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
時間:2022-04-25 03:35:11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氣力、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我看過一些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書,其結論未必正確,但在研究和考據馬克思主義文本上,功課做得還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們一些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就遠遠不夠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2017年江蘇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發表了一批挖掘和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哲學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價值取向的學術論文,為我們“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真懂真信”作出了努力。《江海學刊》《江蘇社會科學》《南京社會科學》刊發的近20篇學術論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研究
馬克思以感性活動為基點,終止了一切游離于現實的感性生活世界之外的舊哲學,激活了遍及現實的感性生活世界之中的關于人的新哲學;以感性活動為基點,以實踐的思維方式超越了近代以來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哲學思維方式,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上的重大變革;通過對歷史的深刻領悟、對歷史原則的深刻把握,揭開了以歷史為原則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篇章。《哲學“立腳點”的位移與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認為,“立腳點”意味著“起點”和“歸宿”,意味著對于哲學的邏輯基石和價值支點的設定和自覺,不同哲學思想境界的高下、所呈現的思想視域的寬窄和思想穿透力的強弱及其在哲學史上的影響等,都與哲學的“立腳點”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哲學的變革往往發生在哲學“立腳點”的轉換之中。馬克思哲學的變革,正體現在它以“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作為自身的哲學“立腳點”,比“意識”“語言”等更為深刻地確立了哲學的存在根基,并有力地克服了以往哲學所面臨的重大理論矛盾和困境,在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視野中,為理解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人與世界關系等哲學最為根本性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理論主題》(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認為,隨著馬克思完成從“體系哲學”向“問題哲學”的哲學觀轉變,其哲學研究的課題也就不再是純粹哲學內部的問題,而是現實歷史之中生成的時代課題:“資本主義向何處去”或“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自由解放何以可能”這一需要從世界觀層面加以回答的問題。所以,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理論主題必須從馬克思哲學觀變革的層面來把握和理解,其理論主題一是形而上學現代性批判。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批判,從把不斷從事思想顛覆的抽象哲學演繹看作人最高或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轉到把“感性的人的實踐活動”看作抽象哲學演繹活動的現實基礎,用以“改變世界”為前提的“新唯物主義”來取代那種以解釋世界的“普遍理論”自居的形而上學。二是“資本現代性”批判。馬克思歷史哲學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一般規律和趨勢的概括,始終是以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獨特社會形態的系統解剖為中介的,通過分析和批判資本的總體性邏輯及其對人類歷史的支配作用而對“資本現代性”作“實然”層面的歷史批判,并由此來提煉和概括社會發展的“應然”方向,即從“是”到“應該”。三是現代社會的歷史生成性總體批判。馬克思的“資本現代性”批判,并不只是為了描述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現實,而是為了探尋現代無產階級和人類自由解放的現實道路,即要對現代社會作一種歷史生成性總體批判。在2011年5月14日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包含著經典作家所汲取的人類探索真理的豐富思想成果,體現著經典作家攀登科學理論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歷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哲學創新、發展的思想歷程和所作出的貢獻,有助于我們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和理論體系;從分析“經典作家攀登科學理論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歷程”中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汲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的優良學風,正如強調的,“閱讀經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訓練思維方式的過程,就是培養高瞻遠矚的戰略洞察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的過程”。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研究
《自由個性的實現——<資本論>的自由觀》(《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認為,在三大卷的《資本論》中,馬克思雖然分析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這一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結構以及經濟體系的根本矛盾,但他尤為感興趣的卻是自由在現代社會中的真正可能性,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關注和追求的從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走向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的問題。因此,《資本論》決不僅僅是一部勞動價值理論的著作,也不僅僅是一部預言經濟崩潰的著作,更不僅僅是一部價格決定理論的著作,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手稿,與其說是一門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科學,不如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資本到自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與此相連的要求社會變革的政治實踐命令,《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是自由觀的革命。《<資本論>中價值量范疇質的規定及其權力批判意涵》(《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指出,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多抓住“量”的問題而忽略對“質”的思考,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之后的一些經濟學家,卻又只專注于價值在復雜的社會歷史關系中質的方面研究,而價值量問題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是一個經濟學范疇中的數量比例關系。