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論文: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完美結合
時間:2022-10-10 03:03:00
導語:經濟管理論文: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完美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維護財產私有制的前提下,通過將資本的租金變為國家的稅收——本質上屬于資本的社會化連續租賃方式,從而實現資本或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操作上,首先股份公司應作為企業的法定存在形式。在此基礎上,以公司股份的市價總值為稅基,按全社會統一的稅率進行征稅。稅率具有客觀性。
關鍵詞:公有制,私有制,資本,效率,公平,壟斷
每個人得到的應該等于他所創造的。在一個公平的社會里,個人利益只能取決于個人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不能憑借壟斷甚至特權而坐享其成。只有這樣,每個人才會認同他人利益,才會體現出真誠與友愛,才會全身心地從事于社會的進步事業。從而使社會體現出和諧,使經濟體現出效率。公平與效率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不應該是某些人紛亂虛妄的主觀情緒。經濟效率也不應該與生產效率相混淆。在合理的制度與操作機制下,公平與效率應該具有量化的客觀標準。
官僚特權所造成的不公平遠過于資本壟斷。這是對金錢利益直接的強占豪取,甚至不需要任何資本轉換過程的掩飾,當然更不以社會財富的創造為前提。不僅如此,特權的存在會引發人們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中國還有個專用名詞叫“掛靠”。出現為謀取或維護特權利益而行賄受賄、損公肥私等丑惡現象。這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無為浪費,更嚴重的惡果是人性的扭曲與社會公德的淪喪。
社會的邊際成本等于社會的邊際收益,絕非資源配置的效率標準。讓某種投資的規模達到追加的單位投入與由此增加的產出相等,則此時的邊際收益率必然為零。那么與其如此,不如將部分資源轉投到邊際收益率更高,更能滿足社會需要的項目上。畢竟資源是有限的,而資本創新的空間卻相對是無限的。就勞動創造而言,資本的邊際收益率越高,說明資源的使用效率越高。
私人對資本的所有權,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資源從低邊際收益率向高邊際收益率流動。當某些人的利益來源,逐漸從資本創新演變為資本壟斷,他們也就逐漸從開明的創新者蛻化為保守的壟斷者。壟斷者掌握了資金,也就掌握了資源。既得的壟斷地位,決定他們的資源投向,更具改良性而非革命性。正因為如此,那些對現存資本具有毀滅作用的高新技術,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大多不能得到及時的實施。
自然資源的無償使用以至環境惡化,市場價格的非確定性以至經濟不定期的膨脹與崩潰,等等諸多無效率現象,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公平的資本私人所有制。
私有制社會的不公平,決不在于私人能夠占有那些純粹是自己勞動創造的,或以此等價交換的他人勞動創造的產品。創造歸創造者所有,天經地義。這是道德與正義的準繩,法律與秩序的基礎。是保證經濟增長乃至社會存續的最基本的原則。個人財產無論多少,無論是消費性的或是生產性的,只要不是用作剝削他人利益的資本,就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遺憾的是,這種設想過于天真了。
經濟史實表明,私人資本的數額差別,自身具有正反饋作用,可以不斷加大這一差別。在私有制社會里,貧富的兩極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見,公有制理念的產生有其歷史的合理性。
其實,共產主義者之所以憎惡私有制而主張公有制,正是因為那些在現有科學水平下社會還無法擴大供給——甚至根本不可能擴大供給的耐久性經濟要素——它們或者是有形的自然資源,或者是無形的技術知識,以及在自然資源與技術知識基礎上,衍生積存的各種生產手段等,卻被某些私人所壟斷,使之成為自己借以不斷剝削社會其他成員的資本。由此而造成社會競爭條件的不平等。
“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利,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利”——《共產黨宣言》
個人主義的辯解是,既然資本與勞動同樣是生產所必不可少的,那么資本必然也要參與其產品的分配——雖然資本家得到了由資本所決定的產品分配份額,但是資本家在取得資本時,已經根據資本的交換價值,支付了相應的代價。意即資本的分配份額恰好等于其交換價值,因此這是一個公平的等價交換過程。
鑒于價值與價格概念的混亂狀況,在此作如下澄清: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是總價與單位價的關系。一定量某種商品的單位價值,就是這種商品的價格;反之,這種商品的價格與數量的乘積,就是此一定量商品的價值。資本的使用價值,是指一項資本在實際運營中,由該項資本的經濟效用所決定的,從而為其所有者帶來的收益的貼現和。就經濟學而言,各種商品的具體效用并不重要,關鍵是它能帶來多大的利益,從而可以相互比較。價格通常特指交換價格,而非使用價格。
