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知覺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8 10:48:00

導語:審美知覺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知覺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如果一個人對自然界和藝術作品的觀看,僅僅看到了形狀、色彩、空間或運動,那么這種知覺僅僅是普通知覺。而一個具有審美知覺能力的人,會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藝術心理學研究表明,那推動我們自己的情感活動起來的力,與那些作用于整個宇宙的普遍的力,實際上是同一種力。只有這樣去看問題,我們才能意識到自身在整個宇宙中所處的地位,以及這個宇宙整體的內在統一。

關鍵詞審美知覺能力異質同構表現性審美經驗

一、審美知覺能力

如果一個人對自然界和藝術作品的觀看,僅僅看到了形狀、色彩、空間或運動,那么這種知覺僅僅是普通知覺。而一個具有審美知覺能力的人,會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美國現代舞之母鄧肯說:“我的第一個舞蹈動作就是從海浪翻騰的韻律中產生的”[1]。因為,“在所有能使人感到歡樂、能使靈魂得到滿足的運動中,海浪的運動在我看來是最為壯觀的。這偉大的波浪運動貫穿著整個自然”[2]。鄧肯把貫穿整個自然的波浪運動視為自然運動的和諧形式,并由此提出,同自然偉力相吻合的波浪形曲線是其全部舞蹈動作的基點。

實際上,自然物的形狀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跡;正是物理力的運動、擴張、收縮或成長等活動,把自然物的形狀創造出來。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種富有運動感的曲線,是由于海水的上漲力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作用之后才彎曲過來的;凸狀的云朵和起伏的山巒...樹干、樹枝、樹葉和花朵的那些彎曲的、盤旋的或隆起的形狀,同樣也保持和復現了一種生長力的運動。

藝術家往往從自然中得到靈感和啟示,這樣的作品會深深打動人的心靈。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異質同構論解釋了審美經驗的形成。該理論認為:在自然界,不同的自然物有不同的形狀和色彩,在藝術領域,不同的藝術品有不同的形式。而在這些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支配它們或創造它們的是力的作用。“在外部事物、藝術式樣、人的知覺組織活動以及內在情感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統一。它們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這幾個領域的力的作用模式達到結構上的一致時(異質同構),就可能激起審美經驗”[3]。

簡單地說,審美知覺是一種運用“力”作為媒介對事物的表現性的知覺。只要自然物或藝術品中“力的式樣”在結構上與人類情感中、心靈中力的作用達到異質同構,它們就表現了人類的感情,具有了表現性。這種審美知覺在兒童、原始人、藝術家中占有很大的優勢。然而,這種特殊的審美知覺方式,在現代社會的成年人中卻日趨消退了。這是因為,成年人總是運用理性的范疇或分類標準去看待事物,而忽視其內在本質的外部表現。審美感知則是以表現性作為對各種存在物分類的標準。按照這一標準,自然界中的山水、鳥獸如同具有同某些人一樣的表現性,那么這些在日常知覺中身份不同的東西,便可歸并到同一類之中。

二、藝術教學對審美知覺能力的培養

在學校的藝術教學中,以美術為例,忽視審美知覺的傳統教學法正在受到來自美學家、心理學家們越來越多的批評。

心理學家對視知覺的研究表明,我們人類的視覺不是像攝影機那樣工作的。人的視覺是有機體在漫長的生存斗爭中發展出來的對外界環境做出適當反應的工具[4]。與有機體關系最為密切的東西,莫過于那些在它周圍活躍著的力——它們的位置、強度和方向。這些力的最基本的屬性是敵對性和友好性。這樣一些具有敵對性和友好性的力對我們感官的刺激就造成了它們的表現性。

