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的運用透析論文
時間:2022-01-04 10:35:00
導語: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的運用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方法回顧分析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胃腸疾病的CT表現。結果患者經CT診斷,手術治療后發現CT診斷對于早發現疾病的病變有很好的發現作用。結論CT診斷在胃腸道疾病的應用能是患者及早發現疾病,并能很好的預防胃腸疾病的癌變。
關鍵詞:CT診斷胃腸疾病
胃腸道鋇劑造影和胃腸內鏡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數胃腸道疾病得到正確診斷,但尚不能認為全面診斷。
因為它們獲得的僅是呈現于粘膜面的病理改變,以及通過腔內造影所反映的間接變化。CT檢查原理則完全不同,它能直接顯示器官及其病變本身,也能發現病變對鄰近或遠處臟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診斷價值。
一、胃腸道CT檢查方法
1.平掃
在臥位或半坐位狀態下直接進行CT橫斷面或冠狀面掃描,稱為CT平掃。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可單獨應用,如診斷胃腸道穿孔、異物等。亦常與增強掃描并用。
2.增強掃描
經靜脈內注射(團注或滴注)碘對比劑后,在一定時間內進行CT掃描,稱為增強掃描。水溶性碘對比劑注入靜脈后,一般不與人體蛋白質結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內,然后再進入各組織細胞外液,逐漸達到平衡。
3.動態掃描
動態掃描是借助于CT增強掃描連續地觀察對比劑在組織內與病灶內反映的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動態變化,進而探索該病灶的病理特征。動態CT掃描可分為同層動態掃描與床進式動態掃描二種。
4.CT內鏡(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機對選定的軀體節段行體積采樣后,數據經計算機處理,使用專門的軟件,利用三維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斷面上進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腸道腔,氣管、支氣管腔……,向頭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內循腔道“漫游”,顯示該節段內任意腔道的內部結構,并賦以偽彩色,得到類似腔內纖維內鏡所見的直觀影像,稱為CT內鏡(CTE),目前該項技術已趨實用。
二、胃腸道CT檢查的特點
傳統的胃腸道檢查技術是依賴腔內造影所獲得的,能反映病變造成被檢器官的病理形杰與功能異常圖像間接地作出診斷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則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術能直接顯示胃腸道各器官本身及病變對其所造成的異常改變。為此,在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中CT有許多優點:①顯示病變全面:由于CT檢查能直接顯示病變本體,它不但能顯示胃腸道器官腔內的變化,還能觀察到被檢臟器壁層的形態改變,更能發現病變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況,這對占位性疾病來說是極為有用的。②幫助定性: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CT衰減值(CT值)。CT可對顯示的病變做CT值測量,從而幫助判斷病變的性質是液性還是實質性,是均質性還是不均質性,甚至可做組織學定性,如脂肪瘤的診斷。此外,CT檢查還可通過增強掃描(靜脈內團注或滴注碘對比劑后做CT掃描),比較同一病變部位注射對比劑前后的CT值變化,以判斷病變的性質與血供情況,是富血管性還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對病變作出定性診斷。③測量大小:傳統的造影檢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變的形態,無法確定病變的真實大小。CT對不同質地(囊性或實質性)的占位病變都能完整地加以顯示,因此就能測量病變的真實大小。④有利病變定位:橫斷面成像的CT檢查,能同時顯示出該斷層面內的全部臟器結構,對疾病的定位診斷要明顯優于傳統的胃腸道造影檢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斷疝入的腸段,發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據顯示的腹壁各層肌群判斷腹壁缺損情況,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極有價值的信息。胃腸道造影時出現外來壓跡極為常見,但通常僅能根據壓跡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設。CT檢查則能同時直接觀察到造成壓跡的器官或臟器的病變,如子宮肌瘤壓迫盲腸和直腸。⑤惡性腫瘤做分期診斷:CT掃描對縱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內的重要臟器(肝、胰、主動脈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結同樣也能加以顯示,這對胃腸道惡性病變的術前分期診斷極有幫助,能對病變的擴展范圍、有否癌栓、淋巴結的轉移作出判斷,可作出病變能否被手術切除的初步診斷。
參考文獻
[1]鄭芝國.消化性潰瘍.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45-649.
[2]鄒曉平,許國銘,金震東,等.超聲內鏡術前判斷胃癌TNM分期的價值.中華消化雜志,1996,16(增刊)∶43-45.
- 上一篇:人力資源會計的建立與核算淺議論文
- 下一篇:探究我國外匯監管現狀及風險防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