必須指出的是,資本的交換價值與其使用價值大多是不相符的。事實上,資本的使用價值常常超過其交換價值,且交換價值較高的資本,其使用價值一般更高——不等價交換由此出現,這正是所謂的剩余價值產生的根源。
當然邊際生產力理論會告訴我們,如果某種要素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那么資本家就會加大這種要素的投入,而減少其它要素的投入。直到各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相等為止。然而實際的生產情況常常是,資本具有整體性,是無法任意分割調節的。資本與勞動亦具有相關的配比,換言之,勞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資本的一部分。另外邊際生產力不代表整體生產力。即使從抽象意義上講,各種資本的邊際生產力相等,也并不必然證明,其各自的整體生產力相等。
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完美結合
實際上,在非合理的制度下,處于協作中的各種資本,其各自的生產力是無法直接衡量比較的,即只能間接地分析判斷。
再生性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幾乎是無限的。風景宜人的海濱,水產豐富的湖泊,生長著名貴植物的園林等。無論以何種可能的價格得到它們,長期看都是物超所值。因為其相同價格的產出,即使能夠貯藏,也終有用盡之日。而得到這些資源,就意味著得到了大自然源源不斷的無償饋贈,可以長久地滿足人們的需要。由于資源當前的產出數量總是有限的,人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模仿復制它,即具有壟斷性。從而使資源的所有者,或者他的子孫,能夠持續地得到一種具有剩余性質的租金收益。
另外象經濟發展形成的各種商用土地,社會普遍認可的各種飲食秘方等。其使用價值同樣可以看成是無限的。而象油田,礦山等許許多多耗竭性自然資源,法律賦予的各種專利權或版權等,其使用價值雖然不是無限的,但也往往大大超過其交換價值。資源的價格之所以是有限的,僅僅因為貨幣的數量是有限的。
擁有了某項財產,便絕對擁有這項財產所帶來的一切。這是一條古老的法則,然而卻是一條錯誤的法則。
人人都是只身來到世上。自然資源與技術知識,是先我們而存在的。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能絕對地屬于某個人或某個種族。對資本先入為主的陳規陋習,是一切不平等,種族仇恨,以至敵國戰亂的根源。個人固然可以進行資本創新,但是任何創新,都是在現有資本基礎上進行的;任何個人智慧,都是前人智慧的升華。因此,資本創新只是資本的一個有限的,一次性的增值過程。超過資本增值部分的,由其剩余使用價值帶來的租金收益,將之無償地據為己有,顯然有失公允!
榨取資本租金的資本家,就如同榨取土地地租的地主,都是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但要注意的是,資本家剝削的對象,并非是屬于工人的勞動,而是屬于包括工人在內的全人類,全社會的資本租金。勞動者只能出租而不能轉讓,即工資是勞動者的使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因此不可能存在價值剩余。
以往將要素及其報酬分為:勞動的工資,資本的利息,土地的租金。這是針對廠商的生產成本而言的。而且這里的資本,確切講應稱為資金,因為利息屬于信貸成本。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同土地一樣,能夠為其所有者帶來租金收益。因此,從社會的經濟協作關系的角度講,要素及其報酬應分為:勞動的工資,創新的利潤,資本的租金。土地也是一種資本。
租金屬于資本的壟斷過程。是資本的使用價值,或使用價值超過其交換價值的剩余部分。資本均具有耐用性,其產出是相對穩定的,因而租金具有持續性的特點。利潤屬于資本的創新過程。是創新者的使用價值。創新一旦停止,利潤也就消失。其產出是相對不穩定的。因而利潤具有暫時性的特點。當然,在合理的激勵機制下,如果創新能夠不斷地進行,利潤也是持續的。
理論上資本都可以出租獲利,因而租金應該是商品生產之前決定的。當所有者親自經營其資本時,可視為自己向自己租賃。如果自營還不如出租的效果好,那是因為被自己的愚蠢的負價格所抵消的緣故。
創新者的利潤不同于管理者的工資。嚴格意義上的管理者,同其他勞動者一樣,都是企業租用的人力資本。因而工資是商品生產之前決定的。而利潤,無論是顯含的或隱含的,都是資本所有者的決策性價格,是扣除其它要素貢獻后的余額。因而是商品生產之后決定的。發明家的技術創新,企業家的經營創新等等,不僅其構思的過程難以預測,更由于無先例可資借鑒,其成果的物化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利潤也是一種風險性價格。
工資源于勞動者的體力與智力,是其勞動創造的價值體現,理應歸勞動者所有。利潤源于創新者的天賦與拼搏,是其資本創新的價值體現,理應歸創新者所有。租金源于資本本身的經濟效用,但從根本上講,則是全社會共有的資源與世代擴展、更新、積累起來的人類智慧的結晶,理應以某種方式回歸社會。
取消私人的資本壟斷,并不需要取消私人對資本的財產所有權。因為只要各種資本之間不存在相對的壟斷租金剩余,則各企業的壟斷程度必然相等。那么實際上壟斷也就消除了。所謂公有制,應該是資本的公有制而非財產的公有制,它只能體現為國家對資本租金的征稅權。
