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經濟思想轉折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7:35:00
導語:我國古代經濟思想轉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言
一、從司馬遷到班固
第一、人類的本能與經濟自由
第二、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
第三、西漢社會的生產行業
第四、《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人物
第五、《貨殖列傳》中的商業理論
第六、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情形
第七、司馬遷對「富裕」的評價
三、班固的思想
第一、班固思想的歷史背景
第二、班固評司馬遷
第三、班固論西漢社會
第四、班固提出「四民」的說法
第五、司馬遷與班固對西漢富人之褒貶
第六、《漢書》寫經濟專注農業摒棄工商
四、思想轉折的后遺癥
第一、農本思想之積淀
第二、社會階層的分化及「士」對讀書的獨占
第三、道統的觀念
第四、文起八代之衰?
第五、明、清二代的官吏分家及吏治敗壞
后語
前言
四十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司馬遷的自由經濟思想》,(《社經》第四期,香港新亞書院經濟系出版,1962)在那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司馬遷的開放、樂觀、自由的經濟思想,與英國學者亞丹.斯密(AdamSmith,1723-1790)(注1)的自由經濟思想非常相似。當時我就想,如果中國的經濟思想,能夠順著司馬遷思想的勢頭繼續發展下來,中國早在二千年前走上資本主義(注2)的道路,又何必在二千年后,再受西洋鬼子加東洋鬼子的氣﹗
但是事實上,我們到今天,仍然沒有走上真真正正的資本主義社會,三農問題仍然絆著我們的腳,在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時候,能否事事順遂,尚是未知之數。
經濟思想,對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導及影響力量。中國經濟發展,在西漢時期,未能趁著良好的機遇,走上資本主義,就是因為中國經濟思想在西漢受到政治及學術壓力,使經濟思想的勢頭,由開放、自然、自由的方向,轉折而入于封閉、保守的方向。西漢之后,經濟思想,地位愈低、層次愈賤,歷代名士大儒不談經濟,恥談經濟。談經濟者,亦僅在技術層面、功利層面、實用層面,而絕少在學術、思想、理論層面談經濟。因此,中國經濟發展,自漢朝到清朝,陷于停頓狀態。在某些工藝技術方面,尚有因秘方失傳或不得善傳而退步者。這完全是經濟思想保守、退步所致。
一、從司馬遷到班固
本文的題目,是《從司馬遷到班固》,并不是將中國經濟思想轉折、退步的責任,諉過于班固。完全沒有這種意思﹗只不過因為《史記》和《漢書》中,司馬遷和班固面對著相同的事物,所作的描寫與評價有了顯著的不同。令我們對這一百多年間的思想轉變,看得非常清楚。
司馬遷生于漢朝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卒于漢武帝末年(公元前87)(?)。其著述年代約為公元前130年至87年。班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卒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其著述年代約為公元54年至80年。二人年代之差距約為150年,但思想之轉折已極明顯。本文即用這種方式,將二人對相同事物的見解分別列出,可以看出在這一百多年之間,中國社會經濟思想,尤其是讀書人的心態已有顯著轉變。
二、《史記.貨殖列傳》與司馬遷的經濟思想
司馬遷主要著作為《史記》,而表露司馬遷的經濟思想的篇章,為《史記.貨殖列傳》。茲將《貨殖列傳》中可表現其經濟思想的片斷,簡摘如下:
第一、人類的本能及經濟自由
司馬遷說:人類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求利致富之本能,另一種是享樂的欲望。所謂求利致富的本能或自利心,乃是為追求個人財富之積累,或經濟情況改善的一種本能。為了此種目的,人們可以勞筋骨、忍嗜欲、冒風險,為求財利而赴湯蹈火。而所謂享樂的欲望或稱為奢侈的本能,是人類求精神的或肉體的欲望滿足,如權勢的夸耀,口腹之欲及耳目之欲的滿足,以及一切增加個人安逸快樂的需要。為達到此種目的,人們可以不惜個人財富的犧牲,貧者盡其所有,富者揮霍無度。第一本能是一切為了財富,第二本能是要犧牲財富換取一切。兩者相反相成,構成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自然生態。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說: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
又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又說:
人之趨利,若水之就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這就說明:人類有求利致富的本能,這種本能,不須學習,人人都有,生而俱有。除此之外,司馬遷又留意到,人類還有一種本能,就是享樂的欲望。《貨殖列傳》說: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神農以前,沒有典籍可稽,所以當時的人民經濟生活情況如何,不得而知。至于虞夏以后,有了尚書詩經等文獻,其時人民經濟生活之情況,可以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中知道。司馬遷根據這些記載來觀察,于是發現了以下各點:
一、人類有享樂的本能;
二、這種本能,如果沒有外在條件限制,它將盡情發揮;
三、這種本能,不可能以人為的力量加以改變或阻止。亦不能「涂民耳目」,使人絕欲窒性。
第二、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
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原于人類的兩種本能,是人類兩種本能之發揮、交織而成。人類求利致富本能的充份發揮,使個人積聚財富;又受享樂欲望的趨使,而作財富的開支。因此,政府經濟政策,也應該順應自然,使人類能夠發揮上述兩種本能,則社會才能富裕、和諧。司馬遷提出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謂: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與之爭。
政府經濟政策的最善者,是順其自然,對人民的經濟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說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罰規限人民,最差的方法是與民爭利。
在西漢,最好的時期,根據司馬遷的理論,是惠帝、高后時期,時間由公元前194年至180年。《史記.呂太后本紀》: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民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這是「善者因之」的最高境界。
文帝時期,連番下詔,勸民歸農,這在司馬遷來說是「教誨之」;也即是第三等作法。文帝雖在歷史上稱為好皇帝,但用「教誨」的方法,影響并干預人民的經濟行為,并非好事。
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賣及均衡、平準政策,在司馬遷來說,這是與民爭利的下策。
第三、西漢社會的生產行業
《史記.貨殖列傳》描寫西漢社會的經濟活動,大別可以分為四個行業,即農、虞、工、商。司馬遷說: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
