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本主義評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07:33:00
導語:農本主義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的經濟思想自來學者言論,政府措施,稍有作為者,莫不以務農為本,工商為末,重本抑末。因其以農為本,故名之曰農本主義。直到晚近海通以來,情異勢遷,思想稍變,然猶不無殘存。“我國自古重農,以農立國”云云,幾成為口頭禪。誠可謂為我國傳統的經濟思想。
農本主義之產生商及西周雖在農業時代,人民殆皆事農,田畜幾為唯一富源,商王且親自省耕,然猶無所謂農本主義。蓋其時商業未盛,不足影響農業,無所謂本末,更無所謂重本抑末也。降及春秋,市鎮漸興,商業漸盛,封建漸壞,農業漸受商業之影響。然春秋猶在過渡時期,尚無鮮明之農本主義。子貢善賈,
《史記·貨殖傳》:“子貢既學于仲尼,通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孔子稱其:“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殊無輕視或抑制商業之意。而一般出身貴族之士大夫,鑒于封建制度之漸壞,追懷往昔,以階級差別之明顯固定為美,
《左傳》襄九年“其卿讓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競于教,其庶人力于農穡,商賈皂隸,不知遷業。”(楚子襄贊晉國之言)
《左傳》昭二十六年“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晏子之言)
亦無重農抑商之意。至戰國則已另入一新時期,農本主義之言論,盛行于學者間矣。故農本主義之成熟,必在深入市鎮經濟,工商足以影響農業,封建已壞,集權中央之時期。
戰國諸子之言論故孟荀為孔門大師,而于農商之態度,則與孔子異趨。孟子斥商人為賤丈夫。
《孟子·公孫丑下》:“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荀子欲減商賈之數。
《荀子·富國篇》:“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上雖好取侵奪,猶將寡獲也。……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上好攻取功則國貧(民不得安業也),上好利則國貧(賦斂重也)。士大夫眾則國貧(所謂三百赤茀)。工商眾則國貧(農桑者少)。無制數度量則國貧(不為限量則物耗費)。”(卷六)
法家言論,更為積極。《管子》欲強商人買貴賣賤以抑商。
《管子》:“賈人賤賣而貴買。四郊之民,賣賤何為不富哉。商賈之人何為不貧手。”(《輕重篇》丁)又曰“民無所游食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足,粟足則國富。”(《治國篇》)
按《管子》中一部分系重商主義。蓋《管子》系戰國時書,非一人所撰而托名于管仲。管仲在齊執政時,則實行重商主義。
商君力主農戰以興邦。
《商君書》:“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豪杰務學詩書,隨從外權,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善為國者官法明,故不任智慮。上作壹,故民不榮,則國力博。國力博者強。國好言談者削。故曰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農戰矣。農戰之民百人,而有技藝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農戰矣。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農戰篇》)又曰“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篇農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饑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墾令篇》)《商君書》中此類言論甚多,不備引,《史記·商君列傳》稱其在秦執政時,使民“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臺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韓非至稱工商為國家之蠹;以商害農,國可亡也。
《韓非子》“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共言古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積于私門,盡貨賄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共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五蠹篇》)又曰“耕戰之士困,而篇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亡徵篇》)
漢代之措施漢興,農本主義更為進展,見諸言論。
漢文帝詔“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晁錯曰:“方今之務,莫若便民務農而已矣。”(《漢書·食貨志》)
賈誼曰:“今驅民而歸之農,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漢書·食貨志》)
《鹽鐵論》:“衣食者民之本,稼穡者民之務。”
元帝時貢禹甚至主張復古,“不以金錢為幣,專意于農。”(詳見《漢書·貢禹傳》。)