經濟活動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更需要沖破傳統觀念束縛的創見性。這既不能通過數學推演解決,也不能通過投票選舉解決,最終只能落實給具體的人。如果財產的個人所有權不明確,那么經營中的風險與個人價值也就得不到補償與體現,則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就所有制而言,首先在于資本收益權的擁有,因為取得收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資本使用權的擁有也很重要,因為個人的才能與價值,必須有機會使用資本手段,方能得以體現。在非合理的制度下,資本收益與個人價值很難區分。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私有制。私人企業的資本收益,總有一部分要成為國家的賦稅。而國家的賦稅,即使在奴隸制社會,也總有一部分要用于全體國民的利益。這種國家對資本收益的所有權,必然使社會的經濟制度具有公有制的性質。世界上也從來沒有絕對的公有制。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領導比普通工人,顯然擁有更大的資本使用權。而且領導與領導之間,甚至工人與工人之間,其資本使用權也各不相同。這種因資本使用權上的不平等,從而造成的資本收益權上的不平等,必然使社會的經濟制度具有私有制的性質。
經濟公平的標準,在于資本收益權與使用權的嚴格對稱:個人能夠得到但只能得到自身帶來的收益;個人必須承擔但只須承擔自身帶來的損失。經濟公平的偏差,必然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即資源的非生產性應用。
極端的私有制經濟,總是表現為收益權大于使用權。即企業所有者得到的利潤,并非全部是自己的決策價格或風險價格。其中還隱含著資本壟斷帶來的租金收益。歷來的稅收機制,都無法將其全部提取出來。而極端的公有制經濟,總是表現為收益權小于使用權。即企業經營者不但得不到資本壟斷帶來的租金收益,甚至連原本屬于自己的決策價格或風險價格,也被稅收機制取走。而當出現經營虧損時,也由政府承擔,他本人并沒有補償的責任。
可以這樣講,社會主義的失敗,乃是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正確地實現過?;蛘哒f它從極端的私有制走到了極端的公有制。其所謂的計劃經濟,實際上是一種特權經濟,而并非真正的社會主義經濟。
極端的公有制等同于公無制,只能引起混亂與效率低下。既然資本的使用權與使用者的自身利益不相關,他沒有理由為資本的增值而努力。不僅如此,通常他或多或少會利用手中的權利謀取個人利益。于是特權泛濫,犧牲企業以中飽私囊,自然成為極端公有制經濟的常見現象。債轉股更不可能改變低效的國企運營機制,它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另外國企領導的產生是基于政府選擇而非社會選擇,從而使企業特權擴展為政府特權。長期而言,極端公有制經濟的衰退具有必然性。
歷史經驗表明:不管政府出于何種原因,以何種方式對市場進行干預,都能成為個別人撈取私利的憑借,成為特權泛濫的借口。對于關系到國家命脈的個別企業,也許可由政府推薦經營者,但作為一種普遍方式必然行不通,因為推薦者本身也需要推薦。事實上推薦也是一種特權。
福利分配也好,轉移支付也好,以及事業性工資等等,凡是割裂了資本收益權與使用權聯系的任何一種制度,都必然是無效率的。
中國目前的國企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正是因為加強了企業使用權與收益權的聯系。即企業的公有化正在減弱,而私有化正在加強。但這種轉化仍是基于政府的主觀努力,而非制度上的進步,因此難以持久。與其如此,不如進行真正的轉化,比如以政府貸款的方式,給予那些優秀企業家以永久的控股權。而經濟的公有化性質,則應體現為國家對資本租金的征稅權。
什么樣的社會制度,決定什么樣的人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自古至今人類社會任何領域的成功,人的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
那些憑借特權或壟斷,能輕易地獲取金錢利益的人,往往并不擅長——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也不愿意從事風險投資。盡管這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愿意從事社會財富的真實創造,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卻因為沒有資本而無法付諸行動。在一個不公平的社會里,那些出身貧寒的有志青年,即使能夠有所作為,也必須付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價。
艱苦的環境也許會造就一兩個天才,但更多的天才則會因此而埋沒終生。
為什么嚴重的衰退與蕭條過后,總是迎來更加顯著的繁榮。為什么戰敗后的德國與日本,卻能迅速成為經濟巨人??v觀人類歷史,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政權,不也總能經歷一段強勁的增長嗎?官僚的特權,資本的壟斷,以及各種社會惡勢力等,歷來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清除它們的過程,歷來都是艱巨而殘酷的。因為這些既得利益者手中的金錢,往往左右著政治選擇。所謂不破不立,正是這個道理。
私有制下的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貧富兩極分化。這是資本的不等價交換帶來的必然結果。但反過來,貧富兩極分化卻未必能促進經濟發展。東歐轉型國家遭受的經濟挫折,原因就在于其所謂的私有化改革,實際上讓那些邪惡的投機分子,輕易地得到一個快速獲取金錢的契機。但他們獲取的僅僅是金錢,并不代表社會財富的增加。這些人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必然招致國家的衰落!
