性都會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現,無論是超聲、SPECT、ECT、PET、MRI還是計算機X線技術,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體的共性,所以在臨床診斷中,需要根據實惠、方便以及影響最小原則進行選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觀性和互補性進行綜合利用,確保現代醫療技術促進醫學影像診斷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融合,滿足醫療體制改革下臨床治療融合整體的形成,提提高治療效果以及診斷效率,實現醫療診斷技術整體的共同發展。

2.2醫學影像診斷中常見的影像技術臨床應用

臨床診斷中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應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實現醫療質量提升的關鍵,在影像診斷中需要減少對人體的輻射與損傷,軟組織鑒別中需要優化工作機制,利用影像技術的先進行以及患者診斷的需求,針對性影像技術的使用。(1)CT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針對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診斷效率,例如重視系統以及寄生蟲等等疾病而言,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故而常用鼻竇疾病、鼻咽早期腫瘤疾病。(2)CR技術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多數臨床診斷中都會采用這類工具,因為鑒別能力較高,及時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卻可以有效發現軟組織中的疾病,所以常用與骨骼或是神經系統的疾病診斷。(3)磁共振技術,對直腸的檢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檢查低于CT與CR,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看需要根據實際需求,多用于人體創傷情況、炎癥情況、腫瘤情況、子宮情況,肝臟與胰腺檢查中不推薦使用。

3展望

總體而言在影響技術臨床診斷應用中,需要根據各技術的使用優勢,合理分配技術的應用范圍以及區域,才能夠實現高校的綜合性影像技術應用,不僅全面提高了診斷范圍以及診斷內容,其診斷效果以及診斷技術得到改善,提高臨床對患者身體生態指標的掌握,有利于臨床診斷以及治療的開展提高影像診斷效果與準確率,便于現代化醫療體制改革下醫療治療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赫明鋒.醫學影像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03):171-172.

[2]楊東奇.論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關系[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6):155-156.

[3]談彩琴.論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關系[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8):5921+5924.

篇4

【關鍵詞】 膽囊息肉,超聲診斷,探析

膽囊息肉為向膽囊腔內突出的局限肉樣隆起,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的廣泛使用,膽囊息肉的發現率日漸升高,尤其是醫學超聲檢查作為膽囊息肉簡便而可靠的檢查方法,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膽囊息肉絕大部分屬良性病變,也有一部分有癌變可能,但膽囊息肉的早期癌變術前診斷極為困難。本文對2005~2012年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的36例膽囊息肉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20~68歲,平均48歲。29例患者有右上腹不同程度的隱痛或不適,8例既往無特殊癥狀,其中有16例合并有膽囊炎、膽囊結石。經超聲診斷為膽囊息肉病變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與聲像圖改變進行對照分析。

1.2 方 法 使用CSBM-848C型實時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3.5MHz,患者檢查前一晚清淡飲食后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檢查,取仰臥位、左側臥位,必要時取坐位或半臥位,通過多個切面來觀察膽囊的大小、形態及病灶大小、形態、數目、內部回聲、基底部、局部囊壁及病變是否隨改變移動等情況。

2 結 果

2.1 超聲表現 全組患者均經3次以上B超檢查診斷,其聲像圖特征為:膽囊輪廓清楚,壁光滑,在不同部位的膽囊壁上均可見大小不等的贅生物,其中有11例(占30.56%)患者病灶直徑

2.2 病理表現 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31例(占86.11%)患者為膽固醇息肉:息肉外觀為淡黃色或灰黃色,桑椹狀、狀或分葉狀,有纖細的蒂,直徑在10mm以下,最小2mm,息肉內可見數量不等的絨毛狀突起,內含大量泡沫細胞樣巨噬細胞。4例(占11.11%)患者為炎肉:病變顏色呈粉紅色或灰白色,膽囊漿膜蒼白,壁增厚。病變為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其間可見淋巴細胞浸潤。腺肌瘤患者1例(占2.77%):位于膽囊底,直徑約11 mm,切面呈灰紅色,有蜂窩樣區域。鏡下主要改變是膽囊黏膜上皮和平滑肌同時增生,呈腺肌瘤樣組織形態。2例(占5.55%)患者為腺瘤:呈紅褐色至灰白色,鏡下見樹枝狀結締組織核心被覆著高柱狀上皮細胞,腺體內含內分泌細胞。1例(占2.77%)患者為腺癌:菜花樣,粉紅色,單發,有粗蒂。鏡下分化良好;瘤細胞核質深染,大部分表現有絲分裂,瘤體內腺泡擴張,充滿碎片及分泌物。

