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歷史哲學思想透析

時間:2022-05-29 08:37:00

導語:荀子歷史哲學思想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荀子歷史哲學思想透析

作為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歷史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學者從人性論、天人關系、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發展動力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探討,但是尚缺乏系統的闡釋。本文以歷史哲學的三個問題為理論框架,試圖發掘荀子思想中所蘊含的歷史哲學思想。這三個問題是:第一,歷史的意義與價值;第二,歷史規律與模式;第三,歷史評價。

一、制度的世界

荀子注重于對社會和自然的知性[1]127認識,體察人類社會的秩序規則,以禮為核心,構建了理想的制度世界,歷史因此化為制度的損益傳承。這里所使用的“制度”一詞,含義可以用諾思的話來說明:“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2]1制度是社會當中人為制定的規則。《荀子》中有很多說明人類社會秩序規則的概念,如“禮”“儀”“法”“刑”“制度”“法度”“法則”等等。這些詞依其涵義,所指范圍有大有小,都是描述一種秩序規則,但都不足以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秩序規則”。荀子重禮,蔡仁厚先生認為:“荀子所說之禮,是一切規范之總稱。”[3]112此說值得商榷。荀子沒有賦予禮明確的范圍,這可能是因為在戰國時代,禮的內容不言而喻。荀子談禮,很多時候都與典籍聯系在一起,狹義來說,指《禮》的內容,“《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4]12。廣義來說,包括《詩》《書》《禮》《樂》《春秋》等,“《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4]12。無論廣義狹義,“禮”的所指范圍都有所限制,不能等同于一切規范。《荀子•王制》說“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4]149,把禮與刑區別開來;又說“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4]317,把禮與法區別開來;又說“故法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其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4]151,承認在人類社會中法有不達之處,需要人進行推論以指導自己的行為。所以,禮不能等同于一切規范。為了表達“人類社會的秩序規則”的含義,這里使用現代哲學的“制度”一詞,指稱人類社會中一切人為制定的規則。作為行為的準則,禮也是制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4]12“禮義生而制法度”[4]438,是其它制度產生淵源和根據。此外,需要說明,荀子所使用的“制度”一詞與我們這里的“制度”內涵不同。荀子在使用“制度”時,多與“政令”相提而論,“制度以陳,政令以挾”[4]216,“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4]220,又說:“百官則將齊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4]228他所說的“制度”概念,借用現代哲學的話來說,主要是“政治制度”,所指范圍要小于我們所使用的制度概念。

(一)禮——人類社會的制度本質

荀子體察社會和自然的秩序規則,從制度的方面深入探索了人類社會的本質。《荀子•非相》說:“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4]79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在人類社會的層面上,“義”和“禮”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義,理也”[4]491,理者,條理也,“義”是天地自然人情之條理秩序;“義,謂裁斷也”[4]164,也是一種裁斷的能力,所以“夫義者,內節于人而外節于萬物者也”[4]305;人知“義”,即可根據“義”制定典章制度而成“禮”。“禮”是人類社會之所以存在,人類之所以能為天下最貴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社會的制度本質,終極價值之所在,“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4]12以禮義為本,就能產生出把人類組織在一起的各種具體制度,“禮義生而制法度”[4]438,各種具體制度與禮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理想的制度世界。此制度的世界把單個的個人團結在一起,通過分工合作整合為一體,就可以理天地而支配自然,使人類與禽獸區別開來,形成以制度為標志的世界。“禮”之所以能成為人類社會本質之所在,是因為“禮”合乎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圣王制作禮儀規范時,必有所根據,“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4]349。根據荀子的總結,禮之所本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先,禮本于天道運行的自然規律。圣人本于天時,察于地利,志于陰陽,而使禮義合乎自然之道,“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則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4]373。其次,禮本于性情。性、情是人生來具有的欲望、情感,“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4]412。性、情是人的本能,荀子強調了其中的兩個方面:人有血緣之愛的本能,“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4]372,又說“故有血氣之屬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親也,至死無窮”[4]373。血緣關系是宗法制度的基礎,是周禮尊卑貴賤等級制度的依據。人有血緣之愛的本能,則禮的制度也就合乎人情,具有合理性。同時,人有欲望的本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4]346禮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調和人的欲望與現實物質條件之間的沖突,以養育人類。最后,禮本于君師。君師是傳承貫徹禮的載體。禮不能自行規范社會,“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4]230。君是禮推行于社會中的關鍵,“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4]165。故“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盡也”[4]374,無師則禮不能傳承,“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4]14。

