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核算改革創新芻議論文
時間:2022-10-11 11:43:00
導語:國民經濟核算改革創新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本文回顧了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對我國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從理論與實踐上總結國民經濟核算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并提出開發一系列衛星賬戶、構建國民經濟大核算體系,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的改革與創新。
一、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貢獻
從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不斷發展和完善?,F行國民經濟核算是以整個國民經濟或社會再生產為對象的宏觀核算,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對國民經濟運行或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計算、測定和描述的宏觀經濟信息系統,是整個經濟信息系統的核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在理論與方法研究、制度建設、數據提供上取得了許多業績,為社會繁榮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宏觀經濟方面,國民經濟核算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核算方法、核算指標來描述國民經濟運行過程,提供了關于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系統、詳細的數據,為黨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在國際關系方面,國民經濟核算數據是裁定我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和應享受的優惠待遇的重要參考標準;在企業決策方面,國民經濟核算為企業選擇投資方向、進行投資決策提供了導向作用:在社會生活方面,國民經濟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數量和質量水平,也為居民進行生產、消費和投資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雖然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取得了較好的業績,為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不可否認,隨著現實經濟社會生活的演進,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還存在著許多新問題,有些地方仍然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面臨諸多挑戰,必須不斷地進行改革和發展、完善和創新,充分發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國統計局長會議上用“三個不適應”來概括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適應黨政領導部門的決策需要;二是不適應社會公眾了解國情、認識形勢的需要;三是不適應對外交流的需要。這些不適應是由于國民經濟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體表現在:
第一,國民經濟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戰
1、忽視對環境和自然資源因素的核算。傳統國民經濟核算是以GDP為中心的核算,但在環境和自然資源核算方面日益顯現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國內生產總值為代表的經濟增長率:二是沒有測算作為未來生產潛力的自然資本的耗損貶值和環境退化所造成的損失,未能將環境和自然資源真正納入國民資產負債核算中;三是因過度追求物質財富的增加,而損毀了經濟社會賴以發展的資源基礎和生態環境條件,使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難以為繼。
2、忽視對人力資本的核算。人力資本是指凝結在人體中的知識與技能的存量總和。人是生產力中最能動、最本質的因素,人力資源構成一國可利用的人力生產力的總體,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源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它具有資本的基本屬性,是投資的結果,能夠帶來收益。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而且對于現代經濟來說,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但現行國民經濟核算只將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資產的部分作為投資,而將用在教師工資、圖書購置等方面的開支不作資本處理;此外,人們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計為人力資本投資,因此在有關經濟增長因素的核算與分析中,人力資本作用與貢獻的核算,也就成為未來國民核算領域有待進一步加強的新內容。
3、忽視對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會科技投入是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科技活動狀況的重要標志,是制定國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發展規劃、進行宏觀管理的基本依據,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正與日俱增,對我國科技投入與產出進行科學、準確的測定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具有緊迫性和新穎性。但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產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進展外,在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動與經濟活動問的內在關系與規律,以及如何準確測度知識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方面難以滿足政府決策分析的需要。
4、忽視對地下經濟的核算。地下經濟又稱隱性經濟,目前經濟學界尚未對其概念及核算范圍形成公認的解釋,一般認為地下經濟是指以盈利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納稅和政府監督的經濟行為。聯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時,正式提出各國應盡可能將地下經濟活動納入國民經濟核算范圍之內。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地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成分已在逐漸上升,地下經濟已滲透到各個經濟領域,成為我國較為棘手的經濟問題之一,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也將逐漸擴大,雖然近幾年我國一些經濟和統計工作者已經開始涉足于這一領域,但還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地下經濟核算領域尚屬空白。
