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內科死亡病患調研
時間:2022-06-10 09:25:00
導語:急診內科死亡病患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急診室是患者就診的首要地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出現,急診室的就診人次增加,疾病譜發生改變,同一患者常存在多種慢性病,且病情復雜、多變。為進一步了解急診室患者疾病譜的變化及病死率情況,總結急診急救的經驗,分析急救失敗的原因,探討醫院急救的最佳模式,本文對我院急診室經急救無效死亡的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診內科共對15876例患者進行急救,將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診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經過急救無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計394例,急救成功率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齡14~96歲,中位年齡56歲。
1.2方法
對394例患者的年齡、性別、死亡年度、就診后存活時間以及死亡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2結果
2.1年齡、性別分布
死亡患者中以男性居多,且多發生于19~70歲年齡段。見表1。
2.2死亡年度分布
2005-2011年分別為19例(4.8%)、24例(6.1%)、25例(6.3%)、57例(14.5%)、69例(17.5%)、93例(23.6%)、107例(27.2%),呈逐年上升趨勢。
2.3入院存活時間
入院時已死亡30例(7.6%),入院1h內死亡129例(32.7%),入院1~6h死亡98例(24.9%),入院7~24h死亡87例(22.1%),25~48h死亡34例(8.6%),>48h死亡16例(4.1%)。2.4死亡原因394例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神經系統疾病(25.9%)、中毒(19.3%)、心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統疾病(9.4%)。見表2。
3討論
急診醫學是一門發展時間很短的學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生活觀念、疾病譜及就診方式發生了改變。急診科逐漸受到了重視,特別是院前急救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就目前我院及全國大多數地區醫院來看,對急診科和院前急救的重視仍然不夠。從本組患者死亡的年齡分布來看,50~70歲所占比例最高(34.8%),可能與該年齡段患者同時合并多種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有關。而>70歲的患者雖然也合并多種慢性病,但因人口基數較低,故病死率較低。值得一提的是,19~49歲患者病死率亦較高(32.5%),可能與目前部分慢性病年青化以及年青人生活不規律,對自身健康狀況不了解未引起重視有關。從死亡的性別分布來看,男性明顯高于女性274∶120(2.28∶1),可能與男性長期飲酒、吸煙、生活不規律、生活壓力大、對健康情況不重視有關。從死亡的年度來看,死亡人數逐年增加,可能與生活不規律、人口老齡化有關。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死亡的月份以冬季高發,可能與冬季因寒冷刺激致心、腦血管疾病及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高發有關。從死亡的時間來看,就診1h內病死率最高(32.7%),表明患者從就診到死亡留給急診室醫師的時間不足。因此,急診室醫師需要迅速的作出判斷,給予積極、正確地處理,以挽救患者生命。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本組患者中送至急診室已死亡30例(7.7%),占有很高的比例。因此,除了加強院前急救的工作外,還應加強全民心肺復蘇的培訓,針分奪秒地挽救患者生命。從死亡原因分布來看,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神經系統疾病(25.9%)、中毒(19.3%)、心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統疾病(9.4%),這與全國其他地區的統計數據存在差異[1]。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74例患者中發生猝死30例(7.6%),占很高的比例,且以中年患者居多,可能與中年人平時工作壓力大、飲酒、勞累、情緒激動有關[2]。其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多因心肌梗死死亡,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患者多因疾病進展至終末期,救治困難而死亡。另外,30例送至急診室時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的患者,經過積極急救仍無效死亡,從患者既往史及其家屬、陪伴的描述中發現,心血管疾病仍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3]。
筆者通過本次調查發現,急診室患者死亡病因除病情較重外,同時與接診醫師對病情的判斷、診療習慣及醫院的設施配置、人員配置有關。因此,分析急診患者死因及診治過程,改善醫療配置,改進醫療行為具有重要意義。醫院應重視急診科的建設,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及院前急救與急診室的銜接,規范門診醫師對慢性病的一、二級預防,加強對大眾健康知識的普及,特別是心肺復蘇等簡單醫學急救知識。同時,急診科應加強人員的培訓,擬定危重病員的急救流程,以及加強與其他各科室的協作,為患者提供快速、全面的治療。
- 上一篇:蒿柳養殖天蠶綜述
- 下一篇:區委動漫產業發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