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論文

時間:2022-07-22 09:57:00

導語: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論文

【關鍵字】經營者業績評價;評價指標;噪音

【摘要】經營者業績評價是現代公司制企業中一項重要的管理會計活動,是企業對經營者激勵和約束機制中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內容。本文從我國企業的客觀狀況出發,對經營者業績評價系統中最為關鍵的要素——評價指標的選擇做出探討,得出應采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如何構建綜合指標體系進行了闡述。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企業中的建立,經營者業績評價日益成為企業管理中一項重要的管理會計活動。經營者業績評價是企業對經營者進行激勵和約束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內容,有效的業績評價將有助于協調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然而在整個業績評價系統中最為關鍵的構成要素則是評價指標,指標選擇的是否合適將直接關系到評價系統的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經營者進行的激勵和約束是否有效。業績評價的備選指標可以說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國家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也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階段,因此本文擬就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的現實選擇做出探討。

一、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的質量要求

我們在選擇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前,首先要明確什么樣的指標才是合適的,即合格的業績評價指標應具備怎樣的質量要求。通常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的作用包括兩方面,其一是作為企業經營目標的具體化,為經營者的決策優化提供標桿;其二是反映經營者的努力對于企業目標實現的貢獻并據以決定獎懲,以溝通經營者利益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激發經營者為企業目標而努力的積極性。要發揮這樣的作用,選擇的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必須具備以下的質量要求:

1、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要反映企業戰略關注點。當今,我國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使得企業僅靠原本簡單的推斷式的管理難以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必須在對新的環境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做出新的響應,因此推行戰略管理是我國企業的一種必然選擇。在戰略管理中,作為企業的經營者首先需要確立企業的長期目標,在綜合分析所有內外部相關因素的基礎上,制定達到目標的戰略,并且執行和控制整個戰略的實施過程。經營者在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企業對于經營者的業績評價理應與戰略管理緊密結合,作為經營者業績評價重要要素的評價指標理應反映企業戰略關注點,這樣才能將滿足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企業戰略傳達給經營者,并且使經營者和利益相關者以戰略目標的實現來獲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要能客觀公正地反映經營者業績。業績評價指標是否客觀公正地反映經營者業績問題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業績評價指標是否存在“噪音”問題,如果指標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業績,則稱這些指標存在“噪音”。一般情況下,指標的噪音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上的不對稱,評價指標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經營者主觀操縱,不能如實反映經營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經營成果往往受企業內外因素影響,評價指標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會受到一些經營者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如實反映經營者的努力對于企業目標實現的貢獻。這兩方面的噪音來源存在著此消彼長的趨勢,如選擇經營者可控能力強的指標,相應克服了第二種“噪音”,但與此同時被經營者操縱的可能性會增大,即第一種“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絕對消除指標的噪音是很難做到的,現實的選擇應是根據經營者對企業的控制程度、經營者的風險嗜好,考慮企業內外環境約束的力度來權衡盡可能地消除噪音、優化指標系統。

3、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評價指標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當指標能被執行者恰當地解釋時才是有用的,難以理解的指標會導致錯誤的評價結論。另一方面要求指標項目有關數據的收集以及指標體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過于詳細則會導致繁瑣等。可操作性應是選擇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時必須考慮的一項重要因素,離開了可操作性,再科學、合理、系統、全面的業績評價指標也是枉然。

二、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是選擇單一指標還是綜合指標

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可以采用單一指標,由于經營者具有較大的經營管理權,對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可控程度較高,其責任往往是企業的整體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綜合性的關鍵的單一指標來衡量經營者業績,如利潤、股價、經濟增加值等指標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采用單一指標作為評價經營者業績評價的指標優點在于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無論何種指標本身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這使得采用單一指標的缺點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標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溝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標間的相互補充作用。因此,采用單一評價指標對于應用環境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它需要企業所處的外部市場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業內部對經營者的約束也較為有效。而從我國企業的客觀狀況來看,企業并不適宜采用單一指標來評價經營者業績。

首先從股價這一市場指標來看,股價作為業績評價指標所具有的一切優勢都是以資本市場的有效為前提的,因為只有資本市場有效,一個企業的股價才能基本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而在我國,資本市場仍是一個弱效市場,股票市場上投機炒作風盛,股票價格往往會受到很多企業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與企業實際經營業績的關系甚弱,因此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經營者業績和引導經營者行為,即加大了由經營者不可控所帶來的“噪音”。

其次從利潤這一會計指標來看,它作為單一業績評價指標必須建立在企業外部市場完善和內部約束有力的基礎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才能使企業的利潤指標能夠真正反映經營者的業績,這時以企業的經營成果來衡量經營者的業績才是客觀公正的;(2)只有企業內部約束有力,才能相對降低經營者人為操縱利潤指標的影響,減少由于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指標“噪音”。而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產品市場的競爭并不完備,企業內部約束機制以及外部審計在保證利潤指標客觀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因而采用利潤這一單一指標對經營者進行評價易導致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加大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指標“噪音”。