又有一段說: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就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以上兩段,非常明顯、強烈地,顯示出司馬遷對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的洞察力,而且又顯示出他的非常明顯有力的見解。即是:社會生產行業的多元化,及彼此的依賴性。農、虞、工、商,為社會生產行業的四個主要部門,單獨來說,各有其功能,綜合而言,彼此依賴,不可偏廢。并且強調:以上四者,為人民衣食(即指整個生活面)之原。又說: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不論是國家,或是家庭,貧富的關鍵均在此。
第四、《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人物
《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所列舉的人物,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有范蠡等七人;屬于西漢的有蜀卓氏等九人。茲列表如下: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
人名
行業
簡介
范蠡
商業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人稱陶朱公
子貢
商業
所至與國君分庭抗禮,使孔子揚名天下。
白圭
商業
樂觀時變,天下言治生皆袓白圭。
猗頓
工業
以鹽業致富
郭縱
工業
邯鄲郭縱、冶鐵成業,與王者埒富。
烏氏
畜牧
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以比封君。
巴寡婦清
礦業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禮抗萬乘,名顯天下。
至于西漢的人物,則可見下表:
人名
行業
簡介
蜀卓氏
工業
其先趙人,冶鐵致富。秦破趙,遷至臨邛。即鐵山鼓鑄,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于人君。
程鄭
工業
山東遷虜,冶鑄,富埒卓氏。
宛孔氏
工業、商業
梁人,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因通商賈之利,家致富數千金。
曹邴氏
工業、商業
先以冶鐵起,富至巨萬。其后貰貸行賈遍郡國。
刁間
商業
逐漁鹽商賈之利,連車騎,交守相,起富數千萬。
師史
商業
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致七千萬。
宣曲任氏
商業
糧食囤積販賣,豪杰金玉盡歸任氏。
橋姚
牧畜
塞外致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
無鹽氏
子錢家
景帝時,吳楚七國反。出征將領貸子錢,諸子錢家莫敢貸,唯無鹽氏貸出,三月吳楚平,無鹽氏息什倍。富埒關中。
除以上列舉富豪人物之外,司馬遷又說:
關中富商大賈,大扺盡諸田。田嗇、田蘭。韋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萬。
又說:
此其章章尤異者也。……若至力農畜,工虞商賈,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
在《史記.貨殖列傳》所描述的西漢社會,不但有富可敵國的大富豪,而且有傾郡、傾縣、傾鄉里的大大小小的富豪,可以看出西漢社會,是一個經濟蓬勃,百業興隆的農、工、商業社會。
第五、《貨殖列傳》中的商業理論
在《貨殖列傳》中,有許多商業理論,這些商業理論中,有一些是由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理論,有些則是由司馬遷說出,并沒有注明出處的。茲摘要列舉如下。
一個人,想求財致富,應該怎樣做?司馬遷說:
是以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
司馬遷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資本,就只有靠出賣勞力賺錢,如果有少數本錢,則要靠智能,再如果本錢多了,則要觀察貨物生產及供應的周期,而且要把握住這個周期,買入或賣出,就可以賺錢。
關于貨物供應的周期,《貨殖列傳》曾經引用計然及白圭的說法。茲引錄如下。首先是計然的說法: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
根據中國古代的歷法,是用干支紀年。譬如:甲、乙是木年;壬、癸是水年;庚、辛是金年;丙、丁是火年。計然的觀察心得,是:金年可能豐收,水年可能有災荒,木年或發生饑饉,火年或有旱災。年成的好壞,會影響糧食的供應。
計然又說:
六歲穰,六歲旱。十二年一大饑。
這是中國農業社會中,糧食供應的周期。
除了前引計然的說法之外,司馬遷又引錄白圭的說法。白圭是戰國初年(約公元前400年)的人,較計然遲了大約100年。《貨殖列傳》說:
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
太陰,是一個星宿的名稱,白圭是由觀察太陰星的位置,而推測農業的豐、歉,也即是糧食供應的多寡。
由推測糧食供應的多寡,推測到糧食價格的升降。又由價格的高低,預測到價格的變動。因為西漢時人,皆相信價格高到極點,就會下跌,價格低到極點,就會反彈。所謂:
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
又說: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所以,一個成功的商人,是要準確地預知商品價格「賤反貴、貴反賤」的關鍵時刻。這是一種非常敏感地預測。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種工夫叫做「億」。論語孔子說:「賜(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子貢可以發財,全靠他有準確預知物價升降的能力,但是從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的記載,一個成功的商人,除了準確預知物價升降的能力外,更要快速把握時機,吸納(在物價最低點)及拋售(在物價最高點)貨物。因為時機一縱即逝。所以商人必須敏銳、決斷,切忌猶豫不決。如果行動不快,不能把握時機,令時機失去,則徒喚奈何﹗這種把握時機,迅速反應,及時買賣,在春秋時期,謂之「與時逐」,即是與時間賽跑的意思。《貨殖列傳》說范蠡在幫越王勾踐復仇之后,隱居于陶,「乃治產積居,與時逐。」又形容白圭「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就是形容這一種快速、決斷的工夫。司馬遷說:物價的升、降變動,人人知道,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準確地預測到;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快速、決斷地吸納或拋售貨物。所以他在《貨殖列傳》中借著白圭的語氣說:
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司馬遷又提出「廉賈」與「貪賈」的分別。「廉賈」只賺取正常的利潤,而「貪賈」則想賺到正常利潤以上。但司馬遷說,「廉賈」風險較少,可以長期守業,「貪賈」反而容易失敗。他說,在西漢時期,資本的年回報率,在百分之二十。所以「廉賈」也只希望年賺百分之二十,《貨殖列傳》說:
封君食租稅,歲率戶二百,千戶之君則二十萬,朝覲聘享在其中。庶民農工商賈,率以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徭租賦在其中。
貴族受皇帝封為千戶之君,他一年的收入為二十萬,而他要負擔一年之間朝覲聘享的開支。普通老百姓經營農、工、商賈各業,如果他的資本為百萬(銅錢),一年的利潤也有二十萬,但他要負擔更徭租賦的開支。照司馬遷的說法,在西漢時一般生產行業之間,是有一個「平均利潤率」(也可說是「資本回報率」)的,這個平均利潤率是年利百分之二十。而他所謂「廉賈」,則是指以賺取百分之二十年利潤為滿足的人。如果有人不以百分之二十年利潤為滿足,而想賺多一些,司馬遷稱他為「貪賈」。《貨殖列傳》中說到:「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廉賈年利率五分之一,也即是年利百分之二十。他這個利潤相等于平均利潤率,所以可以長期守業不墜。貪賈想賺到年利百分之三十以上,超出平均利潤率,反而未必可以長存。
