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投資下產業結構論文
時間:2022-04-30 08:48:38
導語:人力資本投資下產業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力資本的技術進步效應
技術是一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必須與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展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深層次原因,人的需要是技術進步的出發點,當人類在實踐中感到自然匱乏時,便會創造出更先進的技術來實現愿望。人類需要層次的提高使技術及人工制品多樣化,促使技術水平提高。技術進步正是在人類實現更高層次需求的過程中完成的。
1.人力資本是技術進步的決定因素。技術進步是從技術創新開始的,當新技術產生進而傳播和使用,使新技術成為全社會普遍掌握的技能后,這一輪技術進步周期便結束。技術創新是不斷發生的,所以技術進步周期是重疊進行,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技術創新是一項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它離不開人的能動作用。任何發明創造都是由人來完成,發明創造者進行創新的前提條件是擁有大量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擁有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就是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技術創新是人類偶然性的行為,但技術創新由擁有高水平知識技能的人來完成卻是必然的。技術創新產生后,儲存新技術的載體仍然是人力資本,因此,擁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是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人的作用貫穿于技術進步過程的始終,技術的傳播與使用是由人來完成的。技術傳播是技術水平的空間高低差異引起的,低技術水平區域通常是作為技術的吸收和引進者,而吸收和引進的新技術的能力是由其本身人力資本存量決定的,人力資本存量大則學習吸收,消化及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創新的可能性就大。技術的使用也建立在一定人力資本存量水平之上的,擁有人力資本的勞動者可以更高效地將新技術與物質資本相結合,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新技術。因此,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可以促進技術進步。
2.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源動力。技術進步帶來新技術,新技術使得率先采用新生產函數的產業的生產率提高,其利潤率也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此時,未采用新技術的產業會因利潤的驅使,積極引進新技術以改進本產業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縮小與高技術水平產業的利潤差距,換句話說就是技術進步使原有產業升級改造。技術進步還使得新產品出現,新產品與以往產品相比,往往具有新奇性、高性能性等特征,彌補了以往產品的體系缺陷,比如微電子原件,納米生物產品,這些新產品使一些新興產業出現,這些新興產業經過發展壯大,有一些可能成為支柱產業,也就是說技術進步推動新興產業的產生發展。綜上所述,技術進步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
(二)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與效率功能效應
1.人力資本改變了要素供給結構。要素供給結構指的是勞動,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的數量及其相對價格的構成方式。首先,由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可知,人力資本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中的主要解釋變量;人力資本可以替代勞動成為與物質資本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可以被計算,基于以上三點,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得以實現。其次,對于自然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合成材料比傳統材料的性能更好,價格更具優勢,人力資本對自然資源的替代性逐漸增大,自然資源重要性的下降已成不爭的事實。最后,對于物質資本,物質資本必須與人相結合才能具有生產能力,而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有效結合,使得同等投入下產出更高,或同等產出下生產時間更短。此外,人力資本的外部性不但可以自身生產效率提高而且還影響了其它要素的生產效率。因此,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改變要素供給結構。
2.要素供給結構是影響產業結構的主要因素。人力資本替代勞動力成為主要生產要素,人力資本存量水平高的產業生產效率也高,技術水平也高。能夠吸納眾多人力資本的產業往往是優勢產業,而產業結構的升級恰恰是由這樣的產業來主導的,增加人力資本要素可以推動優勢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對于自然資源,一國的自然資源稟賦決定一國產業結構發展的初始條件,當自然資源豐裕時,該國產業結構發展不會受到制約,但自然資源是客觀的、原始的也是稀缺的,它制約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只有放松自然資源對產業結構的約束才能使產業結構遵照經濟規律向高級化運動,也就是說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逐漸減弱時,產業結構便得到升級。對于物質資本,優勢產業的物質資本投入比非優勢產業更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取決于物質資本的積累率。物質資本積累率低的產業無法生產出深度加工產品及高附加值產品。所以物質資本的充足供給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綜上所述,要素供給結構的變動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
(三)人力資本的收入效應
1.人力資本改變消費需求結構。勞動者對自身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使自己成為高素質勞動力,勞動者對知識技術的學習吸收能力提高,生產能力也就提高了,生產能力的提高致使收入水平提高。根據恩格爾的研究,收入的提高會相應減少人們對食品等基本生活產品的需求,提高對文化娛樂等產品的需求。人們的需求層次由最低的溫飽需求繼而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消費需求結構隨著收入的提高也隨之變化。因此,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提高收入水平進而使消費需求結構向高級化發展。