2.3 手術治療適應證 一、取決于病變的性質;二、取決于有無臨床癥狀。根據本組病例分析,認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具有以下表現者應積極手術治療[1]:①膽囊息肉樣病變伴有明顯的臨床癥狀;②膽囊息肉樣病變合并結石、慢性膽囊炎者;③膽囊息肉樣病變合并破潰出血者;④病變位于膽囊頸部影響膽囊排空者;⑤膽囊息肉直徑>1cm者。

3 討 論

膽囊息肉是是一種常見病,是來源于膽囊壁并向腔內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變,膽囊息肉患者大部分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可感到上腹部不適[2]。其診斷主要依賴于影像學檢查。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有B超、CT、膽囊造影等。Chattopadhyay等報道腹部超聲診斷膽囊息肉的敏感度在91%以上。而且超聲檢查具有價廉、無損傷、陽性率高等優點,還可動態觀察其生長速度等變化情況,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被公認是膽囊息肉的首選檢查方法[3]。隨著超聲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檢出數目日漸增多,膽囊息肉樣病變組織學上可分為膽固醇息肉、炎肉、膽囊腺肌病和腺瘤[4];膽固醇息肉是膽固醇沉著性病變,并非真性腫瘤,無惡變傾向;炎肉是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的膽囊黏膜炎性肉芽腫改變,對這些非真性腫瘤的病變無須手術治療,囑患者避免引起膽汁過飽和的因素,并長期定期隨訪,觀察有無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如結石)等,亦可采用高靈敏度的彩色多普勒觀察其有無血供,以便及時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在超聲的實際檢查中,還要注意一些膽囊腔內的病變或沉積物可以表現為類似膽囊壁的隆起性或息肉樣病變,如無聲影的堆積狀的泥沙樣結石,陳舊黏稠的膽汁團、膿團、脫落的黏膜、壞死組織以及凝血塊等,其中多數利用改變等方法可以觀察到移動、變形的特征而不難鑒別,凝血塊則可在隨訪中觀察到改變和吸收消失,應注意解除患者不必要的顧慮。但是,影像學檢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質,而在術前得到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理學診斷對于決定患者的治療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臨床中鑒別診斷腫瘤性與非腫瘤肉困難的情況下,還要借助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來選擇有手術指征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周永,蔡萬學.超聲醫學[M].3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69.

[2] 劉執民.消化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90.

篇5

在臨床護理學教學中,護理診斷的教學一直是臨床護理學科教師的難題,同時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題。通過幾年的臨床護理學的教學,下面談談臨床護理學中護理診斷教學的幾個要點:

1、誘導學生提護理診斷

根據護理評估內容,誘導學生從北美護理學會制訂的147條護理診斷中找出相關的護理診斷,由于學生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護理診斷亦不同,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大小不一樣,所以患者的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學生可以根據臨床表現中的某一個表現提出:組織完整性受損、有體液不足的危險、體液不足、有組織灌注量改變的危險、組織灌注改變、心輸出量減少、氣體交換受損、潛在并發宜:欠血性休克、急性意識障礙等等。讓學生充分發拌一己的智慧與才能。

2、要求學生規范化書寫護理診斷

書寫護理診斷應嚴格按照PES模式、PE模式、P模式進行,書寫現存問題時一定要在護理診斷之后書寫出相關因素和臨床表現;書寫潛在性的問題時在護理診斷之后書寫或者不書寫相關因素:危儉性的護理診斷要書寫相關因素;可能性的護理診斷因相關因素不明確不需寫出相關因素,但潛在并發癥后面一定要書寫相關因素。

3、指導學生正確提出護理診斷

3.1注意護理診斷的合理性有許多護理診斷是屬于某一系列的應區別應用,象氣體交換受損、清理呼吸道無效、低效型呼吸型態這三個護理診斷在教學時應向學生講清三者的適用范圍:清理呼吸道無效適用于通氣功能障礙所表現的呼吸困難;氣體交換受損適用于換氣功能障礙所表現的呼吸困難。

個別護理診斷應用范圍很廣,如排尿異常適用于尿量異常、尿色異常、排尿過程及感覺異常。潛在并發癥的應用問題,潛在并發癥后面接的是醫學診斷,說明的是尚未出現的護理問題,并不是患者目前無臨床表現,如潛在并發癥:失血性休克,說明患者目前有消化道出血但未出現失血性休克,需對患者作認真細致地病情觀察,并執行相應護理措施,以防出現上述并發癥。

