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06 10:37:55

導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論文

一、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一)自然環境問題嚴重。人們的生存、發展都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具有密切關系,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若在經濟發展中不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會阻礙可持續發展。幾十年來,我國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調查數據表明,我國每年由地震、氣象、海洋、洪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2千億元,同時,因自然災害死亡的每年也有數萬人。此外,我國50%以上的人口,65%左右的大城市和70%左右的農業,分布在地震、洪水、氣象等災害區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東部平原地區,這些地區損失極為嚴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每年有將近1億畝的田地受災。與此同時,物種減少、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此外,日益顯著的環境問題也困擾著我們,人們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和不文明的生產活動都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嚴重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排放的廢水高達300億噸,因酸雨造成的損失也超過300億元,每年排放的煙塵將近1500萬噸,這些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在我國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由此可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二)資源短缺。資源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它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保障。當前,我國的資源問題較為突出。我國資源相對不足,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其中人均森林資源為世界水平的1/6,人均耕地資源是世界水平的1/3,人均石油資源僅僅占世界水平的1/10。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舊采用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粗放型經濟模式,這無疑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單位范圍內的能耗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尤其是主要工業品的能耗,甚至較發達國家高40%左右。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率平均為40%以上,而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則僅為30%左右。目前,我國有300多個缺水城市,而許多人口、耕地都集中于這些缺水地區,導致農業、工業用水矛盾突出。農業因缺水大量減產,這無疑對我國居民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資源短缺勢必影響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三)人口眾多。我國人口眾多,豐富的人力資源固然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人口增長快、人口總量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由于當前我國經濟規模逐年擴大,新增人口也逐漸增加。數據表明,我國國民收入的1/5左右用來滿足新增人口。顯然,人口增長已經給環境保護、經濟建設、資源開發造成巨大壓力。當前,我國國民整體素質還有待提升,雖然隨著各個高校的逐年擴招,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多,但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高等教育仍存在較大差距。此外,人口老齡化趨勢也進一步加強,據推測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5左右,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這顯然對社會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制定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要明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方針和思路、目標。然而,如果要真正發展循環經濟,就應當在堅持開發的同時關注資源節約,合理使用、依法保護資源,將節約資源放在首要位置,提升我國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實現永續利用。同時,還應當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以政府宏觀調控為指導,將企業視為主體,并以保護環境增強企業競爭力、提升資源利用率為主要發展目標,合理利用科學技術,重視法制建設,強化政策指導的同時加強科學管理,完善循環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相應的循環經濟運行機制,進而推動我國環境、經濟和資源協調發展。(二)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法制化歷來被視為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若要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升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率,就必須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立法取得明顯成效,但與此同時,在環境立法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我國必須重視環境保護立法,并逐步完善環境立法體系,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修改資源、環境法律法規,在法制建設中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地區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同時還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破壞令人觸目驚心,環境污染極為嚴重。所以,環保立法應當將自然保護與污染防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和修改原有環保法律時,也應當充分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國部分地區的環境保護意識淡漠,法律意識不強,經常出現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的現象,導致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若要加強環保法制建設,各級政府就應當秉公執法,運用法律手段加強環境與資源保護,強化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并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執法監督。(三)合理運用科學技術調整經濟結構。若缺乏技術保障,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成本就相對較高,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也將降低。所以,若要推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就應采取措施鼓勵科技創新。首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適時引進和學習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各項技術,并進行吸收、創新與實踐。其次,要積極推動現有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還應當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將企業逐漸培養成為技術使用和推廣的主要載體。