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制度倫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11:04:00
導語:全面把握制度倫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關于制度的倫理;關于倫理的制度:制度的倫理功能及其整合德性的方式;我國當前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制度倫理應該包括關于制度的倫理和關于倫理的制度兩方面的內容、制度賴以產生和演變的倫理,即制度的倫理底蘊和依據、馬克思曾經批判蒲魯東不懂人們創造歷史的辯證法、一定的制度并不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倫理精神在制度的具體安排和組織形式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一定的倫理精神是一定的制度得以產生的觀念先導、倫理的制度化其實就是制度所承擔的倫理功能、靠制度中所隱含的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整合人們的行為、制度的某些倫理要求沒有到位,形成制度的倫理盲區、人們的觀念變革和思想更新和制度創新相比顯得相當滯后等,具體請詳見。
目前學界關于制度倫理的研究,著眼點多在以制度來整合人們的觀念與行為,從而提高社會大眾的道德水平,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將制度的倫理要求規范化、條例化,如何堵塞制度漏洞、健全制度的約束機制等方面,企圖通過明示的倫理準則和可操作的獎懲措施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我認為這種研究帶有明顯的片面性,也不利于我國當前的道德建設。這種片面性的產生在于對制度倫理的片面性理解。制度倫理應該包括關于制度的倫理和關于倫理的制度兩方面的內容,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系并相互作用的。無論是就理論研究本身而言,還是就我國現實的道德建設而言,都要求我們對制度倫理作全面的把握。
所謂關于制度的倫理,是指制度賴以產生和演變的倫理,即制度的倫理底蘊和依據。任何制度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說,一定的制度總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但是,生產力并不會自動產生制度,就社會的基本制度而言,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只是規定了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從而規定了與這一社會形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石器時代不可能產生文明的社會制度,同樣,青銅器時代也不可能有民主體制?!笆滞颇ギa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142頁。)但封建主為首的社會制度并不是手推磨自然產生的,蒸汽磨也不可能“磨”出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從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到現實的制度產生,是一個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主觀意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馬克思曾經批判蒲魯東不懂人們創造歷史的辯證法:“蒲魯東先生很清楚地了解,人們生產呢子、麻布、絲綢——了解這么點東西確是一個大功勞!可是,蒲魯東先生不了解,人們還按照自己的生產力而生產出他們在其中生產呢子和麻布的社會關系。蒲魯東先生更不了解,適應自己的物質生產水平而生產出社會關系的人,也生產出各種觀念、范疇,即恰恰是這些社會關系的抽象的、觀念的表現?!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538-539頁。)作為物質生產之產物的社會關系,剛開始只是作為一種自在之物而存在的。它對人的行為的要求,對人的實踐的制約,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性。然而,由于人們的生產活動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進行,社會關系又成了人們的實踐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于是,實踐著的主體就用自己在實踐中形成的觀念和范疇對自己所面對的社會關系進行理解、把握、組織和安排,以揚棄其純粹的客觀性,使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即揚棄社會關系對主體說來的隨意性、不確定性和不合理性,將人們認為合理的社會關系及利益關系固定化、秩序化,使之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和結構,這就是制度。
可見,一定的制度并不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而必須經過受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所制約的人的倫理精神的觀照。所謂倫理精神,是指當下實踐主體對自己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所作的“應該如何”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的價值取向。倫理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成分,對制度的形成和安排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它能使實踐主體避免實踐的隨意性、盲目性和實踐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即表達了主體對實踐的過程和結果的“應該如何”的判斷和要求。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以一定的價值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取舍為前提,都要以一定的倫理精神為底蘊。