作者分析了《資本論》中價值量范疇質的規定及其權力批判意涵,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價值量范疇不僅有其“量的”表達還有其“質的”規定,這種“質的”規定就是要看到其背后所隱藏的一種更為深刻的社會關系,即一種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建構出來的、對勞動生產過程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強制性規范和權力統治。馬克思對于價值和價值量范疇的闡述主要集中于《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但其對這一對范疇的研究并未于此結束,在《資本論》第二、三卷中,他又從資本主義社會的流通和再生產過程對價值和價值量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揭示,以說明作為歷史性存在的價值和價值量范疇不僅與生產和交換過程發生作用,而且還決定著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動態發展過程。《“具體”世界的內在矛盾性:馬克思的視角及其意義》(《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指出,近十多年來國外不少學者對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科學方法論的所謂“新”解讀中,沒能看清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具體”不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具體”,而是歷史唯物主義意義上的具有內在矛盾性的“具體”。作者認為,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具體”既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數量化“具體”,也不只是文化批判性層面上的抽象化“具體”,而是體現了私有制社會內在矛盾之徹底表現形式的、具有顛倒性的,從而也是被一般利潤率不斷下降規律所支配的那種“具體”,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在揭示資本內在矛盾運動中,馬克思關注個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的現實發展過程,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以勞動時間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具有不斷降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剩余勞動時間的傾向,為社會成員未來的自由發展創造了可能性。《唯物主義、辯證法、政治經濟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新發現》(《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指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近年來似乎淡出了學術討論的中心,但有關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本質的思考和《資本論》中的哲學問題的探討,為開啟《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新的理解奠定了堅實基礎。作者基于思想史回顧和原始文本分析,在重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發現:《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于私有財產(地產)的批判構成了馬克思推進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重要依據;在以異化勞動理論完成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和黑格爾辯證法的主謂顛倒過程中,馬克思所持的人本主義邏輯同時開始遭遇自身的解體;從資本論所實現的哲學變革反觀這一過程,它不僅是理論視域從哲學向政治經濟學的轉移,而且是馬克思對市民社會進行結構性剖析的方法論路徑的重新制訂。文章重新解讀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形成中的地位。《貨幣與自由的辯證關系探微——從馬克思經濟哲學的觀點看》(《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指出,與資本的哲學研究相比,關于貨幣的哲學研究無論從文獻數量還是從深刻層次上都顯得有點薄弱。作者認為,從哲學視角研究貨幣問題,就會發現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在直接體現人與物的關系的背后隱藏的卻是人與人的關系,或者說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直接體現在貨幣這一最重要的財富形態上,就會發現貨幣與人的自由、平等和交往等具有深層關聯。馬克思從經濟哲學角度探討貨幣與自由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商品經濟時代中性的貨幣消解了自然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人身依附關系,使人在形式上獲得了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張揚和解放了人性;另一方面,貨幣經濟帶來自由的同時,卻又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上了枷鎖,在貨幣強大的經濟功能面前,本應作為工具的貨幣卻反過來成為人的目的,自由的不是現實的人而是抽象的貨幣和資本。馬克思不僅尖銳地批判了資本所引發的諸多社會矛盾,而且肯定了資本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合理性和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并強調從交換的自由發展到每一個個性全面發展的自由,一是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從而不再為人的基本需要的滿足而發愁,只有此時人才可能擁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發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而資本作為一種截至目前為止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它極大地縮短了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的時間,從而大大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自由時間,這是建立自由王國的一個必要前提。二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控制生產資料,從而共同控制生產過程,共享全體社會成員創造的社會財富,人才能徹底擺脫經濟的奴役。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要真正學懂弄通,就要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回到經典作家的文本中去,從整體上去把握。恩格斯指出:“一個人如果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學會按照作者寫作的原樣去閱讀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讀出原著中沒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哲學思想最忠實的載體,為研究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根本依據。我們只有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才能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思想的實踐意義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的創新思維方法論》(《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指出,重視思維方式與方法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基本品格。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論思維方式”,即從人的現實的本性出發,用實踐的觀點去思考、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切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奠定了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使創新成為馬克思主義最具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并使得馬克思主義具有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恩格斯創新思維的本質是服從、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要運用與時俱進和因地制宜的創新思維方式,所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具有了開放性、實踐性、通透性和適應性。