3.2注意護理診斷的精準性提出護理診斷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患者的問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3.2.1擬定護理診斷應抓主要矛盾患者的臨床表現復雜,一般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以書寫出數十條護理診斷,這樣既加大T-r作量又沒有必要,象相對緩脈如果提護理診斷應為心輸出量減少,擬訂許多護理措施根本沒有必要。一個住院患者只需提6、7個主要護理診斷就足夠了。

3.2.2擬定護理診斷應注意簡明扼要患者的臨床表現可能是由某一原因引起的系列表現,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如:畏寒、高熱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等感染中毒癥狀。根據上述表現可以提出體溫過高、疼痛、疲乏、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等護理診斷。只要護理措施得力有效,引起系列表現的原因去除后所有問題均解決了。所以擬定護理診斷時只需選擇其中一個就可以了。

4、書寫護理診斷

篇6

[關鍵詞] 骨;轉移瘤;影像檢查;影像診斷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來臨,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腫瘤的發病率增高,骨轉移瘤的發生率也相應的提高。當患者既往有腫瘤病史,特別是惡性腫瘤病史時,出現骨肌系統的不適和疼痛,X線檢查提示骨質缺損和破壞,應首先考慮骨轉移,爭取做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以便緩解病人癥狀延續病人生命。目前常用的影像檢查方法有:X線、骨顯像(ECT)、CT、MRI等,現將上述4種方法的診斷價值作一比較分析。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30例骨轉移瘤中,男95例,平均年齡58.6(29~76)歲,女35例,平均年齡50.6(23~73)歲。前列腺癌45例(34.6%),乳腺癌38例(29.2%),肺癌20例(15.4%),甲狀腺癌18例(13.8%),食管癌、胃癌各5例(3.8%),結腸癌4例(3.1%)。上述病例均已臨床或病理證實。

1.2方法 所有130例患者均行ECT顯像及X線檢查,103例行MRI檢查,97例行CT檢查。其檢查間隔時間小于一個月,ECT顯像采用GE公司雙探頭單光子計算機斷層顯像儀,常規靜脈注射99Tc―MDP(亞甲基二磷酸)740MBq,注射3h后進行全身前后位顯像,也可進行局部病變顯像。掃描速度11min/m。CT為GE64排128層螺旋CT(LightSpeedVCT),層厚5.0~8.0mm,軟組織窗和骨窗進行觀察,19例增強掃描。MRI采用PHILIPS1.5T磁共振儀,常規做橫斷、冠狀及矢狀位T1WI、T2Wl成像。

2 結果

2.1130例中全部X線檢查,陽性130例,陽性率(敏感率)60.0%(78/130),特異性92.7%(38/41);ECT檢查130例.陽性104例.敏感率80%(104/130),特異性65.2%(43/66);CT檢查90例,陽性63例,敏感率70%(63/90),MR檢查60例,陽性率85%(51/60)。

2.2影像學表現:(一)X線表現:78例陽性中單發病灶23例,占29.5%,多發性病灶55例占70.5%(55/78)。骨轉移瘤的基本X線征象是骨密度和骨結構異常。根據X線表現骨轉移瘤一般認為骨轉移瘤分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這種分型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具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及可重復性,亦易于掌握和應用、此外囊狀擴張型也不少見(尤其是甲狀腺癌、腎癌為多)型(四肢末梢):如50%指骨轉移來自肺癌等、此二型形態,部位不同于熟知的前三型,由此看來增強加囊狀擴張型,型是有臨床、影像意義的.(二)ECT表現:104例陽性中多發為85例.單發19例,85例見多骨多處濃集灶,多位于脊柱、骨盆、肋骨等,為典型表現。18例單發點狀片濃集灶,l例呈放射性稀疏。(三)CT表現:63例陽性中多發40例,單發23例,溶骨性55例(87.3%),呈不規則斑片狀或膨脹性破壞,邊緣不清。混合型5例,骨硬化與溶骨破壞間雜存在。成骨性3例,呈多發斑點狀密度增高。病理性骨折5例。軟組織腫塊17例,其中邊緣清楚9例,邊緣不清楚8例;密度均勻l3例.不均勻4例,平均cT值平掃50.2HU、增強后78.2HU。脊柱轉移17例.其中椎管壁破壞ll例,椎體弓根破壞6例;硬膜囊受壓7例。椎管變形3硎,神經根受壓或不清13例。椎旁軟組織腫塊腰大肌受侵2例,附件受累6例,單純椎體破壞4例。(四)MR表現:MR檢查51例陽性中,多發31例,單發20例,MR信號多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少數表現為混雜信號,特異性較高。