發展的道路可以多種多樣,但成功的原則卻是相同的。這就是要堅決杜絕任何僅能使個人快速致富,而對社會無益甚至有害的經營活動。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將精力放到專利技術開發等促進社會實質性發展的事業上。
商品能否被壟斷,主要不在于行業的集中程度,也并不存在絕對的行業。如果供給商品的資本容易被模仿復制,那么即使只有一個供給商,也具有競爭性:為了阻止潛在競爭對手的介入,他必須通過規模效益,取得成本與價格優勢。其供給因而擴大,收益率因而下降。事實上集中行業的收益率僅略高于分散行業。反之,如果供給商品的資本無法被模仿復制,那么即使它被眾多的供給商分割所有,其供給數量仍然是有限的,即具有壟斷性。
自然壟斷行業,之所以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并非是因為存在所謂規模效應。包括農業在內,只要技術能夠發揮作用,就必然存在規模效應。正如其名稱所指,壟斷出于自然因素。表象上在于它們的資本:輸變電網,通信線路等不允許被模仿復制。但這種不允許與特權不同,確切講,是不允許在城市中極其有限的商用土地上模仿復制。因為模仿復制的社會收益,要小于被用于模仿復制的商用土地的機會成本??梢娖鋲艛嘈栽从谏逃猛恋刭Y源的有限性。
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完美結合
不應籠統地認為土地的供給是固定的,因為土地與土地并不相同,就象人與人的能力不同一樣。任何兩項資本,只要有任何一點差別,嚴格講就不是同一種資本。凡是一種持續性效用,若其數量不因需求的增加而能相應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固定供給要素,就具有壟斷性。商用土地之所以能構成自然壟斷,原因在于經濟發展只能使其增值,而無法使其貶值。
資本的壟斷程度,是由供給與需求兩方面決定的。資本供給的壟斷程度,不僅在于供給的數量能否變化,還在于此資本的效用,能否被其它資本替代。因為“替代”是一種變相的供給擴大。資本需求的壟斷程度,不僅在于需求的數量能否變化,還在于此資本的構成,能否轉換為其它應用,因為“轉換”是一種變相的需求擴大。替代的可能性越小,或者轉換的可能性越大,則壟斷程度越高。
壟斷的危害,在于壟斷者能無償地占有其租金收入。而絕非是壟斷者減少了商品的供給數量,造成所謂社會福利凈損失。所謂哈伯格三角,是資源的節約而非浪費——至少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產權界限合理而明確的前提下,市場決定的數量應當是最佳的。任何人為的干預,其結果只能是弄巧成拙?,F實世界上,任何不可替代性要素都處于分權競爭狀態,個人根本無法壟斷。真正是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東西,如陽光,空氣和水,甚至是免費滿足供應的。而且從發展的角度看,任何資源的稀缺性,都是可以被科學進步所解決的。即使象大城市的土地,其有限性也是人為的,人們需要這種有限性。而一般性土地,至少目前并不短缺——也許永遠都不會短缺,因為我們可能找到新的可居住星球。只有實行自由價格,人的意志才能得到合理體現。比如公用事業的價格自由,可以調節城市的人口密度,緩解諸如塞車,污染等問題。從而可以保護大城市的價值,并可以促進新興城市的發展。當然其壟斷資本租金必須歸社會所有。自由競爭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公平合理的競爭規則加以約束,這種競爭必然走到自由的反面——壟斷與特權。強調市場的重要性,并非要輕視政府的管理。個人利益未必符合社會利益,當前利益未必符合長遠利益。因此政治選擇,產權界定,對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政治對經濟的控制,應體現為一般性原則與普遍適用的法規,以力求市場自身的完善。即只能規范市場而不能代替市場。政府官員在執行這些原則與法規時,應主要起到監督與提示作用,盡量避免直接干預。否則必然成為腐敗滋生的土壤。人們普遍認為,技術進步可以使人類逐漸擺脫自然資源的束縛。然而事實上,舊的束縛尚未結束,新的束縛又已降臨。資源的稀缺性是永遠存在的,雖然它的內涵會不斷更新。另外許多經過社會安排而形成的自然資源,如城市中的商用土地,其價值取決于經濟景氣而非技術水平。正因為如此,資源的租金收入,總能水漲船高地避免貨幣數量的擴張,在社會總收入中永遠占據著穩定的份額。無論再生性資源還是耗竭性資源,都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們中的大部分,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上,都實行歸國家所有,而由私人租賃使用的制度,但遺憾的是,這一偉大思想實施起來相當困難。就有限的使用價值而言,資源的定期租賃使用,與普通資本的轉讓,在本質上并無不同。資源的租賃價格,或租賃期間的交換價值,即使在競價投標這種方式下進行確定,離資源的使用價值也相差甚遠。資源的租賃期限一般都在幾十年以上,比如一處商廈用地,一處礦藏等。全社會資源這種長期使用價值總額,遠遠超過全社會能夠實際參與競標的資金總額。更何況資源開發的初期投入也很大。