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下文化旅游產業資源開發模式
時間:2022-11-12 02:54:20
導語:產業融合下文化旅游產業資源開發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重慶市秀山縣茶文化旅游為例,結合系統論與產業融合理論,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的特點與意義,深入剖析了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提出了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的未來發展思路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系統論;產業融合理論;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模式
當代社會物質生活的多元化,決定了人們對于旅游產品的需求必將呈現多元化趨勢。簡言之,已從過去單一的走馬觀花的旅行方式,逐漸發展為需要更多感知歷史、人文、民俗、藝術等方面的多層次、多角度、多視野的試聽享受。因此,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美食旅游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旅游方式應運而生。諸如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等茶資源豐富的國家與地區陸續推出、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游,以此挖掘茶產業資源,開發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既能夠使得茶產業實現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與滲透,改造提升茶產業的傳統優勢,又能夠提高茶產業經濟的發展,繼而提升農村經濟、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基于此,本文在系統論與產業融合理論的指導下,以重慶市秀山縣茶文化旅游節為例,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的研究,實現重慶市茶文化旅游的雙贏意義。
1茶文化旅游
中國茶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既孕育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又飽含建筑、人文、藝術等文化資源。茶文化旅游將茶、文化、旅游有機融合,通過觀賞茶園生態人文環境、參與茶葉生產、品鑒茶文化等方式,促使游客獲取人文、藝術、自然風光等層面的感知,從而達到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雙重體驗,最終形成集茶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于一體的多形式、多認知、多視野的新型旅游產品,因此,茶文化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1]。重慶市秀山縣位于重慶與貴州的交界處,盛產茶葉、銀花和特別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山區農業產品,已經建成約12千畝的茶葉基地。但是,相較于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的茶文化旅游發展,重慶市的茶文化旅游略顯滯后,因此,本文以秀山縣茶文化旅游為例,研究新形式下重慶市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期望進一步提升鐘靈茶葉及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系統論與產業融合理論
系統論立足微觀,著眼宏觀,力求從局部上升到全局,從局部的技術革新與技術升級上升到系統整體視角考察分析事物發展的內在變化規律,繼而尋找局部之間的聯系,最終實現系統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促進與融合。在系統論下,產業融合則是指模糊產業化邊界,通過技術革新、技術升級等手段實現技術、業務、市場等因素的交叉融合,繼而形成包含多個行業、多個產業,具備多種功能、多種價值的新型產品形態[3]。為了產業融合的完美實現,必須深刻理解系統論下產業融合理論的精髓,深入研究產業之間影響要素的合理分配與調整,繼而實現產業間的相互促進,最終實現具備理論與現實意義的新型產業形式。因此,在系統論與產業融合理論的共同指導下,茶文化旅游是集茶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于一體、兼顧人民生活與人民生產,旨在實現經濟形式多元化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態,在研究其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的過程中,應將其視為兼顧茶、文化、旅游等要素的整體系統,既要考慮局部增長與發展,又要重點考慮三者之間的關聯,尋找在旅游需求驅動下旅游主體、客體、承載媒介之間的相互關聯作用,形成具備較高價值的開放的有機整體,為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供有益的系統設計以及指導方向,從而改變旅游業、乃至農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提升自我創造能力,打造新的區域產業結構。
3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現狀分析
目前,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主要分為大中型企業集中開發與小型農戶分散經營兩種模式。大中型企業集中開發由政府主導,通過統一招商、統一規劃吸引企業集中投資開發茶文化旅游項目,采用整體搬遷、區域整體規劃的方式實現區域再建、農村人口安置。此模式能夠利用農業資源或者是交通優勢,實現旅游經濟、鄉村經濟、農業經濟的多層面共贏,不會出現企業與當地居民之間利益沖突的問題,缺點是存在巨大的不穩定性。小型農戶分散經營模式則是以家庭為單位,在享受國家、政府的多項優惠政策的前提下,通過自發投資、自主開發、自負盈虧的模式,為旅游主體提供“農家樂”式的服務模式。此模式經營靈活,既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拓寬農業人員的就業渠道,實現居民的多樣性收入,又能夠發展集體經濟,促進產業結構的有序調整。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劇,茶文化旅游還會產生環境污染、旅游產品無鮮明特色、旅游組織不規范等問題,因此,以重慶市茶文化旅游資源為例,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開發模式,既能突出個體特色差異,又能形成整體區域優勢,是關系到重慶市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4重慶市茶文化旅游未來開發模式研究
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可以集中于以下兩種方式:
(1)基于村委員會、投資開發企業以及農戶參與的股份制公司開發模式。在此模式中,投資開發企業主要負責公司整體運作、經營思路確定、品牌特色創建、項目活動規劃、企業品牌推廣等,本質是實際開發與經營者。村委員會主要負責協調農戶與企業關系、參與制定規范標準、監督維護等工作。農戶則既能以企業工作人員的方式進入企業工作,同時又作為鄉鎮共有財產的一份子,參與企業利潤在分配,獲取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此,村委員會、農戶本身均將參與到茶文化旅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勢必與企業達成一致,朝著共同目標奮進。此模式使得各方既得利益有保障、企業發展有依托、和諧發展有氛圍、環境保護有監督。
(2)基于村委員會、管理協會以及農戶參與的集體組織開發模式。在此模式中,村委員會可以組織各方力量,形成具有統一規范、統一約束、統一發展思路的集體組織,利用共有資源,共同開發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厚的旅游產品項目。因此,此集體組織既是旅游產品開發的組織者,也是旅游品牌的管理者。農戶既可以是集體組織的企業員工,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自主權的“農家樂”老板。管理協會則是在政府指導下成立的,主要負責規范旅游行為,同時幫助各個鄉鎮形成各具特色、自強自律的規范化旅游品牌。此模式能夠保證各方既得利益,構建統一的經營開發思路,管理規范,應用性廣。此外,還應加強旅游產品創新,延伸開發一條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鏈,營造特色斐然的旅游品牌;合理規劃茶文化資源區域特色布局,拓展茶文化旅游市場,形成集商務旅游、家庭度假休閑旅游、城市居民假日旅游、出入境文化旅游的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的旅游體系。
5結語
重慶市茶文化旅游當前開發模式主要是大中型企業集中開發與小型農戶分散經營兩種模式,各自尤其優缺點。同時,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還存在鄉鎮城市化、產品同質化、管理不規范化等多個問題。因此,本文在系統論與產業融合理論的共同指導下,簡要分析茶文化旅游的特點與意義,深入研究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的現狀,并以此為依據,提出重慶市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未來的發展思路以及應對策略,進一步提升鐘靈茶葉及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孫彥逢.我國北方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有效融合[J].福建茶葉,2016.VOL.04.
[2]覃燕玲.廣西梧州茶產地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發展策略[J].福建茶葉,2016.04.
[3]王小會.閩東茶文化休閑旅游與茶業開發策略.福建茶葉,2016.06.
[4]馮衛英;朱世桂;黎星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以江蘇宜興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5]宗敏麗;祁黃雄;吳健生.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以浙江顧渚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03.
[6]劉琳燕;孫云.福建茶文化旅游開發探析[J].茶葉學報,2011.03.
作者:朱濤 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資產評估案例教學分析
- 下一篇:涉稅服務實務課程案例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