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對比思索
時間:2022-05-21 05:55:00
導語: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對比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起源于1998年金融危機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之后,我們想探究的是,消費信貸對于經濟增長起到了多大的帶動作用,這種帶動主要是通過什么機制實現的。由于北京市是我國金融業發展比較完善、消費信貸比較發達的地區,因此本文分別運用北京市和全國的數據對此進行實證檢驗,并將檢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揭示消費信貸帶動經濟增長的特點,并為未來消費信貸的發展提供建議。在國內現有的實證分析中,王瑾(2007)[1]45、沈健美和齊雪松(2007)[2]、張麗娜和趙艷(2008)[3]等使用全國數據檢驗了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中,王瑾(2007)[1]59以GDP作為經濟增長的度量指標,使用2000—2006年的季度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和消費信貸余額之間雖然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能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但是其作用很有限,很微弱。還有一些研究使用不同地區的數據進行分析,如趙楊(2010)[4]16-27、曾令華和蔡洋萍(2008)[5]42、周鴻和劉軼(2008)[6]、莫莉娜(2008)[7]23-28、高艷艷(2009)[8]24-30等針對北京、湖南、廣西、新疆等的分析。這些實證分析的結論大多認為消費信貸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莫莉娜(2008)[7]38和高艷艷(2009)[8]31等還和全國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所研究地區和全國的影響程度不同,反映了消費信貸在各地發展存在的差異性。在數據選取上,現有研究選取的時間段往往是截至2007年的數據,本文則采用2007年以來的北京市數據以及全國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以檢驗近年來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并將這一檢驗結果與始于1998年的數據檢驗結果進行了比較。本文還將分別檢驗長期消費性貸款和短期消費性貸款對經濟增長的不同影響①[5]43-44。另外,現有研究中針對北京市進行的實證分析很少,目前只找到了一項相關研究,即趙楊(2010)[4]22-27,且該研究沒有進行北京市和全國的對比分析,而北京市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比較快,在全國占據較大比重(北京市消費信貸市場規模②及占全國的比重參見圖1和圖2),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先導性,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數據處理
對全國的分析,我們選取的數據是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數據。分別以CL、LCL、SCL表示季度末的消費性貸款余額、中長期消費性貸款余額和短期消費性貸款余額,其中CL由LCL和SCL加總計算得到,LCL和SCL的數據來源同上,全國的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經濟增長以該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表示,記為GDP,GDP的季度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網站。為剔除價格因素,我們對CL、LCL、SCL和GDP均用相應的價格指數進行了價格調整以轉換為可比數據,使用的價格指數數據也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網站。接下來我們對CL、LCL、SCL和GDP使用HP濾波進行了平滑處理,并取對數后得到lnhpCL、lnhpLCL、lnhpSCL、lnhpGDP。對北京市的分析,我們選取的數據是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數據。分別以BJCL、BJLCL、BJSCL表示季度末北京市的消費性貸款余額、中長期消費性貸款余額和短期消費性貸款余額,同樣,BJCL由BJLCL和BJSCL加總計算得到,BJLCL和BJSCL的數據來源于首都金融網站。經濟增長以該季度的地區生產總值表示,記為BJGDP,BJGDP的季度數據來自于北京統計信息網。為剔除價格因素,我們同樣對BJCL、BJLCL、BJSCL和BJGDP用相應的價格指數進行了價格調整以轉換為可比數據,使用的價格指數數據來自于北京統計信息網。接下來我們對BJCL、BJLCL、BJSCL和BJGDP使用HP濾波進行了平滑處理,并取對數后得到lnhpBJCL、lnhpBJLCL、lnhpBJSCL、lnhpBJGDP。計量分析采用的軟件為Eviews5.0。
二、檢驗結果
因此,上述變量均為I(1),下面我們使用Engle-Granger方法估計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體來說,我們分別對全國和北京市的數據進行如下檢驗:分別將消費信貸總額、中長期消費信貸數額、短期消費信貸數額的對數值與GDP的對數值進行OLS回歸,并對回歸的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殘差是平穩的,則證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我們將對回歸得到的參數估計值進行分析以考察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表3是對全國數據的回歸分析結果,被解釋變量為lnhpGDP,解釋變量分別為lnhpCL、lnhpLCL、lnhpSCL。表4是對北京市數據的回歸分析結果,被解釋變量為lnhpBJGDP,解釋變量分別為lnhpBJCL、lnhpBJLCL、lnhpBJSCL。
三、對檢驗結果的分析
從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到,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穩定的關系,以全國為例,消費信貸余額每增長1%,可以帶動GDP增長0.42%,但這一關系根據不同的地區、消費信貸的品種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將北京市的回歸結果和全國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北京市消費信貸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果遠大于全國,北京市消費信貸余額每增長1%,可以帶動GDP增長1.01%。對比中長期和短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可以看到,全國中長期和短期消費信貸每增長1%,可以分別帶動GDP增長0.44%和0.30%,北京市中長期和短期消費信貸每增長1%,可以分別帶動GDP增長1.03%和0.34%。全國和北京市的數據都顯示,中長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更加顯著,但是北京市中長期消費信貸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果為短期消費信貸的3倍左右,其差異性遠大于全國。北京市和全國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性主要來自于其中長期消費信貸影響的不同(全國為0.44%,北京市為1.03%),短期消費信貸的影響則相差很小(全國為0.30%,北京市為0.34%)。