在資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視對金融虛擬經濟的核算。虛擬經濟的概念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較權威的觀點是將虛擬經濟看作是一種經濟的運行方式和運行模式如成思危認為,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活動模式,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劉駿民認為,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運動有關的金融活動,經濟系統是一個價值體系,由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組成,虛擬經濟是心理支撐的價格系統,實體經濟是成本支撐的價格系統。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目前還僅僅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駕馭虛擬經濟的經驗。研究虛擬經濟非常需要規范虛擬經濟的內涵,界定統計范圍,但目前國際上通行的SNA統計核算體系中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構建我國與國際統計核算體系一致、遵循國際統計核算原則、與SNA銜接的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迫在眉睫。第二,國民經濟核算的及時性、可比性較差。
及時性是指統計核算工作要講求時效,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統計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報的任務,及時滿足各部門對統計資料的要求。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堅持及時性,一是要求及時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對核算信息及時進行加工處理,及時編制報表;三是要求及時傳遞核算信息,將編制的報表傳遞給使用者。在時效性方面,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分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關每一個季度當季的國民經濟變動趨勢的數據,不能適應政府和社會公眾及時了解經濟運行情況的需求,而且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對外也不夠及時,核算數據的收集、整理、周期長,不能滿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統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或國際的統一規定,提供相關可比的統計核算資料。可比性要求統計核算按照國家統一的核算方法、統一的核算原則、統一的指標口徑進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單位的統計核算都建立在相應可比的基礎上,從而使所有核算單位提供的統計核算資料能夠相互比較,便于分析、匯總。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可比性較差表現在:其一,由于我國的不變價核算方法尚不完善,還沒有提供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及其產業部門和最終使用結構數據,因而不能很好地適應黨和政府具體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間可比的經濟總量規模和結構變動情況以及國民經濟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其二,由于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數據的準確程度不同,地區匯總數據與國家數據之間的差距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適應黨和政府準確地了解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體系中指標的不完全可對比性,不能很好地適應對外交流工作的需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分類較粗、指標體系不健全、某些計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向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提供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要求。
第三,國民經濟核算的服務意識淡薄。
受傳統服務觀念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部門對社會公眾服務的意識很差。比如,國民經濟核算各種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較復雜,除非是核算界專業人士,普通民眾很難理解,這給國民經濟核算知識普及和工作實踐帶來障礙;對社會數據的時效性和完整性重視不夠,對國民經濟核算概念、方法、指標口徑及其調整、變化宣傳解釋不夠,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公眾對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和準確理解這些數據的需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社會也需要了解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在這方面我們重視不夠。
三、構建國民經濟大核算體系以應對挑戰
面對上述挑戰,國民經濟核算有必要進行變革,在理論、方法和實踐上做進一步的改革與創新而建立國民經濟大核算體系就是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按照統一規范的概念和標準,把原本屬于不同領域的核算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內容更為豐富、具有更高層次、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核算體系,它涉及到國民經濟核算、社會人口核算、科學技術核算以及環境生態核算等眾多領域。公務員之家
第一,開發一系列衛星賬戶,解決國民經濟核算的全面性問題。設置環境、經濟和生態衛星賬戶,向環境、經濟與生態綜合核算方向擴展,大力推行綠色GDP核算體系,提供關于可持續發展描述、評價的數據信息:設置知識經濟衛星賬戶,向人力資源、科技信息和知識產權綜合核算方向擴展,提供關于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知識經濟和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數據信息;設置金融衛星賬戶,向隱性經濟、虛擬經濟、跨國經濟及衍生金融工具綜合核算方向擴展,提供關于實體經濟規模與虛擬經濟測算的金融數據。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領域的核算不僅內容繁雜、指標眾多、計量單位各異,而且自成系統,缺乏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國民經濟大核算體系的建立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按照統一規范的概念和標準,把不同領域的核算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核算體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解決國民經濟核算的及時性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改進和完善地區核算方法,進一步搞好地區與國家國民經濟核算數據之間的相互銜接,實事求是地確定地區經濟核算范圍;及時地進行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和宣傳,加強國民經濟核算知識的普及教育。
第三,細化核算分類、健全核算體系、統一核算口徑,解決國民經濟核算的可比性問題。細化產業部門分類和支出項目分類:改革和完善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際標準,借鑒外國的先進方法,提高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國際可比性。
- 上一篇:舊建筑改造的室內設計手法論文
- 下一篇:國民經濟核算內外均衡發展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