2.消費需求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有什么樣的產品,需求結構與產品結構是相對應的,而產品結構正是產業結構的表現,所以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也有對應關系。在消費需求結構中,保證溫飽的消費占主要地位時,需求結構低下,相應的產品如食物、衣服產品等在產品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那么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則較大,產業結構仍是原始低級形態。當消費需求結構中對文化娛樂的消費較多時,需求結構高級化,與服務產品相對應的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所以,需求層次的提高,消費需求結構的轉變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
二、人力資本投資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對于人力資本投資變量的選擇,理論界通常用的是教育投資這一指標,但這就把人力資本投資與教育投資等同起來。其實人力資本投資除包括教育投資外還應包含企業用于在職培訓的費用,醫療衛生投資及遷移投資。由于數據的可獲性,企業在培訓費用及遷移投資費用不易獲取,但人力資本投資至少應把醫療衛生投資納入,所以本文選取財政對文教科衛投資額作為衡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指標,用HI表示。對于產業結構升級,根據錢納里等人的研究,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將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持續上升。隨著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將繼續上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貢獻者”。由于我國目前處于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的階段,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可以較為準確地衡量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因此本文用Y表示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來代表產業結構升級程度。指標數據時間跨度是從1952年到2013年,數據來源為《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及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二)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
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是對所有變量的滯后值進行回歸,用來估計聯合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不需經濟理論基礎和事先約束條件。本文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本投資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格蘭杰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不是現實中的因果關系而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它常被運用于時間序列變量的動態性分析中,比較適合研究本文所選取的變量。首先用ADF單位根檢驗法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在5%和10%的顯著性下,HI和Y兩列數據是平穩的,可以進行格蘭杰檢驗。通過AIC和SC準則,當HI和Y滯后三期時最為合理,利用STATA12.0軟件,對HI和Y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檢驗結果來看,對于滯后三期的人力資本投資(HI)與產業結構升級(Y),人力資本投資不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格蘭杰原因的相伴概率為0.00,在顯著性水平0.01時,被認為拒絕原假設,產業結構升級不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格蘭杰原因的相伴概率為0.12,在顯著性水平為0.01時,接受原假設。所以,變量滯后三期,人力資本投資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格蘭杰原因。可見,計量檢驗結果與前面的理論預期相符,我國人力資本投資影響了產業結構升級。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文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人力資本投資通過技術進步、要素供給結構、消費需求結構三個渠道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推動技術進步,平衡要素供給,提高消費需求層次,因而可以推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運動即產業結構升級。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為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存量。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轉型升級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高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具有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就要求更充足的高水平人力資本的充足供給。人力資本投資力度的加大,可以有效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從而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第二,調整人力資本投資結構,努力消除人力資本區域間城鄉間的非均衡。我國人力資本投資地區間的差異還很大,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因人力資本存量不足,其產業結構沒有得到順利升級,人力資本投資應適當向中西部傾斜。此外,還應注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推動第一產業釋放更多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家庭共同分擔的多元化投資格局。我國對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行為者是政府,教育衛生等事業因其社會福利性顯著,其資金主要來源仍是國家財政支出。其實,企業對在職培訓費用的投入,個人及家庭對教育的支出的作用也很大,是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有效補充,建立以政府企業家庭三位一體的投資格局是我國現階段人力資本投資方式的正確選擇。
作者:郭曉慶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經濟金融化下產業結構論文
- 下一篇:社會發展下計算機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