作為對比,我們分別采用北京市和全國1998—2009年的年度數據進行類似分析,得到如下回歸結果:該檢驗結果表明,與2007年以來的近期數據相比,在始于1998年的更長的時間跨度中,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較低,或者說,近年來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增強了。另外,還可以看到,從長期平均來看,北京市和全國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相差不大,北京市的系數為0.23,全國的系數為0.30,北京市的系數甚至略低于全國,說明2007年以來北京市中長期消費性貸款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長。是什么因素導致2007年以來北京市中長期消費性貸款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增長呢?由于在中長期消費性貸款中,房地產抵押貸款占據了主要份額①,因此,近年來北京市中長期消費性貸款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的顯著增長或許應歸因于,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市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房地產市場日趨繁榮,從而使房地產抵押貸款對經濟增長起了較強的促進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消費信貸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現有研究在分析消費信貸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時,一般的看法是消費信貸緩解了消費者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因而能夠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如Cochrane(1991)[9]認為消費信貸可以發揮消費保險的作用;Jappelli等(1989)[10]發現消費信貸和消費波動相關,而這種相關關系來自于流動性約束;Ludvigson(1999)[11]的模型解釋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放松對消費信貸市場管制之后消費大幅增長的原因。但我國消費信貸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應該是有限的,因為就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特點來說,我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并不利于促進消費。根據湯向俊和任保平(2011)[12],美國房地產市場交易的85%左右為二手房交易,同時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還存在一個稱之為房地產凈值貸款(HomeEquityLoan)的項目,房地產凈值貸款已由1987年占房地產貸款總額的5.4%上升到2008年15.5%。大多數國家中,家庭所擁有的數額最大的資產就是房產,該類貸款有效地放松了家庭的信貸約束,促進了消費②。尤其在房價上升時,房屋作為抵押品的價值上升,家庭會更多借債以提高消費水平,緩解流動性約束。而中國房地產市場主要是新房交易,類似房地產凈值貸款的項目還處于嘗試階段,這使得房地產貸款增加的首要后果是固定資產投資猛增,新房的購買者卻由于承擔償還貸款的壓力而不得不壓縮消費。房地產價格越是升高,購房者購買同樣住房需要的貸款就越多③,對消費的壓制也越嚴重。與上述分析相應的事實是,伴隨著消費信貸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一方面城鎮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7年為0.6%,2008年為7.5%④,另一方面,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三個時間段中,全國消費率平均分別為65.4%、60.2%和54.4%,其中居民消費率分別為51.2%、45.9%和40%(紀敏和馬志揚,2011[15]56)。北京市的居民消費率在1997年為44.6%,在2009年為31.4%⑤。根據孫月華(2010)[16]25-30對北京市消費信貸與消費需求相關關系的檢驗結果,在控制了收入變量以后,消費信貸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是不顯著的。但對香港的分析則表明,消費信貸對居民消費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消費信貸確實能夠促進居民消費的擴張。孫月華(2010)[16]31因此判斷目前北京市消費信貸還遠遠沒有發揮出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因此,雖然北京市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顯著高于全國水平,但對消費的促進卻同樣十分有限。目前我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長中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失衡問題,如何調整和轉變這一增長模式,已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能否持續高速增長的關鍵,有研究認為消費信貸的發展可以解決這一結構性問題(紀敏和馬志揚(2011)[15]57;趙萍(2011)[17])。但是按照本文的分析,如果我國的消費信貸繼續按照現有的模式發展下去,并不會使低消費、高投資的內需結構發生很大轉變。逐步減小住房抵押貸款在消費信貸中所占的比重,真正發展對于居民消費的信貸支持,使消費者能夠更好的平滑消費以實現福利最大化,應該是消費信貸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結論
本文分別采用2007年以來的季度數據和1998—2009年的年度數據檢驗了全國和北京市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并且將檢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檢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全國還是在北京市,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在近年來都增強了,但其中,中長期消費信貸和短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作用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大,北京市中長期消費信貸近年來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顯著超過了短期消費信貸,并且也顯著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我們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北京市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導致房地產抵押貸款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增強了。本文據此分析,按照這一模式發展的消費信貸對消費的提升作用必定是有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統計數據的印證。因此,如果想借助發展消費信貸改變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低消費、高投資的不平衡狀況,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必須改變消費信貸的發展模式,使其能夠更有效的促進消費。
- 上一篇:私采濫挖礦產資源整治通知
- 下一篇:執法局協查員工作制度