最后從近些年來得到普遍重視的經濟增加值即EVA指標來看,它是以企業市場價值的增值為衡量標準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EVAt=Pt-KAt-1,其中Pt是經過調整后的凈利潤,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資本總額,K為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引進財務經濟學所開發出來的資產定價模型,K的計算公式又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為公司負債總額的市場價值,EM為公司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KD為負債的稅前成本,T為公司的邊際稅率,KE為所有者權益的成本。盡管EVA指標綜合了會計指標和市場指標的一些優點,但它的計算依賴于對公司所有者權益市場價值及其權益成本的計算,而在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者的價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級市場原始股和二級市場流通股的回報要求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難于計算真正的權益資本成本及其市場價值,此外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據其市場價值計算出來的EVA指標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從我國企業目前所處的實際環境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筆者認為無論采用何種單一指標均不能滿足經營者業績評價的要求,相反,采用綜合指標即通過一系列指標的組合采用,利用指標間的相互影響來減弱指標“噪音”應是我國企業的現實選擇。

三、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指標體系是一種突破了單一財務指標、采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多元化指標體系,近年來引進的平衡計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這樣一種系統考慮業績驅動因素、多維度平衡評價的業績評價系統。筆者以為我國企業在構建經營者業績評價綜合指標體系時應積極借鑒平衡計分卡法,關鍵解決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和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間相互配合的問題。

1、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

在采用多個財務指標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企業往往會選擇某個指標作為核心指標,其它財務指標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財務指標有凈收益類指標和股價類指標兩種。不同的企業,其戰略目標、對風險的規避程度、成長發展的階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做出自己的決策。為了使得差異比較明顯且易理解筆者在下文中只是將企業簡單地劃分為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按企業的生命周期對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問題進行討論。

(1)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反映企業凈收益的指標通常屬于會計指標,采用會計指標的缺陷是帶來企業經營者對短期凈利潤的過分關注,使得經營者更傾向于進行對企業短期凈利潤有直接影響的活動,不喜歡采取對企業發展有長期影響的活動,如研究開發活動、廣告及資本性支出等,因為這些活動都會減少當期凈收益,但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卻是有利的。而這些對企業有長期影響的活動常常能夠從市場指標——股價中得到體現。對于高新技術產業來講,其最大的特點便是高成長性及大量的研究開發費用的支出,若采用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勢必會造成對經營者業績評價的不公正性、不準確性,相反應選擇股價類市場指標為核心的財務指標。而對于傳統產業來講,若采用股價作為核心指標,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經營者不可控而帶來的“噪音”外還可能產生新的道德風險,如操縱股價或經營者選擇風險過高的經營活動,以期獲得個人的高收益,結果極有可能損害股東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傳統產業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宜采用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

(2)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分為創業、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大階段,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其盈利能力、股價水平、對現金的需求及產生現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別。其中創業階段和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筆者只想對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進行分析。對于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來說,企業經營者對于長短期目標的選擇及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定位都非常關鍵。如果經營者的決策視野過于狹窄,選擇的經營活動過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規避風險較高的項目,都將影響企業的成長速度,而且企業在成長階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諸如研究開發、擴大生產能力及市場占有率等各種形式的資本性支出,企業價值的增長在短期內不能從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中得到反映,因此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對經營者進行評價時應選擇股價類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對于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而言,經營活動相對穩定,戰略目標及競爭優勢已呈現出來,在行業中的地位也基本確定,這時凈收益類指標的優勢可以得到體現,并且成熟階段企業的股價與經營者的努力程度間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弱,因此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對經營者業績評價適合將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

因此,處于成熟階段的傳統企業,應選擇凈收益類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處于發展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則應采用股價類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但處于發展階段的傳統企業或者處于成熟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若按上述原則進行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便會出現一定的矛盾,筆者以為應采用生命周期優先考慮原則,前者宜采用股價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后者宜采用凈收益類指標為核心財務指標。

2、非財務指標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國企業在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仍然普遍以財務指標作為主要手段,財務指標所具有的種種局限性導致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而輕視過程,只重視短期而輕視長期業績評價,只重視過去財務成果而輕視未來價值創造。長期受到這種業績評價指標指導的企業經營者易產生短視行為,這對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形成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非財務指標的配合。企業在選擇非財務指標時,應從平衡計分卡系統的客戶、內部經營過程以及學習和增長三個非財務層面中尋找真正對實現企業戰略與實現企業最終財務成果起到關鍵作用的、能為經營者所控制的非財務指標,并且使這些指標盡可能量化,因為指標只有可計量,才能保證評價標準、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的客觀性。不同類型的企業、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同樣應對非財務指標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選擇。比如:高新技術產業以及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對經營者業績評價時應較多地將內部經營過程層面中的創新指標作為核心非財務指標,而傳統企業或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則應根據自身情況從其他層面中或內部經營過程層面的生產經營和售后服務兩過程中選取需要的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配合使用。

參考文獻:

[1]李蘋莉:《經營者業績評價——利益相關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3]呂鵬:《平衡計分卡與我國企業業績評價方法的改進》,《經濟管理》,2002.13.

[4]潘秀麗:《業績衡量標準與管理人員報酬契約》,《會計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