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以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要想使人們在一定的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應該如此”的精神需求(如公正、平等、人道、秩序等)變為實實在在的客觀現實,就必須用制度的形式將這種精神需求實體化和結構化。列寧也有類似的思想,他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里,對黑格爾“善”的概念進行了提煉和改造,認為:“善是對外部現實性的要求,這就是說,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要求(1)和外部現實性(2)?!保ㄗⅲ毫袑帲骸墩軐W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9頁。)“要求”指一定時代的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某種價值趨向和精神需求;“外部現實性”則是指實踐主體將這種價值趨向和精神需求變為客觀現實的行動,使對客觀世界的精神把握變為實實在在的現實把握,而制度在由精神向現實的轉化過程中起著強有力的保障作用。
除了制度的產生和制度的創新外,倫理精神在制度的具體安排和組織形式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制度一般有三個維度:社會關系、制度形式、倫理精神。社會關系是制度的客觀內容,也是制度調節和處理的對象。雖然社會關系是一定實踐的必然產物,但只有當主體用精神觀照自己所處的社會關系并得出“應該如何”的價值判斷時,社會關系才成為制度的現實內容,也才成為其現實的調節和處理對象。如果主體對社會關系“應該如何”作出了錯誤判斷,是不可能有健全的制度的。制度形式指制度的具體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雖然制度形式客觀上必須適應社會關系的要求,但現實的制度總是主體對社會關系進行精神觀照的產物。不同的精神品質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是不同的,如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是我們今天所不能接受的,但在我國封建社會,它不僅是社會秩序的需要,而且被認為是公正的。因此,在社會關系和制度形式這兩維中,都離不開倫理精神的作用。
這樣,我們可以把制度和倫理精神的關系作這樣的概括:第一,一定的倫理精神是一定的制度得以產生的觀念先導,是某種制度賴以產生的價值理念。每一個時代的制度都主要是當時的時代精神(倫理精神含于其中)的體現。第二,每一制度的具體安排都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的支配,制度不過是一定倫理觀念的實體化和具體化,是結構化、程序化了倫理精神。第三,制度的變遷或制度的創新直接源于倫理觀念的變化和倫理精神的更新。
二、關于倫理的制度:制度的倫理功能及其整合德性的方式
將某種倫理精神和倫理觀念制度化,就是我們所說的關于倫理的制度。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用制度默示某種倫理目標,二是指將某種倫理要求規范化、條例化,從而通過明示的倫理準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倫理的制度化其實就是制度所承擔的倫理功能,這些功能一般有:凝聚功能——通過制度的設計和安排使制度中所內涵的倫理精神對社會大眾產生感召力,從而使制度產生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演示功能——制度的具體運作過程實際上是某種倫理觀念的演示過程,如公平、正義、人道等觀念都可能在制度的運行中具體體現出來,從而對民眾起到倡導這些觀念的作用;調節功能——按制度所遵循的倫理精神來調節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使之達到某種默契和和諧;規范功能——將制度所要達到的倫理目標用規范明示出來,使民眾具有制度所認可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境界。制度的這些倫理功能都通過兩種基本方式發生作用:明示和默示。明示是指制度通過規范公開昭示某種倫理要求,主要表現為法律規范、各種行政法規以及職業道德中的章程、守則、承諾等;默示是指制度所內涵的倫理精神通過組織形式、運作程序以及基本的權利、義務安排等方式來默示某種價值準則,給社會成員展示一條基本的行為之“道”,使民眾因受此“道”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有所“得”,從而形成符合制度要求的德行。這是制度發揮其倫理功能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真正健全的制度應該是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默示是比明示更起作用的方式。明示
可能會使“民免而無恥”,默示則能使人做到“有恥且格”。
默示之所以能更有效地整合人們的德性,是因為它主要靠制度中所隱含的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整合人們的行為,更新人們的精神面貌。制度將某種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結構化、實體化,實際上是向生活在該制度下的人們默示某種它所要求的“道”。依此“道”而行,就是當時的生存方式與發展方式。這樣,制度一方面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作用,另一方面,它所規定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又直接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馬克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地產資本化后封建領主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封建地產納入資本主義制度體系,必然要遵循資本的運作規律。因此,“穩定的壟斷必然變成動蕩的、不穩定的壟斷,即變成競爭,而對他人血汗成果的悠閑享受必然變成對他人血汗成果的忙碌交易?!迸c此同時,原來聯系人們之間關系的感情和個性因素都消失了,“把人和地塊連接在一起的便不再是人的性格、人的個性,而僅僅是人的錢袋了?!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85、84頁。)這一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表達得更為充分:“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谷撕腿酥g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保ㄗⅲ骸恶R克思思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74-275頁。)如果此時還有人懷著“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那就是與這一制度所展示的“道”相違的,不需要強制性規范來糾正你的偏差,生活本身就會告訴你該怎樣去謀求生存和發展,該怎樣更新自己的觀念。于是,在制度所展示的“道”中有所“得”,就是社會成員之“德”。
