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課程設置改革取向分析
時間:2022-09-11 04:11:35
導語:英語教育課程設置改革取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職前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也是教師進入專業教育的初期。著名研究學者Freeman曾提出: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在進行決策的過程,所以,教師的知識、技能、態度等都對教師行為決策有著直接影響,這些因素是教師專業決策的基礎。在教師職前教育中注重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教師價值觀、教育態度的培養,為教師進入專業教學領域打好基礎。現階段加強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提高英語教師職前教育水平,成為了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的重要問題。在高等師范院校教學中,其課程設置與教學是專業教師接受職前教育的直接載體,因此其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和綜合素養。就現階段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來看,仍存在不盡人意之處,因此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如何推進其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提出有效策略,以探究出明確的課程設置改革取向。
一、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取向探析的意義
地方本科師范院校開展英語專業教學主要是培養現階段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其中,培養符合標準的優秀英語教育人才的關鍵是不斷提升高師中的課程設置水平。新世紀背景下,我國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課程開展已經進入到全新階段,這就與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師素養提升之間關系密切。《英語課程標準》以及相關文件之中都強調了學生、社會所產生的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以及專業知識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語教師能夠從專業能力、教育實踐能力、綜合知識儲備等各個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應對地方本科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全新挑戰。為此,通過具體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語教師的專業課程設置現狀以及問題,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課程設置的優化,并對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英語教育教學水平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中專業課程設置是直接影響教師職前培訓的載體,所以保證其課程設置科學、合理至關重要。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中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專業發展,加強其專業意識與專業素養的培養是目前教師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若想形成更專業、更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體系,離不開合理課程體系的支撐。在目前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其關鍵環節在于課程改革,通過課程改革優化課堂教學,進而實現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圍繞現階段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探究出具體的應對措施,這對提升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師專業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都有著重要意義[2]。
二、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專業課程設置目標。師范性不夠在英語教師專業培養過程中培養其專業英語技能與綜合知識是教育的基礎,如加強語言聽、說、讀、寫能力培養,通過課程規劃與實施為學生今后教師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屬于學科本位模式,在諸多院校課程設置中都以綜合性大學為模仿對象,進行課程設置。英語學習和其他學科不同,僅僅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在學習過程中要對語言結構進行詳細了解,并掌握不同語境下語言的應用情況,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更多的語言知識,以有效應對今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成功教學。但在諸多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對這一師范性目標的認識不到位,忽視課程教學與專業教育中對學習者的社會認知、文化認同等多方面教育,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重視程度不夠。2.實踐性課堂設置重視度不足。在開展實踐性課程的過程中,需掌握實踐性知識的內容,并以此作為核心內容。通過借助實踐方式獲得經驗與規律。教師也能在這樣的反思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分析如何教學,可以提升綜合課程教學能力,更加可以幫助教師個體達到一種情景式互動。實踐性課程教學是教師日常工作中對理論的踐行,因此能夠對教師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之中。基于對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開展英語教育實踐性課程方面的經驗相對較少,課程以及具體設置的教學實踐聯系不大,除了正常的畢業前夕的教學外,較少能夠與中小學之間形成連接,因此,教育教學實習的全過程之中也并未能夠形成嚴謹的科學安排,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課程體系設置不足制約學生專業發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育教學中,缺乏學術型、研究型教學骨干教師。英語教師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其難度與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這種課程結構設置上的缺陷使其綜合能力培養不足,整體教學技能與科研能力的培養都不足,這就直接造成高素質人才培養不足[3]。另外,由于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科學性,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動力不足,造成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英語學習綜合效率較低,綜合素質培養效果較差,且缺乏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課程體系的設置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造成整體知識教學與實踐訓練呈松散無序狀態,這不利于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同時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因此,實現課程體系優化設置,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促進學生專業發展至關重要。4.課程結構內缺乏科研素質培養相關課程。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英語課程設置中,將英語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培養等作為主要目標,在對英語科研素質培養方面缺乏重視,因此課程結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實質性。在教育教學改革新時期,保證學生具備一定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應注重自我反思與認知能力培養。在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學中,其重點目的是為實現有效教學,為學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礎,在實踐教學中不能缺乏長遠意識,要將其科研素質培養能力作為課程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職前教育離不開對英語教師素質教育的開展,尤其是科研素質培養。一旦學生缺乏科研素養就將失去研究興趣,忽視學習與工作中對問題的積累和研究,最終導致失去探索興趣,形成一種機械模式的教學,制約其長遠發展。
