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分期治療新思路論文
時間:2022-08-27 09:26:00
導語:消渴病分期治療新思路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消渴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情復雜的特點。文章基于對古今治療消渴病文獻的回顧性研究結果,提出臨證治療應結合消渴病的病因、病位、體質以及疾病過程中邪正之間的消長變化,針對不同階段的病機特點,分期治療的原則:消渴病初期以健脾益氣為主,佐以清熱;并發癥期以行氣活血通絡為要;化痰除濕、調理體質貫穿始終。
關鍵詞:消渴病;證候演變;治療
消渴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多由于過食肥甘,嗜酒無憚、勞逸失度,五志過極、外感邪毒等多種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脾的功能,使脾失健運,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生成、輸布、吸收、代謝等發生障礙,繼而導致他臟的功能失調,形成病程長、并病叢生、病情復雜的消渴病。在整個發病過程中,脾失健運為消渴病發病的中心環節,痰、熱、燥、瘀是貫穿消渴病始末的關鍵病理因素,而體質是決定消渴發病及病后轉歸的內在依據。本文基于對古今治療消渴病文獻的回顧性研究,結合消渴病的病因、病位、體質以及疾病過程中邪正之間的消長變化,提出了針對消渴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病機特點,施以相應的治療原則,以達到祛除致病因素,恢復臟腑生理功能的目的。
一、初期健脾益氣為主,佐以清熱
消渴病初期多以脾虛失運為病之本,燥熱內盛,消灼津液與水谷為病之標。故此階段的組方原則應以補益為先,重在健運脾氣。脾旺則津液化生有源,氣足則津液輸布有力。如東漢名醫張仲景首創“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消渴,以人參、甘草、粳米等健脾益氣和中,為后世所推崇;河北名醫張錫純認為消渴病多由元氣不升所致,所創“玉液湯”和“滋脺飲”的組方均選用健脾益氣的黃芪、山藥為主藥,取黃芪能助脾氣上升,還其散精達肺之功;山藥能補脾益氣,色白潤肺,可生津止渴;并配伍雞內金助脾胃強健,化飲食物中糖質為津液也,應用豬胰子可以臟補臟也。近代名醫施今墨先生指出:“血糖者,飲食所化精微也。若脾失健運,血中之精就不能輸布臟腑,營養四肢,積蓄過多則小便漏泄至體外矣”,臨床治療常選生黃芪、太子參、山藥、蒼術等藥物,健運脾氣以治糖尿病。
此外,在消渴病發病初期,其矛盾的主要方面還表現為火熱內蘊,傷及津液。故清熱養陰亦是此階段的一個較為重要的治療方法。清熱藥物中首選麥冬、葛根、知母、瓜蔞等甘寒藥物,其次為黃連、黃芩、山梔等苦寒藥物。甘寒藥物既可清熱,又能生津,可謂一箭雙雕,是清熱法的首選配伍藥物;但若火熱內邪亢盛,津液損傷較重,非苦寒之藥不能除,且苦寒藥物多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也可達到泄熱存陰的目的。但因苦寒藥物久服敗胃,不宜久用。
二、并發癥期行氣活血通絡為要
瘀阻脈絡是消渴病發生多種并發癥的病理基礎和關鍵因素。有研究顯示,糖尿病病人一旦進入并發癥期,包括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幾乎100%存在血瘀的狀態,主要表現為微血流動力學異常,微血管形態改變,微血流紊亂,血液高濃粘滯,血流瘀緩或有微血管基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等。因此,在消渴病并發癥階段,古今醫家選用丹參、當歸、川芎、赤芍、牛膝、桃仁、益母草、雞血藤等大量行氣活血化瘀類藥物治療外,還常選蟲類藥物,如地龍、白僵蠶、水蛭、蜈蚣等,以加強搜剔通絡的功效,尤其在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及糖尿病并發肢端壞疽中運用較多,且效果顯著。
既然血瘀是消渴病并發癥階段的共同病理結局,由此也可提示,在消渴病發病初期,治療中除運用健脾益氣,清熱養陰大法外,還應及早使用活血行氣、化瘀通絡藥物的應用,以防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既病防變”的目的。公務員之家:
三、化痰除濕、調理體質貫穿始終
痰濕與消渴病的發病、病情演變關系密切。從病因學上講,諸多致病因素,均可直接或間接地損失脾主運化的功能而形成痰濕之邪;從易感體質上,消渴病多發于“嗜食肥甘厚味”之肥胖患者,痰濕體質居多。因此,在消渴病的治療中始終應堅持化痰除濕作為大法。
“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治痰濕之法,宜正本清源,健脾為要?!端貑枴て娌≌摗菲屑匆烟岢隽讼省爸沃蕴m,除陳氣也”的治療原則。其所言蘭即指佩蘭,其性平而不溫燥,氣味芳香,入脾、胃經,有化濕醒脾之功效,正如《本草疏證》中謂“治之以蘭,除陳氣,津液在脾,不輸化而上溢,自關水道不利,積久相因,陽盛者為內熱中滿,陽虛者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氣味不燥復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清代名醫費伯雄在其所著《醫醇剩義》中明言:“上消者,肺病也,……肺火熾盛,陰液消亡,當于大隊清潤中,佐以滲濕化痰之品。蓋火盛則痰燥,其消爍之力,皆痰為之助虐也。逢原飲主之……。中消者,胃病也,……痰入胃中,與火相乘,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爍?!饲尻柮髦疅?,潤燥化痰,療煩養胃湯主之?!辟M氏不僅明示了痰在消渴發病中的主導作用,并且提出了滲濕化痰、潤燥化痰的配伍組方原則,藥物選用茯苓、陳皮、半夏、貝母、蛤粉等,以健脾行氣,化痰除濕。近代著名醫家施今墨先生亦善用蒼術配玄參治療糖尿病,指出“用蒼術治糖尿病,以其有‘斂脾精’的作用,蒼術雖燥,但伍玄參之潤,可制其短而用其長矣”。
【參考文獻】
[1]鄭紅.消渴病及其并病方藥證治規律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05:65.
[2]張仲景(漢).金匱要略[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155.
[3]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56.
[4]柴偉棟,陳家偉.微循環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J].中國微循環,2000,4(2):130.
[5]周寧,林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微循環[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2,9(2):45.
[6]楊光燃,袁申元,杜燕芳,等.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微循環改變[J].中華臨床醫藥雜志,2003,4(22):18.
- 上一篇:立足本職踐行三個代表
- 下一篇:入黨積極分子三個代表主題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