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成本控制探討

時間:2022-09-05 03:16:58

導語:環境成本控制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成本控制探討

一、環境成本及環境成本控制

環境成本是指某一經濟組織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因經濟活動或其他活動耗費的自然資源和相關生態要素的價值,以及為了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環境成本控制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涉及有關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一種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約束化管理行為和政策實施。它是以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為前提,以環境成本預測為依據,采用適合的模式與政策,控制環境成本形成的全過程,進而實現環境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最優的雙重目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水、大氣、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治理環境污染已然提上日程。環境成本控制是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環境成本控制不僅有利于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和諧發展,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二、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成本控制模式單一,成本控制未貫穿產品周期全過程

隨著各種污染源的迅速遞增,現有的環境控制體系不能及時與之匹配,導致大多數的環境控制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忽視了采購環節及售后環節產生的環境污染。另外,外部環境成本計量與控制的缺失,有效的環境成本信息與評估方法的缺乏,都直接影響了企業管理者在進行項目評估時的準確性與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成本管理方法轉換不及時

從成本發生的時間角度看,成本管理方法有事前與事后管理。目前,大多數企業主要采用的是事后處理法。事后處理法就是企業在污染發生后設法予以清除,把發生的支出確認為環境成本。事后處理法下,企業對環境污染的預防意識不足,對環境故障成本無法控制,可能導致環境支出額巨大;另外,由于此方法著眼于對現行生產過程發生的環境支出進行控制,在生產工藝流程既定的情況下環境成本降低的空間不大,成本控制效果不明顯。目前,大多數企業在環境成本控制方面依然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環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產品的生產過程,并沒有考慮產品使用階段和最終廢棄階段的環境成本。然而這些環節的環境成本所占比重較大,這無疑會給企業增加額外的成本負擔,影響企業最終產品的定價以及經濟效益。

(三)環境成本管理控制體系不健全,環境污染預防意識不強

目前,大多數企業沒有建立健全的環境成本控制體系,企業管理者并未從根本上意識到環境成本控制與企業聲譽、后續發展及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因此單純從主觀層面就不能給相關環保部門提供明確的環境成本分析數據,進而導致企業環境成本數據缺乏可靠性和及時性,也影響了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效果。目前,在環境保護方面,企業環境污染的監管標準及處罰力度不到位,未建立環境污染的影響評價體系,因而無法進行環境成本的有效監控。環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標的缺失,短期利益行為的盲目追逐,導致大多數企業缺乏環境污染的預防意識,環境治理效果不得力,直接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和諧發展。

(四)環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數企業的環境成本控制只是局限于企業內部實際發生的成本,對產品的設計、采購、消費等階段的環境成本均沒有考慮,企業成本控制范圍過于狹窄。同時,由于缺乏規范的成本確認和計量方法,直接影響了企業財務成果的真實披露,導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業對環境支出的控制不力。另外,由于未充分考慮環境責任和環境風險,對環境會計要素沒有給予確認。這些都導致了企業無法統一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模式,對現實和潛在的環境責任及其面臨的環境風險等環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資者、債權人等不能真正了解企業內在的風險。

三、加強環境成本控制的對策與建議

(一)打破傳統的成本控制模式,使成本控制滲透到設計、采購、生產、營銷和回收等各個環節

生產階段是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階段,可從進行清潔生產、加強三廢的治理來進行環境成本的控制。但是,現行的污染源已經不單單出現在生產階段,在對環境成本進行控制的過程中,要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成本進行核算控制,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環境支出費用,還包括產品開發、銷售直至被廢棄整個生命過程的環境支出費用。因此,傳統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經不合時宜,應建立一種全面覆蓋企業流程各個環節的全新的環境成本控制模式,以實現對企業環境成本更有效的控制及管理。

