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方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3 04:58:00

導語: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方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方式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兩種傳統技術創新主導模式分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新要求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模式、企業內部集成式技術創新模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方進行傳統技術創新合作的目標及動力分析、以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體系的資源集成模式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重大任務。本文通過對當前和以往占主導地位的兩種技術創新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結合當前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所面臨的新的環境與需求,提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新模式,并對其的實現途徑進行了一些探討。

論文關鍵詞:技術創新資金投入活動主體成果轉化

1導言

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選擇了外延式的經濟增長道路。然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導致的環境變化以及國退民進政策導致的所有制結構變化,給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科技體制一貫采取的科技體制,嚴重的阻礙和影響了企業和高校自發技術創新的動力和積極性。對我國當前及以往占主導地位的兩種技術創新模式進行分析發現,產、學、研傳統的技術創新體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是實時同步的,而是脫節的,由此產生的信息傳輸滯后問題,以及相關科研單位對市場反應的冷漠問題,一方面造成高校大量科研成果由于沒有實際用途而擱置,另一方面使得企業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創新部門而不能及時的將市場信息反饋、生產成具創新性和市場性的產品。因此當前技術創新模式亟待改進。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退民進政策的提出,中小企業被全面放開,其中大部分全面轉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民營經濟通過自身不斷調整和發展壯大,逐漸進入新的領域和部門。這賦予了企業很大程度的自主權,使得企業自身獨立研發成為可能。而國家對于創新的觀念,由以往并不十分強調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到現在提倡所有制變化、股份制股權多元化、以及深化科研機構轉制,都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對于創新不關心或者少參與的狀態,企業有了進行自主研發的激勵動因。同時,國際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我國對自主創新的日益重視,都使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面對新環境、新要求,必須找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新模式。

2兩種傳統技術創新主導模式分析

2。1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模式

以高校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方式,表現為高校在日常教學科研中,發現并研制出科研成果后,主動聯系企業,尋求企業科技資金的投入,以期項目能夠順利進行。然而,這種模式也存在以下問題。

(1)資金缺口較大。高校自主研發資金有限,大部分是通過國家撥款而來,在有限的經費下,很難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研究,高校必定會對各種可行項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產出進行取舍。由于科研成果才是高校的創新目標,故某些真正有實際利用價值的創新成果只是作為這些深、難、僻研究成果的副產品而出現,并不是高校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

這些副產品出現的概率本身并不大,即便是出現了,也很可能因為經費的不足而不能繼續研究下去。此時,高校會尋求企業的參與與支持。因缺乏對市場的了解,高校所產出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就是企業想要的。即便研究路子沒錯,但最終的成果也不一定是企業最滿意的需求。因此,企業對這些科研項目的投資是極為挑剔且苛刻的,如果在成果形成之時再把已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研究出來的成果拿回去進行“回爐”,無疑是對資源的極大耗費。因此,在研究之初就應該對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進行評估,并由企業對研究成果進行逐一篩選和準確定位,只有真正符合企業要求的科研成果,企業才愿意對此項成果進行投資。最后,待企業生產試制完成,新產品打入市場的時候,才有可能經受得住嚴峻的考驗,不合市場需求的成果與產品,仍會被無情地棄除。由此可見,高校自行研發,將技術成果進行轉讓的技術創新方式,不僅是及其被動的,而且常常是無效的。

(2)信息溝通渠道不暢。以高校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模式

信息傳遞渠道如圖1所示。在圖1中,由于高校與市場的分隔,科研之初高校對市場的實際需要知之甚少,由此產生大量不具備實際價值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經過一步步篩選,最終真正達到市場要求的極為有限。而即便成果順利打入市場,也決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市場還要對這些成果進行進一步的考驗與測試。其間出現的應用問題,先反饋到企業,然后再由企業將信息傳遞到應用研究及中試機構,而后再通過它們向下傳遞給高校和科研院所,這樣經過層層傳遞的信息,不僅容易失真,而且也易遺失。如圖1所示,可將在科研活動中高校與市場之間信息的流通渠道看成是一個循環系統——高校(科研院所)作為科學技術和知識的主要發源地和集散地,源源不斷的向上輸送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再經過層層考驗,最終到達市場的只有很少量的部分,這些成果要真正創收,進行資本的循環,就類似一個降雨的過程。由于從市場反饋信息的層層傳遞和阻隔,最終到達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從高校(科研院所)輸送出去的資源多,而回收來的信息少,久而久之,這種信息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終造成資源大量的浪費,研究無法順利進行。