3 討論

篇7

【關鍵詞】脈象儀;中醫診斷;實踐教學;應用探析

中國分類號:R241

脈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脈診的實踐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幾臺MM-3脈象儀仿生模擬手,它主要是乳膠管代替橈動脈,硅油代替血液,組成循環回路,通過模擬脈象裝置能體會16種常見脈象,即浮、沉、遲、數、平、弦、滑、洪、等.讓學生通過特定的波行來反復訓練,悉心體會,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對過去傳統脈診實踐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

以往對脈診實踐教學主要采取:①講解脈診部位、方法、注意事項。②熟悉平脈的特征及常見病理性脈象的主要特征。③脈診的定位、布指、以及運指的練習。④學生分組練習,進行相互體驗反復進行脈診訓練。⑤教師和實訓老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學生手法。⑥書寫實驗報告。

這種實踐教學方法存在缺點是:①學生對脈象理論性的知識熟悉了,病理性的脈象比較少見,只能從文字上進行理解。②下指及運指把握力度不夠好,診脈不夠熟練、手法生硬、而且同學相互之間練習不夠嚴肅。③由于同學之間多為生理脈象,實踐效果不明顯,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致進入實習階段后不能很快適應臨床診斷疾病。

2.脈象儀的使用對脈診實踐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脈象儀的使用對脈象四種屬性及八種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認識

任何一種脈象都具有“位、數、形、勢”四種屬性,即有深淺、至數、節律、長短、粗細、流利度、硬度及強弱八方面的特征。脈象儀的使用不僅可以加深對各個脈象認識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體會典型脈象的指感特征。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如①深淺:浮取脈象搏動即為淺,沉取即為深,不浮不沉即為中。②至數:即脈搏的快慢。③節律:脈搏是否整齊。④長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長即“首尾端直,超過本位”。⑤粗細:對比不同個體的脈象,體會粗細不同的感覺,然后再進一步認識。⑥流利度:代表脈象是滑脈和澀脈,滑脈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盤”,澀脈的“如輕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脈象是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脈勢強硬”。

2.2 改進了傳統的脈診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過去我們只重視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忽視脈診技能操作的練習,要想培養的人才適合社會需求,不僅要有扎實理論知識,而且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在近幾年我們對脈診實踐教學采取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掌握了各種脈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強脈診實踐技能的訓練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逐漸掌握診脈的方法,實踐教學也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

2.3 脈象儀對病理性的脈象實踐教學更為形象和全面化

脈象儀的作用是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加強感性認識,脈診中許多病理性的脈象必須通過脈象儀來加強感性的認知,它不僅擴大了學生對脈診內容的訓練范圍,還補充了過去單調的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練習不足。脈診指感的訓練也使學生較快掌握中醫常見典型脈象,對常見典型病理性脈象得到強化。

2.4 脈象儀使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脈象儀的使用改變課堂氣氛,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枯燥脈診實踐教學內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的同時,也鞏固了理論知識加深,改變了過去單純的理論課堂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

3.脈象儀在使用過程中同時也發現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脈象是人體全身性、綜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個體差異性與時間性影響,因此脈象模擬手不能完全模擬人的脈象特征。②它將正常脈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簡化了脈象與四季、地理環境、性別、年齡、體格、勞逸意識都有聯系。③脈象儀在使用過程中手指容易晃動斷裂、甚至老化,壽命短。④長時間使用導致硅油耗損,設定的格式出現異常,導致脈象錯誤的反應。⑤脈象儀運行時噪音顯得有些大,破壞診脈時的周圍安靜環境。

4.脈象儀補充了脈診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個實踐教學方法

脈診的實踐教學不能只靠脈象儀來完成,應該是它補充了實踐教學不夠完善的一面,是脈診學習的進一步提高。我們經過幾年的總結認為脈診的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脈象的主要特征,強調脈象中的重點及難點。②熟悉診脈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項。③通過脈象儀來體會病例性的典型脈象。④在脈象儀上要求學生反復練習,掌握重點脈象指感特征。⑤訓練中要多鼓勵學生,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脈診的興趣及熱情。⑥帶教老師要細心、耐心,及時糾正錯誤手法。⑦課后書寫實驗報告匯總實踐教學中的內容。這種脈診實踐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受到學生和同行的良好評。