(二)化性起偽——生命融入到制度之中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個人生命必須能夠融入到制度的世界中,進而融入到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洪流中。人之性本惡。“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4]412,“性”是人生來具有的本能。《荀子•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4]434生命的欲望要求永恒而無限,如果不加節制,順從其無限發展,就會破壞把人類社會結合在一起的根本準則,使其不能據義而分,據分而群,破壞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欲望的無限發展就是惡的彰顯,這是人本有的材質。但是,人有改變本有之材質的能力,能夠“化性而起偽”[4]438。人生來有“知”的能力。知性本身無善惡之分,為君子為小人,區別在于知性努力的方向,“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4]61學習認識禮義規范,就可以改變本有的材質而達于君子,“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4]439。節制自己的欲望,變化心性而至于仁義,“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4]46。終至仁義根于心,行為自然而然合乎禮義,“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4]48。性偽相合,則人與制度達到和諧融通。“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4]366當人能夠“化性起偽”,使自己的生命納入到制度之中時,人的自然生命也被賦予人文的意義,融入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之中。《荀子•禮論》:“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具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4]358-359生與死是人生的首要大事,是生命的首要特征。禮是養護生命最根本的手段,“故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4]299。當生與死被納入到禮的規范之中,人的生命也被賦予人文意義從而融入到人類社會之中。“故喪禮者,無它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銘、誄、系世,敬傳其名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圣人之道備矣。”[4]371在制度的規范下,現實社會中的哀喪、祭祀都具有強烈的人文意義,“明死生之義”,就是明了生命傳承、宗族延續的意義,生命的傳承、宗族的延續成為人類社會運行變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命融入到制度之中時,荀子一方面強調了制度對個人的約束規范;另一方面,個體生命只有通過制度融入到人類社會之中,才能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而趨向于永恒,“故一朝之日也,一日之人也,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固,何也?曰:援夫千歲之信法以持之也,安與夫千歲之信士為之也。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是乃千歲之信士矣。故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與權謀傾覆之人為之則亡。”

二、制度史觀的變化

荀子認為,禮是人類社會的終級價值之所在,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本質,不可變更。但是荀子并不缺乏時變的觀念,人類社會的具體制度可以在核心原則不變的基礎上損益以應對時變,歷史化為制度在人類社會中的損益傳承。

(一)禮義之統——制度在歷史中的常道

禮的產生,是人類別于禽獸的標志,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典章制度,蘊涵著不可變更的根本法則,而成“禮義之統”。“統”,這里指紀綱、綱紀[4]94,“由百王累積之法度,統而一之,連而貫之,成為禮義之統,而后乃可以言治道。不茍篇云:‘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所謂‘禮義之統’,簡言之,即是‘禮憲’之意。禮憲是組織社會人群的法式,將散漫而無分無義之人群,穩固而貞定之,使之結成一客觀之存在,此便是禮憲之大用”[3]106。在通達百王所累積法度的基礎之上,統而一之,連而貫之,把握住其中所包含的根本法則,把握住“禮”,以之為人類社會秩序規則的綱領、準則,就是“禮義之統”。《荀子•勸學》篇說:“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4]16王先謙注:“憲,標表也。”[4]16禮憲,就是以禮為標準、準則。以禮為綱領,就可以提綱挈領,使人類社會的秩序規則成為有機的整體;以禮為標準、準則,則可以使制度合乎天理人情,合乎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依于禮而行之就是“道”,“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4]122。人道就是古圣先王一以貫之的禮義之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4]121-122“道”是歷代圣王治理社會的根本方法,“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4]318。此道是禮義之道,本于天理,本于人情,反映了天地萬物、人類社會最本質的秩序規則,范圍天地,貫通古今,“圣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授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何謂衡?曰:道”[4]394。無遠無近,無古無今,通達于一切事理,“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4]397。不會隨著時間的流變,世事的變遷而改變:“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度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向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4]82類不悖,雖久而同理,則古今同情,百王之道不變,“古今一度也”,禮義之統就成為制度在歷史中的常道。荀子特別強調百王之所同之處:“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均平,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禮法之大分也。若夫貫日而治平,權物而稱用,使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以是用挾于萬物,尺寸尋丈莫得不循乎制度數量然后行,則是官人使吏之事也,不足數于大君子之前。”[4]221-222具體的制度可以由“官人使吏”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制定,而禮法之大分,禮法之樞要則百王之所同,不可變更,也無法變更。所以“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后而保萬世也”[4]68。先王殫精竭慮,所創設的禮義之統已經反映了人類社會秩序規則的本質,無需后代變更,禮義所規定的內容“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4]163。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根本。百王而無變,禮義就成為圣圣相承的傳統。《荀子•成相》篇歷數圣王的善言善政,歷代圣王所傳,百王所不變之處,在于“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4]121-122。所傳是禮義之統,是人類社會的制度本質。歷代圣王,依于禮義,尚德推賢,損益以應對時變,圣圣相承,成就起人類社會根本的傳統。