租賃的期限越長,需要的出資額越多,而能夠參與競標的人數卻越少。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相差因而越大。即國家得到的年平均租金越少,而租賃者得到的資源價值剩余卻越多。如果人為地縮短租賃的期限,則會嚴重影響資源的生產效率,更是得不償失。相對資源的極端私有化,上述的租賃方式無疑是一大進步。但相對那種將資源細分成許多微小的單位,而且租金的征收為每年甚至每時每刻,并隨市場及時調整的租賃方式,它仍然是一種不等價交換。有形的資源是這樣,無形的專利技術也是這樣。在專利使用期內,它們同樣能無成本地,持續地滿足實際應用需要。由它們形成的特質商品的供給數量,同樣是可以控制的,即具有壟斷性。從工業革命以后的歷史經驗來看,一項專利技術所產生的租金價值流量,往往并不比一項資源所產生的租金價值流量小。從而專利技術的購買者,能夠得到更多的價值剩余。歷史已經證明,對人類的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發明,其發明者得到的補償卻常常微不足道——除非發明者能夠親自經營。應該得到補償的,還有那些失敗的發明者,要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創新之路歷來都是嘗試者眾而成功者寡,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如果社會能將部分資本租金,用于發明的風險補償與平衡,將能極大地促進社會進步。資本的不可分割性,是剩余價值產生的重要原因。有人會認為,股份制能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現實中沒有那個國家的法律,允許其國民先通過公眾募股設立公司,然后再開始創業。那勢必要造成經濟混亂。而當公司被允許公開上市交易時,公眾就必須為那些創業者奉獻一份創業利潤——正是大眾的高度競爭性購買行為,使他們的資本價值剩余,能以隱含的方式得到提前兌現。資本的股份制,只能使資本的所有權體現得更加充分,而不可能因此改變所有制的性質。一項資本的租金流量越大,使用年限越長,越難以模仿復制,則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越大,進而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差值也越大,即剩余價值率越高。因此在相同的經濟環境下,對于同等經營能力的人,誰擁有的貨幣數量越多,誰就能得到剩余價值率越高的資本。在競爭中就處于越有利的地位。所謂錢賺錢容易就是這個道理。那么為什么,象成套生產設備等大型資本,還會有人生產呢?原因在于這些大型資本,具有相對更低的制造成本。換言之,制造者在兌現廉價購買的自然資源與制造技術等的剩余使用價值。通過供求力量在市場中的對比抗衡,每個大資本所有者,都在無償地分享資源與技術森林中的果實。所不同的,只是份額多少而已。資金優勢可以不斷轉化成資源與技術優勢。當資本的不等價交換過程,以企業組織形式,長期地循環進行時,這幾乎就是另一種再生性資源。大企業的所有者因而可以不同程度地將企業出租,即聘用經理經營管理,自己則可以坐收資本租金。這種競爭條件的不平等,必然不斷加大收入差別。于是越是富有的人就更加富有;相比之下越是貧困的人就更加貧困。社會因而呈現出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雖然技術與生產在不斷發展,大眾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生活成本,特別是固定生活成本,如公用設施費用也在不斷提高。這就意味著相關資本的使用價值也在不斷提高。所以競爭條件的不平等,不會因此而改變。當然住房等耐用消費品,也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因此也能產生一定的價值剩余。買房一般比租房合適,就是這個道理。但由于購買者較多,因而對收入的影響十分有限。同投資品一樣,消費品也有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分。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消費的唯一目的,應該是提高自己的獲利能力。主觀感受僅僅是中間過程。消費可看成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投資。其中一部分用以維持原有的工作能力,就如同彌補產業資本折舊的維護費用。另一部分則如同產業資本的凈投資,用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及知識水平,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企業家經營著企業,職工則經營著自己。同投資一樣,消費的邊際收入率越高,證明消費的效率越高。現實生活中,非經濟行為的盲目消費,如同盲目投資一樣普遍。這首先是源于人類的非理性,如吸毒、酗酒等不良嗜好。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私有制經濟結構中,競爭程度或壟斷程度的不均衡。