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經濟管理模式思考論文

時間:2022-10-09 04:13:00

導語:村級經濟管理模式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級經濟管理模式思考論文

近期,區委督查室通過走訪村民、老黨員、村干部,召開村民座談會、聽匯報、走村入戶等形式,對因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農民改為居民的狀元鎮狀元橋、石坦、橫街村,蒲州街道的江前、湯家橋、下埠、嶼田、上江等村,就“村改居”后,如何發展與壯大集體,保證村級集體資產增值保值問題,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深入調查。通過調查,對其進行了認真理性的思考。調查人員認為,當前我區許多“村改居”行政村,在村級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時期,原來傳統行政式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形勢發展,應盡快予以配套改革,解決農村一些深層次問題,穩定農村社會環境,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村改居”后的村級經濟現狀

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狀元鎮、蒲州街道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這些行政村農民通過集體“農轉非”后,由村民改為居民。經過“驚險的一跳”后,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由于一直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虛化問題日益突出。再次,由于監管手段滯后、管理體制不完善,大量集體資產被少數的人(多數是村干部親屬)經營、占用,流失現象嚴重。大多數村民不但得不到收益,甚至連知情權也未落實,引發了村(居)民的嚴重不滿。其次“失土”的農民在市場大潮中有的不知所措,加之沒有利用好城市中心區和開發區的輻射帶動,各方面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沒有很好把握,造成農民創收渠道不暢,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不廣,失業人數較多,因而引發了農村一些矛盾。在去年年初,群體性鬧事、集體越級上訪事件的發生,影響了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及經濟發展環境。雖然經過區委的艱苦努力,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村級集體資產管理逐漸走上了規范化、民主化管理軌道,但是隱性矛盾仍然潛伏,一些農村現實問題沒有得到較好解決,農村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集體經濟發展仍舊沒有走出一條有效的良性發展路子來,村級集體經濟增值保值功能仍然薄弱,管理手段停留在低水平狀態,村級經濟發展水平徘徊不前,甚至逐漸削弱。雖然去年12月份以來,各村基本上實行了“村賬鎮(街道)”,但是資產閑置或被無償占用情況仍然突出,生財聚財能力減弱,有形資產難以盤活,制約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并且大部分村集體資產被群眾分析后,集體資金日漸減少,造血功能逐漸削弱,而剛性支出絲毫未減,一些村陷入坐吃山空的窘境。由此,將出現新一輪“空殼村”現象,進一步發展下去會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及農村社會穩定。面對現狀,作為村集體經濟管理者的村干部,也憂心忡忡,他們認為,當前農民動輒就鬧著分割集體資產,這一方面說明了村民經濟收入渠道不廣,眼光短淺,另一方面說明了村級集體資產沒有盤活、增值、保值,沒有給農民帶來實惠,使農民產生不信任的情緒,分一點、算一點,客觀上也是出于無奈。因此,必須要對現行村級經濟管理機制進行改革,把村集體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同時,也要使村民真正介入,真正成為集體資產擁有者和管理者,使其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共同把村級經濟管理好,從中受益。作為村集體資產“所有者”的村民來講,他們主觀上并不想把集體“家產”分光、賣光,只是認為與其讓一些不負責任的“村官”糟蹋,還不如分一點得到一些眼前的實惠。由此可見,如果讓村民真正參與管理,把集體“家產”理好,找到一條集體資產“生財”的渠道,使集體資產滾雪球一樣發展,使村級經濟成為一個聚寶盆,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這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因此,如何解決“村改居”后出現的這些矛盾,壯大和發展村級經濟、增強村級經濟“造血功能”,提高基層組織統力的功能,是當前的一大新課題。鑒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對土地即將枯竭,“村改居”后,行政村的村級現行經濟管理模式必須予以改革,在機制上進行創新勢在必行,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也是具體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十六大精神的具體舉措和客觀要求。

