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研究

時間:2022-02-22 10:30:11

導語: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研究

【內容摘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與制造業關系密切。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制造業也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現代的制造業已經越來越多地融入了生產性服務業要素。基于地區差異,各國學者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以及與制造業的關系研究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和評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產業協作互動

一、引言

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之初基本都是以制造業為服務對象的。研究表明,進入21世紀,生產性服務業能夠帶來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整合優化程度也對一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和產業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融合,引起社會及學者的廣泛關注。各國的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定義、范圍界定、與制造業的關系、產業布局、區域產業調整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較為繁雜,本文就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進行綜合評述。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生產性服務業,也稱為生產者服務業,是伴隨著制造業發展起來的,本質上還是一種服務業。諸如金融、獵頭、培訓、研發、設計、咨詢、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行業,涵蓋企業的產品設計、流通、生產組織、銷售等一系列環節。格魯伯、沃克(1993)對生產性服務業定義為那些被其它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用作中間投入的服務行業。[1]李江帆、畢斗斗(2004)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并非面向最終消費和個人消費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制造企業、商業企業的中間需求的行業。也有學者試圖通過服務資本品率大于50%這一具體數值來界定生產性服務業,比如江靜、劉志彪等。還有學者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存在產業內化和產業外化兩種形態,內化是企業相關專職部門,外化是從事具有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的集合,但不管形態如何,本質上都是為生產或商業而服務的。根據學者對發達國家產業發展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作用具備了如下特征:成為現代制造業的潤滑劑;制造業的成本表現;成為現代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從傳統的輔助與補充轉變為提升產業價值的間接投入,從潤滑劑作用轉變為催化劑的功能,成為類似某種資源稟賦的投入,尤其是知識的投入。所以,不管對生產性服務業定義如何具有差異,但核心內容基本形成,具備中間特性,具備知識特性,具備服務特性。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分類。中外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和外延的研究具有很大差異,同時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或產業結構也各不相同,因此對于從服務業中衍生出來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分類業各不相同。我國在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分類也是從粗糙到具體細化的過程,而且由于分類無法統一,以及數據的不完整,OECD把商業與專業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以及房地產行業統一規定為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在英國標準產業分類中,包含批發配送業、廢棄物處理業、貨運業、法律服務、金融保險、協會組織及其它專業服務業。隨著生產性服務業作用的越來越明顯,我國也開始著手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范圍進行界定,近年來,一些地區如北京、上海等統一出臺了比較明確的分類標準,雖然在大類上大同小異,但是一些小類還是具有很大差異,這就造成了統計和研究的困難。2015年6月,國家統計局出臺了《生產性服務業分類(2015)》,范圍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批發經紀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3]這為界定生產性服務業范圍,建立各地區、各部門生產性服務業統計調查監測體系提供了依據。

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綜述

(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

1.制造業主導觀點。該觀點認為,制造業在二者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具有支配權,生產性服務業處于從屬地位,制造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前提和基礎。陳憲(2014)認為服務業就是附屬于制造業發展起來的,處于從屬地位。張世賢(2000)認為由于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且具備一定的規模水平,生產性服務業才能形成市場和需求,獲得更多的要素投入和回報。江小娟(2004)通過對我國在20多年的經濟發展研究發現,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并沒有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負面影響,由此說明服務業市場還沒有發展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劉培林、宋湛(2006)從機會成本角度研究認為,在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成本要高于制造業的投入成本。

2.生產性服務業主導觀點。該觀點認為高度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打造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關鍵要素。Pappas&Sheehan(1998)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部門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江小娟、李輝(2004)也在研究中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因素,對制造業創新和突破發展有較強的抑制作用。[2]這種觀點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提升了各行業的運行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主導推動力量。

3.互動觀點。“互動論”認為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無所謂主次,不分是否從屬地位,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依賴、互相促進。隨著制造業的高度發展,對運輸、金融、貿易等服務業的需求快速增加,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需求擴大,極大提高了制造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同時,制造業的發展也增加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資源要素投入,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自身發展。一些學者也認為,在經濟高度發達階段,服務業與制造業是處于相互卷入,高度相關、高度補充的關系。顧乃華(2005)在對我國經濟轉型期研究中,認為除了應該關注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外溢生產效應”外,還應關注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外溢改革效應”。[4]尤其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期,生產性服務業能夠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推動力量,不僅為制造業的效率提升發揮作用,也要為制造業企業的改革發揮作用。

4.融合觀點。“融合觀點”主張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沒有明確的邊界劃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學者認為,兩者融合發展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綜合各種文獻來看,普遍比較能夠接受的是“互動論”的觀點比較實際和研究價值,制造業主導觀點與生產性服務業主導論都過于片面,只看到單一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沒有全面的分析;而融合論反映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缺乏數據和實證,目前難以進行研究。

(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內在互動機制論述。

1.分工理論。Riddle(1986)研究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在其它行業部門發展中充當了“推動劑”的作用,降低了經濟交易成本,提高了產品生產、流通等效率。鄭吉昌、夏晴(2005)在研究中引用了Riddle的經濟交互模型闡述了,服務業在采掘業和制造業中發揮的黏合劑的作用。格魯伯、沃克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發展的智力資本,為制造業的發展傳送了資本、人才等資源,增加了制造業各部門的中間投入,這符合奧地利學派生產迂回學說關于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的觀點,更多的生產迂回活動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和智力要素。薛立敏(1993)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更像一個行業專家的集群,這個專家集合體為其它產業提供專業知識、資本等生產要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傳統觀點認為生產效率取決于自身的活動效率,而現在,產業活動的相互關聯度和迂回度越來越成為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根據社會分工的觀點,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社會分工不斷的細化和深化,原來屬于企業生產、運輸、營銷甚至管理的企業內部職能,將由更加專業的社會部門所承擔,企業效率將會大為提升。

2.基于競爭策略理論的機制研究。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從企業分散風險和集中資源以提升效率出發,從競爭策略理論分析生產性服務業外購、分包等方式在企業界中的應用。美國的服務業在經過業務外包給更專業廠商,提升了企業的自身競爭力,使得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結構與人員結構發生了變化。鄭吉昌(2005)研究指出,既然企業的經營活動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基于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生產性服務業在企業價值鏈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是產品價值和企業差異化戰略的主要來源。格羅魯斯從服務營銷的角度論述了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策略和途徑來自于顧客關系的長久維系,而要取得顧客的忠誠度更多是依靠于更多的具有生產性服務業特征的服務項目。

四、結語

關于論證產業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的方法,主要從投入產出的觀點來研究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共生和依賴關系。李冠霖(2002)利用投入產出法分析了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聯效應,尤其在運輸業、通訊、金融、房地產等行業中,隨著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發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具有高度社會化和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臺灣學者薛立敏(1993)比較臺灣制造業與服務業后發現,在臺灣制造業快速發展并且向外輸出的過程中,那些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具有服務性質的部門和行業,發展成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第三方廠商來提供,并積聚成行業的發展,同時伴隨著制造業向外輸出,擴大了區域范圍。[5]2015年我國經濟迎來新常態,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著眼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發展,能夠帶動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生產性服務業也在此過程中得到優化發展,對一國的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創新,質量和品質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應當更加著眼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融合的研究,著眼于建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的全面的衡量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格魯伯,沃克.服務業的增長:原因和影響[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2]江小涓,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J].經濟研究,2004,1:5~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生產性服務業分類(2015)[Z].2015,6

[4]顧乃華.我國服務業對工業發展外溢效應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5,12:9~13

[5]薛立敏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之研究[D].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1993

作者:張曉冬 單位: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