如果是在公平的競爭條件下,即沒有客觀優勢為盲目消費與投資的人提供無償資助,那么這些人必然是入不敷出,將很快趨于消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消費在短期內的高效率,并不等于在長期內的高效率。自從私有財產出現,人類社會的收入結構就一直強烈地起伏波動,即逐漸加速的貧富兩極分化,然后又快速收縮趨同。在私有制社會里,貧富的兩極分化過程,可以是財富的創造過程。而貧富的收縮趨同過程,卻總是財富的破壞過程。當然,舊的兩極分化格局不被打破,新一輪的兩極分化過程就無法展開。在民主政體建立以前,貧富的收縮趨同,通常是由暴力完成的。就像中國封建社會里的改朝換代。它對社會人力物力的摧殘無疑是巨大的。而在當今工業化社會里,由于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已經得到保障,貧富的收縮趨同,則是由商業周期中的衰退與蕭條完成的——其破壞力同樣不可小視。經濟發展要求社會的收入結構與產業結構經常保持一致。因此當二者的背離達到一定程度后,衰退或蕭條的發生是必然的。消除貧富的兩極分化,并不意味著每個人的收入保持不變,甚至平均化。每個人的收入應該與其實際能力保持一致。由于人的能力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因而宏觀上的收入結構就可以是相對穩定的。此時對于具體的人,即使在一夜間由富翁變為乞丐,或者由乞丐變為富翁,都是正常的,并不會造成社會財富的破壞。因為這不過是一種財富的轉移,地位的互換,并不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西方經濟學家總以為,可以在技術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探索經濟均衡,殊不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要素及其組合的任何改變都是技術性的。對于促進經濟發展,通過提高要素的技術水平,與通過改進要素的組合水平,并無本質區別。凡有利于生產力提高的改變就是技術進步,否則就是技術倒退。而技術水平不變,必須是以往的經濟過程完全按比例變化。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無論是投入的要素,還是產出的物品,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即使是石油,大米等原材料,雖然其本身的物理屬性相對是穩定的,但它們的生產方法與實際用途也在不斷變化。當然改變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私人資本的租金收益,還能造成價格體系的非確定性。資本的壟斷性越強,對價格體系的破壞越大。從而破壞了經濟均衡,使市場對資源的合理配置無法實現。資本的交換價值與其使用價值是高度相關的。雖然它們的差額隨其價值量的增加而增加。商品都是先定價而后成交。因此確切講,資本的交換價值是與其預期的使用價值高度相關的。由于越是遙遠的環境變化,以至資本收益,越具有不確定性,因而資本的使用年限越長,其價格越具有不確定性?,F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商業周期中,越是耐久的機器設備與消費品,其價格的波動幅度越大。房地產市場,貨幣市場等的起伏不定也基于同樣原因。而企業的使用年限更是難以估量——它們往往同時壟斷著自然資源與專利技術!因而其股票價格在買方資金允許的范圍內幾乎是任意的。雖然專有技術與自身能力等,也具有很強的壟斷性,但由于無法轉讓,因而沒有不確定問題。資本價格的不確定性,與由于經營業務的不斷更改,或外界條件的變化無常,從而造成的資本價格的不穩定性,以及由于采用某種競爭策略,使價格與產量暫時性地偏離收益最大化目標值,即人為擾動所造成的資本價格的不穩定性,均有本質區別。資本價格的不穩定性,源于使用價值變化的不穩定。這種變化的原因或者是客觀的或者是人為的。而資本價格的不確定性,源于其價值預期的不確定。用某種市場利率,對資本的預期使用價值進行貼現,以計算其現值的思想,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預測的關鍵在于預測本身,而不在于如何將預測結果貼現。任何理性的預測,都只能以現在事實為根據。如果現在預測的未來收益,已經考慮到貨幣的擴張,經過利率調整,那么再將其貼現,就是一種無為的重復。如果沒有經過利率調整,那么這實際上隱含著資本的預期收益以此種利率的速度貶值。即使用資本的機會成本對投資進行比較也是錯誤的。因為每個人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如果投資者是同一人,那么直接比較即可,并不需要通過機會成本。無論是經濟周期的形成,還是股票市場等的暴漲暴跌,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資本價格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人的主觀想象對其投資行為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大家相互影響促進而形成風潮,投機者們因此得到一個廣闊的博彩空間。但對社會經濟而言,類似這種氣泡吹得越大,則一旦破裂所造成的損失也越大。