司馬遷又用廉吏來作比較。《貨殖列傳》說: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
他是說:清廉的官吏,可以作得長久;雖然只靠有限的俸祿,但時間積久,長期積累下來,也富裕了。以此例之,廉賈以賺取平均利潤為滿足,但因可以長期守業,長期下來,也就富有了。所以說:「廉賈歸富」。
第六、從《史記.貨殖列傳》看春秋戰國及西漢早期商業發展情形
由春秋戰國,一直到秦統一天下為止,中國各個區域,商業發展程度非常不平均。秦國一直到商鞅相秦孝公(公元前359)時,經濟發展程度尚低。但與此同時,東方的齊國,商業已經相當發達。據《史記.貨殖列傳》說:當周朝初年,太公望受封于齊國的時候,因為齊國當時的地理環境不適于農業,于是致力于發展工商業,結果非常成功。《貨殖列傳》記載此事:
故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后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
上引一段是說明齊國之所以富強以及到齊桓公時可以為五霸之首,都是因齊國致力于發展工商業。一直到戰國末年,齊國商業仍然非常繁盛。至于商業繁盛的程度,吾人可由齊國城市化的程度來說。《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對齊宣王說:
臨淄之中七萬戶,戶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齊宣王在位時為公元前342年至324年。離開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大約100年。那時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七萬戶,如果照蘇秦的說法,每一戶有三男子的話,臨淄最少應有七十萬人。
又再根據《史記.樂毅列傳》,樂毅于公元前284年,率領燕國軍隊,攻入齊國,一口氣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個城市。齊國國君、宗室、臣民,在田單率領之下,固守著即墨及莒兩個城市。一共守了五年,到公元前279年才反攻,打敗燕國軍隊,收復全國國土。
現在再作討論,假如說:臨淄城中人口有七十萬,臨淄是當時齊國的首都,是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可能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它的城市,人口可能較少。但是,齊國國王、宗室、軍民,可以以即墨及莒兩個城市為據點,抵抗燕軍五年之久,到公元前279年反攻并收復失地,則即墨及莒兩個城市的人口,也不可能太少。如果假定莒及即墨兩個城市各有人口五萬,(這也即是戰國后期的人常說的「萬家之城」。)七十個城,就有三百多萬。再加上臨淄一城就有七十萬,則齊國的城市居民就有四百萬以上。據多數學者估計,齊國當時的人口,應有五百萬至七百萬。則城市居民已占一半以上。由此亦可想象:戰國后期齊國工商業發達繁盛的程度。
除了齊國之外,到戰國最后期,其它各國,甚至連商業最不發達的秦國,也追上來了。《史記.秦本紀》說: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十二萬戶既謂之「富豪」或「豪民」,則十二萬戶應有人口百萬以上。如果說:徙民百萬于咸陽,則咸陽城中原有居民亦應有百萬以上。
歷史上,稱秦始皇徙民于咸陽的政策用意為「強干弱枝」。也就是想使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咸陽),變成全國人口最多,財力最雄厚的城市。從這一種觀點來推測,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時候(公元前221),咸陽可能不是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原來其它各國的首都,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魏國的大梁,楚國的郢,人口都已經多過咸陽。
由此可見,在戰國后期,各國城市發展的程度。同時亦可以看到工商業發展的程度。
西漢統一全國,工商業在戰國后期的基礎上,更形發展。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西漢全國統一,對工商業發展助益甚大。
茲再根據《貨殖列傳》記載,可以看出西漢工商業發展情形的跡象,列舉如下:
第一、社會財富的立體累積:如果一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它的財富累積,是平面累積。農業社會的有錢人(大地主),若想增加財富,主要方式是買地,也即是土地兼并,所以在農業社會財富的累積是平面地,土地面積的大小,代表財富量的多寡。
唯有工商業社會,財富的累積,才是立體的累積。《貨殖列傳》說:
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關中地區,是西漢首都所在地。司馬遷寫《史記.貨殖列傳》的時間,應為西漢武帝前期(武帝:公元前140-87),是西漢最富裕的時期,其時,關中地區經過西漢由高祖至武帝經營已近七十年,工商事業已相當發達,關中地區之財富遂因工商業之發達而作「立體積累」。所以其地面積,雖只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亦只有全國的十分之三,但其財富卻占了全國財富的百分之六十。人均財富分配,較其它地區高出將近四倍。由此可以看出西漢工商業發達的程度。
第二、「子錢家」眾多。「子錢家」即是專業經營借貸業務的人。「子錢家」眾多表示:社會資本累積充足,以及社會上對資本的需求(有回報的)廣。《貨殖列傳》說:
吳楚七國兵起時,長安列侯封君行從軍旅,借貸子錢。子錢家以為侯邑國在關東,關東成敗未決,莫肯與。唯無鹽氏出捐千金貸,其息什之。三月,吳楚平。一歲之中,則無鹽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關中。
從上引一段故事,可以看到西漢社會貸子錢這一個行業非常普遍、興旺。「子錢家」非常多。而且利息率可跟風險掛鉤,風險大的貸款,息率高。而無鹽氏肯冒風險,就發了大財。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可喜的現象,即是政治上的有權者,不會借著政治權力而欺壓平民。而平民有錢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商業行為。而這些有政權及兵權在手的長安列侯封君,不會恃著政權及兵權,強令子錢家借錢,他們聽任子錢家愿借就借。而在打仗打勝了之后,也不會賴債。照樣還錢。這是一件商業行為,政權、兵權、教育權,完全不會干擾這一件商業行為。這一種良好的政治氣候及商業氣候,西漢之后的中國社會已不存在。
唐德剛教授說西漢本來可以走上資本主義,誠為有據而言。
第三、用數字計算的社會:在今天,常聽到有人說,中國社會是一個不能用數字計算的社會。這種說法,用在西漢之后,到明朝清朝的中國社會,或有其不可否認的情況。但在西漢社會,則已經是一個可以用數字計算的社會。在前面提到的司馬遷將關中地區的土地面積、人口及財富與中國全國土地面積、人口及財富有非常清楚的比例外,又能列舉多種生產行業如達到一定量度,其年收入則可與千戶之封君相等。可見西漢時期,已經是一個「可以用數字計算的社會」。
第七、司馬遷對「富裕」的評價
根據儒家的思想傳統,對「富裕」是采取否定的態度,西方基督教亦有「富人上天堂,好比駱駝穿過針孔」一樣的說法。大凡在一個貧窮的社會,教育家總有一番安慰窮人的說詞,希望窮人可以安貧守己,社會可以安定。
關于這一個問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出的意見非常清楚可見,應該介紹如下:
