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發育看中國經濟的增長綜述

時間:2022-04-22 09:21:00

導語:從市場發育看中國經濟的增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市場發育看中國經濟的增長綜述

[摘要]本文建立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模型,探求經濟增長原因。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中國的經濟在資本投入、體制改革和結構變遷等因素的作用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并沒有發揮其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所以這種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同時也引起了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失業率的上升以及收入差距拉大等社會和經濟問題。要維持經濟的可持續性,中國必須改變以投資為導向的生產方式,換之以發揮本國比較優勢的以就業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

[關鍵詞]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人口紅利就業

一、經濟增長彈性分析

探究過去的經濟增長原因,對尋求經濟持續增長的道路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國內外都有很多討論和看法,但并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本文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實證分析。

生產函數為

Y=F(K,L,R,Z,J)=KαLβRηZδJξ…(1)

其中Y、K、L、R、Z、J分別代表國內總產出、資本形成、勞動投入、人力資本、制度因素和結構變量。其中分別用1978年不變價GDP表示總產出、用1978年不變價資本形成和勞動就業人數表示資本和勞動投入,高等教育畢業生數代表人力資本、用進出口額占GDP的百分比表示制度因素、用第一產業產出份額表示結構因素。在方程(1)兩邊取對數得:

Ln(y)=αln(K)+βln(L)+ηln(R)+δln(Z)+ξln(J)+ε…(2)

用來自06中國統計年鑒1985年到2005年的數據建立回歸模型。用eviews軟件得出回歸方程為:

Log(gdp)=4.710331+0.337295Log(L)+0.281533Log(K)+0.200589Log(R)-0.772137Log(J)+0.246181Log(Z)

R-squared=0.99752%Prob(F-statistic)=0.000000

各回歸系數統計量相當顯著,擬合度也比較高。因為是涉及到多變量的線性回歸,擔心是否存在非平穩性問題。我們發現雖單個時間序列存在非平穩型問題,且都是一階平整數列,但通過對回歸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統計量顯著,即拒絕是非平穩序列的假設,說明這幾個變量符合協整關系。故可以充分相信回歸系數的統計量及其顯著程度。

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1)彈性系數中勞動投入對產出的影響最為敏感,其中勞動力每增加1%,總產出增加33%。這與勞動力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是一致的。因為中國一直是一個人口大國,加上90年代實行的計劃生育使得人口年齡結構提前轉變,有研究發現,中國正享受最高的“人口紅利“,16-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高達70%。并且這種比例在2013年將達到最高值。可見如果正確的利于”人口紅利“優勢,中國可望實現高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2)是資本投入,其中資本每增加1%,產出增加28%。可見資本作為生產的第二要素,也能從很大程度上帶動經濟增長。當然,如果作為資本比較稀缺的國家,如果要素價格沒有被扭曲,那么要素成本比較高的情況下,即便產出對資本的彈性很強,利用成本收益分析,這種投入也并不一定可取。(3)人力資本對產出的增長貢獻也不容忽視,人力資本每增加1%,帶動經濟增長20%。近年來,我國對人力資本的投入也在逐漸的增加,尤其時對高等教育的培養投入有大幅度的提高。未來長久的經濟的增長還得靠人力資本來維持。要素總是有它的限度,即便對于中國這種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很大程度上也要基于有利的人口結構。隨著經濟的日趨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只會增加,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來臨,這種需求只有依靠不斷增長的人力資本才能維持。(4)另外結構因素也相當重要,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產出份額越小,那么越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從國際實例來看,發達國家以及諸多的發展中國家,其第三產業的產出份額都很小。而中國的這種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在發展中國家中依然是最高的。而有專家研究發現正是由于第一產業中轉移了大量勞動力,才使得中國的經濟有顯著的發展。但盡管如此,我國因為戶籍制度的制約,城鄉之間形成勞動力市場的二元機制,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依舊有一定的障礙,故進一步改善戶籍管理制度,消除以戶口識別身份的現象。消除勞動力流動障礙,是政府應極力采取的措施。

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分析

以上分析了,各因素對產出的敏感性問題,為了進一步從理論上判斷我國經濟增長的原因,需要計算得出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率,利用1978-2005年相關數據得出,結果如下:

以貢獻率為例:

從各要素對產出的貢獻率來看,消費對產出的貢獻率從1978到20世紀末期,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形勢,同時也作為最大的貢獻份額出現著。但到了20末到至今,資本投資的貢獻率顯著上升,而消費急劇下降,導致最終資本的貢獻率遠遠大于消費,2003年達到最大,相差38.2%。這種格局的出現,當然有其歷史和人為雙重原因。

首先,20世紀末,國際上經歷了最大的金融危機,使得大部分國家經濟產生動蕩,中國經濟雖沒有大幅度的波動,但同樣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以及國民的不安。加上國內正處于經濟轉軌和體制變遷的最初階段,大量工人下崗,沒有收入來源。而社會保障體制、金融市場還嘗不健全,居民的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所以消費自然有明顯下降趨勢。