2.2企業內部集成式技術創新模式

該模式是企業應對當今激烈市場競爭環境而采取的一種以企業自身為主導地位傳統技術創新方式。隨著企業競爭戰略由“紅海”向“藍海”的演化,企業越來越重視創新的重要性。在技術改造的過程中,企業受到雙重動力的推進,一是盈利動力,滿足市場、顧客不斷提出的新要求,開發出獨特創新的產品,繼續贏取利潤;二是危機動力,企業面臨不創新即死亡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開始主動尋求與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技術促進方之間的合作。運用企業的資金、場地、信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知識等資源,進行互助式的合作。圖2是以企業為主導的傳統技術創新模式。

在圖2中,企業接受來自于市場的信息,并從中總結提煉對自身有益的部分。在這些市場傳遞來的信息中,有可能轉化成為技術創新成果的并不少,但是,由于企業自身科研水平及科技實力有限,與外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紐帶較為松散,與學界聯合時談判費用較高,以及交易成本及溝通成本等的考量,企業一般并不會把每一個對它來說值得研究并且有益的市場信息轉化為研究對象。由此,這一部分從市場輸入進來又被企業所獲取的寶貴信息資源,首先經過企業自身的選擇性吸收,一部分被企業拋棄轉而為其他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吸收,另一部分則被白白空置、浪費掉了。真正能夠進入企業,被企業實際考慮的市場信息,已經大大減少。企業確立研究項目后,自己有能力的,一般都會自主研究,有時會咨詢相關高校或者科研單位,尋求一定幫助。只有對于那些企業無能為力的部分,它才會轉給處于市場邊緣的高校或者科研機構來立項研究。整個過程中,企業對高校的信任度并不高,而且由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實體,雙方溝通速度和效果都不是很高。對于瞬息萬變的市場所反饋的信息,企業也不能隨時與研究機構分享,由此易造成成果利用價值不高和研究的延誤。

2.3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方進行傳統技術創新合作的目標及動力分析

傳統的產學研技術創新合作以委托開發、項目咨詢、合作課題等方式實現。這種合作的形式多以項目為紐帶,三方僅投入自身部分或少量資源,聯系方式松散,經常項目結束的同時三方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宣告終止。由于這種結合形式的松散性,沒有明確的主體,出現問題容易相互推諉,而實現盈利時各參與方間又紛紛搶功,缺少一套科學的、相對合理的利益分配及風險分擔機制。同時,由于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渠道不暢,三方追求的目標,以及各自對風險的感知判斷均不相同,這種形式的技術創新往往進行得不夠理想。下面以圖3來說明。

在圖3中,分別從學術成果、目標利潤、市場風險,以及技術風險等四個維度對與科技創新成果有關的幾個主要方面進行了定位,如圖中坐標系所示。對于高校來說,它的目標是追求學術成果的先進性和復雜性,而對項目最終的利潤很少注意,高校對項目的技術風險采取積極回避的態度,而對于項目投產后的市場風險如何卻漠不關心。因此,在圖3中,高校的定位為圖示1區。具體表現為,對于所研究項目與高校研究質量和水平密切相關的學術成果要求高,技術風險要求低。對于項目投產和運營后所取得的利潤要求很少,因此項目的市場風險可以很高。對于科研機構來說,它和高校類似,但是由于科研機構的建立一般都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市場進行了一定的交流,因此,科研機構對于市場風險的回避性要比高校強,對于目標利潤的追求也比高校略大。它的定位主要在圖示1、2區。而對于企業來說,由于它是完全的利潤導向型實體,最大限度的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的天性,因此顯而易見,企業對于目標利潤追求高,對于市場風險回避大。由此,也不可避免的使得它對于高校和科研單位在技術研發過程中的風險和學術成果產出的目標不那么在意。甚至,這些與它自身的目標還是相沖突的。在圖2技術創新三方形成的矢量三角形中,由于三方的動機不同,“力”不朝同一方向,甚至有些“力”還是相互抵消的,因此三者的合力不大,三角形也不穩定。技術創新的優勢不能夠完全發揮出來。因此,在傳統的松散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結合的形態下,由于三者的目標與定位差別很大,這種結合方式,并未達到最佳合作效果。此時,急待一種新的產學研技術創新模式的出現。