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在說過一段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都「熙來攘往」地追求發財致富之后,就說: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
一個社會之中,人民質素的高低,是受制于該社會富裕與貧窮的程度:富裕的社會,人民講求禮節,熱心公益,貧窮的社會,人民缺乏禮讓,鋌而走險,社會不安。所謂「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是說,富裕社會,人與人間可以以禮相待。貧窮的社會,則談不到了﹗孟子所說的「無恒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恐怕只有少數的「士」才能做得到。多數的「士」,在窮極無聊的時候,是難以維持「恒心」的。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富者得勢益彰」的情形。第一個例子是子貢。子貢是孔門弟子中,較受孔子喜歡的一個學生,但他經商,則非孔子所喜。《論語》中記載孔子說:「賜(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可能是孔子已經勸過子貢不要做買賣,專心讀書,而子貢不聽教導。好在子貢發了大財,不然的話,更要給師父罵。子貢因為做生意成功,周游列國都受到達官貴人的禮遇,并因此而令孔子的名聲響遍天下,所以司馬遷說:
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今天的中國人,尊孔子為至圣先師;但是有無想到如果沒有子貢做生意成功,沒有子貢宣揚乃師,到今天我們都不知道孔子,中國到今天或者仍然是「萬古如長夜」呢﹗
司馬遷所舉的第二個例子,是巴寡婦清。
《貨殖列傳》記巴寡婦清之故事為:
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司馬遷以為:巴寡婦清,以一個寡婦,很難抵抗社會方面、政治方面的壓力,而她能夠自保名節,完全因為她有財富。所以說,個人努力于發財致富是應該的。
三、班固的思想
在《史記》和《漢書》中,有許多共同的題目,司馬遷與班固對這些共同的題目,所表現的思想、見解,完全不同。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代表的是西漢時人的思想,而班固代表的是東漢時人的思想。時間相隔約為一百五十年,二者思想已經是南轅北轍。其原因何在?我們應先探究一下班固思想的歷史背景。
第一、班固思想的歷史背景
首先說漢朝皇室的基本立場:
漢皇朝是秦皇朝的繼續。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秦皇朝繼承而來的。不但是有形的法律制度,就是連一切統治國家人民的基本觀念和態度,也是由秦朝而來。其中有一點就是重農。
重農,本是商鞅相秦時,為在列國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權宜之策,并非治國的長久之計。當時在秦國實行,已屬飲鴆止渴;漢朝統一之后,列國爭勝的情況已不存在,更應拋棄重農政策,使社會經濟順自然趨勢,健康全面發展。但因漢朝皇室對此情形未能了解,一味抓住秦朝的治國理念不放。
漢高祖平天下,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而困辱之(注3),其用意就是重農抑商。但終高袓之世,社會一直在戰亂之中(注4),重農抑商的法令,并沒有認真執行。惠帝、高后時期,行黃老之術,采自由放任之態度,與民休息(注5),并沒有干預民間的經濟活動。到文帝時期,才又由皇帝提出重農的教導。(注6)但達不到效果。
又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元年(公元前140)舉賢良文學,五年(公元前13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其后又置博士弟子員,一再提高儒家的地位。
本來,在文帝時期,除歷次由皇帝下詔書,提倡以農為本外,又由一些御用文人如賈誼,晁錯等,撰寫重農的文章(注7)。但是,這些文章尚無法掩蓋當時整個學術界,輿論界。而且在西漢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情形下,人民棄農就工商的潮流無法阻止。
到了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再到了西漢末年,其效果已經顯現:儒家不但獨占了學術界,輿論界,更獨占了官場(注8)。到了東漢初年,儒家輿論,更形成一言堂的局面。
以上就是班固思想的歷史背景。
第二、班固評司馬遷
《漢書.司馬遷傳》,班固對司馬遷的批評為:
……又其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是其所蔽也。
班固在評論司馬遷之前,已經先有了一個是非標準。這個是非標準是圣人的標準。根據這個標準,他批評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力而羞貧賤。而圣人的是非標準,應該是:先六經而后黃老,進處士而退奸雄,羞勢力而崇貧賤。如果照班固的意思,每一個人,在品評別人的時候,不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清心直說。而必須將圣人的是非標準,擺在前頭。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東漢時期的讀書人,已經不再像西漢時期一樣的自由開放,而已經自我封閉了。東漢之后,一直到清朝,甚至于到近代,中國讀書人,都自我封閉在圣人的思想模式之中,以后人比后人,以東漢人比東漢人,看不出這種自我封閉的情形。小腳女人比小腳女人,彼此欣賞,看不到纏腳的害處。但纏腳的見到天足女人,才看到纏腳的可憐。將班固和司馬遷擺在一起,才看出班固的封閉性,也看出司馬遷的可貴。
本文以討論二人的經濟思想為主,所以專就二人在《貨殖列傳》中的異同來討論。班固批評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崇拜有錢人,而羞辱貧賤人。但我們又可以看看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解釋他為甚么要寫《貨殖列傳》。司馬遷說: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司馬遷說:他在《貨殖列傳》中所列舉的人,都是布衣匹夫,沒有政治憑借,(注9)完全以個人的力量,創業致富。他們的行事,應該說出來,作為世人的榜樣及借鑒。
在《漢書》中,也有《貨殖傳》。奇怪的是《漢書》應該寫漢朝(西漢)的人和事;但在《漢書.貨殖傳》中,將《史記.貨殖列傳》中所列舉的范蠡、子貢、白圭、猗頓、郭縱、烏氏、巴寡婦清等春秋戰國時人完全收錄,其后才是西漢時人,(也完全與《史記.貨殖列傳》中相同)。但在《漢書.敘傳》中,班固說明自己寫《貨殖傳》的動機,則與司馬遷大大的不同。他說:
四民食力,罔有兼業。大不淫侈,細不匱乏。蓋均無貧,遵王之法。靡法靡度,民肆其詐。偪上并下,荒殖其貨。侯服玉食,敗俗傷化。述貨殖傳第六十一。
班固上述這一段話,就說得非常嚴重了﹗本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個人,憑著自己的智能,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創業致富,本身的行為沒有甚么不對。尚未發財的人應該力爭上游;已經發財的人,可以盡情享受,即使生活奢侈,達到王侯一般的水準,也沒有甚么不對。反正錢是自己賺來的。
班固的態度就不同了。他扮成一副道學家的面孔,說出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對創業致富的人,扣上「偪上并下」的罪名,并且說這些發財的人,生活奢侈,侯服玉食(衣食和王侯一樣),是敗俗傷化的事。班固寫《貨殖傳》,是對這些人加以譴責,勸世人不要學習他們。
第三、班固論西漢社會
《漢書.食貨志》,班固說:
文帝即位,躬修節儉,思安百姓。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而趨末。
上述一段,是班固對西漢社會的描述,也是班固對西漢社會的評價。
