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02 11:24:20
導語:智慧城市建設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部分地區呈現嚴峻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受限等,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持續的發展理念相違背。由此,構建智慧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2014年,國務院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是推進未來大城市持續發展的內驅動力,截至2017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500座城市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智慧城市。基于此,本文首先對智慧城市、區域產業經濟的概念進行闡述,隨后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對智慧城市及產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深入剖析產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最后,以“創新發展”為主線,探索智慧城市構建中推進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智慧城市;區域產業;經濟融合;路徑選擇
國外早已開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如韓國的“U-City計劃”,即借助于互聯網、數據庫、通信等一系列技術,對城市民生、環保、交通、資源配置等進行智能化的規劃,突破城市發展瓶頸,促進區域產業經濟的和諧、可持續成長。當前,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構建智慧城市建設是必然趨勢,而以物流網、云計算為代表的移動技術為智慧城市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逐步孕育出開放的區域產業經濟創新生態。
一、智慧城市與區域產業經濟的概念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各項資源融合,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事實上,大數據、智慧城市、數字經濟概念交互,最終都提出了“互聯網+數字經濟”,使大數據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引擎,深度挖掘和解讀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通過持續推進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的融合,促進區域產業經濟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公共服務、城市建設、商業體系等都突顯智能化特點,促進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運行。區域產業經濟(RegionalIndustrialEconomics)也稱為地區產業經濟,是指某一行政區域各產業融合發展,如優化產業結構、科學產業布局等。實施智慧城市建設以來,國內區域產業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向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向價值鏈中上端發展。如現代農業呈現科技化、智能化、規模化發展態勢,第三產業呈現聚集化特征等,都已成為影響全球經濟與政治的重要力量。
二、我國智慧城市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現狀分析。自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來,我國一線大城市率先響應并付諸于行動,沿海發達城市更是將智慧城市的構建將作為新興城市的“名片”,如廣州市。其中,政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是其重要支撐,更是實現城市數字化運作的關鍵所在,構建“互聯網+政務”平臺,加快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進而服務區域產業經濟。(二)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呈現“新常態”,GDP增速一直在7%左右徘徊,如2017年,我國GDP增速為6.9%。在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經濟運行呈現高質量、穩定增長的態勢,尤其是“互聯網+”計劃,催生了電子商務、線上金融等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助推著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科技化發展,與食品深加工企業銜接更緊密,從粗放式增長向精細化管理邁進。工業型產業以創新為驅動,技術成為發展主導,逐步向工業強國轉型。
三、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我國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各大城市紛紛構建智慧城市,目前一、二線城市已基本完成,西部一些三、四線城市也著手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但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一)對智慧城市認識不足,產業經濟發展與智慧理念未深度融合。一些城市在構建智慧城市時,存在盲目跟風的問題,本身未對智慧城市的理念進行深入的探討,未結合城市經濟的特點。盡管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制定了具體的發展目標,但未將其細化、落實,導致執行起來沒有依據、甚至重復建設投入。智慧城市并非單純地引入互聯網、信息技術,而是將公共服務、交通運輸、產業經濟等進行資源整合,加強信息共享,共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促進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受對智慧城市了解不充分的影響,產業經濟發展與智慧理念并未深度融合。(二)缺乏科技創新,產品附加值低。盡管自2015年起國家便倡導經濟發展以創新為驅動,著力推進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但受傳統思想、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城市在構建智慧城市時,產業經濟發展并未實現智慧化,而是依舊沿用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如設備、技術投入等處于落后狀態,導致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低,不具競爭力。部分產業發展甚至未達到行業平均水準,處于價值鏈中末端,市場表現不佳。(三)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產業經濟協調發展難以落實。目前我國構建智慧城市還處于探索階段,完全沿用國外發展模式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但當前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導致一些政策難以充分發揮。如在構建智慧城市之初,未制定具體的方案,導致產業經濟協調發展難以落實,進而影響到區域經濟的有序發展。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有待健全,如一些城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往往會招商引資,但政策不明朗、不具連續性,管理效果也難以發揮。同時,我國大部分城市內部服務平臺建設工作不理想,如信息共享平臺資訊更新速度慢,無法為產業發展提供動態的市場信息。
四、基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結合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特點,可從以下路徑展開,克服現有的問題,實現整體經濟良好運行態勢:(一)加強頂層規劃的設計,切實提升城市本身的競爭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是當前城市發展的必然路徑,要采取長遠規劃的方式,統籌全局,結合城市的地緣位置、歷史進程、自然資源等,確保頂層規劃設計的完整度。合理規劃城市資源,引入互聯網技術優化配置資源,合理布局產業結構,促進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經濟的合面融合。發展產業經濟必須結合城市特點準確定位,打造產業品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進而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將產業品牌推向市場。(二)推進科技方面的創新,構建經濟發展共同體。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向高質量、高效率轉型,必須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積極引入數字化技術,全面優化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更新傳統產業的設備、引入先進技術,積極發展區域優勢、傳統產業,增加技術含量,向價值鏈上端發展。注重產業鏈的全面改進,完成智能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形成區域核心經濟板塊。尤其是制造業要加強技術的革新,引入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理念,注重自身研發能力的培育,集中資源研發核心技術,形成經濟發展共同體。(三)完善相關機制,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完善相關機制,推進智慧城市的持續性發展,探索全新的發展道路,促進區域產業的全面融合。政府構建明晰的扶持機制,結合產業制定決策咨詢機制,研究市場推進優化機制,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構建完善的內部服務平臺,與區域產業經濟相融合,才能有序地實現城市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正呈現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走勢,推進區域產業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必須將其與智慧城市理念相融合。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加強頂層規劃設計、推進科技創新、完善相關機制、加快服務平臺建設,有助于兩者的融合與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安鑫,劉鋒.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之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0)
[2]姚琳,代燕.智慧城市建設下的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1).
[3]王湛晨.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6(14)
[4]夏蘭,陳健.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7(30).
作者:方曉華 單位:平頂山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
- 上一篇:消費社會對傳統武術價值的影響
- 下一篇:公路運輸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