施之政事。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官為吏。(見《史記·平準書》)文帝以次,躬耕籍田,以為天下倡。又立孝弟力田之賞。累下重農之詔。令二千石勉勸農桑,出入阡陌勞來之。而牧令以勸農稱循吏者,亦復不少;如西漢渤海太守龔遂,南陽太守召信臣,東漢南陽太守杜詩,漁陽太守張堪,蒲亭長仇覽,其章明較著者也。文帝且從晁錯之言,令富人入粟拜爵,以給國用,而免農田之稅。漢代農本主義之施行,可謂勤矣。
重農之原因農本主義之興,其為農民乎?不盡然也。農為衣食之源,工商所資,農民復占全國人口十之八九,務本重農,誰曰不宜。此正面之理由也。自其反而觀之:若饑寒交迫,救死不暇,榮辱不足動其心,刑賞不足勵其行,欲言教化難矣。民不聊生,教化不行,聚而為亂,則社會不安,而國亦危矣。故孔子言既富加教,孟子言恒產,管子謂衣食足知榮辱。
《論語》:“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孟子》:“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管子》“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杜祐《通典》:“夫禮道之先,在平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人民什九皆農,欲其衣食均足,舍農末由。而君主欲求長治久安,永保其國,亦必重農。此農本主義之起因一也。農民樸實,安土重遷,易為之治;不若工擅技巧,商通變化,以其富厚,交通王侯,左右政治。故君主惡工商之威脅國祚也,常抑商重農。且一旦有事,以之作戰,則農民體壯力健而持重,非未技游惰之人所可及。
《商君書》》“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一則小詐而重居。一則可以賞罰進也。一則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親上死制也。以其旦暮從事于農,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距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戰,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呂氏春秋》》“民耕則樸,樸則易用。”
晁錯曰
務民于農桑,民可得而有也。”(《漢書·食貨志》)
《亢倉子》:“人舍本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流徙。輕流徙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巧法令,則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是故圣王之所以理人者,先務農業,農業非徒為地利,貴其志也。人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邊境安則主位尊。人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是天下一心矣。”
故人民務農則易治而易用。此農本主義之起因二也。自古國用泰半取自田賦。官僚亦以稅收為俸祿;且其本身大都為地主,利于平民務農,而田租可恃。若商人資本發達,剝削農民,破壞農業生產力,則影響田租田賦之收入。故重農抑商之思想,自然產生于君主、官僚與地主間。此農本主義之起因三也。國家富強,必須足食足兵。兵以農民為良,已如前述。食則產于農業。若食糧不足,不獨民易為亂,且無以養兵,不克內除叛變,外戰強敵。亂世募兵尚易,食糧則非一時可積。故必務農以足食。兼以環境宜農,農業發達而一般經濟隨以富裕。此農本主義之起因四也。
重農之效果如上所述,農本主義之目的,非有厚愛于農民也,主要為謀國家或統治者與官僚階級之利益,蓋別有所為也。史稱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魏以富強。秦用商鞅農戰之策,卒并六國。漢高祖重農抑商,文景勸農,與民休息,及武帝而國力充實。
《漢書·食貨志》:“婁(古屢字)敕有司以務農為務,民遂樂業。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得食粱肉。為史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
西通西域,北弱匈奴,威震四裔,此重農之效也。然農民生活之善否,初無與于此。文帝減免田賦,而受惠者地主,非佃農也。漢律重農抑商,惟稍抑商人之勢,農民之疾苦自若也。且以累代抑商之故,商不得盛,農亦交困。國用取自田賦,而農業生產受天然之限制,設遇暴君污吏,誅求無度,農民不能安生,流為盜匪而大亂作矣。此亦重本抑末之果也。
有因必有果。然因果關系,常欠單純。水以攝氏表百度而沸,若在山巔,氣壓輕,則不及百度而沸矣。以零度而冰,若水中含鹽,則須零度以下矣。物理如此,人事更為復雜。此所謂重農之因果,就其著者言之,要不失為主要原因與結果之一。若膠柱鼓瑟,或過甚其詞,則失論事之旨矣。
農本主義與國計、民生、治亂、習俗等之關系至鉅。久擬撰“中國傳統的農本主義之回顧”一文以論之。事忙未果。上為拙作《中國田制史》第二章中之一節,全書殺青有待,姑先布之。惟所言至漢代為止。漢以后之因襲,海通以來農本主義之搖動,以及農本主義平議等,則未之及。補充成文,客俟異日。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孟周附識。
- 上一篇:對外開放與封閉探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古代經濟思想轉折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