二、“村改居”村級經濟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式

如何對“村改居”后的村級經濟管理模式予以綜合配套改革,這是各方面已思考頗久的問題。針對當前農村具體情況和現實及農村經濟特點,我們認為,要在集體資產已全面清產核資和產權界定的基礎上,進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綜合配套改革和機制創新是可行的,條件也是成熟的。一方面,作為村級經濟組織的村經濟合作社,既具有農村基層組織經濟活動法人行為,又具有農村經濟統分結合雙層經營企業組織特性,村級經濟改革可以引進現代企業改革的模式,進行股份制改革,改傳統行政式管理手段為市場化經濟管理手段。另外,通過前段時間全面推行村賬鎮,對各村資產進行了有效清產核資登記,對原有資產均做到了賬清底明,為綜合改革提供了基礎材料。因此,為了村級經濟進一步壯大和發展,在這基礎上,引進股份制改革的制度,對村級集體資產進行有效配置,對其予以綜合配套改革,條件也是比較成熟的,可以使其實現保值增值,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從內容上來講,首先采取養雞生蛋辦法,從過去實物形態為主靜態管理,轉向價值形態為主動態管理,從單一實業資本增值,轉向多種資本增值,從單一發展集體企業的管理形式,轉向混合經濟所有制經濟、租賃承包與多種形式實行資本經營,千方百計盤活存量資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滾動發展。其次,以村級經濟合作社為主體,組建資產經營公司來管理集體資產,真正建立股份制所有制,集體管理、農民保管的集體資產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要按照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以村級經濟聯合社為核心,使集體資產由產權安置改為集體資產作為村委會法人股,把部分股份轉給村民作為自然股,按股分紅,改村民為股民,明析個人資產與集體資產份額、明析產權。從形式上來講,股份份額按照以下的原則予以劃分,村級凈資產可按以下四部分進行配置:

第一部分:把村級資產按照一定比例(20%左右)作為量化股,量化到退休年齡以前的原居每一位居民。量化股只分紅不確權,居民到退休年齡,到享受退休養老金時,由資產經營公司收回。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享受成人股份的一半,滿18歲以后可享受成年人待遇。

第二部分:將凈資產按一定的比例(30%左右)作為公益福利股,其收益主要用于退休居民的養老金發放和公益事業投入,包括居委會的辦公經費。

第三部分:將凈資產按一定的比例(35%左右)作為購買風險股的配股資金,按照買送比例的原則,配送給原居民。此股原居民享有完全產權(所有權、繼承權、處置權和分紅收益權)。未成年人只允許購買成年人的一半。認購和配送風險股并得到廣大居民的認可,通過居民購買風險股,募集風險金可壯大企業的經濟實力。

最后一部分:將凈資產按一定的比例(15%左右)作為獎勵股,獎給為集體作出貢獻的法人代表,并要求繳納同等比例的風險金,使法人代表的責任、風險、利益共同承擔,約束法人代表干好工作。通過以上資產劃分,也使廣大村民參與管理、參與監督,有效防止村級集體經濟流失,解決“集體所有,誰也沒有”的歷史性問題。

三、“村改居”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帶來利的方面

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區,加快城市化,必須注重農民向市民的轉化。加快城市發展進程,產業發展是基礎,制度和機制創新是保證,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以及生活習慣、思維定勢、法制文明意識的提高也至關重要。因此,要引導村(居)民克服狹隘、守舊的小農意識,向現代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通過農村股份制綜合改革后,將會給農村經濟帶來各方面有利因素。公務員之家

一是通過農村的股份制改造,極大地提高村(居)經濟的市場化組織程度。對村級經濟實行股份制改革,可以解決原有集體資產和公共積累的保值增值,為今后的發展壯大提供可能;可以從根本上促使村(居)經濟實現“三個轉化”,即由人治經濟向法制經濟、分散的小農經濟向規模集約化經濟、封閉型經濟向開放的市場經濟的轉化。

三是對村集體資產實行股份制經營,從根本上解決所有權虛化問題。通過綜合改制,結束以往集體資產少數人經營和收益的局面,實現了村(居)民人人持股,農民變“股民”,解決了集體資產的人格化問題,戶戶受益,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確認了每個村(居)民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從制度上和事實上解決了分配不公的問題。