再次,要結合具體情況合理采用先進實用技術與高新技術,例如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資源重復利用技術、回收利用技術、信息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除此之外,還應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產業不僅能耗低,而且廢棄物排放量較小,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及時革新傳統產業,且逐漸淘汰那些較為落后的技術和生產設備。與此同時,我國還要適當限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等產業,并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促進產業轉型,改造老工業基地,合理調整地區產業布局。經濟開發區也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改造、規劃和建設,以核心資源為基礎發展相關的產業,逐步形成資源利用產業鏈。(四)選擇經濟發展優先領域。我國當前剛進入重工業時代,因此,若要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就必須選擇優先領域,而選擇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則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有利于社會就業,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時常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推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大量就業為代價。其次,要針對短缺資源推行循環利用。再次,要在資源再生技術和循環利用技術較為成熟的產業進行優先推行。依據以上原則,我國應當在有色、冶金、建材、石化、機械制造、化工,依據釀造、造紙和紡織印染等輕工業領域優先推行循環經濟。若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做好以下環節的工作:第一,要注意資源開發環節,大力提升資源回收的利用率和綜合開發效率;第二,要關注資源消費環節,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要重視廢棄物產生環節,綜合利用各種生產資源;第四,要關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及時回收各種廢舊資源,并加以循環利用;第五,要重視社會消費環節,宣傳提倡綠色消費。(五)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我國人口增長應當與環境質量、人口自身發展規律、經濟發展、生存空間和資源承載相協調,實現適度人口的目標。而若要真正實現這一人口發展目標則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提升我國的人口質量,控制人口增長,并緩解人口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同時,還應當提升我國人民的整體素質,培養適合當前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還應當合理運用資源。將資源節約和資源開發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消費、生產、流通、建設等領域,盡量減少能源的消耗和資源的浪費。除此之外,還應當合理運用科學技術開發各種新能源。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基礎上,構建自然資源管理體系,加強資源管理,嚴格保護現有的自然資源。此外,還應當合理配置和利用現有的資源,有計劃地開采使用,并減少資源浪費。(六)加大宣傳力度。首先,要利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平臺大力宣傳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知識。其次,還要引導大眾逐漸認識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促使我國人民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充分了解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質、目標和規則。可持續發展和每個人的生產、生活都具有密切聯系,所以,應當引導社會各界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明確循環經濟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網絡、新媒體等平臺積極宣傳可持續發展,引導全社會樹立資源永續利用、綠色生產、環境友好、適度消費等理念。促使人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并逐漸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支持。此外,還應當利用學校教育、新聞媒介開展各種生態環境教育,增強我國人民的環保意識,并逐步形成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光榮的理念,促使人們自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七)適時進行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效率。因此,加強制度創新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有限設計社會制度、管理制度、經濟制度等。例如,逐漸加大政府采購中綠色產品的比重;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政策,鼓勵社會大眾積極購買綠色產品;通過政策扶持增強循環經濟的發展效益。依據“開發者保護、污染者收費、破壞者恢復、利用者補償”的發展原則,逐漸完善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運用經濟利益引導消費者與生產者,進而引導市場選擇與競爭。此外,在經濟發展評價中,還要采用綠色經濟核算方法,在重視經濟指標的同時,關注環境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這顯然不利于國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水平提升。因此,我國應當重視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關注環境保護。當然,環境保護也應當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此外,還應當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與優勢,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并以法律形式加強環境保護的實效性。同時,還應當合理運用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控制人口數量,采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而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作者:張潔 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晚清,肖榮輝.論我國環境保護與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11,(1).

[2]薛琴.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3]孫義利,郭艷軍,喬林,王文刃.科學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J].中國環境管理,1997,(6).

[4]董偉,張勇,張令,等.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分析與展望[J].環境科學研究,2010,(6).

[5]趙其國,駱永明,滕應,等.當前國內外環境保護形勢及其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2009,(6).

[6]王凱旋,盛守祥,劉博偉,等.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09,(11).

[7]廖靖.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下環境問題的解決策略探討[J].法治與社會,2010,(3).

[8]江艷.論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J].現代經濟信息,2011,(4).

[9]楊方保,王震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8).

[10]汪宇明.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可持續發展[J].改革與戰略,1996,(2).

[11]宋濤.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J].教學與研究,2005,(11).

[12]袁云峰,張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中國統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