5.結語

脈診是中醫觀察體內功能變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對識別病證、判斷病情、分辨病機和推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脈診臨床技能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脈象儀應用能夠使學生能盡快全面、正確掌握診脈方法、技巧和常見脈象的指感特點,取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以彌補脈診實驗教學的不足。也為學生以后進入臨床科室見習、實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廖福義.《中醫診斷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篇8

[關鍵詞] 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 心力衰竭; 呼吸困難

[中圖分類號] R441.8; R56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7256(2011)02-0197-03

doi:10.3969/j.issn.1671-7256.2011.02.024

Value of plasma NT-proBNP levels in diagnosing and differentiating

in acute dyspnea patients

ZHOU Bin, WAN Shao-bing, WANG Y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Third Hospital of Wuhan City, Hubei 43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ac dyspnea or noncardiac dyspnea.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acute dyspne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ardiac dyspnea group(64 cases) and noncardiac dyspnea group(32 cases).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Results: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of the cases with cardiac dyspnea and non cardiacdyspnea was(3641.48±2931.53)ng•L-1 and (565.83±301.53)ng•L-1 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in the cases with different classes of the NYHA heart func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1), and the worse heart function, the higher plasma NT-proBNP level was. If 600 ng•L-1 was taken as a critical value,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was excellently sensitive for diagnosing cardiac dyspnea(93.75%), but the specificity was not very good(69.56%). Conclusion: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is highly sensitive for diagnosing cardiac dyspnea and differentiating with noncardiac dyspnea, which works in a convenient rapid way in clinic.

[Key words] NT-proBNP; heart failure; dyspnea

在醫院臨床急診工作中,以急性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的患者很多,且不少病例病情危重,快速診斷和鑒別診斷比較困難,較常見的原因有心源性呼吸困難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非心源性呼吸困難比如肺源性呼吸困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COPD急性發作合并心力衰竭等,一些比較有意義的輔助檢查如超聲心動圖在實際工作中受到地點和時間延遲的限制不能滿足急性呼吸困難診斷的需要。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質量濃度檢測目前已廣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和預后評價,但對急性呼吸困難的診斷報道還并不多見。本研究通過對急診有呼吸困難、氣促的110例患者行NT-proBNP的檢測,探討NT-proBNP質量濃度對鑒別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難的臨床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急性呼吸困難患者110例,確診為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齡54~91歲,平均(76.4±8.2)歲;冠心病3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8例,心臟瓣膜病4例,擴張型心肌病8例;心功能分級按照美國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方法,心功能Ⅱ級22例,Ⅲ級24例,Ⅳ級18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5~84歲,平均(72.9±11.2)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支氣管哮喘8例,急性支氣管炎4例,肺炎3例,氣胸2例,CO中毒2例,癔癥1例。兩組病例均除外嚴重腎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腫瘤異位分泌、肝硬化腹水和甲狀腺疾病。

1.2 檢測方法

血漿NT-proBNP質量濃度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所有患者入院后1 h內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將樣本注入非抗凝試管中,在4 ℃以下以3 500 r•min-1離心10 min,提取血漿置于低溫冷凍管中,置于-20 ℃冰箱內保存,12 h內進行血漿NT-proBNP質量濃度測定。檢測時先將血漿平衡至室溫,采用奧地利Biomedica公司原裝生產的ELISA試劑盒,用美國BIO-Tek800型全自動酶標儀測定血漿NT-proBNP質量濃度,檢測方法的各項質量指標及質控參數均在允許范圍內。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NT-proBNP質量濃度的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心源性呼吸困難組患者NT-proBNP質量濃度明顯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難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3 NT-proBNP檢測方法的實驗性能評價

以600 ng•L-1作為陽性診斷臨界值,在64例心源性呼吸困難組患者中,臨床與NT-BNP診斷陽性符合60例,NT-BNP陰性而臨床診斷為陽性4例。在46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中,臨床與NT-BNP診斷均為陰性為32例,NT-BNP診斷陽性而臨床診斷陰性為14例。血漿NT-proBNP對于心源性呼吸困難診斷的敏感性為93.75%(60/64),特異性為69.56%(32/46),陽性預測值為81.08%(60/74),陰性預測值為88.89%(32/36),準確率為83.63%(92/110)。