這已被歷史經驗所證明。資本價格的變化,必然要引起社會收入結構的變動,從而引起人們的消費結構,以至投資結構的變化,進而引起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當資本價格的崩潰突然來臨時,產業結構卻無法及時恢復,因而造成普遍的供求失衡,導致社會經濟的衰退。經濟周期是資本主義運行的基本模式。在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生產更加復雜化、專業化的今天,新技術的實施需要更多資金,更多相關技術的支持。從而加深了那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的壟斷程度——知識資本壟斷。其租金收益更加遙遠,而創業之路卻更加艱難。資本價格的不確定性也因此更加顯著。企業購并浪潮此伏彼起,國際游資更是無孔不入。隨著資本更新速度的相對減緩,市場因而表現為經常性的有效需求不足。這就是發達國家生產率增長的長期趨勢不斷下降的根本原因。美國經濟近年的繁榮表現,只是信息產業出現的重大技術突破造成的,而經濟制度本身并沒有什么重大突破,因為這種繁榮不是社會性的,相反其貧富分化仍在加劇。所謂知識經濟時代,不過是資本的知識價值含量比以往顯著提高了而已。但這也只是因為環境價值未能得到有效體現的緣故。需要指出的是,知識不等于真理。對社會起推動作用的主要是新知識——如果舊知識能夠滿足需要,也就不需要新知識了。雖然說舊知識是新知識產生的土壤。但經驗告訴我們,新知識產生的困難,恰恰在于沖破舊知識的壟斷,在于改變舊知識形成的思維定式。如果資本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全部實行租賃使用,而不發生所有權轉讓,那么也就不存在對未來使用價值的預期。在此前提下,參與現在交易的,只有各種資本的現在使用價值。因而資本的交換價值必然與其使用價值相符,即沒有剩余。價格體系因而是確定的,市場因而是均衡的。由于資本的創新速度不可能是勻速的,經濟的外界條件也許會突然發生變化,價格必然要做相應調整。因此均衡只能是動態的。除自身這種天賦資本外,一切資本必須歸全社會所有,個人只能租賃使用。并且為了經營的連續性,只許轉租而不許退租。即使是資本的創新部分,創新者也必須隨時將其按市場價格轉讓給社會,同時再由包括其本人在內的個人租賃使用。資本經營是有風險的,承租者必須按資本的市場價格繳納全額押金。從而創新者與承租者之間,實際上可以直接進行資本的出讓與承租。資本的承租或轉租價格就是由這種市場決定的。而社會對資本的所有權,只需體現為政府對資本租金的征稅權。顯然當創新者與承租者是同一個人時,他只需對資本進行合理的標價,然后按此標價納稅即可。標價過高會加重其稅收成本;標價過低會被他人廉價買走。資本種數繁雜,剩余比例相差懸殊,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在不斷變化。要想隨時隨地分別為每種資本確定準確的稅額,難以想象。但是當許多資本——無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也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文的,聚合成一個企業,卻可以作為一項資本處理。在不含有未來收益的情況下,各企業的轉讓價格,即股價總值,與各自即期租金總值之間,必然存在某一相同比率。這一比率就是資本稅率。如果資本是純資源性的,那么無論資本稅率多少,通過調整資源的轉讓價格,總可以使納稅額等于租金總值而達到均衡。但在通常情況下,資本是企業的產品,其市場價格是由生產時的工資,利潤,租金構成的,并且即期內三者間存在著確定的比率。而資本的生產與應用是連續進行的,因此在交易進行的那一瞬間,資本價格與其即期租金之間,必然存在確定的比率。即資本稅率是確定的。當然它同時也在隨工資、利潤、租金的調整而漸漸調整。對于適當的資本稅率,如果公司資本的即期租金總值與其股價總值之比,小于該資本稅率,那么納稅額必然大于租金總值,公司的利潤必然蒙受損失。因而公司股票的賣出量將少于買入量,其股價將會下降;反之公司將得到額外的租金收益,其股價將會上漲。最終使納稅額與租金總值趨于一致。改變資本稅率,應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提高資本稅率,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因而投資減少,且現有資本逐漸退出社會經濟運行。直到出現新的均衡。降低資本稅率則相反,經濟會逐漸擴張。如果現有資本全部進入社會經濟運行后,即期租金總值仍然大于即期納稅額。即出現經常性價值剩余。則價格體系將進入不確定狀態,經濟周期就會出現。只有適當的資本稅率,才會使經濟達到均衡。當然,均衡的資本稅率是暫時的,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操作方面,股份公司應作為大企業唯一的法定存在形式。這既能增強資本的流動性又便于計量。尤為重要的是,它能使資本稅機制消除大額資本壟斷性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在硬件方面,計算機互聯網絡為資本稅機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使交換價值向使用價值的及時回歸成為可能,并使之具有了足夠低的運行成本。