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臨床醫學專業論文

時間:2022-07-26 08:49:16

導語:關于臨床醫學專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臨床醫學專業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臨床醫學領域發展迅猛,各大高校相繼開設臨床醫學專業。隨之而來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學、學生、評價、相關法律、培訓、科研等方面,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級醫學人才的培養,制約了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為此,臨床醫學專業教育可以針對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對于本科生,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學習應該以病例為中心,同時應該努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學生與病患溝通的能力;對于研究生,政府部門可以適當修訂《執業醫師法》,使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同步進行,使理論和實踐結合更加緊密,才能提高臨床醫學教育質量,促進臨床醫學專業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教育;問題;解決方法

1949年以來,臨床醫學專業在我國經歷了多次變革。學制年限從50年代的5年制,60年代6年制,再到90年代的多種學制并存。到2015年,許多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建立了“5+3”的人才培養模式(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從此形成了新的醫教協同醫學教育模式。目前,臨床醫學專業有名的高校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醫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接受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訓練。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臨床專業學生承擔著更大、更多的責任。臨床專業教育質量的好壞,教育水平的高低與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分析臨床醫學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對于提高教育的質量,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醫療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層次醫學實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1]。

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①教學問題:目前,填鴨式教學仍是臨床醫學教學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一部分取決于學生的接受知識的能力,另外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體系、學習思路等都是由老師決定的,學生只需要遵循老師的思維模式學習,這種“依葫蘆畫瓢”的學習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和自主性。它強調的是,學生對單一知識點的掌握,不能將各個知識點進行有效的串聯和融合,往往會導致學生無法將知識點靈活地運用到實際臨床問題當中。在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以后,許多老師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又沒法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會往這方面思考,使自己的講解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幽默,但效果仍然不佳。②學生問題:臨床醫學專業對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素質要求較高。臨床醫學專業要求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方面特別廣泛,他們需要記住很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又要求他們特別精通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需要瞬時記憶,更需要長期鞏固,永久記憶。所以臨床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非常乏味的過程,時間一久,很多學生不能堅持下來,學習興趣慢慢降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數量劇增,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學生所承受的壓力已經接近極限,身體負擔和心理負擔極其繁重。③評價問題: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學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爭執不休的問題。教育改革以來,我國的考查制度和評價制度一直在尋求改變,但是改革的成效非常有限。現階段的考試制度仍然采取的是傳統的考試方法,考察的內容主要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很少出現病例分析題,即使有病例分析題也只占很少的分值。這就導致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記憶理論知識上,而不注重實際臨床病例分析。對于考試結果的評價仍然采取的是唯分數論,并未強調學生臨床素養的培養。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①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與《執業醫師法》相違背:我國于1995年正式頒布了《執業醫師法》,該法律規定,具有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者,必須有執業醫師進行指導,并在醫療機構、防疫機構、保健機構實習1年以后,才可以參加資格考試,獲得醫師資格后方可擁有臨床處方權。這個法律直接制約了學生臨床能力的提高。臨床醫學生本科畢業以后直接考取專業研究生,不能進行獨立醫學診斷,不能開具醫學處方以及醫學證明。②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培訓之間互不認可: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由教育部門主管,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歸衛生部門主管。兩個部門政令不一,導致學校教育與醫師培訓之間互不認可,所以研究生工作以后還要進行醫師培訓,造成時間的浪費。③實踐過度,科研水平較低:臨床醫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許多高校為了提高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保證研究生畢業后即能臨床應用,大量減少研究生的課程,教學時間和課程內容較少,往往喜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實踐上,從而導致科研水平較低。另外,有些學校降低了專業研究生畢業要求,取消了的硬指標。學生自認為只要掌握應用技能即可,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導致他們的科研能力不足。時間一久,會使研究生教育變成單純的職業技能培訓[2]。

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國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①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醫學院本科生的教育前4年都是理論和見習學習,再到醫院實習1年。這種教學方式往往造成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由于中間間隔很長時間,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沒有得到臨床的檢驗,這種知識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踐做后盾,更難以融會貫通,只是簡單了解知識的意思,而不求甚解。等到真正進入醫院實習,由于記憶的時效性,很多學生根本忘記所學的知識或者本身知識就缺乏,從而導致實踐效果不佳。所以應變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法。將前期的理論學習分段進行,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②學習應該以病例為中心:學生應該可以改變學習策略,以病例學習為中心,理論學習采取分段進行。本科學習前2年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學習好理論知識以后,進入臨床教學醫院實習,采取主治醫師手把手教的方式,對臨床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講解。通過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治原則等一系列完整的實戰訓練,提高學生與病患的溝通能力。基于現代“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普遍的手段。對于那些無法現場實際觀察的案例,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者相關的模型進行講解,學生可以重復觀看和反復揣摩。對于遇到的難點知識,學生還可以通過查閱相關的網站獲得相應的論文、專利、專著等來解決問題。另外參加學術講座、國內外學術會議、科研項目啟動、中期、結題等學術研討活動也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拓視野。③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學生與病患溝通的能力:為了改善醫患關系,一方面需要提高醫生的職業素養,讓他們有更強的責任心。另一方面又需要對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方式進行培訓。在現有的醫學隊伍里面學生隊伍和醫生隊伍的素質都是參差不齊的。于學生而言,就業難、投入高、風險高、醫患關系差等導致了學生的厭學、迷茫、墮落等消極思想;于患者而言,費用高、效果差、身體不適等都會導致心情沉悶。醫生工作在最前線,每天需要和各種各樣的病患打交道,有效溝通是治療工作開展順利的前提。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專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①修訂《執業醫師法》:根據現行的研究生教育,《執業醫師法》中的條例阻礙了研究生的發展。醫師法規定的必須實習滿一年以后才能參加職業考試,雖然這是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以減少誤診、錯診的發生,但同時也阻礙了我國專業研究生的教育發展。因此,建議修訂一下《執業醫師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應該讓專業研究生擁有一定的處方權[3]。②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同步進行:為了給廣大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為了給國家培養更加優秀的醫療人才,應該將研究生教育和醫師培訓兩者結合到一起。目前有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實行了試點改革工作,將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同時進行。例如,有些學校將臨床專業研究生同時聘為本校的住院醫師,讓學生在研究生學習的同時,參與臨床診斷,從而實現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的有效融合。還有許多學校甚至將學位授予與醫師準入規定聯系在一起,研究生要想取得學位證書,必須先達到醫師準入的標準。這樣,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就可以同時獲得畢業證、學位證、醫師培訓合格證和醫師執業資格證。③使理論和實踐結合更加緊密:現在的對醫學臨床、對臨床醫師的要求嚴苛。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應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還應具備將理論有效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臨床研究生不僅會開展臨床科研工作,還應學會臨床實踐工作。此外,學校還要盡可能為大家提供好的學術環境,開展學術講座,舉行學術競賽,提高科研獎勵等等,以促進大家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近年來,我國臨床醫學教育飛速發展,對于本科生,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學習應該以病例為中心,同時應該努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學生與病患溝通的能力;對于研究生,政府部門可以適當修訂《執業醫師法》,使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同步進行,使理論和實踐結合更加緊密,才能有效地解決臨床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春莉,呂冬梅,趙依璇,等.淺析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教學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6,(5):69.

[2]劉繼平,張彬.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185.

[3]胡光麗,李海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1):1196-1198.

作者:肖蓉 單位:天門職業學院陸羽國際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