3 討 論

腦鈉肽(BNP)在1988年被Sudoh等[1]發現,為一個含有32個氨基酸的多肽,是在心室容積擴張和室壁壓力負荷過度時,由心室分泌的一種心臟神經激素,具有強大的利鈉、利尿、擴血管、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生理效應。BNP作為心力衰竭的血漿標志物,已經廣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嚴重程度的判斷、治療和預后的評估[2]。

雖然NT-proBNP不具有BNP類似的生理作用,但由于NT-proBNP和BNP由proBNP等摩爾裂解而來,因此心力衰竭時,血漿BNP與NT-proBNP質量濃度均相應升高,并且隨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不同有相應變化。BNP分子質量小,在血漿中半衰期短,只有22 min,體外穩定性差,只適合床旁快速檢測;而NT-proBNP的分子結構是氨基末端76個氨基酸組成的直鏈結構,不具有生物活性,其分子質量大,血漿半衰期長,大約120 min,生理活性也相對較為穩定,與膽紅素、血紅蛋白、類風濕因子、甘油三酯、地高辛之間沒有顯著作用[3]。Downie等[4]認為,NT-proBNP的平均血漿質量濃度在血標本是否被立即離心檢測以及分別保存在-70 ℃、室溫或冰上24~48 h后再檢測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NT-proBNP不僅適合作快速檢測更適合臨床作批量測定,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診斷價值較BNP可能更高[5]。

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早期診斷尤為重要。本研究顯示,心源性呼吸困難組患者的血漿NT-proBNP質量濃度明顯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難組患者血漿NT-proBNP質量濃度(P

研究中還發現,如果NT-proBNP質量濃度以600 ng•L-1作為臨界值進行計算,它對心源性呼吸困難診斷的敏感性為93.75%,特異性為69.56%,陽性預測值為81.08%,陰性預測值為88.89%,符合83.63%,這與國內外文獻報道[6-7]一致,顯示血漿NT-proBNP質量濃度對急診呼吸困難患者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急診快速判定呼吸困難屬心源性抑或非心源性,是指導臨床及時而有效治療的便捷手段。

綜上所述,NT-proBNP的檢測相對于BNP的檢測更加可靠穩定,可以快速對急性呼吸困難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準確率較高,與BNP一樣可以作為對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判斷依據,有助于提高基層醫生的診斷水平和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SUDOH T, KANGAWA K, MINAMINE N, et al. A new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 Nature, 1988,33(2):78-81.

[2] 胡大一,楊振華.B型鈉尿肽的臨床應用和最新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51-52.

[3] NIELSEN O W, KIRK V, BAY M, et al. Value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lderly∶data from the prospective Copenhagen hospital heart failure study[J]. Eur Heart Fail, 2000,10(5):275-279.

[4] DOWNIE P F, TALWAR S, SQUIRE I B,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N-terminal proBNP in vitro∶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 Clin Sci, 2002,97(10):255-258.

[5] YOSHIHIKO S, TERUYO Y. Application of NT-proBNP and BNP measurements in care: a more discerning 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heart failure[J]. Eur Heart Fail, 2003,12(6):295-300.

[6] 史曉敏,林菁,徐國賓,等.血清N末端B型鈉尿肽原在心功能評價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中的初步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4):37-41.

篇9

[關鍵詞] 宮腔鏡;異常子宮出血;診斷率

[中圖分類號] R711.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a)-0107-02

宮腔鏡技術是近年隨著醫學發展而應用于臨床的一項新的、微創性的婦科診療技術,該項檢查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癥狀之一,傳統的診斷方法如診斷性刮宮及B超由于是在不可視情況下進行操作,漏刮漏診率較高。本院對280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實施宮腔鏡診斷,同時取子宮內膜行病理組織學檢查,顯著提高了診斷宮腔內病變的準確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2月來本院就診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280例。年齡24~61歲,平均(42.1±1.8)歲。所有患者均排除急性生殖道感染和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禁忌證。

1.2 B超檢查

所有患者在進行宮腔鏡檢查前行常規婦科B超檢查。

1.3 宮腔鏡檢查

1.3.1 宮腔鏡檢查指征 異常子宮出血,包括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出血、絕經后陰道出血、子宮肌瘤等;超聲檢查提示子宮腔內占位性病變(包括內膜增厚),不孕癥,節育環取出困難等。