其次,政府從20世紀末以來,以大力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國際金融危機的存在、以及國內儲蓄率的上升使得政府持續采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得利率持續下降,即資本的價格被人為地扭曲。私人資本投資加上政府投資都有了一個前所未所的上漲,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取締了消費,作為第一貢獻率或者說推動力出現。

投資增長的趨勢在這幾年雖然有所改變,但一直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生產力及主要因素存在。

三、存在的社會問題及解決途徑

但是中國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農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拉大,農村以及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經濟增長的同時失業率的上升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關系到國際民生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大問題。

追究其原因大概可以總結如下:中國的消費和投資嚴重失衡,消費很低、投資過快,中國消費占GDP比重下降到50%以下,這種比例即便在發展中國家也是比較少見的,消費的下降最終原因還要歸因于人們收入水平的下降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增加。一方面,隨著我國從計劃到市場機制的進一步轉變,勞動力越來越多的依靠市場來配置。原國有企業冗余勞動力被推入市場,而這部分人多數是教育水平比較低,同時年齡比較大的老員工,所以這部分人的自然失業率也是最高的。另外新生勞動力也一時間適應不了勞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廉價資本對勞動力的排擠作用,導致失業壓力增大。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養老、醫療、基本生活沒有得到保障,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增加,自然會使得消費率很低;其次,這種消費與投資的失衡,導致了收入多數被資本所有者獲得,而資本所有者只占少數,所以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短短五年的時間,勞動收入在GDP中占的比例從40%下降到25%。這些問題的存在是與我國發展以“和諧社會”為目標的意愿背道而馳的。這樣的增長方式并不符合公平與效率的目的。要達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考慮:

首先,一個社會如果分配機制是公平的,那么分配結果也會帶來社會的更加安定和諧,而這正是經濟發展的最好環境。其次,不同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一項政策旨在增加占多數的中低階層的收入,那么就會減少貧富差異同時增加居民消費。這樣對中國的國內需求的擴大就會產生巨大的效應。

再次,社會的競爭力來自于比較優勢,通過采用最大化的就業政策使得勞動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不是把資本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中國現階段的資源比較優勢就資源勞動力豐富,而資本相對稀缺、技術層次較低,如果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會具有競爭力,效率與公平問題才能統一。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國經濟的增長是在資本價格被人為扭曲,失去了其作為資源稀缺性信號的情況下,過度使用的結果。這樣的增長在資本稀缺的中國其成本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持續的。但是這樣一種現象的形成畢竟有它的特定歷史原因,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條件。

四、實現經濟方式轉變的歷史性和緊迫性

實現這樣一個轉變,有其特定的條件,需要經濟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并通過對可持續增長的壓力提出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

首先,要求經濟體制實現從計劃配置資源到主要依靠市場配置的轉變。因為通過市場來調節,企業的生存靠產品的競爭力來獲得的條件下,生產者才能注重提高效率,依靠技術進步,選擇符合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節約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增長才可能更有效率。

其次,要求政府實現經濟職能的轉變。如果政府仍然發揮著生產組織者或者投資者的職能,就不可避免地要干預生產要素價格的形成。

再次,實現轉變歸根結底也是特定發展階段的要求。當某種投入要素仍然具有比較優勢,雖然預見到未來的不可持續性,要求生產者改變依靠其他要素或生產率的提高來進行生產,往往具有很大的難度,這時,一種鼓勵創新并對創新風險給于補償的機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國要及時的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關系到中國經濟是否能實現持續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關系到中國是否能實現奔小康的宏偉前途的關鍵。據調查統計我過現今的人口年齡組合已經達到了最優化的程度,勞動力人口16-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70%,老人和小孩相對占比較低的比例,所以社會的負擔很輕。而這些大量的勞動力如果不得到充分的利用必定造成社會經濟的不穩定和資源的嚴重浪費。從而導致消費過低、人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經濟水平下降等等一系列問題。21世紀民生的問題最重要,而老百姓中生活保障問題無疑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只能依靠對勞動力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增加勞動力收入份額才能解決。所以政府應該極力維護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因素,盡量避免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因素,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減少對要素價格的干預,價格才能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這樣市場才能合理配置資源,使我國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那么未來經濟的可持續才有可能。

當然在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中,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也是值得關注的。我國現有的豐富勞動力也是得益于良性的人口勞動年齡組合。有專家估計在未來20年內這種優勢還有可能得到持續。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來臨,勞動力將會出現結構性短缺,儲蓄率也有下降的可能性。然而,現今我國人力資本的發展也并沒有表現出異常的領先。由于政府投入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受教育階段之間和人群之間的不平衡,中國的教育發展表現出嚴重的不平等。這種狀況造成發展機會的差異,一部分人群甚至因受教育和醫療服務獲得等方面的困難,成為脆弱群體,陷入社會邊緣化狀態。造成這種不可持續因素的存在,是由于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建立在物質投入的基礎上,而較少依靠生產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都陽、王艷美: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與發育[M]商務印書館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