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改革
時間:2022-02-21 03:29:00
導語: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從百年前英語教育興起的背景談起,到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今天,我國和其他各國的交流越來越多,英語教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由于我國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不足,以及語言教育中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翻譯法,使得英語教育出現(xiàn)了很大的弊端,出現(xiàn)了“費時低效”、“啞巴英語”等現(xiàn)象,不能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從現(xiàn)行制度、教師及學生三方面出發(fā),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大學英語教育的真正目標,發(fā)揮出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作用。
一、英語教育興起的背景
清末時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我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上至清朝官員、下至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尋求改革之道,力求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興起大大推進了中國各項制度的變革,教育界的變革也是其中之一。為了興辦新式教育和培養(yǎng)新式人才,中國開始以西方教育為參照系在中國大力興辦教育事業(yè),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都是由教會開辦的。傳教士在這種新式學堂及教會學校中開始了最早的英語教學實踐,為了更好的介紹西方的文化知識,他們把英語作為主要的教學語言,開設了各種課程。
二、大學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
大學英語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作為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英語素質的過程,也是使大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的必須途徑。因為國家的快速發(fā)展也為新世紀的人才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掌握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可以更快的學習外國先進的科技文化等諸多知識,來用到中國現(xiàn)代化的建設中去,使中國真正的與世界接軌。因此大學生的英語教育越來越受到我國教育界的重視。教育部辦公廳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是這樣規(guī)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可見大學英語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交流是語言的功能和目的,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中國和外國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僅僅掌握了語法規(guī)則、會做題并不代表掌握了一門語言,能夠交流才算真正掌握了。語言的背后是一個國家的文化,順暢的交流可以使彼此更好的了解彼此的文化,更好的與他國溝通。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英語教學根本難以滿足這一要求。
三、傳統(tǒng)英語教育中的弊端
(一)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導致了英語教育中的“費時低效”
近年來的大學英語教育開始偏向功利性的追求,這種追求強調英語的實用性及英語所能帶來的利益,英語在文化教育的各門學科中成了學習時間長、任務重的學科,在“考研熱”、“出國熱”的推動下,大家將英語放到了一個過高的位置,教育的內容主要圍繞著考研、出國等各種應試考試展開,四六級考試也是獲得畢業(yè)的條件之一,學生們接受訓練的內容也是各種考試的題型,這樣的人才可稱之為標準化的人才,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概括為“麥當勞化”似的流水作業(yè)教育。
(二)教學方式的英語教育方式導致“啞巴英語”
采用翻譯法教授英語的老師,主要講授英語的規(guī)則、詞的解釋及文章的翻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也和這種現(xiàn)象類似。老師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所掌握的語言現(xiàn)象機械的傳授給學生,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主要取決于老師的素質。但長期以往,這種教學方式已經顯出了它的弊端。
(三)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不良會影響英語教育的目標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是知識的接受者,所以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肯定會影響到教學的結果。從高中生活到大學生活之間要有一個角色轉換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是逐漸完成的。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仍然以應試作為學習的目標,而這一目標并不適應大學英語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手段的要求。再者,在中國學生的眼里,從高中進入大學,意味著從地獄進入了天堂,沒有了考學的壓力,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很多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開始變得自由散漫。英語在大學是作為公共課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考試也是應付過關,學習英語僅僅成了個形式。
四、對策
(一)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育的資源投入結構
在應試教育的考試體系中,考試制度決定著學生的命運,學生在為考試而考試,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適應社會實際需求的能力,使英語不能發(fā)揮它作為一門語言工具的作用。目前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不能改變,我們就要通過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育的結構,使之與社會的需求掛鉤,在現(xiàn)行的制度下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筆者認為,各行各業(yè)對英語的需求要求不一樣,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行業(yè)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首先要通過相關信息了解自己以后就業(yè)方向對英語的需求度,對自己以后的從業(yè)方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自己就業(yè)方向所需外語水平較強,學生自然會加大英語學習的力度,這樣學校可以通過學生和社會的需求調整學校有限的資源。
(二)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
語言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們首先要重視的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英語是為了與人交流,這才是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做到:首先,教師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改變傳統(tǒng)的只重讀寫、不重聽說的現(xiàn)象,圍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展開教育,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言環(huán)境。其次,要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再次,老師在教學中應加入情感因素,和學生形成多層次的互動,積極回應學生的反饋,這樣學生更容易對老師產生信任和好感,更加認同老師的教學,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學。
(三)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
以上所說的都是外部的客觀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學生是英語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學生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正確的認識這件事情,英語教育才能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進入大學后,學生要盡快的適應大學生活的角色要求,正確的認識英語在自己未來發(fā)展中的影響,認識到英語在以后的社會中作為一個信息交流工具所發(fā)揮的作用,認識到英語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的影響,自己積極主動的去學,不能只為了考試而胡亂應付。其次,也應該找到一個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不能只是機械的去記單詞、做閱讀,而應該聽說讀寫并重,多方位發(fā)展,這樣才能提高英語的綜合水平。
五、小結
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方式在我國已經延續(xù)了百年之久,但事物都是在變化之中的,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的情況下,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要求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發(fā)揮出它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作用,但是目前的英語教育方式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弊端,不再適應新的形勢,不能培養(yǎng)出現(xiàn)階段所使用的人才,因此,必須加快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變革。筆者希望從學校制度、教師、學生三方面入手,加快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改革,使之更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 上一篇:紅十字會相關工作職責
- 下一篇:藥劑科領導干部個人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