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與路徑

時間:2022-04-20 03:15:00

導語:小議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與路徑

摘要:推動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這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對我國目前統籌發展的內涵、意義、現狀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實踐路徑,來消除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

關鍵詞:統籌城鄉內涵路徑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并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五個統籌”中的首位。足見統籌城鄉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戰略意義。因此,統籌城鄉發展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突破城鄉二元結構,使國民經濟全面p持續p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一、統籌城鄉發展的內涵

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就是要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決策時,把“三農”發展放在優先位置來考慮,使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城鄉發展的現狀分析

1.城鄉收入差距大

城鄉隔離,收入差距拉大。建國后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放棄農村、發展城市的指導思想,造成城市和農村日益分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已經嚴重阻礙了城鄉的協調發展。由于工農產品的剪刀差以及國家發展戰略偏向城市等原因,農村經濟遠遠落后于城市經濟。世界銀行發表的《推動公平的經濟增長》中的《中國報告》不無擔憂地警告:“如果中國聽任當前城鄉差距與各省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的差距繼續不斷擴大,到2002年基尼系數將會上升到0.474,而這將嚴重威脅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2.城鄉社會福利事業差距大

我國城鄉居民享受的各種社會福利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補貼p物價補貼等各種補貼,以及各種社會保險等,絕大多數農民都不能享受,對于絕大多數農民來講,生老病死傷殘等只能由自己負擔,幾乎沒有任何社會保障,農民只能靠農業和外出打工等收入積累來看病、養老。最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城鄉統籌力度,農村社會保障開始逐步在探索中建立,不少地方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和合作醫療制度,受益農民群體不斷擴大,但是總體上覆蓋面還是太低。

三、統籌城鄉發展的路徑

1.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格局

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城鎮化,可以加強城鄉聯系,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最終達到城鄉共同發展繁榮。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發展小城鎮、實現城鄉一體化,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客觀上承擔了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積累的任務,但當工業化、城市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必須反哺農業,這是加快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路徑選擇,而城鎮化是融合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出路。

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為解決我國當前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對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第一,堅持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以工業化思維辦農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同時努力建設一批優質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對農、林、畜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和增值加工,形成比較發達的農產品加工體系。第二,大力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培育具有高起點、大規模、經濟實力強、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集團,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經營,發揮規模效益和示范帶頭作用。

3.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的補貼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統籌城鄉基礎設施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首要條件,在具體工作中,要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對城鎮規劃,應重點考慮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大趨勢,重點建設好中心鎮、中心村。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完善農田灌溉體系,加大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骨干道路沿線的路、溝、渠、田、林、塘、湖、村的綜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園風貌。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立有效的養護管理機制。

(2)加大對農村信貸資金的注入

國家要改變偏重城鎮,忽略農村的基本建設投資體制,增加對農村和小城鎮的投資力度,要通過財政、國債、信貸等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加強資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加強對農村小城鎮的支持。要改革小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體制,培育小城鎮要素市場和產權市場,在尊重不同投資主體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按照“誰出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吸引農民、企業、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社會資本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鼓勵通過轉讓經營權、股份合作制等融資方式和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拓寬融資渠道,形成小城鎮建設的良性循環,為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周淑蓮等.中國城鄉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

[2]傅崇蘭.城鄉統籌發展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

[3]郭翔宇,顏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建議[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推動我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N].人民日報,2005,10,(1).

[5]欽紅戈.論小城鎮建設中基礎設施的融資渠道[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