(二)循舊名與作新名——制度在歷史中的變道

雖然非常強調歷史當中“百王之所同”、“百王之無變”的常道,荀子并不缺乏對事物變化的認識。荀子對天地人世間的變化運行有著深刻的體會。“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4]308-309“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4]366,“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徧矣,其在宇宙中者莫不更始矣”[4]373。天地萬物本來就處于隨時運行變化之中,所以說“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4]541,只有在變化之中才能成就萬事萬物。天地萬物變化所顯現的時間特性,就是時世變化。“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4]355,四時的變化遷移,即是時間的流變。時間落實到人類社會變遷中,就成為“世”。“世之衰”[4]459“世之災”[4]458所說的都是世運變化,所以說:“堯授能,舜遇時,尚賢推德天下治。雖有賢圣,適不遇世孰知之?”[4]462“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4]467其所遇就是世運變化。時間落實到個人身上,就成為時遇。“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茍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4]527人莫不有死生,“死生者,命也”,命就是不變的必然規律,但對每一個個體來說,什么時間死,則是處于變動之中。“楚王后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4]312王先謙注:“節,謂所遇之時命也。”[4]312楚王雖享有權勢,不是因為他有什么智慧;君子雖處于窮困,不是因為其愚而不賢,而是因為“時命”。天地人世雖然處于隨時變化運動之中,但是人可以把握事物運行變化的規律,“所志于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陰陽者,已其見知之可以治者矣”[4]310-311。依據禮義的原則應對天地人世間的流行秩序,采取相應的行動,“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時立功之巧若詔四時,平正和民之善,億萬之眾而博若一人,如是,則可謂圣人矣”[4]130。

這是一種“操術”的能力:“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故千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故操爾約而事彌大。”[4]48-49以己度人,以情度情,把握操術,“以義應變,知當曲直”[4]42,就可以據道而知天地變化,通權達變,損益因革具體的制度以應對時世變化:“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4]414循于舊名,則“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4]411。刑名為刑法,爵名為官吏制度,文名為節文、威儀,禮義之統未變;作于新名,則“散名之加于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4]412-414。通達于世事變化,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4]411,損益因革具體制度。《荀子•正論》進一步闡釋圣王如何變通以應對具體的世事:“彼王者之制也,視形勢而制械用,稱遠邇而等貢獻,豈必齊哉!故魯人以榶,衛人用柯,齊人用一革,土地刑制不同者,械用備飾不可不異也。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4]329形勢不同,具體的制度也就必相同,這就是制度在歷史中的“變道”。因此,天地人世間雖然有時世變化,然道體常而未變,先王據道由類,而定禮義之統,禮義之本未變。所以應對時變,以常道貫之,“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貫之大體未嘗亡也。亂生其差,治盡其詳。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4]318。若能應對得當,則“與時遷徙,與世偃仰”[4]85,“若是則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4]187。而能成大圣:“所謂大圣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于風雨,繆繆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若此,則可謂大圣矣。”[4]541-542在任何時候人們都應當根據不變的大道,通達以應對時世變化,以達至天地人世的和諧。總之,荀子以禮為人類社會的制度本質,以禮為核心,構建了理想的制度世界,成為人類社會價值之所在。在人類社會的變化運行過程中,制度當中有常道,即是禮義之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本質所在,不可變更;有變道,即是具體制度依時世變化而損益增減。制度的常與變構成了歷史發展的意義之所在,荀子的歷史化為制度的損益傳承。