由此可見,制度倫理整合社會大眾的德性,實際上是某種時代精神內化為個體道德意識的過程。盡管明示的倫理規范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整合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如果社會大眾不是真正從內心體認其中的精神價值,這種整合是難以真正奏效的。如果沒有行為主體對制度的價值認同以及與制度要求相適應的精神品質,制度只是一個空殼。因此,企圖依靠制度的強制性規范“強迫”人們提高德性水平是不現實的。
三、我國當前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
根據上面的思路,我認為,我國當前的道德建設應當通過以下基本途徑進行:認真領會當前的時代精神和倫理精神→以此倫理精神為依據進行制度創新→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使倫理精神得到真正體現→通過制度的默示和明示來整合社會大眾的德性、更新民眾的精神風貌→以民眾之“新德”與“新貌”作為制度運作的精神支撐,并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
這一途徑的基本點,仍然是上述關于制度倫理的兩個基本方面。因此,這需要對我國的制度倫理建設的這兩個基本方面作深入的檢討,以便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制度倫理建設。
關于制度的倫理在這里是指我國目前制度創新的倫理底蘊和價值觀依據。正如筆者在前面的分析中所指出的,任何制度創新都需要以倫理精神和思想觀念更新為先導,都要受一定價值觀念的內在驅動。我們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不是單純的制度轉變,而是一次思想解放和精神升華。作為黨的智慧結晶的鄧小平理論,代表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倫理精神,其基本之點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
這就是說,我國目前關于制度的倫理的基本精神已經確立,現在的任務,就是如何將這種倫理精神制度化,這就涉及到“關于倫理的制度”問題。在這方面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還不少。
首先,制度缺位。所謂制度缺位,是指制度中內涵的倫理精神沒有充分地在制度的安排中體現出來,致使制度的某些倫理要求沒有到位,形成制度的倫理盲區。例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同富裕、“三個代表”等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根本指導思想的價值觀念,如何通過具體的制度設計與安排使之真正納入制度體系,并使之具有切實可靠的制度保障,目前還難盡人意;社會主義的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既體現社會主義特征又體現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意識形態領域,還沒有真正形成制度要素;作為制度基本要素和倫理關注的重點目標的社會公正,如社會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界定、安排與分配,公平競爭、機會均等,體現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等,還沒有真正在制度中結構化和程序化;在利益多元和受利益最大化驅動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權利制衡機制,目前才剛剛起步;有些作為社會交往基本倫理要求的觀念如誠實、信用等,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導向和約束。
其次,制度虛設。由于我國的制度創新在時間和邏輯上均優先于民眾的觀念更新,因而人們的觀念變革和思想更新和制度創新相比顯得相當滯后。這樣,舊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會與新的體制發生沖突。人們想的不是如何去認同制度、服從制度,而是千方百計利用權力、人情、關系等去爭取制度的“豁免權”。例如,濃烈的人情味使圖章軟化,頑固的官本位意識使監督走樣,無原則的“貴和持中”使規則失去標準。這使得制度因缺乏社會成員精神品質的支持而流于形式,嚴重影響了制度的規范和價值導向功能。
再次,制度的倫理功能不夠協調。在我國的現實中,制度的凝聚功能、演示功能、調節功能和規范功能并沒有做到協調一致;由于制度缺位,致使制度的凝聚和演示功能并沒真正體現出來;而最大的問題在于,由于規范功能本身就不規范,也嚴重地影響了凝聚、演示和調節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不規范的主要表現有:立法不規范——有些立法的部門與行業色彩太濃,實際上成了保護或牟取部門利益與行業利益的護身符;執法不規范——有法不依、執法犯法等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情況不僅使制度的明示作用大打折扣,而且嚴重削弱了制度的默示作用,對今天的道德建設只會產生負面影響。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我國在從倫理精神向制度結構的轉化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成為我們當前道德建設的重點。
- 上一篇:年度德育工作述職
- 下一篇:教務主任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