盡管有時資本會由于外界原因而增值,但幸運的是,沒有一項資本的增值會是無限的。否則社會也就不存在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適當的資本稅率制約下,這種增值或貶值,能在資本價格的變動中,通過資本稅額的變動,得到最大限度的緩解,并且是正負雙向對等的。因此無論增值或貶值,都只能視為承租者的風險價格。而且通過股份制下的分散投資,可以消除這種風險。資本稅機制下的股票價格,是由公司的凈資產決定的。賦稅的實際金額隨股價的變化而變化,是股價與總股本及稅率的乘積對時間的積分。資本稅針對一切資本剩余,因而不會抑制或扭曲經濟的投入與產出。相反它能極大地提高經濟效率。無論你能對哪個企業進行實質性改進,都將以合理的價格得到其財產所有權。因為此時的資本價格,嚴格受制于資本稅率,原所有者無法趁機抬高。人們要實現自己的抱負,也可以利用現有的企業而不必另外建造。從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復浪費。此時即使每個行業都是獨家經營,也會具有足夠的競爭性,各企業必須根據最理想的規模,依照最先進的技術,及時進行優化組合。資本稅機制下的個人資本,在本質上只具有財產性質。它為所有者提供的,僅僅是資本創新的機會。對其收入的影響,盈利與虧損在客觀上具有同等的作用。個人因此不可能憑借手中的資本來剝削他人。從而實現了競爭條件的社會平等與公平分配。此時個人要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價值,就必須創造社會所需要的價值進行等價交換,別無其它捷徑可以選擇。象糧食,石油等重要商品,有時會發生嚴重短缺。若商家趁機囤積,則會加劇其供求失衡,從而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通過行政手段解決,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而在資本稅機制下,其價格的上漲,必然導致囤積者的資本價格的上漲,從而使其因賦稅成本的持續加重而無法繼續囤積。在資本稅機制下,只要公益事業的目標是明確的,同樣可以在市場中實現。由于象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其貨幣收入都程度不同地少于其貨幣支出,因此其資本價格必然是負值,從而其資本稅額也是負值。這意味著政府要給予補貼。但重要的是,這種補貼的數額是由市場決定的,因而是經濟合理的。如果項目負責人能減少投入而達到標準,其資本價格也會上升,即負值減少。增值部分同樣是歸其個人所有的創新利潤。當然對于負資本稅經營,政府要收取適當的風險抵押金。由于私有制社會不能有效實施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從而導致普遍的無償使用。我們正在領受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威脅。某些人茍且的安逸生活,是以犧牲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為代價的。人的利益總是處在社會的相互競爭中,因此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梢哉f任何人的任何行為,至少在短期內不可能對所有人只具有正面影響。但就稍長期而言,如果我們可以先暫時地損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但同時卻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社會的總體利益,從而使原先受損害的人,最終得到超額的補償。我相信任何一位思維正常的人,都會認同這種選擇。它遠比什麼帕雷托效率要現實和完美的多。信息不對稱與壟斷無關,因為信息是人創造或發現的。有資本創新,就必然有信息不對稱。完全信息的假設則更是荒謬。資本創新的空間是無限的,因而信息是無窮無盡的。消除私人的資本壟斷,更不能靠所謂的完全競爭。因為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看,完全競爭無疑就是惡性競爭。它違背了經濟規模化集約發展的普遍規律,將會導致嚴重的重復浪費,更不利于專業化知識與技能的發展,因此是極端無效率的。而資本稅機制下的競爭,則集中在資本的使用權上,并且是人與人之間的公平競爭。從而避免物與物之間的對抗性消耗,同時也規范了人們的經濟行為。過剩經濟是一種謬誤。某些產品的過剩,并不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的過剩,而僅僅表示這些過剩產品的生產力,沒有生產那些更應該生產的、但過去生產不了的產品。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頻繁,更不用說對來自外太空威脅的無知了,需要我們全力以赴的事情實在太多,找不出任何理由容忍我們去奢侈浪費。消費永遠都需要克制而不是刺激,勤儉永遠是美德!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