文帝初即位(文帝元年是公元前179年),剛剛接續惠帝和高后「與民休息」之后,是西漢社會比較安定繁榮的一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的開始,應該是一個盛世。但班固卻說:
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而趨末。
戰國,根據儒家的說法,「禮崩樂壞」,是一個衰世。班固為甚么說西漢是一個衰世呢?因為西漢「民近戰國,皆背本而趨末。」西漢農民紛紛棄農趨末,離開農業,投奔工商業。班固因而說西漢社會是一個衰世。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司馬遷說:漢朝統一天下,出現了兩項重要因素:
第一、開關梁,因為天下統一,以前各國與各國之間的關口都打通了。商人在全國范圍內通商往來,比前更方便了。
第二、山林,沼澤,各個地方的天然資源,以前是被各國諸侯霸占住,現在都開放了,商人可以自由開采。
總的來說,是全國整體經商環境,比前改善了。
商業環境改善,農民棄農事商,本來是平常事,也是好事。司馬遷說:人之趨利,若水之就下,這是自然的事。政府如果阻止人民趨利避害,才是不對。但班固不然。他將西漢時期人民紛紛棄農趨末,認為不對。他認為理想的社會是:
士相與言仁誼于閑宴,工相與議技巧于官府,商相與語財利于市井,農相與謀稼穡于田埜。朝夕從事,不見異物而遷焉。……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根據上引一段,我們可以看出:班固以一個東漢人,寫西漢社會,而以三代(夏、商、周)社會為理想。他所理想的社會,有四個格子,士、工、商、農各自占據一個格子如下:
士
商
相與言仁誼于閑宴
相與語財利于市井
工
農
相與議技巧于官府
相與謀稼穡于田埜
在班固理想的社會中,士、工、商、農四個社會階層,應該彼此隔離,朝夕從事自己的行業,不見異物。他希望每一個階層,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各自安于自己的環境、習慣,不作改變的思想。班固說:這一種模式,是三代的社會模式。也是他理想中的社會模式。
但是,作為一個史家,班固是一個失敗的史家。作為一個東漢人,寫西漢社會,卻照著三代社會的理想寫。而他所寫出來的社會,當然遠離西漢社會,也非三代社會,只是他心中所想象的社會。
第四、班固提出「四民」的說法
前面引錄班固在說明自己寫《貨殖傳》的動機的時候,一開頭就說:「四民食力,罔有兼業」。我們又在《漢書.貨殖傳》中,看到班固對「四民」的說法是:
士相與言仁誼于閑宴,工相與議技巧于官府,商相與語財利于市井,農相與謀稼穡于田埜。朝夕從事,不見異物而遷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雖見奇麗紛華,非其所習。……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民有恥而且敬,貴誼而賤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沒有說四民,只舉出四種生產行業。該四種生產行業是:農、虞、工、商。沒有「士」。更沒有「士、農、工、商」的說法。司馬遷說: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又說: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則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班固將司馬遷的「農、虞、工、商」四業,改為「士、農、工、商」四業。少了一種行業,就是「虞」;多了一種行業,就是「士」。又再看看班固對「士」的說法是:
士相與言仁誼于閑宴。
可見「士」已經不是一種生產行業,而是一種不事生產的行業。是在班固的觀念中,社會上的生產行業,已經由四種縮減為三種。減少了「虞」。從上古到西漢,「虞」都是一個主要的生產行業。它是除農業之外,人類開發利用大自然并造福人類的一種行業,諸為后代的漁、林、礦、牧等行業,在古代都屬于「虞」的范圍。司馬遷說:「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則川澤不辟矣。」可以看到「虞」這一種行業的重要性。
第五、司馬遷與班固對西漢富人之褒、貶
對商人、富人之評價,司馬遷與班固完全相反。司馬遷對西漢時人,以平民身份自行創業,發財致富者,采取欣賞、表揚的態度;并且說應該把他們的事跡說給一般人知道,可以借鑒。而班固剛剛相反。
《史記.貨殖列傳》有一段列舉西漢時期平民創業致富的人,以及他們創業的簡單經歷。在這一段的后面,司馬遷說:
此其章章尤異者也。皆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奸而富。……至若力農畜工虞商賈,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
司馬遷的意思,非常明顯:第一,他所列舉的富豪人物,都是平民,第二,他們致富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政治勢力及政治地位,沒有不法的行為。所謂:「皆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奸而富。」已經說得非常明白。
但班固就完全不同。
班固在《漢書.貨殖傳》中,幾乎完全抄錄了《史記.貨殖列傳》中所列舉的西漢富人及他們的創業經過。但在這一段后面,班固說:
此其章章尤著者也。其余郡國富民兼業顓利,以貨賂自行,取重于鄉里者,不可勝數。……皆陷不軌奢僭之惡,又況掘冢搏掩,犯奸成富,……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班固所列舉的西漢富人,及其創業的事跡,與司馬遷相同,在個別列舉的時候,也沒有列舉出每一個人的犯奸成富的事實,但所作的評語完全相反﹗司馬遷所強調的,是這些人「皆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奸而富。」班固所強調的是:「皆陷不軌奢僭之惡,犯奸成富」并且說:「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另外可以留意的一段,是司馬遷在列舉一些大富人之后,有一段話是:
此其章章尤異者也。至若力農畜、工虞商賈,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
以上一段,司馬遷是說,西漢社會,不是只出大富豪,而且可以培養一些中富豪,小富豪;大富豪富可敵國,中富豪可以傾郡、傾縣,小富豪可以傾鄉里。司馬遷告訴世人,西漢不是一個兩極化的社會,而是有中產階級的社會。平民、個人都可以創業。商業固然是較容易發財致富的一個行業,其它行業亦一樣可以致富,只要個人有智能有毅力,農、畜、工、虞、商賈都可以致富。
但同樣一段話,同樣一件事,在班固說來,則語意完全不同了。班固說:
此其章章尤著者也。其余郡國富民,兼業顓利,以貨賂自行,取重于鄉里者,不可勝數。
照這段引文,班固是說,除上面所說那些大商人之外,其余郡國富民也不是好東西,他們也是靠「兼業顓利,以貨賂自行」而發財的。真可謂一桿子打死一船人,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商人,甚至不止于商人,凡是想發財致富的,都不是好人。思想的轉變,何止一百八十度。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標明他寫《貨殖列傳》的動機是: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司馬遷說明自己寫《貨殖列傳》的動機是,他在傳中所列舉的人,都是布衣匹夫,都是平民,而他們在創業致富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政治勢力,沒有妨害百姓。所以他們的事跡,應該表揚,世人也可以借鑒,可以模仿。但班固在《漢書.敘傳》中,說明他寫《漢書.貨殖傳》的動機是:
四民食力,罔有兼業。大不淫侈,細不匱乏。蓋均無貧,遵王之法。靡法靡度,民肆其詐。偪上并下,荒殖其貨。侯服玉食,敗俗傷化。述《貨殖傳》第六十一。
班固說:一個人,要想發財致富,這種心理就是不對的。因為圣人已經有「均無貧」的教訓。如果一個人發了大財,作了大富豪,更是不好。因為他已經犯了「偪上并下」的過錯。偪上,因為他富可敵國,財富多到可以危害國家政權的穩定;并下,是指兼并窮人,害得窮人沒有土地,沒有工作,沒有飯吃﹗再說,富人生活奢侈,以一個平民,衣服和飲食達到王侯的享受水準,敗壞社會風氣﹗
