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07 11:17:11

導語: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

一、大慶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近些年,隨著大慶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兩頭兩尾”工程為突破口,助力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間,大慶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360.5億元增加到390.1億元,增加了8.21%。其中種植業產值增加了15.1億元,達到171億元,增長了9.6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基本維持在43%左右。2018年與2014相比,種植業表現出“三減一增”態勢,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減少4.5萬公頃,其中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減少3.7萬公頃。糧食總產量減少121.2萬噸,油料產量增加1.5萬噸,蔬菜產量減少64.6萬噸,可以看出在減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蔬菜產量的同時種植業效益大幅提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明顯。林業產值增加了3.7億元,達到7.1億元,增長了108.82%,增長最快,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2%。林業完成植樹造林減少5.1萬畝,實現產值確增加3.6億元。漁業產值增加了8.7億元,達到18.6億元,增長了87.8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從2.75%上升到4.77%。其中水產品產量從9.6萬噸增加到11.8萬噸。畜牧業產值僅增加了1.4億元,達到190.3億元,增長最慢,僅增長了0.742%,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從52.4%下降到48.78%。服務業增加0.7億元,增加了29.17%(見表1)。

二、大慶市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困境

(一)種植業結構調整缺乏動力。一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對種植結構調整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種植戶長期耕種玉米,對玉米形成了長期的技術依賴和政策依賴。二是大慶市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研發主要圍繞玉米作物展開的,針對其它農作物的生產配套設施都相對落后,為其它農作物構建的服務體系也不完善,難以支撐大規模大批量的種植業結構轉型。三是種植業結構優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術、肥料、農用機械設備、果蔬大棚、冷庫及改種其它農作物相關顯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變現有生產模式帶來的隱形成本。四是農村金融部門融資門檻較高,農戶很難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二)畜牧業發展受阻于環境制約。近年來,大慶市畜牧業發展較快,初步形成“兩牛一豬一羊三禽”為主導的養殖格局,但仍存在來自環境和技術的制約。一是對空間環境的約束壓力正在逐漸增大。畜禽養殖規模的擴大導致糞便的排放量也隨之增加。按照不超過土地承載糞污能力總量的30%要求,一些地區存在養殖總量與環境容量不合理、農牧結合不充分、糞肥處理技術模式落后等問題。二是水產養殖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養殖戶飼養水平較低、養殖生產成本較高、在不同區域環境下產品的質量也高低不齊、經營效益不佳也是標準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產業化水平不高。現有畜牧企業大多數規模較小,品牌優勢不強,市場份額不高,行業領先的能力較弱。四是龍頭企業與養殖戶之間缺少穩定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難以實現利益最大化。養、加、銷環節不緊湊,全產業鏈項目少,產業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薄弱。(三)農民收入增速明顯放緩。一是近年來大慶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同時,農民收入增速放緩。2013年以前,大慶市農民收入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但近年來增速明顯下降。2018年大慶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達到15,978元,但是僅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城鄉差距依然明顯。二是農民收入結構性矛盾基本沒有變化。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跟隨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發生改變,大部分農民依舊以種養為基本收入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推動農民增收的阻力和成本依然不小,農民增收環境十分惡劣。以2016年為例,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54.3%,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比重接近,均為20%上下,財產性收入比重只有4.8%。三是在國家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后,玉米價格呈明顯下降趨勢,再加上城市居民消費價格連續上漲,以及2017年年初以來生豬、雞蛋等畜產品價格降幅較大,嚴重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農業穩步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繁榮進程,改變農業生產模式的重要保證。一是大慶市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金額成下降態勢。2014—2018年間,只有2016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有所增加,2018年比2014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下降了64.6%,僅達到34.73億元。所有投資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的比例相對較少。二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力量,而且往往不能充分利用。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存在審批困難、建設困難、管理和維護困難等問題。四是大慶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減少。2018年與2014年相比,大慶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減少了4.5萬公頃,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下降3.7萬公頃。