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經濟的調整
時間:2022-11-14 04:55:13
導語:民營企業經濟的調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朱海東工作單位:華僑大學法學院
1經濟增長方式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粗放型增長問題由來已久。1979年)1995年,民營企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行政推動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導致企業經濟效益遞減。1995年)26年,市場經濟引導下企業增長方式處于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的階段,從總體上看,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的增長方式具有粗放與集約并存,以粗放為主的特征。同時在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由于海峽西岸經濟區憑借其獨特的人文及地理優勢,及時把握發展的機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較高速度,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有利因素居于主導地位。從總體上看,海峽西岸經濟區實現了經濟由遲緩開發粗放型向開放性現代集約型區域經濟的過渡階段。民營經濟取得了蓬勃發展的同時,民營企業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也不斷突現,這些企業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問題,如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和規模競爭力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少;產權結構方面和企業資本結構方面不合理,而企業資本結構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直接制約著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影響著企業整體的市場價值;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法律防范意識不強;同行業惡性競爭導致了企業的虧損,產業化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絕大部分還屬于傳統的產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待實現;國際競爭實力不夠,科技實力制約其外貿走出去的戰略。鑒于此,本文探尋如何從產業法方面進行調整,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從而協調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建設好海峽西岸經濟區港口工貿城市。
2經濟增長中產業法的調整與政策取向
從上世紀8年代以來,我國開始了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有益探索與實踐。目前制約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來自于國家在制定有關民營企業發展基本政策(如產業法)上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和民營企業內部自身與生俱來及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若干缺陷兩大方面的因素。根據科學發展觀及十一五規劃的內涵,筆者認為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是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產業政策建議:(1)加強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的產業政策傾斜和體制創新。(2)對創新型增長方式經濟實行財稅扶持政策。(3)實行金融扶持政策,鼓勵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4)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從業人員進行技術教育,以培養創新性人才,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5)優化民營企業的產權和資本制度結構。(6)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增強品牌發展戰略。(7)擴大民營企業的進出口權并享受同外資企業同等國民待遇,減輕稅賦,鼓勵民營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具體包括如下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進行產業法調整的領域:投資(金融融資)、稅收優惠導向、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或者平移、高新技術創新、環保產業、完善產業政策政府進行宏觀政策導向、開拓國際市場。
3對制約民營經濟增長各個環節的調整建議
第一,融資難是我國目前民營企業生存狀態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難以成氣候的一個關鍵原因。規模小、資金短缺、投資方式單一勢必造成民營企業產品開發難、市場開拓能力弱、風險承受能力差,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這客觀上反映了支撐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存在缺陷,所以加快國內外金融市場向民營企業開放,是改善民營企業發展政策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二,針對目前我國現行的各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取消,比如取消對校辦企業、勞務企業的稅收優惠,以利于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公平的競爭環境;二是修訂,比如按照產業政策導向和發展序列要求,統一對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和通訊業、農林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民營企業給予優惠;三是保留,比如保留對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的優惠。第三,對于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或者平移、高新技術創新。傳統產業是指以傳統技術進行生產和服務的產業,是指工業化過程中起支柱和基礎作用的產業,主要是工業,也包括傳統農業和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傳統產業雖然在很多領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過剩,但仍有很多的薄弱環節,需要發展和改造:(1)深化改革,健全體制,進一步完成計劃向市場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配置資源,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2)進行技術創新,傳統產業的改造急需技術的支持,利用新技術可以加快其步伐,跳過某些階段。為了實現升級,必須進行技術創新。(3)實施積極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國家要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加大投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募集技術改造資金。這樣才能實現有效供給,促進經濟增長。第四,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問題及建議。高新技術產業指的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而出現的新的產業部門。相對與傳統產業而言,高新技術產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發展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是開發這種技術的高素質人才,它比任何產業更需要人才。(2)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一定的開發性質,所需資金投入量大,且回收時期長。(3)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所謂創新即類似于發明,是別人沒有啟用或實踐的東西,那當然存在一種未來的不確定性下的效果預期問題,所以這需要一定的洞察力,預見力和冒險精神。(4)高新技術產業涉及產,學,研三個方面,是它們的有機結合。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實施以下政策措施:(1)抓住人才這一關鍵環節。堅決樹立教育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盡管這是長線投資,但卻勢在必行。(2)國家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1999年我國首次在國債中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加大了投資力度。(3)處理好和傳統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必須由傳統產業提供原材料、能源和市場,而且必須為傳統產業的改造而服務。這樣才能協調產業結構,真正實現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綜上可知,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是當前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的明智之舉,而其調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以人才為基礎,以傳統產業為依托,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符合國內外需求為導向,以拉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為目標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薄弱環節,從而在整體上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得到全面的升級。第五,民營企業參與環保產業的建設,既是一種義務,一種利他,也是一種責任,一種自利。為此,民營企業應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推廣清潔生產和綠色技術,建立生態化生產體系,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向綠色產業轉移,實現民營企業發展的生態化和工農業一體化。走綠色化、集約化、社會化經營戰略,這種經營模式就要求民營企業在發展戰略上自覺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放在突出的地位,將環境資源價值納入生產核算體系,作為衡量企業效益和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第六,提高政府對民營企業的宏觀調控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促進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政府是企業的領導者、推動者和服務者,其中服務者的角色最重要。為民營企業生存發展提供更多服務、提供迅速發展的有力支持是現階段我國政府發展經濟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有一種觀點認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為企業服務,而不是自己去發展經濟,這同樣體現在政府對企業發展對外經濟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上。政府對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政策支持可包括三點:一是法律保障。即民營企業必須在一個良好的規范化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生存發展,民營企業的財產權、經濟權等得到法律的保護,民營企業在債務、產權和在交易過程中發生糾紛等問題時,政府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在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過程中,國家的法律保障對于民營企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可以規避許多風險。如發達國家對我國企業產品出口不恰當的傾銷指責和懲罰,我國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進行交涉,如對國際上侵權與被侵權事件的處理,政府具有完備的法律依據加以援助。二是技術、信息支持。在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的發展中,民營企業已逐漸成為主角,民營企業要突破技術瓶頸、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政府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是非常關鍵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勵國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民營企業形成有機的結合體,共同研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并可以通過激勵機制,吸引人才,為民營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創造一個創新環境。在提供信息服務方面,政府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如利用我國駐外領事館的商務處、經參處等匯編一些國際商業、投資情報,利用外資委等機構進行投資、資信等的調查。三是財稅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尤其在初創時期常常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如何幫助民營企業創業或上規模、上檔次,政府的財稅金融支持很重要,如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政府基金的扶持、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體系建設等,對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4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為促進和規范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保障創新的合法高效開展,通過產業立法來大力扶持和發展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建議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海峽西岸經濟區相關部門可以制定5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產業條例6負責民營企業的宏觀管理、指導和協調。希望本文能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協調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港口工貿城市群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 上一篇:自主創新與經濟增長的轉變
- 下一篇: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