(二)運用科學的成本控制方法,實現事前與事后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轉換

事后管理法與事前管理法的有效轉換是實現環境成本全面控制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污染源多樣化的發展,先前的事后管理法已經不能達到環境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事前管理法優勢突顯。它不僅綜合考慮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把未來可能的環境支出進行分配并進入產品成本預算系統,提出各項可行的生產方案;而且還可以對各項可能的方案進行價值評估,從未來現金流出的比較中篩選出最優方案,以達到控制環境成本的目的。產品生命周期方法下企業成本控制涉及企業設計、生產過程及產品銷售的所有環節,能充分利用資源,避免浪費資源,從而有效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作業成本法不僅提供了產品成本信息,還提供了操作成本和成本信息,為企業的成本控制和內部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這兩種方法都是科學成本控制方法的體現,在實際的環境成本控制過程中可以實現事前與事后的方法轉化。另外,除了上述的產品壽命周期法和作業成本法外,為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還可以采用綠色ERP系統設計模式。綠色ERP系統設計是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根據ERP設計思路:企業將環境成本引入ERP系統,進行ERP系統的綠色設計,是利用ERP的強大的預測、計劃、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據生產中每一活動產生的環境成本核算,對環境成本進行有效控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環境成本控制機制,實現內部與外部效益的最大化

控制環境成本的源頭,為使企業同時產生經濟和環境兩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完善的環境成本控制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各個企業可以通過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實時在線交流最新的信息,選擇環保節能的工藝技術與設備。另外,企業應結合自身的運營實際與環境治理能力,選擇最合理的生產方式,保證預期生產效率的同時,將污染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內,從而實現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生態經濟的發展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要求企業控制污染不能僅僅局限在生產環節,要貫穿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民眾的環保意識不斷加強,要求企業主動承擔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繼而要求企業高度重視對環境成本的控制。只有加強在環境責任和環境風險方面的意識,實現環境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實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實現政府監管下的環境成本信息充分披露

為了更好地控制企業的成本,企業應該對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成本進行詳細披露,并進行對比分析。成本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業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化解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風險。環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應用是指借助企業的環境成本數據,及早發現存在的環境問題,預測在環保方面進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價,為管理層在企業環境保護關鍵領域的決策提供支持。企業只有實現對環境成本信息公開、有效的披露,才能真正實現環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時,環境資源作為社會公共資源,需要有效的政府監管。政府主管機構應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對企業關于環境管理責任的認定,明確企業應予關注的環境問題的范圍,使企業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有明確的認知,并使企業對環境成本核算做到有法可依,指回收利用產品使用和維護處置導企業進行環境成本控制。進而不斷地加強和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環境保護評價的指標體系,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真實、詳細程度和披露方式進行規范。

(五)加強政策導向,實現經濟轉型,優化產業結構

環保政策的制定與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企業的排污行為,減少環境污染;并引導企業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環境成本。企業是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政府的各種導向性政策的實施,可以使企業在發展經濟利益時更注重長遠性和全面性,提高自身環境成本控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先進技術改變和提高傳統的產業優勢,將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低效率的經營轉化為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的經營,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實現由資源消耗向技術生產創新驅動的轉變,由傳統的產業組織結構向現代化產業集群的轉變。轉變為大力發展高效產業以及技術含量高的新型產業,并帶領各產業向生態化的方向發展。

四、結論

經濟與生態文明和諧發展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流要求。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應承擔起保護環境、維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并從中求得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業績是可以互補的,提高環境業績應視為企業取得競爭力的活動,生態效益是可持續發展的補充與支持。因此,企業應堅持環境經營觀念,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將企業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文明的雙贏。

作者:紀曉麗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參考文獻:

[1]馬自俊.環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8):66-71.

[2]孫繼輝,蘭柏超,徐昕.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環境成本控制探討[J].學術交流,2011,(8):82-84.

[3]聶建平.從低碳經濟角度看企業成本控制[J].財會月刊,2016,(18):90-93.

[4]王普查,董陽,宿曉.基于循環經濟的環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3,(9):116-119.

[5]楊曉敏.企業環境成本構成與控制[J].財會通訊,2016,(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