因此,班固寫《漢書.貨殖傳》,是要貶抑商人,貶抑富人,貶抑個人發財致富的心理與行為。
第六、《漢書》中寫經濟專注農業摒棄工商
在《史記》中,經濟范疇,有農、虞、工、商。在《史記》中,講經濟的有兩篇,一篇是《貨殖列傳》,講述民間社會經濟動態;一篇是《平準書》,講述國家的經濟政策。在《貨殖列傳》中,我們看到西漢前期(到武帝末年為止)社會百業興盛的現象。而人民所從事的生產行業,大別為農、虞、工、商。
《漢書》講經濟的篇章,為《食貨志》,內容為農業與貨幣。《漢書.食貨志》開頭說: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
我們如果將貨幣不看成是一種生產行業,則《漢書》中講生產行業的只剩下農業一種了,已經不再提到工商業。即使農業,也已經簡化到糧食種植這一個狹窄的范圍了。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的農業是相當廣義的。《史記.貨殖列傳》說:
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茜(染料),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萬戶侯等。
以上所列舉的十多個項目,廣義來說,都屬于農業,如果試作細分,可以分為以下種類:
一、牧畜業,
二、魚類養殖業,
三、林業,
四、果樹業(棗、栗、橘),
五、工業原料業(萩、漆、麻、竹、茜),
六、糧食。
可見西漢時期之農業及土地利用,是非常廣義的。但在《漢書.食貨志》中,就把農業縮窄到非常狹窄的范圍,只是說:「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農業縮小到只限于糧食種植的范圍。經濟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到后世中國人的經濟行為。東漢之后,一直到明、清,到近代,中國國民生產,只剩下農業,抑制工商。而農業又縮窄其范圍只限于糧食種植,國民經濟的偏枯,達到極點﹗
《漢書》之后的史書,大體都是依照《漢書》的體例,在《食貨志》中,提一提農業、戶口,賦稅等,工商業完全沒有地位。例如《清史稿.食貨志》,其項目為:
食貨一、戶口、田制,食貨二、賦役、倉庫,食貨三、漕運,食貨四、鹽法,食貨五,錢法、茶法、礦政,食貨六、征榷、會計。
也完全不提工、商。
工商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完全沒有地位了﹗
四、思想轉折的后遺癥
第一、農本思想之積淀
本段標題是「農本思想之積淀」,是想說明一個事實,是「農本思想」在中國社會里,愈積愈深,愈積愈厚,愈積愈堅實而不可去。
其它的思想,停留一個時期之后,就會消散,但農本思想正正相反。它不但不消散,而且久而彌堅。
1999年,在香港樹仁學院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本人提出一篇論文,題目是《農本思想與中國現代化》,主題是:農本思想妨害了中國的現代化。為了中國的現代化,中國人必須勃然反省,徹底拋棄農本思想﹗
1999年研討會后,筆者收到許多來信,贊成與反對筆者意見的,各約半數。(本人對各來信指教的學者,不論正、反,均懷深切感謝之心。)由此可見,冰凍三尺,消融尚需時日也﹗
在上述那一篇論文中,筆者說明:農本思想不是一種經濟思想,而是一種政治性加社會性再加倫理道德性的思想。說它是政治性,是因為歷代帝王及官員,認為人民株守在農業中,聚居在農村中,容易治理;說他是社會性,是皇帝及政府官員,再加地方仕紳,都認為人民聚居在農村中,有助于養成淳樸的風俗,儉樸的生活,傷風敗化的事較少。說它是倫理道德性的,是農業家庭中的家長、族長認為家庭成員集中在農村中,可多生子女,子女又可以早婚,又再早生多生子女。老人家希望見到四代同堂;希望得到「五世其昌」的牌扁。不愿子弟離開農業,因為「商人重利輕別離」,對倫理道德都有沖激、破壞作用。
以上不論是帝王、官吏、家長、族長、仕紳等人,都根據自己的立場,鞏固農本思想,并不顧慮他們的行為,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傷害。而且,中國讀書人,自東漢至近代,只「讀圣賢書」,不理經濟民生等事,更不知道農本思想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禍害。
農本思想排抑工商,在政策上當然盡量貶抑工商,工商業技術在二千年來,陷于停頓狀態,這是農本主義者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與此同時,在這二千年來,農業技術也陷于停頓。因為農本主義者的目標,是要全國勞動力都集中到農業中,都聚居在農村中,過著簡樸的生活,保持淳樸的風俗習慣,因此,他們認為:
一、農耕技術,低下好過先進,農耕技術的改進,會破壞農村的均衡。
二、農民貧窮好過富裕,貧窮會使農民生活簡樸,風氣淳厚。
因此,中國農業技術自然保持在西漢武帝時期的水平,西漢之后的歷代帝王,雖然勤于頒布勸民以農為本的詔書,但少有改良農耕技術者,歷代帝王都勸民開墾荒地,但極少勸民改良農耕技術。文人學者,人人都在文章中表示以天下蒼生為念,但少見有人提出改良農耕技術。
第二、社會階層的分化,及「士」對讀書的壟斷
在上段,我們將班固的「四民」理解為四種生產行業。其實,在班固的觀念中,「四民」應該是四個社會階層才對。兩者的分別是:一、社會階層有高有低;生產行業則無高低之分。二、生產行業各業之間的流動性大,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小。
士以讀書為專業,所以必須讀書才可以成為士。其它行業可以讀書,但不必須讀書,到了后代索性就不讀書了。后世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士」的社會地位更高了。在四民的社會地位中,明顯地以士、農、工、商的高低劃分。而歷代政府,亦用許多政策,限制農民轉入工商業,又阻止工商子弟考取功名及入仕。
在西漢之前一直到西漢武帝時期,各行各業的人都讀書,讀書不是一種專業。而各種行業,也沒有高低之分。如呂不韋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大學問家,其后又做了秦國的相國。范蠡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亦是一個大學問家,又可以做到越國的高官。到了西漢,桑弘羊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大學問家,在漢武帝后期又做了大官(注10)。與桑弘羊同時期,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的時候,鄭當時任大農(財政部長),他推薦兩人做助理財政部長(大農丞),分管鹽、鐵。管鹽的叫東郭咸陽,是山東沿海地區一個煮鹽發達的工業家;管鐵的叫孔僅,是南陽地方一個最成功的冶鐵工業家(注11),可見在漢朝武帝之前,工業家及商人,都讀書,都可以做大官。可見在漢朝武帝時期及以前,「士」可以出身于每一個行業,作官的也可以出身于每一個行業。而當時社會上尚沒有一個可以壟斷讀書而不事生產的階級「士」。
西漢前期一直到武帝時期,政府官員出身于各種生產行業,如工業、商業。可知各種生產行業都吸納了或者培育了一批社會精英。這些社會精英,多數讀書,再如果事業有成,以及有一些知名度,就有機會得到推薦到朝廷作官。但是,這種情形,在武帝時期已經受到壓制,而在武帝之后,也就不存在了。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工、商業精英可以入朝作官的情形一直維持下來,則工商業者為了創業成功,及增加知名度,必會用功讀書及努力研究本身行業技藝的改進方法,又或者將自己的心得、理論著之于書,傳之于世。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有孫子兵法,商業家白圭有商業理論,都可以傳下來,后一代人又可以將前一代的理論精研改進,中國的工業技藝及商業經濟理論,在西漢就可以發展到非常高的水準,為西漢社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準備條件及動力。