3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新要求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資金投入方、研發活動方,及成果轉化方是最為關鍵的三個參與要素。以往,企業被定位成資金投入的主體,而研發活動以及成果轉化,則被認為與其他參與方關系更大。由此形成一個企業投入,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政府轉化的傳統技術創新模式。然而,這樣的模式,由于三方之間的交流不暢、目標不同以及職責、利益分配不完善,三方的合力很難形成。

新的技術創新模式,要求各參與方以企業為中心,向企業研發內核輸入自身優勢資源,在企業內部實現資源的集成。

3.1以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體系的資源集成模式

圖4描述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中各類資源的集合方式。可見,所有的資源均圍繞企業這個軸心進行整合,高校由以往單純的向企業輸入研究成果,轉向為向企業輸入人才、知識、成果并存;科研院所由以往向企業輸入已研制的技術成果,轉向為向企業輸入技術、知識,和經驗;同時,中介機構開始發展,成熟,提供給企業信息和服務支持;市場給企業源源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與方向,為技術創新的開展提供導向;與此同時,企業也會不斷吸取和借鑒市場中其他企業的先進理念和模式,了解業界最新動態。這樣,經過各個不同主體的各類優勢資源的導人,這些資源在企業內部開始相互作用,化合協整,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發內核不斷成長,形成企業自身新的科技優勢,最終形成科技成果產出,這些產出又向外輻射給各類資源投入實體,形成一個相對穩固的資源轉移閉合回路,使得各投入方又可以將資源轉化,繼續實現對企業內核的投入。

3.2以企業為主體技術創新體系的合作方式

傳統的技術創新,產、學、研三方是以項目為聯結的松散的結合方式,彼此之間間隔較遠,三方之間的交流大多只限于在研項目,項目結束,合作即解散。這種結合方式類似于“黑箱”:不論是企業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做的技術項目,還是高校和科研院向企業轉移的科研成果,合作方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研究的內容及機理,他們關心的僅是最后結果。因此,這樣的松散式、任務式的結合方式往往導致合作方相互之間并不關心,對項目的責任感不強,動力不明顯。另外,由于合作方彼此之間經過了層層連接,資源傳輸很慢,信息渠道也不通暢,

圖5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技術的提供方,其研究成果的轉化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先獨立研究出科研成果,遇到資金問題,再尋求企業的資金支持,由企業對其成果進行轉化;其二是接受政府指派的研究任務,由政府劃撥資金,最終的研究成果交由政府。對于第一種方式,由于是對企業直接展示成果,企業對高校成果之前的研究幾乎一無所知。企業將成果轉化,推向市場,接受市場檢驗,當成果在檢驗和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則市場將問題信息反饋給企業,再由企業傳遞給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動力機制與高校類似,在此就不贅述。對于第二種方式,由于受到政府科研任務的指派,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用擔心資金的來源及成果的轉化問題,因此研發的主動性和緊迫感較弱。對于企業而言,它置身于變化的市場環境之中,通過對市場信息的甄別,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項目,以此項目為節點,向知識的技術方——高校或相關科研院所尋求智力支持。在圖5中也可以看到,企業和學界的需求往來是不平行的,表現為雙向箭線的扭折。這樣的模式,顯然在信息傳導及動力鏈條上耗費過多,不適于技術創新活動的展開。同時,在資源的集合與利用方面,這類傳統的技術創新模式表現為大學向企業的技術轉移以成果轉移為主、大學與企業之問的科技合作以委托研發為主、企業的研發集成以技術集成為主,因此各類資源之間存在明顯界限和主體差異,不利于資源的協同優化。基于此,現提出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新模式,