(三)法后王——當下人類社會的理想制度模式

禮義之統雖然不會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具體的制度規范難以長久流傳,“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4]82-83只知死守先王之道則難以應對當前的時世變化。所以荀子認為,現實中的制度應當“法后王”。首先,后代圣王的制度規范具體而完善。“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息,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故曰: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4]79-81先王后王,其統類無變,其根本的法則無變,“故百王之法不同若是,所歸者一也”[4]220。法后王,同樣是繼承了人類社會的禮義之統,但由于其制度完備,因而在當世有更大的可行性。其次,后王制度適應時代的變化。“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4]414-415時世的變化,必然使具體的制度需要變化更改,人要根據時世變化而更改具體的制度規范,“法后王,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茍仁義之類也,雖在鳥獸之中,若別白黑,倚物怪變,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一方,則舉統類而應之,無所儗怍,張法而度之,則晻然若合符節,是大儒者也”[4]140。因此,如果要確立當下人類社會的理想制度,應當法后王而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所以“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后王謂之不雅。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是王者之制也”[4]158-159。王先謙注:“論王道不過夏、殷、周之事,過則久遠難信。法不貳后王,言以當世之王為法,不離貳而遠取之。”[4]158復古,是復三代故事,而非堯舜先王。現實人類社會中具體的制度規范要法于后王,而不必去追索遠古飄渺難信的圣王禮儀。

三、客觀的歷史評價

荀子的歷史評價仁知并重,既注重禮法的客觀準則,又注重內在的道德修養,做到了“仁知且不蔽”[4]393,有較強的客觀性。禮法是規范人的行為、社會運行秩序的客觀準則,“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4]495。禮又是人內在道德修養的基礎。對個人來說,“其善者偽也”[4]434,就是要通過學習和修養,節制人的本性,達到對禮的內在認同,對禮的內在認同的過程也就是內在道德修養形成的過程。以能否符合禮法的客觀準則和能否形成內在的道德修養為雙重標準,荀子把治理國家的方式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王。王者能夠通過學習內在的認同禮,并以此出發在政治活動中遵循禮治,充分實現儒家內圣外王之道,是最高的理想模式。第二種是霸。霸者在個人修養方面“險污淫汏”[4]106,“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4]106。但是能認識到治理國家的禮法準則,不失“大節”[4]106,所以也能使國家強盛穩定,稱霸天下。第三種是存,統治者在政治活動中能夠遵循禮法的某些準則,勉強維持國家生存。第四種是亡,統治者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荒淫無度,不能遵守治理國家的客觀準則,無法維系國家的存在而至于滅亡。所謂“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4]171。荀子認為齊桓公、管仲成就的是霸主事業。他們的行為不能從內在道德修養出發,但是能認識到在政治活動中應當遵守的準則,所以也就能達至稱霸天下的客觀效果。“論法圣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論知所貴,則知所養矣;事知所利,則動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無所往而不聽,知所貴也。桓公之于管仲也,國事無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吳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國至于亡,倍道失賢也。故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4]452-453齊桓公能知道用管仲之利,所以能霸天下;管仲能以德輔桓公,善變通,“‘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5]392,從功利出發遵守禮法的客觀準則,“內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難,民親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愛百姓而不倦”[4]247,可以為“功臣”[4]246“賢者”[4]45“次忠”[4]254。所以,內在修養與禮法的客觀準則,二者同為荀子的價值評價標準。以內在修養為標準,管仲不能由仁義出發而成為圣臣;以禮法的客觀準則為標準,管仲能認識客觀準則并作為行動的指導,所以能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成為功臣。管仲“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4]500,“功臣”是荀子依照儒家的標準所給予的比較客觀的評價。荀子對歷史人物、歷史事實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客觀性。不因為現實人物的某些行為不符合價值標準,就否定他在其他方面行為的價值;同樣,也不因為某些行為符合價值標準,就否定他還有缺陷。荀子評價歷史,依據禮的客觀準則與內在道德修養相結合的原則,形成了等級。所以有眾人、小儒、大儒;有王、霸、存、亡;有圣臣、功臣、篡臣、態臣。

總而言之,作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深入的探索了社會和自然,進一步明確了人類社會的制度本質,以禮為核心,構建了理想的制度世界,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作出了合理的解釋。在人類社會的變化運行過程中,制度當中有常道,即是禮義之統,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所在,不可變更;有變道,即是具體制度依時世變化而損益增減。制度的常與變構成了歷史發展的意義之所在,歷史化為制度的損益傳承。同時,從知性的態度出發,以能否符合禮的客觀準則和能否形成內在的道德修養為雙重標準,荀子歷史評價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做到了仁知且不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