同時,可以真正實現村(居)的政企分開。村(居)集體企業和資產以規范的股份制公司運營后,不僅使產權明晰,而且使村(居)委會與企業真正分開。村(居)委會由全體村(居)民(包括新進入的外來人員)選舉產生,并對其負責,主要抓好社區建設、行政事務各項服務,不再經營和處置企業資產;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作,董事會、股東大會、監事會各負其責,不因村(居)委會換屆更迭而受影響。另外,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約經營成為可能。土地“入股”及農民變股民,逐漸淡化了村(居)對土地的“權屬”觀念和“戀土情結”,保證了因土地帶來的利益,為今后實現對農村集體土地和集體資產的公司化運營,改變以戶為主、粗放分散經營的弊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通過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進一步強化村民主人翁意識、民主理財意識,增強關心集體經濟發展的參與性和創造性。

四、“村改居”股份制改革的組織和領導

對“村改居”后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件改革的新事物。改革的成敗對穩定農村社會,解決當前農村發展中存在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至關重要。隨著我區城市化加快,行政中心區建設的啟動、濱海新區開發向縱深發展、更多的土地將被征用,越來越多的“失土”行政村向“村改居”式村過渡,因此,對村級經濟進行股份改革是加強農村工作必然要走的一步棋,雖然具體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沒有現成的成功經驗借鑒和模式照搬照套,但是不能因噎廢食,怯步不前,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工作的立足點和切入點,站在貫徹十六大精神的政治高度,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強領導,嚴密組織,科學安排,梯度推進,保證使這項改革順利進行。具體要做好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對“村改居”后的村經濟發展情況要進一步做好調查研究,摸情村情、社情、民情,要把村級資產情況進一步摸清,查清核實,對被侵占、流失的資產想方設法進行回收,做好產權認定,做到賬物相等,物價相符,然后通過村民座談會、黨員會議等各個層面會議,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集中群眾智慧,尊重群眾意愿,發揮村級基層組織作用,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認真制訂改革方案,然后提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經有關部門審批后,付諸實施。

二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對“村改居”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領導是保證,政策是支撐。因此,對這項工作,區委、區政府必須統攬全局,加強領導,要成立“村改居”村經濟改革領導小組,專門工作指導組由區農辦、區政研室、區體改辦牽頭,區委組織部、區財政局、監察局、區審計局、區農林水利局、區民政局、區統計局參與,按照各自職能,密切協作、分工落實。鎮、街道也有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村級也要由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村理財小組成員組成的有關工作小組,參與改革有關工作。這樣,既可增加工作透明度,又可加強群眾監督。另外,要制訂符合農村實際、操作性強的“村改居”村級經濟改革配套政策和一系列管理規章制度,使之有的放矢地解決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規范各項工作,確保改革有效地進行。

三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試點運作。對村級經濟進行改革,是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群眾利益、農村社會穩定的大事。因此,宣傳教育要先行,要召開各個層面座談會、動員會,向村民講清改革利弊,講透政策,講清道理,講明方法,消除群眾思想顧慮,統一村民思想,求得群眾理解和支持,給村級經濟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當然,這項改革沒有固定模式可套,在借鑒其他地方有類似的改革經驗基礎上,必須認真謹慎,做好試點工作,在群眾基礎較好、基層組織戰斗力強、經濟實力強的行政村先行試點,在取得試點工作取得成功總結經驗后,在面上予以逐步推開,這樣操作起來會事半功倍,減少工作阻力、少走工作彎路,提高工作成效,從而使廣大的村(居)民進一步認識到這項改革是進一步加強集體資產管理,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的有效途徑,是有利于群眾、有利于子孫、有利于集體的“民心”工程,形成廣大村(居)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改革,求穩定、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尋找到更新、更廣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路子,以期獲得更大、更穩定的收益,使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走上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軌道,進而更加順利地推進我區現代濱海城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