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科技發展
時間:2022-08-25 01:29:00
導語:宗教與科技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時代,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科學技術的力量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如何看待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推動宗教的現代適應?如何引導信教群眾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凡此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期,我們約請了著名學者方立天先生和五大宗教的相關人士,從宗教的角度看科技的發展與成就,相信會引起大家的興趣。
宗教與科學關系的再審視
方立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宗教與科學都關乎人類社會的命運與走向,宗教與科學究竟是怎樣的關系,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界、宗教界探討與爭論的問題。
1、宗教與科學的界說
一般而言,宗教是以神靈崇拜為特征的思想信仰,是人們的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社會文化形態。科學本義是指學科分野趨于明晰化的“一科一學”,現通指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有別于宗教的另一種社會文化形態。科學通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兩者的概括和總結。實際上廣義的社會科學包含了人文科學,而宗教學是人文科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分科。本文所論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而言。
宗教與自然科學是不同的兩種文化形態,有著顯著的差異和區別:其一,相對而言,宗教信仰偏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心靈調適、情感世界,而科學活動則偏于物質生活、社會生產、自然世界;其二,宗教在方法上比較多的是采用想象、比喻、直觀、直覺、體驗、證悟等方法,科學的方法則重假設、實驗、實證、邏輯推理等;其三,宗教在社會歷史上發揮了極為復雜的多重作用,而科學則直接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物質生活的進步。宗教和科學的這些差異和區別說明,我們在把兩者進行比較時,必須確定參照系統,謹慎地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2、宗教與科學發生聯系的內在機制
宗教與科學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兩者雖有顯著的差異和區別,但彼此又并非互不相干,而是有著密切關系的。那么,形成兩者密切關系的內在機制又是什么呢?
第一,認識對象的同一性。從認識論視域來看,宗教與科學都是以人與世界為認識對象,即兩者的認識對象是相同的。宗教作為一種思想信仰,雖然側重于賦予生命意義,揭示生命價值,但是生命存在于環境之中,生命的意義、價值離不開對生存環境的考察、認識,也即離不開對世界的審視、認知。宗教對人與萬物的起源、生命的本質、宇宙的結構與層次,以及時間與空間的關系等涉及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問題決不是漠不關心的。如佛教就提倡學習“五明”,即五種知識、學問,其中“醫方明”即醫藥學,“工巧明”即工藝、歷算、技術等學問。基督教也主張信徒要努力探求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的奧秘。雖然自然科學重在追求科學真理,偏于工具理性,宗教重在道德修持,偏于價值信仰,但是由于宗教與科學認識對象的同一性,決定了兩者既同樣具有世界觀意義,也同樣具有認識功能,由此也可見,兩者在世界觀內容與認知功用上的互動、互滲、互補、互促是必然的。
人類對主體世界與客體世界的認識、把握是永無止境的。迄今為止,人類的已知世界是有限的,未知世界是無限的,需要人們一代接一代從各個角度進行探索。宗教與科學對世界的把握各有其長處與局限。在探究無限世界的過程中,宗教與科學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二,認識方法的互補性。如上所述,宗教與科學在認識方法上有所不同,這是從不同側面反映對世界的認知,而不同的認知帶來了彼此挑戰與互相回應,從而構成了兩者的互補關系。此外,還應當承認,宗教的認知方式中也包含了邏輯規則、理性精神;科學的假設中也吸取了宗教的想象、推測,這都是歷史事實。
第三,認識主體的交叉性。宗教史和科學史表明,無論是道教、佛教還是基督教,其中有些人既是虔誠的宗教徒,又是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如隋唐之際的道士孫思邈是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唐代佛教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一行,是著名的天文學家,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科學家”(張衡、祖沖之、一行、李時珍)之一。這表明在這些人身上,對人與世界認知的宗教維度和科學維度是內在統一的。宗教徒科學家的這種信仰主體與認識主體的交叉性、兩重性,不僅是宗教與科學互相聯系的生動例證,也是宗教與科學發生聯系的重要契機。
3、宗教與科學關系的展望
從宗教與科學關系的歷史來看,原始宗教與原始科學是交融互滲、渾然一體的。后來,隨著歷史的進展而走向分流和解體。在宗教與科學的流變過程中,兩者時而沖突,時而融合,如眾所周知的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和達爾文等案例,就是兩者沖突的突出典型。然而最終宗教都以理智來回應,調和、化解了矛盾。二十世紀以來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領域不斷涌現的新學說、新技術,為宗教與科學的對話提供了新課題、新契機。
當前,全新審視在現代文化氛圍中宗教與科學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看到,科學新知識與科技新突破是人類在二十世紀最輝煌的文化成就之一,它不僅影響人類的物質文明生活,而且也沖擊人類的精神文明生活。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待科學,我想強調以下幾點,供宗教界朋友們參考:(一)互相尊重。宗教與科學作為兩種社會文化形態,彼此應當尊重對方的意義、價值。就宗教來說,決不能忽視、輕視科學的發展和成就,應當說,尊重科學是當代宗教的美德與天職。(二)學習科學。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科學知識,二是學習科學思維。宗教教職人員學習科學,不是要求改變宗教信仰,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有利于推動宗教的良性發展。也可以說,在當代,重視學習科學是宗教存在與發展的需要。(三)開展對話。近幾十年來,國際學術界關于宗教與科學關系的討論日益開展,尤其是關于基督教宗教思想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對話更為引人矚目。在我國如何迎接和準備佛教、道教與自然科學的對話,是一項重要的挑戰和課題,值得有關教界人士作出應對。(四)吸取科學成果,闡釋宗教義理。從各個宗教學說發展史來看,宗教義理決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內部和外部的相關因素推動下不斷發展的。吸取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來詮釋闡揚宗教義理,決不是要改變宗教的基本義理,尤其是核心義理,而是指宗教義理的某些方面,如與已證明是合乎客觀實際的自然科學新成果相抵觸的論說,作出相應的調適;原來論述不完善之處,吸取自然科學成果來補充,使之完善等。當然,在運用自然科學成果來闡釋宗教義理時,必須高度慎重,準確恰當,決不可牽強附會,適得其反。
- 上一篇:從群眾性看宗教社會作用
- 下一篇:宗教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