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批判與建構相銜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抽象與具體相輝映、科學與價值相一致等創新思維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創新思維本質是服從、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學習和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創新思維方法論,有助于更好地指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更好地推進“四個全面”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觀》(《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造性地為社會主義共享觀確立了科學內涵和理論框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占據著價值的高位,為中國特色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和發展提供重要啟示。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理念包括:共享的核心內容是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平等共享,無產階級共同享有勝利的果實是他們革命的根本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階級利益、社會主義的公共利益等超過了歷史上的一切形式和內涵的公共利益,是共產主義共享的基本內容;共享既是經濟和文化的需要及其滿足,政治生活領域的共享也是共享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同生產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共享實現的前提;財富的恰當分配是實現共享的基本途徑;共享實現需要新社會制度的保障;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的有力領導是實現共享的根本保障。我們黨把共享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同作為新發展理念,以及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等對共享理念的概括,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共享觀發展的新高度。《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指出,二戰至今再次興起的全球化浪潮,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它極大地提升了各國的經濟效益,使人類生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全球化并沒有能夠使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問題消失,而是由一國內擴散到世界。這是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和新的生長點的關鍵。其一,面對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因各種問題的累積以及內在矛盾而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我們應當繼承馬克思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意識革命精神,探討是什么樣的一些結構和制度上的問題導致這些現象的出現;世界發展到全球化階段,各國的相互依存度急劇增大,出現大量民族國家單獨無力解決的問題,“全球治理”所涉及的跨國或適用于全球范圍的條約協定,以及超越國界的制度化的解決問題的機制等,都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去構思和解決。其二,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問題由一國內擴散到世界的局面,應如何仍然堅持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的公平正義、沒有壓迫和剝削、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以集體的發展為前提)等至今仍是我們需要在世界上去努力實現的理想,在對全球化現實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同時,并使之獲得改善。《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觀的思想內涵及其綠色發展意蘊》(《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指出,馬克思恩格斯以實踐為基礎的“人化自然觀”及其啟示是:1.自然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統一,存在意義上的“自在自然”是人類之母,實踐視野中的“人化自然人類發展之源,要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綠色生態理念;2.社會是人化自然的陣地和組織形式,勞動實踐是人化自然的基本形式,社會生產方式是影響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因素,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作為綠色發展實踐的基本抓手;3.人是自然性存在、能動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的統一體,人是生態文明的主體,也是綠色發展的主體,人既是綠色發展的利益主體,更是綠色發展的責任主體。《馬克思的話語革命與當代中國話語的建構》(《江海學刊》2017年第5期)指出,話語是系統化、理論化、組織化和標準化的一套語言系統,它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詞句、概念、范疇范式和思維方式等工具。伴隨著馬克思實現從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轉變,馬克思的話語也實現了從理論話語向實踐話語的轉向。實踐話語的特點表現為:話語是生成的而不是預設的;話語是現實的而不是思辨的;話語建構是過程的而不是既成的。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中國話語建構上,應該遵循馬克思話語建構的邏輯。首先,面向中國現實,建構中國話語;其次,從問題出發,實現話語與現實的互動;再次,兼容并包,交流互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哲學思想的研究要在尋找“本真的馬克思”的基礎上,秉持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問題意識,從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出發,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中尋找回答當代社會實踐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并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在2013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提出領導干部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今年5月5日,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我們期望社科期刊進一步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水平和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沈建國 單位: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
- 上一篇:康德傳哲學問題分析
- 下一篇:循證醫學計劃生育實習帶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