1.3.2 宮腔鏡檢查方法 采用日本產奧林巴斯持續灌流式宮腔鏡檢查鏡(4.5 mm硬鏡),冷光源,液體膨宮機,電腦成像系統及電腦工作站。于月經干凈后3~5 d行宮腔鏡檢查,不規則出血者可選任何時間。檢查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外陰及陰道消毒,鋪無菌巾,宮頸管用碘伏棉簽進行消毒,長棉簽浸2%利多卡因溶液插入宮頸管,上達宮頸內口水平,保留2 min,使其宮頸管黏膜表面麻醉,若宮頸口過緊,1%利多卡因5 ml于宮頸兩側局部注射。用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進行膨宮。宮腔壓力維持在70~100 mm Hg,待宮腔充盈,視野清楚明亮時,緩慢置入宮腔鏡按順序進行全面觀察,依次檢查宮底和宮腔前后左右壁,從遠到近對宮腔整體形態進行觀察。注意有無異常或占位性病變,如發現異常進一步觀察局部,檢查完畢后在緩慢推出鏡體時再次觀察宮腔及宮頸管情況,以免發生漏診情況。全程手術時間為5~20 min,平均12 min。鏡檢后對子宮內膜內膜異常部位進行定位活檢或診刮,并將病理組織行常規病理檢查。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禁性生活,坐浴4周,所有患者術中、術后均無并發癥發生。

1.4 臨床診斷標準

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標準依據夏恩蘭主編的《婦科內鏡學》[1]。

1.5 病理檢查方法

對子宮內膜異常部位行定位活檢,診刮,刮出物送病理檢查。

2 結果

2.1 B超檢查結果

所有病例均行B超檢查后發現子宮內膜增厚220例,其余60例(包括宮內節育器)行B超檢查未發現異常。最終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的13例患者中,9例被超聲診斷為子宮內膜增厚,其余均無超聲異常聲像;10例子宮黏膜下肌瘤中7例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增厚。

2.2 宮腔鏡檢查結果

宮腔鏡檢查發現宮頸管息肉6例,子宮黏膜下肌瘤12例(肌瘤

2.3 子宮內膜病理結果

病理結果異常261例(占93.2%),其中,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94例,子宮內膜呈分泌期樣改變15例,單純伴復雜增生52例,復雜性增生38例,局灶輕度非典型增生11例,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8例,子宮內膜癌8例,子宮內膜息肉11例(包括5例宮頸管息肉),子宮內膜炎9例,內膜間質蛻膜樣變8例,內膜樣息肉增生4例,變形絨毛組織3例。

2.4 宮腔鏡檢查與病理分析

行宮腔鏡檢查的280例患者中,225例經病理檢查確診,宮腔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達80.36%,其中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和宮內節育器有較高的確診率。宮腔鏡檢查獲取子宮內膜病理靠定位活檢或診刮,其中,經宮腔鏡診斷為內膜息肉的12例患者中,5例刮宮后與病理檢查結束符合,其余7例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術后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18例疑似子宮內膜癌患者中,8例符合病理診斷,其中3例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15 d內行手術治療,其余5例轉上級醫院治療,其中病理診斷為單純性增生患者給予周期治療,單純伴復雜增生和復雜增生患者給予周期治療和定期隨訪,輕度非典型增生患者給予孕激素治療,其中1例發展為子宮內膜癌;8例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中有6例發展為子宮內膜癌。

2.5 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中有265例能夠耐受,可配合醫師順利完成宮腔鏡檢查,15例術中出現惡心、嘔吐及腹痛不適情況,但可勉強配合檢查,未有患者中途放棄檢查。

3 討論

異常子宮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常因子宮感染、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引起。臨床上常用B超檢查和診斷性刮宮進行診斷,但因診刮為盲目性操作,僅憑操作者的經驗和感覺,容易發生誤診[2-3]。傳統診斷方法超聲影像雖具有無創、經濟、方便和無痛苦的優點,但局限性較大,不易發現子宮腔內較小的病變。對于直徑

綜上所述,宮腔鏡檢查是診斷子宮異常出血可靠和理想的手段,在宮腔鏡直視下取材或定位刮宮,可減少誤診和漏診,且操作簡單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夏恩蘭.婦科內鏡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973.

[2] 張金煥.宮腔鏡在診斷異常子宮出血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3):535-536.

[3] 戴夏琳,宋冬梅.宮腔鏡聯合B超對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價值[J].華夏醫學,2009,22(2):290-291.

[4] 王壽葉,郭玉芬.宮腔鏡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7,18(1):39-40.

[5] 凡艷麗.宮腔鏡檢查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2):178-179.

[6] 姜秀麗.宮腔鏡診斷異常子宮出血21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8):70-71.

