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路徑新選擇詮釋
時間:2022-04-22 09:22:00
導語:經濟增長路徑新選擇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經濟增長路徑的特征效率,提出了現階段中國必須盡快由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轉換為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
關鍵詞:經濟增長投入型效率型競爭力路徑轉換
經濟增長路徑是指實現經濟增長(即產出增加)的方法或途徑,也就是經濟增長方式。人們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對經濟增長路徑進行分類:如果按照經濟增長對傳統生產要素(主要指勞動力、資本、土地三大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產率(指全要素生產率,以下同)的依賴程度的差異,經濟增長路徑可劃分為投入型和效率型。其中,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指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占50%以上,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是指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其特征是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占50%以上,超過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
兩種經濟增長路徑的特征比較
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主要通過單純依賴生產要素的投入,如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工作時間的延長、大量投資的吸納來實現經濟增長。在這種增長路徑中,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極大。投入型增長路徑追求高投入、高消耗、高積累,在短期內較有成效,可能使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增長總量較大,但一旦由于資源的過量消耗造成資源供給短缺,則經濟增長速度會迅速下降,經濟增長難以為繼,表現出周期性波動。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主要是通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全面改進技術水平,提高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表現為經濟協調、平穩、持續的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路徑轉換的方向
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路徑一直是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這可從表1看出。
由表1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來源于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加,其份額高達近95%,其中資本投入的貢獻最大,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微乎其微,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為廣義的知識進步)增長的貢獻份額高達50%以上,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來源。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對物質資源投入量的依賴度極高,這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后勁。這種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導致資源消耗過大。以1989年能源消耗的國際比較數據可以說明此問題。當年人均GNP分別為330美元、2040美元、1833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地區)、高收入國家(地區)的人均能源與消耗(千克油當量)依次為330、1242、4867,能源消耗GMP之比則為1.00、0.61、0.27,中國能源消耗GNP之比為該類國家的倍數為1.69、2.77、6.26倍。由此看出中國工業的物質資源消耗量太大。雖然1989年中國人均能源消耗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5倍,但產出率極低。同時,中國儲蓄率、投資率均高于世界各類國家,中國的人均產值卻不高。就1993年人均產值而言,中國是日本的1/65,是美國的l/50,是韓國的l/15,是馬來西亞的l/6,泰國的l/4,僅高于印度;1990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是日本的l/40.8,美國的l/36.5,德國的l/45.9。
經濟發展的規律證實知識經濟將取代工業經濟是必然的趨勢。中國正處于加速工業化時期,進入知識經濟自然是遲早的事。適應知識經濟出現的要求,中國應由原來的投入型增長路徑轉向效率型增長路徑。當然也應注意到:經濟增長路徑的轉換并非一刀切、非此即彼,而是指某種類型占主要地位。同時也難以避免輔助類型的作用,不可片面看待。經濟增長路徑的轉換過程是動態的、漸進的、持續的,由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運行機制等決定,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任其由無到有慢慢自然轉換。因此我們應該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經濟增長路徑轉換的必要性,分析其加速轉換的可能性,并努力從物質上為轉換經濟增長路徑創造必要的條件,以早日實現中國經濟增長路徑的轉換。
加快中國經濟增長路徑轉換的必要性
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的低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路徑是一種特別依賴于勞動力、資本要素投入增加實現經濟增長的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這種經濟增長路徑存在眾多弊端,主要表現在:受資源供給的約束。在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中,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資源的投入數量。經濟的高速增長要投入大量的經濟資源,經濟增長速度越快,所需投入的經濟資源的數量就越多。一旦資源供應不足,經濟的高速增長就無法實現。高通貨膨脹。在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中,經濟高速增長必然要求增加大量的投入,對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導致其價格上漲,從而引起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同時,由于需求旺盛,企業片面追求產量擴張,而不注重提高要素生產率,這造成產品成本的上升,從而誘發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在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中,由于受資源供給的約束,經濟增長無法擺脫資源供應與需求矛盾可能導致的經濟增長速度時高時低的變動。由于這些弊端的存在,在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中,一國的競爭力低下。我國的現狀正說明了這一點。由于長期以來純粹依賴增加投資、鋪新攤子、搞重復建設發展經濟,我國仍處于資源嚴重短缺,勞動生產率低下,人均GDP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遠的落后狀態。
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的高競爭力
依靠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發展經濟是發達國家共同的經驗。在認識到知識對于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作用后,直接通過加大知識的投入來提高要素生產率,從而增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更成了各發達國家推進經濟加速增長的最主要做法。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具有很多優勢,主要表現在:受資源供給的約束小。在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中,經濟增長能否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取決于要素生產率的高低。即便在資源供給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提高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低通貨膨脹。在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中,經濟的高速增長并不一定要求以資源的大量投入為條件,而可以通過依賴知識投入,提高要素生產率來解決。因此,經濟的高速增長并不會帶來對資源投入的過度需求膨脹,也不會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由于知識的產生是無窮的,它的生產成本因產量的擴大而上升的部分微乎其微,所以增加知識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不會導致產品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也不會誘發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經濟持續增長。在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中,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素生產率的增加又主要取決于知識的多少。長期來看,知識的供給是不存在短缺的,知識用于生產也不會受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甚至還可以抵消其他生產要素的收益遞減趨勢,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并不困難。這些優勢使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具有極大的競爭力。美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已證實了這一點。近年來,美國經濟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表現出“三高四低”,即“高經濟增長率、高勞動生產率、高出口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財政赤字、低利率”。這說明,在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中,一國能實現高質量、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盡快由投入型經濟增長路徑向效率型經濟增長路徑轉換是極其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余天心等.經濟增長要素:中外國際比較.經濟日報,1996(1)
2.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主編.生產力規律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85
3.鐘陽勝.追趕型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踐.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江小涓.中國工業化中期發展預測及結構變動趨勢.管理世界,1995(3)
- 上一篇:從市場發育看中國經濟的增長綜述
- 下一篇:師德建設活動部署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