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類人才的思考論文

時間:2022-10-09 04:48:00

導語:經濟管理類人才的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管理類人才的思考論文

[摘要]本文根據當前大學生就業趨向,探索加強實踐教學,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經管類人才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

本文以經管類專業為視角,從人才供需兩方面進行分析,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下,把大學畢業生培養成“準熟練”人才是問題解決之道。

一、應屆畢業生的供需失衡

從知識的更新性看,應屆畢業生應該更具有優勢,他們有最新的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然而在對江浙千家用人單位進行的調查中,“多數企業普遍看重的是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實踐經驗”,“八成的企業認為大學生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所學知識實際用處不大,需要在崗位上重新學習”。根據人事部對北京、廣州等城市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調查,2006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比往年下降22%,而高校畢業生人數是逐年攀升,從2001年的114萬到2005年的338萬,2007年將達到495萬人,創歷史新高。應屆畢業生的供需失衡,導致大學畢業生待業人數年年增長,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5年的待業人數達79萬人。

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整體狀況如此,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其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值得深思的是,用人單位在降低對應屆畢業生要求的同時,仍在抱怨招不到既懂先進理論又有工作經驗的滿意人才。

二、應屆畢業生的供需失衡分析

1.用人單位傾向于有經驗的人才

用人單位的人才來源主要有應屆畢業生、社會待聘人員、其他單位在職人員,也就是說,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是同整個社會在進行競爭。從專業技能上,應屆畢業生對實際工作還是很陌生。從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看,應屆畢業生還缺乏實際工作所需要的踏實肯干、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為此,用人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培訓,而人才流動性的日益增強,使用人單位擔心為他人做“嫁衣”。市場經濟講求的是效益,用人單位最終會傾向于有工作經驗的應聘人員。

2.育人單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

現有經管類專業設置實行寬口徑原則,體現了大而全的特點,這種教學有優勢,為大學生構建了較寬的理論體系,適應面廣,但也應看到,在一個具體的實際工作環境中,應屆畢業生能遇到的經濟事項是很有限的,能運用的經管理論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學與用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現有經管類專業的教學普遍側重熱點和難點的經濟事項,輕視實際工作中常見事項。以會計為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和外幣折算等知識是教學重點,而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又有多少公司會遇到這些經濟事項?即使遇到,又有多大可能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去做?

(2)講授知識重長遠、輕當前。現有經管類專業學生學到的很多知識要到畢業后多年才有可能用到,而對大學生一進入社會就可能遇到的或運用的知識,卻因理論含量少和難度低,講得少。如會計專業教學強調成本核算并單獨開設成本會計課,而成本數據屬企業核心財務數據,剛畢業的學生很難接觸到的。

(3)師資力量有理論、無閱歷。現有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師多數沒有實際工作的經歷,特別是高校擴招后,師資不足,只能從應屆畢業生補充,與社會脫節嚴重,加上教學重心與市場需求的錯位,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理論知識有余,實踐能力不足。

3.供需雙方對實踐教學的主體責任不明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無論是高校這樣的育人單位,還是企事業用人單位,都是國家撥款。人才培養,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放在高校或是放在用人單位,最終都由國家承擔,并基本形成了這樣的格局:高校負責理論教學,大學生畢業后,由用人單位對其進行實踐教學,叫“見習”。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不斷深入,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多數用人單位追求效益,不再為實踐教學買單。不僅如此,如果有大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用人單位還收實習費。而高校的觀念轉變滯后,沒有承擔起實踐教學的責任,更談不上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工作,對經管類專業更是如此。

三、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準熟練”經管類人才

1.育人單位應充分開展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工作

要培養出市場經濟需要的“準熟練”經管類人才,高校應在現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工作。

一方面與用人單位建立有效的溝通,為經管類實踐教學確立培養目標。高校應深入到用人單位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以獲取社會對經管類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以此進行教學改革,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加強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畢業生;另一方面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師資保證。高校應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從實踐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突破在工資待遇、體制、學歷、編制方面的諸多限制,從社會招聘既懂理論又懂實務的經管類人才充實到實踐教師隊伍并選派優秀的教師深入到企業實習或兼職,充分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公務員之家

2.用人單位應配合高校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需求標準

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特別是職業教育水平很高的德國,職業界對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響力,它們與高校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目標,并深入到教學計劃的修訂,學生的學習考核等工作中。更有行業協會為教育改革適時修改示范性課程,發表人才需求特別報告,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需求標準,從而使得各教育機構在教育改革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以此為鑒,我國用人單位也應積極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經管類行業協會、職業團隊在對現有的從業人員進行規范的基礎上,對高校經管類人才應提出培養需求;其他各行業協會和組織也應從本行業的特殊需求出發,對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提出具體需求。只有這樣,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參考文獻:

[1]劉在云等:應用型大學經管類實踐教學中心建設的嘗試[J].北京教育,2006.9

[2]許華麗劉毅: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對我國會計教育改革的啟示[J].北方經貿,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