[7] 陳霞.婦科臨床中宮腔鏡的應用分析[J].醫學信息,2012,25(7):342-343.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08年7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84例出現首發右下腹痛、疑似急性闌尾炎患者,對其臨床超聲聲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男49例,女35例,年齡為13-81歲,平均年齡為44.7±2.4歲。主要臨床體征表現為:合并中性粒細胞計數以及白細胞技術呈現上升趨勢,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反跳痛以及右下腹部的壓痛。

1.2方法

分析超聲聲像臨床資料,并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均采用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患者均采用仰臥,如有必要可保證膀胱充盈。先用低頻探頭檢查患者全腹,而后采用高頻探頭檢查。將右下腹處麥氏點作為中心點,向四周進行掃查,重點掃查探頭壓痛最明顯的身體部位,如在腸管內聚集過多氣體,可通過對局部適當加壓將氣體排除,避免因氣體干擾而影響正常的對闌尾的超聲檢查,對闌尾壁厚度、回聲、形態、帶下以及位置進行記錄,并記錄周圍的組織結構超聲特點

1.3超聲波特性

1.3.1超聲波具有能量傳遞的特性

因超聲波強大的功率,目前各行各業廣泛應用超聲波。在超聲波作用下,物質分子可以獲得巨大能量,也就是說,超聲波自身提供足夠物質分子所需功率。

1.3.2超聲波的吸收特性

超聲波在各種物質中進行傳播時,會因傳播距離的增加,傳播強度會有所下降。在通過同一物質進行傳播時,其頻率越高,吸收性越強。

1.3.3超聲波的束射特性

一般超聲波波長較短,所以超聲波射線具有一般光纖的特點,可進行反射和折射,也可以聚焦,且超聲波的束射特性是符合幾何光學上的定律的。

1.3.4多普勒效應

超聲波具有一般波的特性,可產生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指:相對于介質,聲源在發生運動時,會出現介質發出的頻率與接收到的頻率不一致情況。在臨床醫學中,多通過多普勒效應對血流速度進行檢測。

1.3.5超聲波的聲壓特性

聲波進入到某種物質后,因聲波的振動,物質分子會產生壓縮以及稀疏作用,在該種壓力作用下物質分子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超聲波本身的能量較大,在超聲作用下,物質分子會產生強大的聲壓作用。

2結果

所選取的89例患者中,其中超聲診斷的準確率為83.1%(74/89)。其中57例患者經過病理檢查、臨床手術檢查以及超聲診斷,被確診為急性闌尾炎;5例患者經超聲診斷后,疑似急性闌尾炎,臨床對患者采用抗炎方法實施對癥治療,患者病癥好轉且逐漸消失,患者病癥被確診。其中78例患者患者經過病理檢查以及臨床手術檢查診斷結果如下:右側輸尿管下段結石以及右腎積水3例,右側卵巢囊腫蒂扭轉2例,右側卵巢黃體破裂2例,闌尾周圍膿腫1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壞疽穿孔性闌尾炎9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40例。

3超聲波在醫學診斷中的應用

超聲波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包括兩大方面:超聲診斷和超聲治療。超聲診斷研究如何利用各種組織聲學特性的差異來區分不同組織,特別是區分正常和病變組織。超聲診斷是借助超聲波在人體組織中的傳播、反射散射、吸收衰減和多普勒效應等物理現象,提取病灶信息,并轉換為電信號,作為診斷的依據。

如今,超聲診斷儀已由一維發展到三維,由靜態發展到實時,回波信息量大大增加,生物體內的病灶愈加清晰易辨。目前醫學應用的超聲診斷方法有不同的形式,可分為A型、B型、M型及D型。醫生可根據切面圖像的形態、灰度、組織結構、邊界回聲、回聲總體分布、臟器后方情況及周圍組織表現等做出綜合判斷。現在超聲診斷儀由于出現多探頭陣列聲成像技術,為采用各種信息處理帶來了方便。將電子計算機技術引入超聲診斷,它將獲取超聲通過臟器的傳播時間及幅度或衰減隨頻率的變化數據,經過信號數字處理、綜合后再給出組織的切面圖像,從而產生了超聲CT技術,這種技術能得到活體組織內部超聲參量的空間分布。對于1MHz的超聲,切面圖像的分辨力可到5mm,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計算機技術還可以抑制假信號,使聲像圖更為清晰,甚至還進行了把兩套二維成像合成一個三維立體像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