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04 10:44:15

導語: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需要借助互聯網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從而激發“互聯網”一代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模式因運而生,在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改進這一模式,使之發揮最大的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互動

1“互聯網+”概念介紹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2“互聯網+”給高職英語教育帶來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最新頒發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大綱》,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了更加注重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三年制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能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規范書寫各類應用文,熟悉行業中常用的中英文文本,借助工具書查閱科技資料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從這個目標中,我們能夠看到,高職英語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為了體現高職英語課堂的實用性,教師有必要,也有義務向學生呈現最新的和最生活化的知識內容,日益普及的互聯網正好為此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公開課、慕課、微課、移動終端App(雨課堂、藍墨云班課、課堂派、微助教、好彈幕等)以及微信小程序(投一個等)等應運而生,這些新的工具正好與“95后”“00后”-“互聯網一代”無縫對接,使他們能夠更加便捷地學習更加豐富的新知識、新技能。而為了突出課堂的有效性,關鍵是讓學生想學并樂學。進入高職高專學習的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他們有極強的表達自我的意愿。如果教師能給予他們合理的引導鼓勵,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他們就可以做到快樂學習,收獲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我校實際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以下的問題:隨著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再加上一些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消極影響,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課堂注意力被吸引到這些移動終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上,進而導致“身在課堂,心在網上”的情況;部分教師由于觀念和認識不足,未能與時俱進,仍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無法有效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學情緒。本課改項目旨在解決高職英語課堂未能緊跟“互聯網+教育”的大趨勢,依舊采取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而造成的“學生厭學,教師難教”的問題,根據“整體性、協作性、趣味性、激勵性”的原則,構建基于“互聯網+”,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幫助任課教師建立與學生互動的良性機制,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3.1教學思想。羅杰斯的學習理論提出,應該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教學,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讓學生自主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評價學習結果,更加突出教師的輔導作用。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去構建信息的意義。新教育理論則提倡,隨著社會與教育本身的發展,課堂不僅被理解為一種集體教育或團體教育的樣式,而且具有了多元教育的性質,課堂發展為教師、學生及環境之間形成的堅強而有力的互動情境,日益成為人類心智的互動環境。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單向式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腳步,因此雙向式網絡教學方式的出現是一種時展的必然產物。與傳統教學進行對比,借助于網絡的教學方式有著十分顯著的優勢,它不但擁有充足的信息量,還能為師生的互動交流提供極大的便利,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3.2教學目標。借助互聯網這一資源,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多樣和豐富,使他們的學習氛圍更加輕松愉悅,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在互聯網基礎上構建的課堂互動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最大程度地實現對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3.3教學程序。在課前階段,教師把新課中涉及的具有一定難度的背景信息上傳到移動學習平臺上,讓學生提前熟悉,主要幫助他們解決基礎的生詞問題、語音問題,從而讓他們更好地跟上課堂教學節奏,提升自信;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通過平臺的“互動”功能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在課堂上的導入部分,可以使用微課或在線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利用讓學生不同顏色的ABCD圖片進行現場投票或“投一個”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引導他們參與課堂互動,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機的合理使用有機結合起來。導入以后的新課講解部分,利用移動學習終端的資料展示功能,把電腦大屏幕上的圖片、課件等信息實時傳輸到學生的手機上。新知識講授完以后,教師可以在這些學習平臺上設置一些可以討論的話題,學生在平臺的討論區進行互動交流。與此同時,他們可以把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問題發到討論區,供大家留言解答。新課講解結束以后,進入測試部分。主要以在獨立小組(3-5人一組)內研討互動的基礎上,進行組與組之間交流、競爭的方式,把測試的結果以小組為單位發送到平臺上。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課后作業,設定完成的時間,批改后可以進行成績分析,從而有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能隨時收到作業的反饋,還可以在作業討論板塊進行評論,發表個人意見。3.4師生角色。在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下,師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靜態的知識傳授者和接受者的關系,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是動態的:教師主要是組織者,負責幫助、指導和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同時教師也是參與者,與學生是平等關系;學生主要是作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去參與課堂活動。3.5教學策略。第一,要平衡好“互聯網+”教學技術和學生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現代信息技術說到底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對學生個性需求的滿足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才是最終的目的。第二,教師和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各自的角色作用。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是教學中決定性的因素,任何好的方法和教材都需要他們自己去嘗試。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是高職英語課堂互動的關鍵。而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條件,進行合理有效的鼓勵,并在過程中進行指導和督促。3.6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互聯網環境下的情境創設,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協作關系都是隨著時空的轉變而變化的。因此在網絡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反饋及時和管理方便等特點,對整個教學過程做跟蹤、監控和指導,這就是形成性評價。此外為了使網絡教學更有針對性、預見性,還需對學習者進行診斷性評價。而為了獲得教學工作整體效果的證據,總結性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

4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

這一教學模式實施一段時間以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個模式確實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果,但只有少數感覺自己的學習效果被較大幅度地提升了。因此,他們對于這種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并不高。對于這個教學模式有哪些改進之處,學生提出了以下的意見:1)教師在互動時的引導可以再清楚一些;2)教師在互動時的設置的任務難度可以再容易一點;3)師生使用移動終端互動時,最好可以提供信號較好的無線網絡。通過測試,在實施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之后,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沒有預期的那么好。說明這一模式還是有效的,但是在一些方面需要改進,以發揮它的最大效果。

參考文獻

[1]曹云.淺議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0(4).

[2]劉爽.高職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職業技術,2009(11).

作者:沈成丞 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