表現性是人的日常視覺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在人的知覺活動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在藝術觀看方式中,就更是如此了。事物的表現性是藝術家傳達意義時所依賴的主要媒介,他總是密切地注意著這些表現性質,并通過這些性質來理解和解釋自己的經驗,最終還要通過表現性去確定自己所要創造的作品的形式。因此,在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中,要特別注重其中的表現性。在藝術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表現性的反應能力。藝術心理學家阿恩海姆指出,一些傳統的教學法,不但不能使學生對表現性的反應敏銳起來,反而使原有的那點本能反應能力,也受到壓抑和破壞。例如,某些教師要求學生在再現一個模特時,必須準確地再現出它的輪廓線的長度、方向、各個點的相對位置和形狀。這就是說,他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自然事物的“幾何——技術”性質再現出來。這種習慣沿襲到現在,就是極力要求學生把一個模特看作是體積、平面和方向的集合體。很明顯,這種教學法強調的,是如何按照科學原理創造,而不是按照視覺的本能反應創造。

注重審美知覺的教學法是這樣的:例如,教師先讓一個模特成聳肩姿勢坐在地板上,但他并不把學生的興趣集中引導在這個姿勢的三角形形狀上,而是要求學生們回答出這種姿勢的表現性質。當學生能夠正確地回答出它的表現性質時,如看上去很緊張;縮成一團的身體充滿了潛在的力量等,教師便要求學生將這種表現性再現出來。在作畫時,學生并不是不注重它的比例和方向,而是把它們當作體現這種表現性的因素,每一道筆觸的正確與否,都是看它是否捕捉到了這一題材的表現性質而定。

按照這種教學方法,即使是純粹的制圖,也必須注重其表現性。一個圓形,首先應該是一件堅實、穩定和寧靜的事物,而不僅僅是由所有離中心點的距離都相等的點所組成的一條具有不變曲率的軌跡。也就是說,只有一個表現性的主題,才能引導學生很自然地把那些適合這一目的的形式選擇出來。例如,在塞尚的作品中,即使是靜物畫,我們也能從中看到富足、完滿和安靜的形象,感受到畫面的圓滿性和柔和性。而畢加索的某些靜物則相反,呈現出極度的騷動和混亂。

三、審美經驗的形成

英國作家伍爾芙(VirginiaWoolf,1882~1941)在欣賞塞尚的繪畫時有這樣的感受:“塞尚,再也沒有哪位畫家比他更能激起文學創作的欲望。他的畫如此恣肆,如此動人心魄地躍然紙上,以至于,光是那顏色就仿佛在向我們挑戰,壓迫著某根神經,在激勵著你,讓你興奮不已。站在塞尚的風景畫面前,畫面上怪石嶙嶙,滿是一道道乳白色的山脊,仿佛是被巨人用錘子劈剁而成,沉寂、堅硬,泰然自若。將言辭從我們內心深處從未想到過它的存在的地方翻騰攪起,啟迪我們發現一些我們從未見過的形式”[4]。

伍爾芙的這段話,一方面向我們揭示了審美經驗是如何被激起的;另一方面也印證了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異質同構理論。自然物如此,由人創造的藝術品更是如此。繪畫就是畫家心理力的活的圖解。當畫家們試圖描繪那些充滿力量的物體時,如懸崖峭壁、猛獸等,在運筆之前先要喚起一種力量的感受,在真正運筆時,這種遍及全身的力量就順著他的胳膊和手指傳入筆端,并隨之輸入到畫中。

正是這個原因,伍爾芙站在塞尚的畫作前,會感受到動人心魄、興奮不已,將言辭從內心深處翻騰攪起......當伍爾芙看到塞尚筆下的山石是“沉寂、泰然自若”的,正如兒童也會把一座山嶺看成是溫和可親的或猙獰可怕的。

異質同構理論解釋了在藝術創作和欣賞中,人們的審美經驗是如何形成的。同時揭示了人的精神生命與自然相融合一的境界,幫助人們實現對生生不息的宇宙本體的審美解悟。讓我們看到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中的共同本質,還有自然、藝術與心靈在審美經驗中的合一。

參考文獻

1.伊莎多拉.鄧肯.我的愛我的自由[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2

2.伊莎多拉.鄧肯.鄧肯論舞蹈藝術[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64

3.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36

4.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15

5.伍爾芙,鄭林.藝術圣經-巨匠眼中的繆斯[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