但是,歷史事實非常殘酷。漢朝武帝之后,再到東漢之后,社會已經分化。讀書人不事生產,而生產行業中的人不讀書,社會在這種分化之下,中國讀書人的知識領域中,就完全沒有與經濟、生產、農工商業有關的內容了。中國的經濟、工農商業也就一直停頓在漢朝的水準,有退無進了。在今天,中國社會中,商人供奉的祖師是陶朱公,農民所供奉的祖師是神農,工匠所供奉的祖師是魯班,全部是春秋戰國或更早時期的人。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后;中國讀書人對農工商業的技術、理論全不理會,任令所有生產技術長期停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百余年」之說,或者可以在文、史、哲學家中有之,若求于農工商業或經濟、民生方面,二千年來,是一個斷層。
第三、道統的觀念
從漢武帝立學官后,儒家不但完全占據了學術的殿堂,而且也成了為皇家為政府保駕護航的隊伍。既然要為皇家保駕護航,所以在學術界也形成一個中心,要形成一個學術領導中心,后世即稱之為「道統」。要所有學術界人拱衛著這一個道統,這個道統又拱衛在皇家權威之旁。
《漢書.儒林傳》班固說: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違離道本。……
可見班固已認為儒家已經有一個「道」,而這個道,又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之道。也就是讀書人(儒家獨占)應該有一個道統,在這個道統之下,讀書人的讀書做學問的空間,以及出仕之后的立身行事,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唐朝文人韓愈,在《原道》一文中說: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這就表示,在班固之后,所有中國文人,都有這種道統思想。韓愈雖說,孟軻死后此道不傳,但其意思,他自己才是此道統的傳人。這種思想,使歷代中國文人都以這個道統中人自居。不但局限自己,也用以局限別人,使歷代文人愈趨保守。特點之一,即是學問愈空洞,愈遠離經濟民生,不食人間煙火。只懂背誦仁義道德之空言,對社會經濟、民生事業完全漠然無知。
本來,司馬遷也對中國文化的統緒,有一番繼承的壯志。《史記.太史公自序》說: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司馬遷這一番話完全以文化著眼,他要繼承孔子的事業,整理及解釋中國的文化典籍,承先啟后,因為「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于太史公」(注12)。他有機會收集并瀏覽最多的中國古代典籍,所以當仁不讓地有繼承孔子整理中國典籍傳之后世的責任。既沒有「道統」的觀念,又沒有為政權保駕護航的責任。他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致力于將中國文化學術發揚光大。與后代文人「道統」觀念完全不同。
現在我們將兩個統緒繪圖如下,以資比較。
儒家的道統:
堯—舜—禹—湯—文—武
周公—孔子—孟子……韓愈……
司馬遷所說的文化統緒:
周公—孔子—司馬遷……
兩個圖比較,就看得非常清楚。韓愈所說的道統,是將文化傳統與政治權力掛鉤,皇權屬于皇帝,但幫皇帝治理老百姓的,是讀書人。讀書人,屬于道統中人,在讀書做學問及立身行事方面,要受道統的規限,但也因此得到一些權利,就是可以做官,可以不事生產而有俸祿可得,又可以藉官位職權為禍或造福蒼生。
中國讀書人,稱孔子為圣人,是在學術層面來講,即是在學問上,孔子為最高。現在既然將學術文化與政治權力掛鉤,于是也必須將政治統治者一并稱為圣人,稱堯舜禹湯文武為圣人,再因此必須稱歷史上所有統治者為圣人(注13),稱皇帝為圣上。統治者既已為圣人,則政統與道統合而為一,士人在皇帝面前的地位遂無法再維持。
從中國的歷史演變看來,時代愈往后,文化學術傳統(道統)與政治權力(政統或皇權)擁抱愈緊。而文人在皇帝面前的地位,也愈來愈低。費孝通先生《論師儒》一篇文章中,(注14),有<道統與政統>一節,大意是:中國儒家最初是想以知識駕馭皇權。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方法。皇帝馬上得天下,不是理性行為的結果,如果能夠以知識(理性)駕馭皇權,則是再好不過。但歷史事實則是,時代愈后,儒家愈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迎合皇權。
在西漢,皇帝與大臣,可以面對面坐著議事,到宋朝,司馬光、王安石等人還可以「坐而論道」。到了明朝、清朝,在皇帝面前,大臣只能跪著。而關于治理國家的事,文人也只能仰承圣意了。
余英時先生在《史學與傳統》一書中,說中國皇帝對待「士」有四種不同的態度,分別是師、友、臣、奴。最好的禮遇是以「士」為師。最下者以「士」為奴。在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常因士人的品位高低而給予不同的禮遇,如魏文侯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為師;視吳起、李克、樂羊、西門豹為臣(注15),但時代愈后,士人地位愈低。到了清朝,雖明君如康熙、雍正、干隆等,亦視臣下為奴了﹗
司馬遷想繼承的文化統緒,是以學術文化為內涵,并不與政治權力掛鉤。周公是中國文化的開創者,包括典章制度的建立,孔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整理、解釋并承先啟后的人,司馬遷也因為「天下遺文故事靡不畢集于太史公」,而當仁不讓地作了解釋并傳揚傳統文化的人。文化學術傳統是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的。
第四、文起八代之衰?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說法。又有一句話,是「唐詩、晉字、漢文章」。漢朝的文章最好。又有一句話,是:「文章西漢兩司馬」。西漢的文章最好的是司馬相如和司馬遷。
一般人對「文起八代之衰」的理解,是唐代文人韓愈等,復興古文運動。這件事的意義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中國的文章,在西漢后期衰微之后,歷經八個朝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的沉寂狀態,到唐朝韓愈等人,才再復興起來。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如果對這一件事情的歷史演變加以深層思考,就會發覺這并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而是一件值得悲痛的事。
西漢是中國最好的朝代,本來是最有希望的朝代。西漢,封建體制剛剛崩潰,漢朝一統天下,社會經濟欣欣向榮,生產事業蓬勃,全國經商環境大好。農民紛紛棄農投奔工商。其情形剛好等于歐洲十六世紀之后,封建體制崩解,社會進入重商主義時期一樣。
西漢最好的文章,是描寫并解釋當時社會經濟情況的文章,除上述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史記》中每一篇章,都是好文章)外,最好的文章要推賈誼的《諫鑄錢疏》(注16)以及晁錯的《論貴粟疏》(注17)等。除了文章好之外,內容也是對社會經濟國計民生的討論。這種文章,根據歐洲的歷史發展,是后來經濟科學的材料。如果西漢的政治環境不變,中國在西漢中、后期,就可能發展出當時的經濟學,為中國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預備條件。但是,中國非常不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棒子打下來,把中國的文章打死了﹗
西漢武帝之后,沒有文章。
東漢之后,中國讀書人的學問內容(限于儒家的《五經》,到了宋朝朱熹之后,有了《四書》。),愈形空洞。有關民生、經濟、工商技藝之事,不入學問。文人一下子不習慣寫沒有內容的文章,因此,也就沒有文章了。
沒有內容的文章,特別需要文字技巧。
因此之故,才有東漢末年的《典論論文》,以及六朝時期的《文心雕龍》等討論文字技巧的作品出現。但始終是文字技巧,無法再有西漢時期的文章。
到了唐朝,韓愈等人一方面在所謂「先王之道」中找到信心,一方面為了應付科舉的需要,提出所謂「文以載道」的口號。文章再次擺脫純文字技巧的堆砌。此之所謂唐宋古文運動。但仔細辨認,西漢文章內容經濟民生,唐宋文章之內容專注于道德仁義,雪月風花。有貌無實。若說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誠為中國文人只看表象不切實際之言,西漢文章一去不可復返矣﹗
