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傳哲學問題分析

時間:2022-04-25 03:33:27

導語:康德傳哲學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康德傳哲學問題分析

【摘要】本文對《康德傳》中的哲學問題進行了梳理,闡述康德的思想對哲學界產生的影響,重點對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兩個世界劃分的積極意義以及真、善、美哲學體系的建立進行思考與解讀。

【關鍵詞】康德傳;哥白尼式革命;哲學體系

讀完阿爾森•古留加的《康德傳》以后,對康德本人及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具有開創性。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深入研究康德著作的人沒有資格對康德發表任何評論。康德的思想及其思維方式與眾不同,正是因為這樣,他提出了一系列諸如“先天綜合判斷”、“哥白尼式革命”、“實踐理性”、“判斷力批判”等具有深刻啟發意義的哲學范疇。康德的哲學體系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他所提出的思想具有哲學思辨性,引起了哲學領域的大討論。

一、“哥白尼式革命”的完成是了不起的哲學思維革命

“哥白尼式革命”即“對象應依照知識”,這是康德關于知識與對象的關系的假設。康德借鑒哥白尼考察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關系時的思維方式,從而提出了“對象符合知識”的逆向思維觀點,主張在知識形成之前,首先要對主體的認識能力進行考察,進而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十二對范疇”等開創性的哲學范疇,進行了一場認識論的革命。今天看來,這似乎十分荒謬,正如黑格爾評論的那樣:康德是在下水以前就想把游泳技術搞清楚。但是,細想一下,今天又有誰能拿出有力的例證把這個“荒謬”的結論駁倒呢。如果人不是有先天直觀形式,不是先驗地具有十二對范疇,那么,我們的認識究竟是怎樣進行的?當我們看到一個球的時候,是什么樣的能力使我們知道它是圓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問世,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推動了人類認識論的發展。首先,“哥白尼式革命”推動了哲學研究活動的轉向,為認識論研究開拓了新天地;其次,“哥白尼式革命”集中體現了主體能動性思想,強調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性作用,并在系統考察認識能力和認識過程以后,提出了認識發展階段的思想。“哥白尼式革命”是康德批判哲學的重要一環,它的完成是了不起的哲學思維革命。

二、兩個世界的劃分是積極的

兩個世界,即“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一個是可以認識的此岸的世界,一個是無法到達的彼岸的“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認為,在“現象世界中”,只有科學的存在,而沒有神學的存在。上帝僅僅屬于彼岸世界,不可能出現在“現象世界”中,所以是不能被認識的,也無法用理論來證明它的存在。康德在知識領域進行了徹底的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批判。他考察了數學和一切的科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認為人擁有認識“現象世界”的感性和知性直觀能力,人通過這一能力可以認識現象,并產生對其的知識,而數學和其他科學知識就是這樣產生的,人不需要懷疑他們存在的真實性。因此,只要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這一觀點為知識大廈的建立找到了根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象世界”固然使人有一片棲身之所,經驗知識也使人對外在世界有一定認識,但康德認為這遠遠不夠,因為在他眼中,“現象世界”本身是一個無根的世界,它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的根在“自在之物”存在的世界,即“本體世界”中。所以,由現象產生的知識不能揭露事物內部情況,不能給人揭露本身不是現象但能給現象作最高的說明根據之用的東西。換言之,人在知識性領域是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是沒有自由可言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康德劃分了兩個世界,也只有這樣做,才能使人的自由重生,達到“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的目的,從而使人在信仰的領域又作為一種“無限的理性存在”。在康德的心目中,他不僅僅容許本體的存在,還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他認為,雖然人們可以用理性來認識現象、整理現象,但卻不能成為在現象背后支撐現象存在的本質。所以他才提出兩個世界劃分理論,至此,康德的目的達到了,既為知識大廈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又為人的自由找到了棲身之所。盡管人們對康德的設定提出了不少質疑或批判,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康德的劃分是錯誤的、毫無意義的,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不能簡單地用對或錯,好或壞去評論,至少,兩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提出,給哲學界注入了新的力量,從這一方面看,“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的劃分是積極的。

三、真、善、美哲學體系的建立

很多學者對康德的哲學體系進行了研究,在這一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弗里德里希•保爾森和亨利•西季維克根據康德的早年書信把其哲學劃分為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兩大組成部分;約翰•沃特森則認為康德哲學是真善美的統一;凱德主張把康德哲學劃分為理論、實踐、審美和宗教四部分;克萊門特•威博則主張把康德哲學劃分為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和宗教哲學三部分。上述學者的劃分都有一定的道理,而筆者更傾向于約翰•沃特森的觀點。康德在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后,他認為他的哲學體系還沒建立,因為知性與理性和實踐理性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因此,康德著力于尋求連通兩者之間的“橋梁”。于是寫了第三本著作《判斷力批判》,對人的判斷力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從而打通了知識與道德的關系。至此,根據三大批判的主題,康德的哲學理論體系真(自然)、善(自由)、美(藝術)的和諧統一真正建立起來了。總的來看,康德的思想是深刻而豐富的,三大“批判”涉及當今社會的學科和問題,感性和知性的思想——認識論;重視道德,強調義務的高度作用——倫理學;《判斷力批判》中對美的分析——美學;永久的和平論——國際關系理論。這一些寶貴思想的提出都值得后人借鑒。

【參考文獻】

[1]阿爾森•古留加.康德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張啟森.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歷史意義[J].新西部,2016(20).

[3]任倩.簡述康德關于兩個世界的劃分[J].安徽文學,2007(12).

[4]馬彪.如何理解康德的哲學體系[J].社會科學,2010(12).

作者:高校梅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