在新的技術創新體系中,產、學、研三方的關系不再像以前那樣松散,而是通過資本的紐帶結合緊密。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方組成類似于等邊三角的穩固聯盟,相互合作建立技術創新實體,彼此之間以資本為紐帶進行合作。在這個新模式中,高校、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向系統提供自身的優勢資源,共同構建強大的企業技術創新內核。它們的結合不再是“黑匣子”的方式,而是“通透式”的,各自技術互補,知識共享,共同研究,合力開發。由圖還可以看到,產、學、研三方位于聯盟外的邊界是封閉的,但是在聯盟內部,它們的邊界卻逐漸稀釋淡化,甚而融為一體(見圖中合作區域內虛線部分,代表合作方相互之間的融合)。三者融合交集,是技術創新最活躍、最有效的區域,因為它集中了合作中產業界和學界的聯盟可能提供的所有優勢資源。因此該區域也最易產生技術創新成果。這樣的模式,使得合作方相互之間信息傳遞、知識共享、合作穩定,較之于之前的傳統模式,均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4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途徑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就必須改變過去將企業僅僅看成是技術創新參與者的看法,協同其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關系,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先進技術知識和學術水平,真正把企業當作創新活動的執行者和受益者,同時明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盡可能的將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的人才、知識和技術資源向企業轉化,使其能與企業進行有效長久的配合。

4.1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大對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扶持力度

政府應通過財稅、金融、貿易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對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進行扶持。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交流,實現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識、技術向企業順利、平穩流動,也使得企業能將其所獲得的市場信息及時反饋給其智力支持機構。政府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創立良好的法律環境。通過政府平臺、配套措施的支持,密切企業和高校的聯系,為產業界和學界的聯合打好基礎。

4.2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攤機制

對于企業自主知識產權,要給予有力的保護,激勵企業對自主研發的支持和投入,為其解決后顧之憂。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應當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對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防范,進一步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地位,對于它們所做的貢獻,要通過利益共享機制進行激勵。

4.3完善人才交流機制,完成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資源與企業的對接

建立健全企業和高校的人才聯系紐帶,將高校的人才引向企業,實現高科技人才對市場的了解以及其與企業間高新知識的轉移,高校應定期為合作企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深人企業進行合作交流,配合企業知識轉移計劃的實現,建立新的、有效的產學研人才交流與合作以及知識共享制度,使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駐留于企業,完成大學高級職稱專業教師有相當比例的時問在企業駐留的制度創新。完善以項目為紐帶的人才交流制度;建立產學研人才流動的保障制度(如社保續接、產權安排、合同規范等)拓展和完善企業博士后體系;建立產學研訪問學者制度;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基地建設;建立產學研開放式創新團隊制度、導師制度、講師制度;等等。

4.4建立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的保障機制,確保技術創新資金的來源充足

除政府直接撥款進行技術創新研究之外,企業應當多渠道的吸納其它各種風險投資基金和機構投資,爭取社會閑散資金的參與。政府應完善技術創新企業的評級機制,設立并完善評級機構對企業進行評價,吸引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對發展前途好、預期效益高的企業進行投資。各大銀行應專門設立扶持技術創新企業的貸款體系,給予其低息貸款。

綜上所述,通過對目前占主導地位的兩種技術創新模式的分析,可以發現單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導或者以企業自身為主導的模式,在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信息的傳遞效率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已經難于適應當前技術創新發展的需要。隨著國際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我國對自主創新的日益重視,使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更多表現為企業技術競爭層面上的競爭;而以經濟、科技等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也主要表現在企業的技術競爭力水平上。技術和市場的競爭是從微觀上對企業技術創新提出的要求,而以經濟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是從宏觀上對企業技術創新提出的要求。面對新環境、新要求,必須找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新模式。由此提出的技術創新體系新模型,以企業為主體,結合各方優勢資源在企業內部進行整合,旨在培養企業自身的研究能力,同時提高資源共享的效率和信息的傳播速率,以期適應當前市場新的環境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