第五、明、清之后的官、吏分家
由于讀書人不親俗務,不理民生、經濟,柴米油鹽之事,不食人間煙火,此種情況,時代愈后,愈形明顯。而所產生的后果,就是地方官員對于其所治理的地方政府所應辦理的錢糧、稅收、河工、漕運、鹽政、刑訟等大小事務、雜務一概不知,必須委諸幕僚辦理。明清兩朝,形成官、吏分家的制度。即官員不理事務,大小事務均委由幕僚主理。到了清朝,各府縣衙門的各項事務,也變成專業,譬如管刑訟的,管錢糧的,管鹽政的,管河工的,皆分工成為專業,分由不同的幕僚主理。如此情形,所產生的后果如下:
一、官員對其屬下的大小事務全不知情,一切要受幕僚操縱。官員只是讀書為樂,同僚之間詩酒唱和,談論道德仁義、治國平天下之空言。
二、各項實際事務,操縱在幕僚之手。流于極度的黑箱作業,使這些本來是與國計民生有關的事,完全失掉理性思考,更沒有在學術層面上討論研究謀求改良的機會。遂使弊端愈積愈厚。使民政成為貪污及擾民的禍源。大部份官員,在考取功名及入仕之初,都有做清官做好官的志向,但到任之后,一切受幕僚操縱,不流于貪官者百中無一。
后語
在本文的討論中,我們看到西漢前期中國讀書人的文章與思想,主要討論司馬遷,但也稍為提到賈誼和晁錯,這些人不但文章好,而且討論社會經濟民生之大事,并且充份表露了作者們的經濟思想。如果學術環境不變,在西漢中、后期,中國就會產生自己的經濟學、貨幣學、財政學(當然是中國特色的),或者會令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中國特色的)。
但,非常不幸﹗由于學術、環境的轉變,中國的經濟思想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司馬遷到班固,作為兩個樣本來觀察,很明顯地看到:中國經濟思想,由樂觀、自由開放的性格,轉折入封閉、保守的方向;由肯定人類求利致富的本性,轉折入壓抑人類本性的方向;由重視百業轉折入農本主義的方向;由文人學者熱心討論經濟民生,轉折入避談經濟民生、恥談百工技藝的方向。(韓愈所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韓愈<師說>)這一個轉折,使中國經濟思想進入「冬眠期」逾二千年。
現在,新的千禧年又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又迎向全球一體化的新形勢,作為學界,作為經濟思想界,面對著上述兩個樣本,我們應該選擇那一個呢
注釋:
1.亞丹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英國經濟學家,英國人稱他是經濟學鼻祖。他的代表作(TheWealthofNations),出版于1776年。該書的中文譯本有兩種,最早的有嚴復譯的書名叫《原富》,其后又有郭大力、王亞南合譯的,書名叫做《國富論》。
2.香港《開放》月刊1999年5月號有唐德剛教授一篇文章,題目是《論國家強于社會》。在那一篇文章中,唐教授說:「那在西漢初年便已萌芽了的中國資本主義,乃被一個輕商的國家一竿打翻,一翻兩千年,再也萌不出芽來。」又:我的老師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史導論》,第六章(頁128)也說:「中國社會從秦、漢以下,古代封建貴族是崩潰了,若照社會自然趨勢,任其演變,很可能成為一種商業資本富人中心的社會。這在西漢初年已有頗顯著的跡象可尋。」
3.《史記.平準書》說:「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4.公元前206年,在中國歷史上稱為漢高祖元年,是為漢朝的開始,但項羽的力量,仍然威脅著劉邦,劉邦還沒有稱皇帝。公元前202年,歷史上說是高祖五年,劉邦才正式稱帝,但仍然有一些反抗力量沒有被消滅。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漢高祖消滅掉最后一股反抗勢力(英布),但也在這次戰役中,高祖為流矢所傷,是年高祖即死,卒年六十二歲。可見漢高祖一生都處于戰亂之中,并沒有作過太平皇帝。
5.《史記.呂太后本紀》贊:「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6.《史記.孝文本紀》:元年(公元前179)正月,上曰:「農天下之本。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又十三年(公元前167)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其除田之租稅。」
7.賈誼及晁錯等人有關重農的文章,見《漢書.食貨志》上。
8.《漢書.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元始為平帝年號,即西漢最后期。),百有余年,傳業者寖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9.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人物,都是平民,都是以個人創業成家的。在西漢靠政治勢力起家的,一個是吳王濞,一個是鄧通,在《貨殖列傳》中都沒有名字。
10.《史記.平準書》說:「桑弘羊,洛陽商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又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說桑弘羊是一個大學問家,是因為他在鹽鐵會議上(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御史大夫的身份主持會議并發言,內容充實,辯才無礙。
11.《史記.平準書》說:「于是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咸陽,齊之大煮鹽。孔僅,南陽大冶。皆致生累千金。」我們前面在《貨殖列傳》中,看到有宛孔氏,以冶鐵起家,宛就是南陽,孔僅可能是宛孔氏家族后代中的一員。可見西漢直到武帝后期,工、商業者都讀書,都可作官。
12.《史記.太史公自序》。
13.清朝乾、嘉時期,有一位學者洪亮吉(公元1746-1809)在一篇文章中,說到中國歷史演進的規律。謂:「一治一亂,運天地之生,前圣后圣,拯斯民之死」可以代表中國文人將歷朝馬上得天下的皇帝尊為圣人的思想。(見《洪北江詩文集》上冊223至224頁,<重修唐太宗廟碑記>一文。)
14.此文收入吳晗.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頁23-38)中。
15.見余英時先生著《史學與傳統》(頁30-70)所收<道統與政統之間>一文(臺灣時報出版公司,1981年版)。
16.賈誼這篇文章,見《漢書.食貨志》卷下。在這篇文章中,賈誼提出一系列的貨幣理論,理論豐富而有條理。賈誼這篇文章在文帝六年(公元前174)提出,當時并沒有得到文帝及政府采用,但到武帝元鼎年間(公元前113)武帝收鑄幣權于中央政府的時候,賈誼的意見大部份被采用。(可參閱宋敘五《西漢貨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再版本,2002。)
17.晁錯這篇文章,見《漢書.食貨志》卷上。這篇文章中,晁錯說出「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的警句,并且提出「入粟受爵」的建議。這一建議在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提出,實時被文帝采用為政策,辦法是:人民可以將糧食送給政府(中央或邊郡),政府根據人民入粟的數量給予不同的爵位(有罪者贖罪)。這一政策由文帝十三年(前167)實行,到景帝二年(前155)止。(詳細討論可參閱宋敘五著<漢文帝時期「入粟受爵」政策之探討>一文。載《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2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70)
- 上一篇:農本主義評析論文
- 下一篇:虛擬資本與市場經濟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