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的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透析

時間:2022-02-17 02:49:00

導語:護士的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士的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透析

摘要: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實施整體護理對護士素質提出挑戰,同時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給護士造成日益沉重的心理負擔。為了使護士盡快適應現代護理模式,提高自身生命價值,充分發揮潛能,維護身心健康,護士心理的自我調適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護士心理健康自我調適

1心理壓力的來源

由于護士職業的特殊性,其心理壓力的來源面較廣。

1.1社會壓力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護理工作只不過是一些打針、發藥之類的簡單機械勞動,而把疾病的康復歸功于醫生,對護士和醫生的態度判若兩人,這種現象在病房內常能看到。此時,護士對患者的精心護理、嚴密觀察、親切問候等都化為烏有,使護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造成心理失衡[1]。

1.2工作壓力由于護理工作的連續性,使護士24小時輪流值班,遇到急診、搶救病人更不能按時下班,甚至會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醫、護、患比例不合理。護士缺編,工作時間以及超負荷的工作量,既導致人體生物鐘的紊亂,又加重了護士的身心負擔。另外,護理工作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一種工作,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下,面對一些簡單勞動換取高額經濟收入以及社會現實中種種畸形現象,護士容易對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懷疑而致不公平感,心態易失去平衡[2]。

1.3競爭壓力由于護理知識不斷更新,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對護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斷的理論學習、業務考試、技能操作比賽等各種業務活動,迫使護士經常處于緊張的競爭狀態。加之護理專業學歷起步普遍偏低,職稱晉升難度較大,護士在工作之余又須加班加點自學、上夜大,使護士有一種力不從心的焦慮感。

1.4家庭壓力護士在家庭扮演著多重角色。本來應該關心老人、體貼丈夫、教育孩子,但漆黑的“夜班”還需要丈夫接來送去,偶爾的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繁忙的工作使護士筋疲力盡,與他人交流時間減少,親情減淡,人際關系淡漠,使護士感到無所適從,苦悶難言,引發憂愁、煩惱等負性情緒。

1.5護士角色迫使護士一再壓抑消極情緒,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護士應以愉快的心情和熱情的態度走進病房去“微笑服務”。但護士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消極的情緒一再壓抑,日積月累形成了潛在的能量即“感情勢能”,這種能量一旦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會出現“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響到護士的身心健康[3]。

1.6自卑心理同行之間也會出現鄙視、冷淡等態度,加之醫技人員認為護理工作沒有主動性,只是被動地執行醫囑、完成治療,沒有高難度的技術,不受重視,使護士產生自卑感。

總之,護士的個體性格差異、婚姻狀況、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也是誘發產生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溫床”。

2護士心理壓力的自我調適

過重的心理壓力必將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損害自身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護士往往有一種疲勞感,自覺身體虛弱無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緩解。此外,還容易出現頭暈、痛經、月經不調等癥狀。有過重的心理壓力的女性,可能有長期或頻繁發作的煩悶、不快和失眠,或出現暴躁易怒、空虛、無故悲傷和失落感。因此為了保持心理健康,護士應學會心理自我調適

2.1保持健康的情緒護士應該熱愛護理工作、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向往美好未來,應有上進心,以激發健康情緒。護士應該正確認識自我、人生和社會,接受現實的自我,適應規律,心胸豁達,樂觀。

2.2培養良好的個性、修養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接受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懂得每個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中都不可能事事如意,要經得起挫折和磨難;要樹立自尊、自強、自愛意識,注意培養踏實、克制、有涵養、堅韌、熱心、勇敢的個性,不要軟弱、孤僻。

2.3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首先要理解、寬容、尊重他人,真誠相待,以積極的心理、和藹的態度對待病人、同事,創造團結友愛、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有計劃地安排業余時間,贍養老人、培養子女,主動承擔家庭責任。適當的家務勞動也是一種放松心理壓力的方式。與親友和睦相處,爭取他們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的不良情緒及時向他們傾訴、合理宣泄,在他們的勸慰和開導下,不良情緒便會逐漸消失,以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4]。

2.4目標定位要適宜,有利于解脫心理壓力錯誤的完美主義的期望,只會使人不停地勞做,卻很少有過對自己努力完成工作感到滿意。護士不可能在多種角色中把每件事都干得完美,事情要分輕重緩急,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內心期望的活動中去。身處逆境時能進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不鉆“牛角尖”,降低做事的標準,自我減壓,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5增強適應能力護士要努力調節自我,學會對各種現象做出客觀的分析,正確的判斷。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沮喪,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努力學習本專業及邊緣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工作能力,體現自我價值,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贏得社會認可及同行對護理工作的支持。

2.6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單調是產生許多疾病的原因。護士應改變從家庭到醫院、又從醫院回到家庭這種兩點一線的單一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節奏,正確定位工作、生活、人際關系。學會在繁忙中求得休息,下夜班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豐富的營養,以滿足身體能量的消耗。培養廣泛的愛好和興趣,業余時間可以養花、養魚、種草、種樹、聽音樂、散步、參加文體娛樂活動,以調節情感、調和氣血,利于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劉春榮,常惠麗.護士自我緩解心理壓力的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16(2):323-324.

[2]徐春婷,吳保東,王艷榮.如何提高護士自我心理素質[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9):2665.

[3]孫敏,邵小平,錢玲英,等.影響護士操作的心理障礙與對策[J].護理研究,2006,20(1):169-170.

[4]肖婧.社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23(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