三、促進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設置課程目標應凸顯師范特征。在進行專業教師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培養師資具有良好的專業教育能力,專業性的教師教育培養也應當具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為基礎和支撐。針對英語教師進行專業化的培養與發展,需要我們能夠將教育科學類課程納入到專業課之中。同時,應當重視英語教師教育專業標志性課程[4]。教育實踐驗證了作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統性的英語知識儲備,同時也應當具有可以熟練運用英語以及職業技能的能力,更加應當具有在實踐中靈活應對與針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普通文化課程以及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做起。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國際勞工組織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70多個國家的教師開展了數據調查與分析,國際教師教育課程所形成的比例情況如下:學科專業課程可以達到35%,普通文化課程以及教育理論課程能夠達到25%,教育實踐課程可以達到15%。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整個課程體系之中,教師專業課程所能夠達到的比重之中,教師專業性特征則比較明顯[5]。地方高師英語教育課程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并應當經過充分科學的實證研究最終才能夠確定合理結構比重。針對上述課程進行整合,對培養專業化英語教師具有重要意義,更加表現出了英語教師在進行教育與培養過程中的專業化需要。總而言之,結合英語教學以及跨學科特點以及社會性特質的需要,就應當以教育為基礎并實現全面綜合性英語教師教育,不斷強化學生在教育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面的專業修養上的提升,借助語言教學等的綜合發展,促使個人綜合素養進一步提升。2.突出實踐性課程地位。教師職業屬于具有實踐性特征的職業,因此,更加需要教師具有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簡單將他們所學內容應用到實踐之中。實踐能力教育與培養更加體現的是英語專業學生除了應當具有良好英語基礎,看重對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的綜合訓練,還應當從不確定的教學情景之下掌握變化與適應的能力。需要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最終能夠形成創新與發展,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之中做到隨機應變。這種實踐性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對知識的簡單技術操作,而是需要能夠結合個人經驗以及性格特點從而獲得的。換言之,突出實踐性課程地位就代表著要在教育實習引導下,完成每一位學生的實踐課程檢驗。從某種角度分析集中實習模式的實踐效果不如分散實習模式的實效效果好,通過分散實習與檢驗,更進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實踐、反思、再次實踐、再次反思的模式。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自身學習情況進行思考總結,并在理論基礎上提升實踐能力,對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認知,促進自我良好發展。3.真正關注學生專業發展。從課程建設角度出發,充分關注學生的專業態度課程建設。在實現教師的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強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態度進步。專業態度屬于教師主體針對自身職業的理智型的判斷與情感體驗。教師專業態度屬于價值觀的基礎,更加是構成教師個性的重要因素。高師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能夠在教師的身上不斷開發社會所期待教師應用的倫理、智力以及情感層面的素質,并促使教師可以在自己學生身上培養形成這樣的品質。因此,在培養高師英語專業的師資的過程中,應當借助隱形課程優勢,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開發與探究,注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創新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等,利用環境及文化因素影響促進學生進一步感知,進而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去適應專業學習,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綜合素養。同時,學生在學習與實踐探索過程中要加強專業化認知,注重對教育理念的接受與創新,并充分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終成為一名創新者、決策者。在不斷地進行學習和鍛煉的過程中認識到專業態度培養的重要性,并將專業態度與專業身份進行融合思考,這是教師職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學生在接受教育學習過程中形成自我專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在崗位工作過程中其敬業精神是教師這個職業的健康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感的重要表現。一旦學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標準,則無法形成對自身的一種認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沒有搞好教學工作的強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為優秀的英語教師。4.科學設置形成教研課程。教師在進行個體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根本是應當能夠實現英語教師的教育。現在社會不斷進步,需要教育不斷深化與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夠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師能夠在系統性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開展相關工作。結合相關數據研究,另一些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之中對所有理論進行深層次發展。這也是當前階段,我國中小學階段英語教師進行職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問題。需要知道,教育理論作為一種相對特殊的理論形式,其中缺少學習主體方面的研究性行為。因此,也就必然表現出無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質與內涵,例如赫斯特曾經提出,關于理論基礎參與實踐過程中的轉化問題[6]。從本質上看,并不能夠形成確定性的方案。從開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論應用在教育實踐方面同樣具有內在性以及間接性的特點。如果學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種種素質,就不能夠真正掌握相關教育理論內容,更加無法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教育素質之中包括了學生實踐行為相關要素,同時也包括了學生在實現終身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質則可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踐主體。學生在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之中,實現了自身發展,并能夠真正獲得職業上的樂趣,可以充分感受職業方面的尊重。例如實踐已經證明了論文寫作本身就是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為此,任何完整性的寫作行為都能夠在思考行為上與實踐之間相連接,并反思實踐行為,也可以更進一步促進反思理論能力的提升,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實現合理調整。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專業英語教師在校學習階段、接受職前教育是影響其專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強調其專業教學有效性。從課程設置出發,加強其專業課程設置改革,促進課程結構優化;從基礎能力出發,提高其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理念,在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要注重其對工作責任感的培養,促進其形成對工作的熱愛之情。加強課程設置改革,突出師范教學特色,引導學生在接受英語專業教育的同時不斷進行反思,逐漸形成自己對專業學習與教學的獨特認知,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實踐能力的培養。
作者:楊銘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何華清,王子猷.地方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與教學現狀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蓮.新課程標準與新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01—202.
[3]劉麗,張勛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課程設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視角[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6):43—47.
[4]王靖涵.英語專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策略研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11).
[5]常俊躍,于欣慧.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問題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5(11).
[6]蔣柳紅.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以2015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為例[J].輕工科技,2016(2).
- 上一篇:小學教師師德對學生的影響
- 下一篇:淺析全人教育下高職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