五是大慶市耕地綜合機械化率為92.63%,與全省平均94%的綜合機械化率相比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加上單位耕地面積較小,生產經營規模受限,一些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推動大慶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路徑。1.橫向融合。農業與相關產業的橫向融合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技術滲透,實現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從而形成生物農業、能源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二是應對消費者需求進步與消費升級,通過產業功能拓展實現農業與教育、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其它行業的交叉融合,從而形成休閑農業、康養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賦予了農業更多的社會屬性。2.縱向融合。產業融合實質上是適應了新形勢要求的更高形態的分工模式。在農業產業分工基礎上,改變農業低附加值、低生產效能的產業屬性,從縱深方向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將工業和服務業融合到農業發展中,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跨產業合作。從實踐意義上看,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農業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加符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的要求。(二)持續推進種植業內部結構優化。一是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穩守耕地紅線,切實保障糧食的基礎生產能力。保障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收益,維護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優勢產區的保供作用。二是加強對農產品種植品種和區域布局的規劃與引導。選育市場需求大的高質量、高營養的玉米品種種植,適當擴大蔬菜、瓜果、雜糧、豆類等農產品的種植規模。三是加大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配套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與推廣,通過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支撐,迎合種植業結構優化的需要。四是加大對農業生產的金融支持力度。開發迎合農戶需要的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在農村的便捷性。通過對優質農產品、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的資金政策傾斜,引導農戶開發新產品、擴展新業務、開拓新市場,進而促進種植業結構優化。(三)加快畜牧業發展。一是大力推進大慶市畜牧業標準化養殖進程。提高對標準化養殖戶的補貼數額,加大對大慶市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的政府扶持力度,并且嚴格把握資金流向,確保支持、補貼資金切實到位。二是考慮到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將發展畜牧業和對草原植被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一部署規劃,合理布局,嚴格要求畜牧養殖場的環保能力,進而推進綠色畜牧業發展。三是要大力推廣畜禽糞污凈化處理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促進科技對環境凈化設施的改造與升級,加大畜禽糞便、農業污水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保障低污染排放。鼓勵畜牧業重點農區探索種養結合的方式,以種定養,進而實現畜牧業發展良性生態循環。四是立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視角,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銷一體化格局形成,重點培育創新能力強、品牌價值高、市場口碑好的畜牧業龍頭企業,推動畜牧業向優養、優質的方向發展。(四)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考慮到農戶種植習慣和其它因素,玉米仍是大慶市重要的經濟農作物。這就需要對玉米種植戶的補貼與幫扶政策能夠持久、穩定落實。在玉米價格出現斷崖式跌落的時期,針對玉米種植的補貼政策較好地維護農民的基本收益,穩定農民收入,保護了農業生產。傳統農業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生產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因此要保證農民持續增收,就需要從促進農業與其它產業融合,將農業植入到其它產業鏈中,使農產品成為全產業鏈有機構成的一部分。縱向來看,加強大慶市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大慶市知名農產品品牌,推進種養業與加工業及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使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增值收益。橫向來看,大力發展農業與旅游業的產業間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豐富農業產業功能。(五)扶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不僅包括生產結構優化,還包含農業產業布局以及農業產業鏈優化。在農產品產業鏈構成中,加工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直接決定了農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大慶市對農產品加工開展扶持、補貼還僅僅局限于部分區域,補貼的種類和品種也十分有限,應當拓寬補貼品種,擴大支持范圍,鼓勵閑散農民投身于農產品加工行業中,引導種植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應當將玉米胚芽等玉米加工產品納入農產品初加工目錄,以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提高糧食加工企業從事精深加工的積極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應當以設立基金形式,對農產品深加工重大項目進行資金幫扶,適當放寬對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貸款條件,增加放款額度,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金融保障方面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姜長云,杜志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1-10.

[2]曾茜.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優化對策———以貴州省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8,34(04):65-69.

[3]楊朝慧,文曉巍.我國食品消費結構變遷及其對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啟示[J].消費經濟,2017,33(04):12-19.

作者:楊曉玉 周 丹 姜 鵬 單位:大慶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